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8

《高更》

早年的高更在印象派中被排擠,梵谷邀請他一起成立南方工作室,但是兩位大叔都不是那麼好相處,離開失敗伊甸園的高更,而跑回祕魯這個小時候長大之處,企圖在大溪地幫助原住民獲得人權,但終究在熱帶島嶼變成了野蠻人。

高更帶著馬奈的畫作--《奧林匹亞(Olympia)》,應該是複製印刷品或是明信片,大溪地的女孩問說這位美麗的女人是你的太太嗎?

文化差異與保守,這句話含有多層的意義:

1. 這幅畫的女性並不漂亮,馬奈刻意的描繪粗糙的線條
2. 畫裸女,應該是很親近的人
3. 把畫掛在自己的房間,應該也是很思念的人

高更在死前並不怎麼知名,但是過往後卻越來越紅,到底是甚麼樣的原因呢?

2022/06/02

魏斯安德森《法蘭西特派周報》

強烈的魏斯安德森風格,平面2D的水平拍攝法,加上空中鳥瞰的視角,許多運鏡的方式,自從《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一炮而紅後,這回使用了《紐約客》雜誌的風格,致敬20世紀的週刊史,而這些真人真事改編的短篇,收攏在法國的一個叫做安威的小鎮。

電影能夠這樣玩,我覺得也要靠近年來觀看的畫質解析度的提升,感覺在舊的電視機上可能都會糊糊的,而傳統的報業、周刊報導媒體逐漸式微情況下,這樣的電影想像是否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啟發呢?

報導不帶情緒的中立,很多事情需要查證,評論要有記者自身的立場,這些傳統媒體的金科玉律,目前的媒體似乎蕩然無存。

這部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好像一幅畫,精緻的擺盤,好想仔細的看完所有的細部,但是換一個畫面,轉換了角度後,經常會有異想不到的結果,導演經常不給答案,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玩味的劇情。

這部片的資訊量很大,大咖很多,但也十分好睡,無止境的旁白,突然的爆破聲,都是把人喚醒的一種手法吧?

不知道有沒有把相片傳喚為這類風格的apps 呢?

2022/05/31

【台北】19450531-20220531 臺北大轟炸 77年

19450617/1977/1979

牯嶺街的南段,到底是何時出現的啊?

從這些航照圖與地圖的比對下,1945年疏開,是有牯嶺街南段的,但是戰後房子立馬蓋回來,一直到了1979年的地圖,牯嶺街南段才被規劃出來。

下一次看看你家附近的道路,是不是有疏開的痕跡呢?

2022/04/21

【台北】市立美術館,洪瑞麟,掘光而行

一進去看到這張輸出很大的照片,我的目光不是這些年輕人習畫的過素描動作,也不是老師石川欽一郎,卻是窗外的風景,那棟是不是蓬萊閣呢?

大家去找找蓬萊閣的老照片,看看窗戶的長相,是不是一樣呢?所以驗證了倪蔣懷的洋畫研究所就開設在這裡。

去東京念書回台灣後,倪蔣懷的資助下,來管理礦區。洪瑞麟藉由畫畫,不但記錄了當年礦工的工作情況,還娶了礦長的女兒,我想他管理這些礦工,透過寫生,應該能非常上手吧!

以前總覺得他的畫怎麼那麼暗,但當場看他的畫作,才知道他用的顏色比較深,傳統印刷無法呈現這樣強烈的對比,從年輕的學習,到他獨特很粗的筆觸,有種野獸派的粗礦,但是對於這些礦工的內心描述卻是很細膩的。

我認為洪瑞麟與倪蔣懷創作不輟,對於人文的關懷,是被我們低估的畫家。

2022/04/03

《正好住基隆》,到基隆散步吧!

深入了解基隆後,發現與日本門司港有點神似,可能同樣都是海港山城的小城市。

居住在基隆司令官邸(流水偉助社長宅)的小歐,剛好在青春期居住在這樣的住宅,這樣的因緣際會,也因為有通靈的耳朵,讓這個屋子好像一個結界,成為通往了不同時空的門,下次請小歐來青田七六聽聽看有沒有甚麼不同的聲音。

或許是住過這樣的房子,讓小歐迷上了四國遍路,並且在網路上創了熱門社團,也身體力行的在本書推薦了基隆漫步的路線。

我也試著在基隆市區這試著行走過,但多雨不時的開傘關傘,有點風的情況下,我認為穿著風衣是比較好的選擇,山坡上上下下,也需要穿著防水的運動鞋,左繞右拐的旅程中充滿了各種風情,非常有趣味性。

