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日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日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5/06

《器與美》

《器與美》

喝茶、喝咖啡、吃飯喝湯吃料理,器物到底重不重要呢?

從小到大,從美國來的麵粉袋變成內衣褲,中山裝,大同陶瓷器,這些其實都是器。小從裝醬油的小碟子,大到可以裝入很多人的大巨蛋建築物,都是器物,都是一種容器。

所以,這類的器物,與其說只是一個介質,不只是物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茶器在人類文化活動中,經年累月的更新中,已經幻化成為美的代名詞。

從實用到藝術性,中間的過程到底如何定義?甚麼才是美,除了千利休可以定義外,我們一般人可以說三道四嗎?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讓大家可以入門,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器物只是供奉在展示櫃內當成骨董藝術品,因為高貴而不讓人觸摸使用,這樣到底有無悖離器物原始實用之美呢?

我再三思考,並沒有標準答案,柳宗悅給我們了甚麼啟發,茶器在日本從千利休以來,應該就是柳宗悅提倡民藝,讓當年器物的追求(炒作)的思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器的精神性,這本書或許給大家有了答案。

2021/04/16

一年中,我實際上在約會網站上遇到了70個人,並推薦了一本看起來很適合他們的書

這部日劇的標題有點長:

出会い系サイトで70人と実際に会ってその人に合いそうな本をすすめまくった1年のこと

一年中,我實際上在約會網站上遇到了70個人,並推薦了一本看起來很適合他們的書

這樣的 KPI 有點驚人,一年內要遇上70個陌生人,而且在短時間內就要推薦適合的書,這個愛書的書店店長,比《古書堂事件手帖》的女主角顯然一樣的擁有超能力。

很佩服居然有這樣的小說改編的連續劇,最近這幾年流行自言自語,加上這個女主角不斷的上演內心戲,到底她去書店工作看書的時間是多少呢?

我也能做這個工作嗎?

2021/04/03

《一個人的無謀小旅行》

《一個人的無謀小旅行》

米果大會堂

去日本旅行多半一個人,所行的路多半是日劇、電影中的場景,這本書是米果一個人去日本的散記。

其中一篇東京鐵塔,與他外公的弟弟張錫祺連結上,1915年,他去日本求學,是高雄第一位開業的眼科醫師,他的學校,就在東京鐵塔附近。

不過,當時還沒有興建東京鐵塔!

(東京鐵塔對我來說,就是黑木瞳無誤)

對於地景地貌的珍惜是我輩看日劇長大的共同記憶,沒想到幻化到日本旅行的風景,居然活生生的"穿越"到阿公的年代,透過電影的場景記憶起家族往事。

我可否學習電影《似曾相識》中的"超人"回到臺北百年前,拍下歷史建築剛剛興建好的模樣,再回來告訴大家前人在此空間的使用經驗。

剛好又翻閱到松陰復仇之旅,這位吉田松陰老師,跟台灣芝山岩國語學校也有些關係,我不由得想到了1895年12月31日發生的事情,今日我們到此地,會想起這樣的連結嗎?

感謝米果的一個人旅行,給我們莫大穿越的力量。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世界到處穿越做些連結。

2021/03/27

《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一次看懂百年台灣經典建築

《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一次看懂百年台灣經典建築

日本時代台灣的建築,以前總被冠上巴洛克、文藝復興、西班牙、英國風格等等,總是不知道這些建築的來龍去脈,最近幾年建築史的老師把這些建築簡單的稱為歐式建築,的確是很不錯也很簡化的說法。

這些建築的設計者全是日本人,為什麼會蓋出歐式建築呢?到底有沒有和式的風格呢?

終於看到介紹來臺生活的建築師的介紹,翻閱了一下,感覺這本書很"日本",因為包山包海,從建築的平面圖到走讀的地圖,加上建築師插畫、年表等,這是日本的雜誌、書籍經常是這樣的編輯模式,非常耗費人力。

建築的設計者、使用者都是人,了解"人",才能真正了解建築。

2021/03/22

《建築學博士導覽32棟最經典西式建築》

《建築學博士導覽32棟最經典西式建築》

原以為去日本看了很多建築,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只看了一點點,本書大部分是昭和年代所興建的洋館,作為招待所用途,或皇室的休憩處。

整本書中最大的不同的一棟建築,是前川國男在戰爭時期的木構住家,利用挑高營造豪氣的空間。

每一棟建築都有他形成的歷史脈絡,有的本來是仙台藩,後來轉讓給薩摩藩,然後蓋了洋館,了解了一棟建築的身世,進一步可以了解過往的歷史。了解了建築的設計與樣式,也可以了解當代流行的潮流。

我在想在台灣也有眾多同樣的原因所興建設計的建築,大多位於台北城與城南這塊區域,或許有許多樓已經被拉皮改建,我期待或許未來是否可以蓋回原始的設計,甚至可以給建築師有更多的想法在庭院處發揮,增建更多搭配凸顯原建築之美,更符合現代用途的增建,使用競圖的模式來超越日本時代的建築設計。

