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9

【台北】急躁人生與台北『慢』步



最近幾次在青田七六帶導覽的經驗,都是客人一進來非常非常的匆忙,有日本客人的領隊,詢問我是否可以導覽,我說等下10:30am 有一場導覽,若可以的話,可以一起聽,你在旁邊翻譯即可。她連想都不想就說來不及,我說才等十分鐘,後來我跟她說,我就用這十分鐘簡單講一下。

這個急躁的領隊,帶著五個日本歐吉桑倒是非常悠閒,經過簡單互動後,我終於找到了許多共同點可以溝通,但也已經過了十分鐘,不過這領隊的日文非常好,翻譯得很到位。或許這些緩『慢』的歐吉桑經常拖行程,讓她很害怕趕不上飛機吧?

後來,一群來自高雄的歐吉桑與小朋友來,主辦人也非常急躁,一直擔心走錯路的老先生會有甚麼問題,一群人也跟著她急躁,我就想說她若真的很急,應該就跑出去找人接過來,她只是用電話與嘴巴急躁於事無補。

傳統的旅行,過於急躁,凡是都是按表操課,我想團體旅行就是這樣很難迎合全部人,所以我喜歡一個人旅行,快慢自己調整就好。在台北好像就是工作場域,大家都很急躁,不知道在急甚麼,只是想要很快把事情做完嗎?

台北『慢』步,不只是一本書,是希望透過『慢』,認識這塊土地。

2018/07/08

【台北】女僕咖啡館



上回去京都玩,冬天溫度零度左右,感冒,猛吞維他命C、喝水,住在老房子裡面很冷,只要離開暖氣範圍溫度遽降,每小時進進出出到戶外的廁所尿尿,偷偷摸摸很害怕吵到隔壁房間的旅人。

最後,去參拜了晴明神社,買了一個厄除符,身體就好了。

最近,氣溫高的嚇人,進出冷氣房,身體奇怪了起來,猛吞蜂膠,來一杯陰陽師調配的飲料(應該不用塑膠吸管才是),希望有效!

《台北慢步》第一場導覽:走在米道上,走在貨運站上



很感謝蒲添生故居作為第一個點,讓大家了解戰後從權威到運動美學,再到庶民塑造胸像的這段歷史。我補充了日本時代許多長官雕像放置的位置。

聽到希望廣場叫賣的聲音,又用喇叭刻意放大,真的很想逃離。

由於華山園區人潮眾多,所以我沒有走進去,從旁邊繞出來,結果,漏了一個很重要的景點,藤森照信的茶屋,本來要拿出藤森照信的所有茶屋的作品,來比較看看這個短腳茶屋與長腳茶屋,真的差很大,缺少了那份秘境與遺世獨立的氛圍。

也因為沒有踏入華山,也忘了給大家看建國啤酒廠的那座工廠照片,長得很像日本的釀酒工廠,我相信是有淵源的。

從米道搖身一變到縱貫線,從挑夫到華山貨運站,台北這些建設大致上就一百年的歷史,日本時代突然長出來現代化工廠,沿著鐵路沿線而建的歷史,地下化後的公園綠帶非常珍貴,希望有更多的看板或是裝置藝術讓大家了解這段過往。

今天的路線與內容,沒有串接的很好,希望下次有機會改進。

2018/07/07

《台北亂走》



部落格時代就一直看 freeleaf 在台北亂走的文章,尤其是大安區的文章很多,有關水圳道與大安森林公園等,讓我重新認識這地方。這本書應該是集結當年的文章,看了書上的照片,大部分的設施都不存在了,不過十幾年的時光,竟然留下來的,只是書封上左上角的水溝蓋與圍牆。

這是一本懷舊的書(無誤),僅僅十幾年前的台北跟今天就大不相同了。

一看到書封照片就覺得很熟悉,即使地上的箭頭不知道重劃了多少回,柏油路重鋪了多少回(大安區)這裡是青田街七巷與和平東路一段183巷的交會。

當我看到作者的『想起地理學』這一章節,跟我的從小到大對於看地圖的心理不謀而合,偏偏我是一個方向感很不好的人,手機GPS的普及真是一大福音,當時大學會選填地質系,完全是因為依照排名填入,唯一有可能的就是與地圖相關。

