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4

【台北】耕耘與傳承,發現雪峰石的老師與老師在老師故居聚餐



今日亮軒(馬國光)老師,邀請了王執明教授,還有朱傚祖、俞震甫兩位博士都是地質系畢業,也都是王執明教授的學生。我當年因為上課經常遲到,總是只剩下第一排中間的位置,就坐在王執明教授的正前方,每次上課都會問到我問題,我總是回答不知道,那門課程叫做礦物學。

我很好奇這個研究團隊如何組成的,朱傚祖博士說在登山的時候,黃士龍教授與沈博彥教授想說做一些甚麼創新的事物,於是有了找尋新礦物的計畫;在不同機構組成的團隊,幾年前收到了一個1.5 x 1.5 x 0.3公分大概像米粒大小的標本,是從維也納自然博物館收藏的隕石切割出來,這顆隕石重量大概是十六公斤,是1979年在阿根廷的一個農田所發現的隕石。

從這個隕石內,台灣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三種不同的新礦石,其中二種礦物(滄波石及馬廷英-雪峰石)目前在地球表面尚未發現;這是一個難得的案例,這也說明了宇宙的形成,不只是生物有演化,太陽系乃至於星球的岩石與礦物,也是有演化的過程。

詳細說明:
http://web.gl.ntu.edu.tw/index.php/announcements/news/item/3466-2016-05-23-03-28-32

這幾位前輩的身體都好好,這可能是地質系出野外的傳統,鍛鍊出喜愛大自然的運動方式,看來就我這個最年輕的學生身體最不好,學者執著於特別的研究,低調的以老師們的名字命名,默默地耕耘,得到國際認證,這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

馬廷英教授,1950年之後,專心研究台灣海峽的石油、板塊運動、台灣島的成因等,1970年代得到美國地質學家的認可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者,這段時間年紀是五十歲之後,居住在青田七六這故居,今日在此聚餐,亮軒老師帶來了烏魚子、紅酒,酒標還是亮軒老師的畫作。

王執明當年被馬廷英教授逼吃生魚片,亮軒老師因為附近的學者每年會送清酒來,而有吃生魚片大餐配清酒的機會,然後是俞震甫博士也說了被王執明教授逼迫吃生魚片的過往,沒想到留日的馬廷英教授,留下了生魚片文化,意外的在青田七六被我們發揚光大了。

最近在做國中的校外教學導覽的時,發現對於地震、板塊運動、台灣島的成因,小朋友都應對如流,這要感謝王執明教授當年在教育部提倡地科要編入課本的成果,只是很可惜的,小學課本目前還沒有地球科學教育。

照片:前排右:王執明、左:馬國光(馬廷英長子)、後排左:俞震甫、中:朱傚祖、右:水瓶子(簡肇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