2019/06/05

【台北】行天宮社會大學:古文明慢步:日本的建築1:奈良京都神社寺廟等



這個題目很難講,也很簡單,我又變成甚麼都講,結果好像甚麼重點都沒講到。

101種咖啡製作 No.011-020


No.011 20190605

十幾年前還在內湖科學園區上班,剛開始興盛手沖咖啡,也有同事集資買膠囊咖啡機,但是總覺得不夠方便,在咖啡館看到愛樂壓,二話不說就買到公司用。

下次來試試看,用高溫牛奶去萃取出咖啡,不知道甚麼味道呢?


No.012 20190608

今天又有新玩具,只是發懶在想,每次旅行在外懶得攜帶手沖壺怎辦,於是在網路上找到了下圖左下這個小玩意。

20g的咖啡豆,把這個好像蓮蓬頭的中央注滿水,大概100cc的水,滴完大概花了60秒,然後再注滿水看著底壺的刻度到了240cc,就可以移除上面的咖啡濾杯。

這個簡單的工具沖出來的,當然不比手沖,但是有時候不想花心思沖一杯(壺)咖啡,這樣的小工具也不錯!

若可以調整流速,上面加上刻度,就更棒了!


No.013 20190610 熱牛奶萃取咖啡

喝起來算是成功的,很重的可可味與牛奶味。不過,單品咖啡的層次不見了,可能是萃取時間太久了,下次試試十秒鐘就往下壓。

先用煮沸的熱牛奶 200cc 放入倒置的愛樂壓,攪拌後放置三分鐘。壓到一半壓不下去,突然一瀉千里,以為是濾紙破掉了,打開看並沒有破掉,但不知道咖啡細粉從哪裡洩出去,只好用金屬濾杯再過濾一次,最後再加入100cc牛奶。

咖啡豆:巴拿馬 20g,磨豆小富士刻度1


20190726 No.014 冰滴咖啡

1. 40g 單品咖啡豆,400cc 水+冰
2. 小富士磨豆刻度1
3. 咖啡粉上面墊一個愛樂壓的濾紙
4. 滴完後用血清瓶封好冰在冰箱五天
5. 加冰塊飲用

有時候很甜很甜,透出果酸味,有時候酸中帶甜,端看豆子的烘焙度與後來的發酵味,有點像是喝紅酒的感覺。


20190801 No.015

拿出塵封已久的賽鳳虹吸壺,肯亞AA,比手沖的溫度都還高,突然感覺有種燒焦味?


20190803 No.016

我是品牌控!今天想要喝清爽清淡的咖啡,用了改良的一刀流,小富士刻度5,20g豆,注水30cc,燜了30秒開始注水至240cc,全程兩分鐘。喝了一些後加冰塊也好喝。


20190805 No.017

買了過多的咖啡器具,不時的要斷捨離,後來想出了一招,所謂狡兔有三窟,就把這些器材放置在經常去的地方,只要有熱水,就可以手沖咖啡給朋友喝。

今天來測試新入手的Hario V.60 浸漬式聰明濾杯,我沒有收任何廣告費用喔!

熱水:88度
咖啡豆:耶加20g,小富士刻度5
燜蒸:40g,30秒(其實留到下壺的咖啡不多)
浸漬:總水量240g,稍微攪拌一下,總時間2分鐘
加熱水:加到總水量300g

按下那個開關,把咖啡水放下來,品嘗了一下風味非常濃郁層次也很豐富。要如何形容這個器具呢?就是快速沖馬桶的概念吧?簡單快速,不需要特別的技巧,就可以得到一杯咖啡。



20190806 No.018

LilyDrip 初體驗
熱水:90度
咖啡豆:衣索匹亞某莊園,20g,小富士刻度4
燜蒸:40cc,30秒
注水1次:總水量160cc
注水2次:總水量280cc,總時間150秒

因為剛用不熟悉的手沖壺,有點不順手亂沖,結果是超純淨的甜味,再來多測試看看。


20190812 No.019

咖啡製作方式真的可以在我手中變出101種嗎?經過了許多咖啡館咖啡人的創意洗禮,沒想到非常輕易地就來到了第十九次。

這次是用特殊的濾布,而且是 V.60 的喔!古一小舖的 杜易修 在滿室客人等待咖哩飯的時候,抽空跑來我桌上手沖了一杯咖啡給我,然後說了一句:有了這個濾布就天下無敵了!也不需要特殊的手沖技巧了。

我帶了一塊布回家,就是隨便沖,第一步驟燜蒸階段因為濾布與濾紙的吸水性不同,超級膨脹的療癒感大增,視覺觀察一秒秒過去,聞著咖啡香氣四溢。

咖啡豆:祕魯 20g,
熱水:85度
燜蒸:40g,30秒
二次注水:總水量240g,總時間150秒

我沖了祕魯咖啡,口感醇厚乾淨典雅、回甘明亮果酸,讓我想到祕魯高山的牧羊人。古一小舖的咖哩飯與咖啡有明顯的對比,只能說色香味俱全。


20190813 No.020

來杯酸中帶甜的咖啡吧!