雖然作者沒能進入台大地理系就讀,但這十幾年的研究,為台灣地名的由來與考據,打破了傳統我們依照地名的漢字說故事的窠臼,還原當年念音與習俗來分析,對台灣歷史有極大的貢獻。

也請大家順便支持一下我的書《台北慢步》

2018/07/06

【台北】《台北慢步》新書分享會,永樂座



這是今天《台北慢步》新書分享會,感謝 倪可 拍照

結果,麥克風一拿起來,一口氣講了一個半小時,超過了半小時的時間,我完全無感。

今天想採取比較輕鬆的模式,放一些老照片,讓大家猜猜看這棟建築在哪裡?果然,今天來的朋友對這些老照片比較陌生一點。

下個星期就可以在博客來,或是在各書店買到《台北慢步》,若要搶先買到,請到永楽座書店。— 在永楽座。

2018/07/05

【台北】所謂的海關?



右邊是一位知名臉友的照片,借用一下,我還很納悶海關不是都禁止拍照,為何她可以拍得那麼高興,也沒有人制止。

這兩張照片有何雷同之處呢?

左邊是清代釐金局遺址,這才是真正的海關抽稅的地方,若在各海關放置台灣歷代海關的照片,應該很魔幻。

【台北】溫羅汀書街(生態旅遊協會)


這是生態協會舉辦的導覽老師培訓班,每一個人都好認真,當我講述台北市大小古蹟與都市計畫演變時,每一個人都知道答案,很想跟這些導覽老師致敬,學無止境的代表。

我接了五堂課,三次在戶外期間,應該算是今年度最炎熱的時日,以前講三個小時沒問題,這幾次講到兩小時,就開始撞牆,前文不接後語,這次走溫羅汀書街,算是最擅長,但覺得沒有講很完整,下次手上的透明夾要升級為 A3 大小,而且是彩色的,何時科技可以進步到只帶個行動投影機,隨時投影資料出來呢?

有關書與書店的演變,這次居然完全沒講,從聖經的抄寫,到排版印刷的出現,再來是有書封面與書背,經過了那些過程,這也相當的重要。

後來參加太太公司的旅行團,居然碰到來參加導覽培訓的領隊,世界很小,很佩服旅行業的人。我每次參加旅行團一上車都是睡覺放空休息,對領隊導遊真的太不禮貌了。

2018/07/04

《台北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雖然說這種街區導覽帶了很多回,但是以書本的形式呈現,加上與讀者的互動,還是很少舉辦,有別於坐在冷氣房演講場地的分享,實際走動的導覽還是大不相同。

閱讀、導覽、講座互相整合,難度很高,節奏不一樣,很希望大家試著多參與這樣的活動,也試著規劃一條屬於自己的慢步路線。

重點是:導覽+一本書+台灣文學館文創品,只要 $499,實在太便宜了。



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記得小時候上學路上,由於家離學校比較遠,每日總是提早出門,走不同的路線,腦中天馬行空亂想著,想像自己是坐飛行器、騎腳踏車、行船、開車,或者化身為麻雀、貓咪來看這個世界。所以,放學的路隊,我們會在路上玩耍,走不同的路線,經過不同的地方,玩不同的遊戲。

  如今,在台北市遊走的上班族,即使是計程車司機,可能都不知道每一條馬路的由來,為何要這樣規劃,歷經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從清領、日治到民國時代的台北市,歷經了怎樣的變化?

  台北的都市紋理—道路、鐵路、水圳道、古蹟、遺跡,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許多歷史故事。台灣人不若日本人喜歡立碑,走在日本大小街道的角落,可發現數不清的大小石碑,根據石碑上的文字去網路上搜尋,都會有一大堆資料跑出來,但是走在台灣的街道,除了路名、商店廣告招牌外,看板上難得看到與在地歷史相關的資訊,反而常跳出「南京到長春壅塞」的資訊,彷彿身處中國的高速公路。

  打開不同時代的地圖、航照圖、照片,找出古地名、都市紋理的演變,居然發現我們不在意的角落背後有那麼多的連結。在台北慢步,跨越不同的時代,可以玩故事連連看,就會發現同一個巷弄可以用不同的主題串連,而在巷弄裡遊走,就好像玩爬樓梯遊戲,只要走不同的巷道,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台北市的歷史還不至於像許多考古遺址,不同文化圈的層層疊疊那麼複雜。台灣北部在西班牙時代,隸屬於菲律賓管理,是西班牙航海貿易的亞洲樞紐。在清領時期,台灣是中國沿海的一部分,不論是郁永河來開採硫磺時,或者是羅漢腳來農墾時,都是屬於邊陲地方。到了日治時期,將農業研究的中心放置在台灣,作為更進一步南向的前哨站,期望建立以島鏈為基礎的帝國。