台北有許多西式建築,偕行社、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邸等,不知道有沒有機會開放,甚至復原原始的裝潢,每走一趟都是建築的饗宴。

2021/03/14

《在名建築物吃午餐》SP橫濱巡禮

《在名建築物吃午餐》SP橫濱巡禮

一如之前連續劇慢調的方式,但這次SP的內容我覺得有點少,雖然介紹了三棟建築,但不強調橫濱的開港史有點可惜。

建築是人在使用,而人在建築之中,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微妙的連結在一起,然後帶入了因為肺炎疫情而讓這棟建築關閉,可以說是快百年的建築遇上的難關,這棟建築是渡辺仁(1887-1973)所設計的新格蘭飯店。

這次的SP似乎沒有把午餐放在重要的位置!不知道若有臺灣版本的《在名建築物吃午餐》,你會選擇哪一棟建築呢?

PS. 渡辺仁(1887-1973)、渡辺節(1884-1967) 都是東京帝大畢業,但是是不同人。

2021/03/11

《東京古民宅咖啡》川口葉子

2021.3.11

十年前的今天,我在導遊受訓課程,最後一堂課,用筆電在整理《台北咖啡印象》的書稿,打開新聞網站,親眼目睹大海嘯侵襲仙台的畫面。

我非常喜歡川口葉子的作品,直接跟編輯說,我想要出像《推開咖啡館之門的100個理由》這樣的書,於是出版社就幫我達成目標,以我這樣沒有知名度的作者,竟然可以的大賣。

健行文化最近翻譯在台灣出版的《東京古民宅咖啡》,翻開每一頁的咖啡館照片,竟然在東京這個大都市會有這樣多元的民宅咖啡館,而且還真的都是有歷史的住宅,期待疫情解封的那一天,去東京找找這樣的咖啡館好好的體會一下。

台北周邊,有沒有可能收集到這樣主題性的咖啡館呢?我要不要來立志出一本《臺北古民宅咖啡》呢?大家報給我知道一下有哪些咖啡館符合這個主題, 不知道有沒有出版社有意願呢?

在 311 這天許願,真不應該!

2021/02/08

《釀電影》雜誌Vol.03 #逐工一本冊 No.003

《釀電影》雜誌Vol.03 #逐工一本冊 No.003

2008年在台北敦南誠品意外的遇見了溫德斯,也看過他所有的作品(當然很多看一半都睡著),到世界各大城市旅行也都喜歡看電影來認識這些城市,這樣的主題讓這本電影雜誌容易接觸又有深度。

小時候看"影響"電影雜誌至今,許多比較深度的影評都會需要看了很多很多的電影才能看得懂,不然就是要認識很多演員、導演才看得懂,為什麼我們不能從生活日常來認識討論電影呢?

從認識小津安二郎,溫德斯延伸到了侯孝賢的《珈琲時光》,致敬導演以前的電影,又衍生出新的話題,這算是電影的傳承吧?

翻完這本雜誌,好想再重看經典電影,會不會對各大城市又有新的認識?

2021/02/04

《鄧麗君的故事》

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鄧麗君,也回味一下他出專輯的里程。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日劇都要講很日本腔調的北京話,這齣日劇唱出很日本腔調的歌曲,實在很想笑出來。

劇組很用心復原了眷村與當年的新台幣。

2021/01/28

《夏目漱石短篇集》

《夏目漱石短篇集》

不同時期看夢十夜,都會覺得有某些寓意,也同時可以回頭檢視自己的夢境(人生)。

2021/01/02

《萊特》

《萊特》

年輕時,我必須在誠實的傲慢或虛偽的謙虛之間做選擇,我選擇了前者,而我看不出有改變的必要。

  --萊特

二十世紀的建築師,從新藝術興起家具的設計,延伸到居家的設計,重視工作與生活的融合,從摩天大樓的興建,回歸到草原與庭院,紅到了歐洲、日本,並且融合了茶園、花園天人合一的精神,建立了與自然親近的建築。

現代主義有機體的建築,從古文明的圖騰中取材,還成為《銀翼殺手》中未來公寓的樣貌。萊特徹底的實踐了自己的格言:讓居住空間成為藝術品,無疑是現代美國的機會。

2020/12/30

《北方之光》

《北方之光》

描述都市規劃師與新藝術工藝師布魯諾·陶特在日本東北仙台的足跡,表面上是個懸疑劇,透過一張椅子、一棟現代家屋建築,把歷史串聯起來。

布魯諾曾經評價桂離宮「美麗到令人流淚」,其對桂離宮畢生難忘的印象,正在日本全面接受現代主義的建築,和洋風格從原本是衝突,變成一大流行,甚至融合的天衣無縫。

*

今天再度走入了王大閎建築劇場,在裡面繞著圈圈,雖然圍牆、房子四四方方,屋內與屋外沒有明顯的界線,外面的車聲喧囂,裏頭也有放著各國收音機的聲音,把王大閎一部分的家重構在此地,其實很希望有更多活動可以在這裡進行。

前幾天聽建築師朋友說說李國鼎故居活像一個"刑案"現場,這裡似乎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我期待!