介於水滴與手沖的中間,有沒有甚麼機器可以代勞的方法,於是想到了這台任勞任怨的機器,這台機器給水太快的風險是水會塞住,那麼給水很慢很慢就有一點水滴咖啡的效果。

設置在最低溫80度,使用30g咖啡豆,小富士磨到最細刻度1,燜蒸階段的時候把大量冰塊丟到給水槽,讓後續滴水變成常溫水,然後放著讓機器慢慢滴,總時間大約二十分鐘。滴完後再放到血清瓶冰到冰箱,無論何時取出,加冰塊飲用,都可以喝到又酸又甜的果汁。

2019/06/02

【台北】青田七六導覽



今天來了很多組客人,我這組是台大通識課程醫學人文,一組是在榻榻米講故事給小小朋友,一組是大安區公所舉辦的灣生回故鄉相關的導覽,另一組可能是畫畫課程。

既然是台大的課程,我就講我在台大的一些事情,很悲哀的同學好像沒有甚麼感覺,那麼就再接再厲講一下後藤新平、森鷗外在台灣的事情,也說明了一下謝唐山、蔣渭水等人都是醫生,這些醫生對台灣更有不同的影響。

雖然看起來同學沒有甚麼大的感覺,但是,看到有些同學在查詢手機,表示有人還是對這些陌生的姓名有點好奇心。

還是,只是單純自己在划手機而已呢?

【台北】鄭勝吉老師帶逛小廟



台北巷弄的小廟很多,尤其是萬華區一帶,每次在巷弄散步都覺得是誤闖人家家裡,只敢拍攝外觀,這次跟著勝吉老師走,意外的發現了好多特別的名人落款。

照片只是天后宮的一小部分,我喜歡找日本時代的落款,可以清楚了解這些寺廟與周邊商家的關係。

而這些小廟還有在某家的一樓庭院,自由的讓路過的人進去參拜,也有在公園中間的,也有在住宅裡面的。

最後,結束的時候剛好在學海書院--高氏宗祠前。可惜保存的不是很好,這幾年路過一直是這樣的狀態。

到底古蹟是否應該具有公共開放性,寺廟與家廟,或者是公園內的寺廟這類的事情,牽扯到宗教信仰,好像大家的理智就完全消失了。

我覺得若從藝術的角度切入,培養這樣的鑑賞能力,無論大廟小廟都可以成為美術館。

PS. 左下角于右任、黃啟瑞,應該是這四個中最年輕的吧?— 和鄭勝吉。

2019/06/01

【台北】青田七六的女性大稻埕導覽:維特咖啡(酒家),萬里紅公共食堂,黑美人大酒家



不知道為何剛進入這個空間,大家好像抓狂一樣,外面不是爆熱,怎麼會有人穿雨衣呢?

我們今天走一條比較不同的路,從日本統治的接生婆、婦產科醫師,到四大酒樓的名藝,到咖啡館女給,甚至是受到蔣渭水影響而開設國際書局的謝雪紅,或是因為蔣渭水過世後找不到比蔣渭水更為優秀的陳甜(1900年-1986年),又名陳精文,在慈雲寺出家終老,大稻埕的女性,還真的各行各業都嶄露頭角。

最後,我們到了茶行,那麼那段亭仔腳揀茶葉的婦女,上班族的初體驗,全部在小小的大稻埕上演了。

大稻埕從不同角度切入,都可以看出那個時代重要的斷面,還好還有立面保存,讓我們可以一窺三四。

【台北】秘密烏龍鋼琴會、岡山羊肉、亞特蘭提斯的聊天會



自從海豚今年把所有社團活動重新開啟後,原本我自閉的生活頓時多了不少聚會,本來不打算出席這場活動,是要講"秘密",誰還敢來啊?

原來是我們誤會了,今天只是來討論"秘密"的形成,而不是要來講自己的秘密的,根據海豚的理論分析,秘密的形成是因為自我小劇場的"害怕",而大多數的"秘密"透過傳播,已經不是"秘密",那麼既然不是"秘密",那麼世界上就沒有"秘密"了。

會後,一起去吃岡山羊肉,吃得好飽,然後到隔壁的亞特蘭提斯咖啡館看海豚寫書法、聊天,喝了一杯愛爾蘭咖啡,有點醉了。

整天下來遇到好多海豚不同階段的朋友,誰有這樣的功力能讓不同性質的朋友聚在一起呢?我想也只有海豚了

PS. 照片後面有一張地質系重要教授年表,大家要不要來找誰發現北投石、台灣犀牛角的呢?— 和江巧文。

【台北】感謝今天師大地理系的同學來訪



該組有11人想要做青田街的都市再生規劃,其實,我沒有甚麼想法,就是把我們目前能夠做的事情繼續做,繼續挖掘在地故事,繼續透過導覽、餐飲傳達出去。

後來回家沉澱再思考,若有甚麼多一點對未來的想法,或者可以多學習尾道精神,介紹在尾道居住寫作、創作的文學家、畫家,只是呈現的方式不一定用展覽館的形式,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模式。

而我們青田街,曾經居住過的日本教授與終戰後的台大、師大教授,光介紹這些教授的研究故事,其實講都講不完,而這些教授生活上,彼此的關係是如何?好像沒有人做過相關的挖掘與研究啊!