  從這樣的歷史來看,不同的角度,慢慢的藉由步行省思,參訪大大小小的景點,串連出不同主題的散步路線,正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模式,將多元文化納入日常生活之中,逐漸收納融合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懷念兒時經過的水圳道,下大雨過後在圳道裡划小船、抓魚的往事歷歷在目,不禁令人想要穿越歷史時空,回到當時。事實上,只要每一個人都規劃出一條散步路線,這樣累積起來的文化厚度,就足以媲美世界各國;即使這樣的目標非常長遠,但隨著年歲的累積,城市發展的文化厚度增加,相信是可以達成的。

活動紀錄:


2018/07/03

1981.7.3,陳文成博士紀念日



為何我會放志鴻館的照片呢?(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1980年剛剛蓋好,隔年作為大學聯考的闈場,這些大學出題的教授們,要到七月三日的最後一堂考試開始,才能出闈場。

當年在闈場內的教授,有聽到重物墜樓的聲音,志鴻館就在研究生圖書館的旁邊。這是第一棟以名字命名的教室大樓,陸志鴻不但是台北帝大改制台大後的第二任校長,也是隔壁機械系教授,以前還有看到陸志鴻的胸像。(有沒有人好奇為何沒有第一任校長的大樓?)

目前志鴻館已經重建更高的樓,我不知道是否還是叫"志鴻館"?

陳文成是傳統寺廟厲害的匠師陳應彬之後,兒子繼承父業,孫子陳庭茂在日本時代在日商工作有成,但國民政府接收後離職,曾孫陳文成是個數學天才,這家族無論在甚麼政權下無論遭受怎樣的挫折,總能重新再站起來,其實非常符合猶太人在世界上的處事態度。

在台灣的第一所大學,椰林大道應該有很多和藹可親的師生故事,但悲情的是極權的事情居多。

https://youtu.be/K7GrPrS04l0

【台南】流水帳20180703@4:台南文學館、林百貨、安平導覽

*熱門咖哩飯店


很害怕到店家要考試
1.請問訂位大名,幾位,電話號碼?(答錯一個你就要再外面罰站)
2.剛剛電話訂餐外帶。請問訂了什麼?(講錯一樣就不能取貨)
3.請問您有訂位嗎?(彷彿沒訂位就不能進來)
4.請問您一個人嗎?(好像一個人就不能吃飯)
5.人都到了嗎?(考數學)

*原台南州廳,國立台灣文學館



森山松之助天上有知,應該非常高興他在台灣所建的歐式建築被重生了多采多姿。1907-1921 年在台灣,其實並不久,但剛好在日俄戰爭結束,在大正時期比較有餘裕的經費設計官方建築,只能說他運氣真好。

可稱為台灣的州廳之王。歐式建築,也是有很多圓形的結構喔!

*安平導覽




果然,有在地研究者帶路,安平就不只是樹屋與古堡而已了,變成一個聚落,步行的時候感受到有時光的刻痕。

大大小小不一,沒有規矩的小巷,轉個彎可能就不知道從哪裡走過來,像是迷宮的小巷口可能都有不同的樹,茂密的樹有可能是芭蕉,也有可能是鳳凰木,長在海河與港口邊的聚落,閉眼想想在大雨的夜晚,或是潮起潮落間,或是風聲在牆邊呼嘯。

我好像回到二十幾年前的金門,但畢竟也大不相同的成因。

屋頂、門楣或者是牆上一角,有這樣的辟邪物,後來有藝術家以再製的模式妝點,如今來看也真的像是辟邪物,真真假假的歷史與藝術,社區營造也成為一段歷史。

我拿起了《穿越五條港》,這本很薄但我卻無感的書,知道了原來台南是潮間帶之後,才感覺到不只是生痕化石,人類在此這幾百年,也刻畫出如潮蟹行走沙灘的文明樣態。

*快要修好的消防大樓

感覺未來在湯德章圓環周邊會非常精彩

*林百貨周邊




*花好月圓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