看完了這本書,有深深的感動,居住在這樣的老房子,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之後,回頭深耕在地的散步行程,基隆這幾年的蛻變,上上下下的山城並不很適合腳踏車旅行,期待各種慢步的行程。

— 與 Odili Lee 。

2022/03/03

【淡水】淡水警官宿舍

經過了多次的改建,這棟房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不同時代不同人居住的痕跡,不過最後一次的改作多了一個閣樓再修復時並沒有留下來。

客廳因為流行洋式而改過、走廊因為屋主喜歡跳舞而加寬,不同時代的潮流所留下的足跡,這才是這些房子有趣的價值啊!

後來的警官曾有女兒是作家,不過參觀當日並無看到細節。

2022/02/21

《在車上》

改編自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海明威也有同名小說,劇中放入了契柯夫《萬尼亞舅舅》,可以說這是劇中劇中劇的互相對比。

"在車上"透過錄音帶,男主角死去的太太彷彿不曾離開,不斷的透過她的聲音,男主角跨越了時空,重複著過著劇中劇的人生。

是不是要看懂了這些相關的戲劇,才能真的了解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意義,海明威在這本小說創造了冰山理論,小說到底有沒有必要寫出藏在海底下的冰山呢?

我想透過這些戲劇小說的相互堆疊,每一個人都會有各自的解讀方式,語言好像很重要,但是又好像不是那麼重要,年輕的男演員與女演員雖然交好,可是因為語言不通而分開,因為被偷拍而打了狗仔記者致死,這些是不是因為溝通不良呢?

這部電影有太多可以討論,每個人的感受又大不相同!

我想著人類社會因為小說戲劇電影層層的堆疊,資訊量越來越大,我們可以過著很深層體會每一個人心的生活,也可以過著非常自我,一切以個人為主的孤獨生活,到底如何拿捏,我看也是端看每個人的選擇。

2022/01/27

《永遠的台灣島》

看了幾本有關台灣戰爭的回憶,作者是高等學校的竹內昭太郎,其中當時的同學王源是我地質系老師、洪祖培是神經醫學的拓荒者還有許多名人......。

看了這本書,先撇開殘酷的戰爭,作者點出很多地理位置,與當時美、日對於戰爭武器的宣傳,對於台灣島內各族群的關係等等,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重新認識。

窺看1945年的前後,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發生的故事。

2021/12/17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難得戰後的招待所洋樓,用不同洗石子的工法創造出只有台灣獨有的洋樓,翻閱了由 廖惠慶 所潤飾編輯父親的長達一百多萬字的內容,挑選出那個時代製茶的故事,令人驚嘆的是比連續劇茶金更為精彩的家族故事,這本《茶金歲月》才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版。

廖運潘的兒女依照出生的順序,不分男女一個姓廖,下一個就姓姜,避開了入贅的問題,不但女男平等,非常公平的兩家都繼承到了,能夠在離開五十年後又買回阿公姜阿新興建的招待所,並且花了經歷修復這棟不只是兒時的記憶,也代表戰後為台灣永續生存努力的家族,留下了一棟文化資產。

惠慶姊帶我在洋樓上下跑來跑去,一回說著兒時與姐姐的回憶,也說著爸爸的故事,一會說媽媽買的琴,修復後的場景與記憶相結合,到處皆有光的窗櫺,透過手工玻璃的折射,許多家具在因緣際會之下,有從加拿大回來,也有從其他地方回歸,一棟老房子的重生,真的需要眾多的人際連結才得以拼回來。

看過《茶金》的人物設定,人物的拆解與組合,殷海光、顧正秋、那個時代的名人的重組,想要表現出那個時代感,反而讓人物有了奇怪的個性,而這個奇怪的個性也或許是台灣人在不同時代的悲哀吧?

捨棄掉電視劇的那個設定,回頭來看《茶金歲月》的廖運潘先生跨越了日本時代進入民國時代,為了讓小孩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從一家公司破產重新再起,投資在自己的頭腦是最好的,這也是後代可以把洋樓買回的重要因素吧!

這樣勵志的故事,有多少家族可以做得到呢?我跟著新竹中學的學生聽著這樣的故事,有學生懷疑說著這會是"客家人"蓋的房子嗎?大概認為客家人都是非常"節儉"的吧!

這十幾年惠慶姊一直再做環境保護的運動,實際能夠保存一棟老房子並且真的身體力行修復,進而經營、導覽,因緣俱足,有了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