2020/11/29

《藤森照信》

《藤森照信》

在臺灣有不少藤森照信設計的茶屋,這本書可以了解他的理念,混入了日本繩文、彌生時代的概念,把日本的茶室設計,往前拉到了八千年前,是一位能夠讓古今對話的建築師。

2020/11/25

《東京森林咖啡店》

《東京森林咖啡店》

想說我去過東京的咖啡館少說也有五十家吧!但翻開這本書,居然一家都沒有去過,下次去東京一定要努力去走一趟森林咖啡館。

至於台北有沒有這樣的咖啡館呢?只要窗外充滿了綠意,就可以了,請臉友報馬,我找時間去探訪。

2020/10/29

《百年戰疫》百年戰役

《百年戰疫》百年戰役

1895年日軍來台接收,迎面而來的是傳染疾病,當兵時隨軍來台的堀內次雄,當年內心應該是充滿了各式的想法如何去解決衛生問題。

堀內次雄在近衛師團中超過兩成的士兵感染霍亂致死,這樣的經歷,讓他專心致力與細菌學的研究,後來多次來台,並且在 1915-1936年間擔任校長,鼠疫(黑死病)與瘧疾的防治,成為他最重要的目標。

看這本書,終於把台北各地作為醫院的原因搞清楚了一點,SARS期間的和平醫院,以前到底是甚麼醫院?書中除了簡單易懂的故事,還有珍貴的照片,值得一再重讀

2020/10/16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

這本書是 2017年在北師美術館的展覽所出版的,去日本參觀小地方的美術館,日本畫家的故鄉,家族經營的美術館,或者是縣市、鄉鎮級的美術館,竟然可以邀請到安藤忠雄來設計展館,展出的也是在地藝術家作品。

當時我對日本畫家還不那麼熟悉,但是對於日本小地方的美術館印象深刻,沒想到在北師大可以有這樣的展覽,補足了日本在明治末期後急欲追上歐洲美術,大量的購買西洋畫家作品,日本洋畫家從原本的臨摹模仿,溶入了日本的傳統,形成了多樣的風格,後來這樣的風格,其實也影響著台灣的畫家。

若用這樣的脈絡來看,就非常清楚台灣畫家的作品為何會畫出這樣的作品,而1929年成立的赤島社、1934年成立了臺陽美術協會,台籍畫家有了空前的『抗日氣象』。

這些作品,其實,在台灣都有展出過,我們試著從展出作品、作畫處的公會堂(中山堂)出發,這些轉變真的非常容易觀察。

歡迎參加這個街區慢步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73087646814146/

2020/10/13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

從明信片除了看出在地歷史文化之外,沒想到當年的明信片還兼具傳達軍情的效果,比當年的報紙、廣播還要厲害。

透過戰俘寄出明信片給千里外的家人,達成宣傳的工具,簡直就是現代的 twitter、臉書等社群工具。

用明信片來說大日本帝國的現代化建設、隱隱的帶入了文化交流:原住民、藝術、商業等,這中間的學問實在太大了,很可惜現在寄明信片的交流式微,也只能說明那一百年的歷史。

2020/10/11

《設計師澀井直人的假日》《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設計師澀井直人的假日》

看這部連續劇的第一集,我想起了以前也遇上了會故意看不起你的人。

我深知在職場上工作,大部分人看得是你的公司,或是你的家族、人脈關係等等,最後才是看你的能力。

所以我每天都在想怎樣才能增加自己的能力讓人看見,其實從小到大都有焦慮感,焦慮自己能力會消失。

這幾年深居簡出,比較少跟朋友搏感情,會不會連人脈也都消失了呢?

雖是小品戲劇,對於人生的描述卻十分的細膩,難得讓我哈哈大笑的連續劇。

《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福山雅治好帥

2020/10/07

《著名漫畫的房屋格局》

《著名漫畫的房屋格局》

看完後發現以房子的大小來看,小丸子的爺爺,官階應該不小喔!

2020/09/22

《走路的人》漫畫與日劇

谷口治郎的作品,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孤獨的美食家》,一個大叔自言自語,總是自己對話,這部走路的人更誇張了,對話更少,穿著不適合的皮鞋,帶大家走入森林、神社、河流、橋墩、田埂、茶葉園等地,有時像是驚悚片,不知道下一秒會遇到甚麼事情。

主人翁不善言詞,少與人交談,活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我也是這樣嗎?

《孤獨的美食家》曾經來台灣取景,希望《走路的人》也有台灣篇,我想很多地方都很適合,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到了黃昏,很多人在裏頭走路,用空拍走路的人應該是很棒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