今天話多了,感謝師大地理系的同學,可以讓我有更多對未來的思考,年輕又能聽得懂我講的話,真好!

【台北】帶尾道來的朋友來認識台北的昭和町,兩位在台灣生活的日本太太翻譯



帶尾道來的朋友來認識昭和町,兩位在台灣生活的日本太太翻譯,其實不用我說她們自己就可以帶導覽了

這街區每棟不同的和洋混合的樣式。這幾年老房子活化伴隨著營運單位的不同,也形成了漢風、洋風、和風的型態,我想這是這個街區的寶藏,只要房子不拆除,我們永遠都有故事可講,也都有不同活化的模式可以嘗試。

我記得曾經在尾道找尋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場景,看到那個石宮燈還在,跑到林芙美子住過的地方,看到文學館裡面還用 XY軸分析文學家之間的關係,感覺這些人在這些老房子內存在著,但我們目前似乎沒有這樣的地方,可以還原台北帝大與台大、師大教授之間的地方。

昭和町的老房子們,絕對可以有這樣的魅力。

我們走到了清田茶館,有貼出 Yoshitaka Watanabe 渡邊義孝老師的新聞報導,這群來自尾道 NPO 組織的商家看到了倍感親切。

最後,我走到了昭和町內的日僑學校與立石鐵臣居住過的地方,講到了灣生唱國歌的鄉愁記憶,並且說了彭明敏在長崎失去了左臂,並且在這邊居住軍警監控下藉由日本拳擊手的身分逃亡的過程。

在街上遇到了一些台灣人很熱情的用日語跟我們溝通,我覺得在島上生活的人雖然很多種,但只要透過溝通與理解,我們還是很有希望的。

PS. 因為手中的海報設計,所以我堅持要在洋式凸窗前留影。— 和栖來光。

《日本建築的覺醒》



從奧林匹克運動會切入討論,原本 1940 年要在東京舉辦,因為太平洋戰爭而停辦,戰敗的日本如何重新建立建築的樣式,當年的宣傳文宣,富士山、神社鳥居、唐博風屋頂、尖塔等成為一種風格。

日本如何在戰敗後快速文化復興,如何在 1964 年的奧運會撿拾起現代建築的榮光,而大阪博覽會那個時代,丹下健三如何用"屋頂"來創造日本風格。

我覺得這本書應該加個"戰後",其實日本的建築從明治維新後就開始有自己的覺醒,只是為何隻字不提"戰前",其實也有不少佳作,而且不少建築師設計了眾多的案子,而且這些建築影響了台灣、韓國、滿州甚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為何完全不見論述呢?

2019/05/31

1945.5.31【台北】大轟炸七十四年,疏開拆除的「瑞光」寫真館



1931年,彭瑞麟剛從日本內地留學回台,在亞細亞旅社的二樓(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三號)開設了「アポロ寫場」,後來寫真館搬遷到附近一二樓有店面的街屋。

アポロ(Apollo)為太陽神的意思,是彭瑞麟的老師石川欽一郎幫他取的名字,希望這家寫真館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光發亮。攝影是完全依賴「光」的工作,取這樣的名字十分有意義。

後來美、日戰爭期間,不得使用英文譯名,改名為「亞圃廬」,是 Apollo 的音譯,也有紀念父親香圃與老師欽一盧的意義,可是後來又被迫改名,彭瑞麟就使用他的名字「瑞」,取名為瑞光寫真館。

1945年5月,瑞光寫真館的店址被劃為防火空地,彭瑞麟遷回新竹二重埔老家躲避空襲,店面拆除後大部分攝影作品被毀,專業攝影事業,只維持了14年。

彭瑞麟在開設寫真館,不斷的專研使用新技術,收費也較城中的寫真館高,所以被顧客批評,而當年經濟不景氣,在大稻埕本島人區開設商店不容易,他還在報紙寫稿,開設寫真研究所教授學生,這些學生在戰後紛紛開設照相館填補日人返回後的空缺。

戰爭因素,彭瑞麟的寫真館屢屢被迫改名,這樣窮困的環境也很難繼續經營。他除了有攝影專業,也會繪畫,持有醫師執照,加入日本東洋醫道會,並開設彭瑞麟中醫診所。1946年被國民政府以莫須有罪名強制拘留過,還好被朋友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