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昭和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昭和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1/01

2018.01《TaipeiWalker》No.249,水瓶子城市漫步15:紫藤廬,原來是淺香貞次郎的家屋,看盡時代的轉變



來紫藤廬,一直會感受到一股濃厚的老藝文氣息,這個『老』字,不僅僅是茶風味,而是整個空間。無論是客人、主人,還有整個展覽的空間,都有老味道。泡茶的方式是老的,用酒精燈加熱沸水,自己動手泡茶,一群人坐在榻榻米的空間,腳丫子能夠呼吸,連聊天的內容都放肆了起來,這是身體的自由吧!而這樣的自由其實並不是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台灣經過前輩的長期努力,我們才可以自由的集會與說話的權利。

1920年代興建的日式家屋,是淺香貞次郎(1878年生)住宅,在台灣總督府官職最高為海事課長,1931年辭公職改任民間的台灣海務協會,在台灣工作三十幾年幾乎全部都與海事相關,也說明了當年台灣在海洋貿易、船務、港口等蓬勃發展。

高橋鏡子,一位來台工作的女性,曾經書寫過參與的婦人會聚會活動,經常使用海事課長淺香貞次郎的住家,只是是否就是這一棟家屋,仍要考證,但可以知道當年日人的住宅,兼具了招待所,舉辦會議的用途。

1950年財政部接收家屋成為官舍,主人周德偉是基隆關稅署署長,當年《自由中國》雜誌的雷震、殷海光也都曾經在這間屋子裡討論自由主義、哲學思想,或者討論當年的政治情勢。

1961年夏天的一次颱風,屋頂被吹壞,幸好靠著老紫藤樹的藤蔓支撐,屋瓦沒有打壞天花板,周德偉在木屋旁重構了一幢兩層樓古典風的洋樓,有大吊燈、壁爐,形成了今日洋和混和的樣貌。

周德偉曾請他的老師海耶克來台演講,並著手翻譯《自由憲章》,請殷海光翻譯《到奴役之路》,書寫《當代大思想家海耶克學說綜述》等文章。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多所在此聚會,黨外編聯會提出了台灣前途決議文。1991年的波灣戰爭,是全世界第一次透過新聞媒體即時的透過轉播讓全世界人觀賞『戰爭』,同時,周渝在紫藤廬二樓掛起了反戰的布條。

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也選擇在在此取景,以日式家屋為背景,說明1990年代兩代衝突,透過烹飪哲學將男女之情、飲食文化緊扣再一起,這樣的家屋,其實最能反映時代的轉變。

新生南北路原為都市計畫中的大排水溝『掘川』,當時周邊有河川水圳、森林公園規劃案、高等學校、帝國大學等。淺香貞次郎在此置產,屋主的職務與終戰後基隆關稅署相關,周德偉先生入住後,從自由主義的討論,到了黨外人士討論聚會,紫藤廬變成古蹟後的開放,並且成為一間藝文氣息濃厚的茶館。飲水思源,身處四周都是海洋的台灣人,了解這棟屋子內外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是否會更珍惜老房子的保存呢?


2017/11/24

《昭和町六帖》金恆杰



這本書是金恆杰老師的文集,金恆杰(1934年2月13日-2014年8月12日),太平洋戰爭結束,金恆杰的父親金溟若帶著家人來台灣,居住在昭和町(今日青田街六號附近),那時十歲出頭的小朋友在日人準備引揚歸國的時間,目睹了這樣的過程,也親身了體會國民黨政府來台這段期間的動盪,二二八事件後那個禁聲的時代。

這本書一開始以極短篇小說型態,紀錄了這段的過程。那是一段不清不楚的年代,我們都搞不清楚這塊土地發生的事情,如何找到自己的根呢?

2017/09/2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98-台北昭和町六帖



閱讀金恆杰老師的散文,看見1946年昭和町的日常景象。《台北昭和町六帖》刊載在《當代雜誌》第二期,現在的青田、泰順、溫州街一帶,當年的生活如何呢?

請聽水平子娓娓朗誦出淡雅文字,此六篇短文的第一篇〈買菸〉,年少的金老師幫父親到雜貨店買菸;第二篇〈拔草〉,描寫生活在台灣的日本人於庭院認真拔草,不因戰敗即將返國而放任雜草叢生;第三篇〈地攤〉,胸前縫著白布的日本人擺攤賣家當,在青田街東邊的排水溝旁(現新生南路),賣物後的錢交還政府以作戰敗賠償金;以及〈歸魂〉、〈名牌〉等二篇文章。

請大家找《當代雜誌》來看,文章非常有架構性,完全將當年1946年昭和町的庶民生活描寫出來。讓我們再翻開1998年3月出刊的《當代雜誌》127期,金恆杰老師寫從昭和町到青田街,街上四輪車的樣貌;以及〈許老先生之死〉一文,日常母親與小孩的對話中,小偷把在家的許老先生殺死了,隱晦的寫出許壽裳教授之死,在當年白色恐怖壟罩下,沒有人談論許教授之死。(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3/11/17

【台北】青田十六


今天中午在 青田七六 導覽結束後,信步走去茉莉書店看看書,先進入了青田十六看展覽,小朋友繪畫出這座城市的想像,其實是很快樂與想像力的世界,可是其中有兩個牆面,一面是讓小朋友寫出自己的希望,一面是大學生。

我稍微看了幾張 3M 便利貼,其實歡樂的氣氛有點被澆熄,學生希望校長不要太囉說,希望老師不要考試等等。

我們用便利貼來腦力激盪,用便利貼來凝聚共識,用便利貼留言給同事,用便利貼也可以發洩不滿,但便利貼不是溝通的工具,至少我覺得一點也不是。

不過,師大文創中心也很用心了,至少這些繪畫很真實的反應現在小朋友的夢想,結束後我簽了名,心理很高興"水瓶子"這三個字還蠻值錢的,遇上認識的朋友,很高興的拿了一些小禮物。

所以說,多多走動看看大小展覽,還是有很多收穫的— 在青田十六。

2013/09/05

【台北】大安區公所的演講


這是大安區公所辦理的給區公所志工、替代役的演講,找我來講古~~~~~蹟一個小時,另一個小時是講美術,我好想留下來聽,無奈接下來還有行程。

當時青田七六雙周年慶,我們規劃了六條路線,有五條都是在大安區區公所周邊,所以我就講這五條路線,不過真的只有一個小時,時間頗短,我都覺得我是有史以來講話最快的一小時,講完後舌頭都要打結了吧?

有個替代役是埃及人,為什麼埃及人要來台灣當兵,這我倒是非常不清楚,只是覺得他的中文超好的,剛從阿曼回來,見到中東人,還蠻親切的。於是送了他一張慢步地圖。

感謝大安區公所所長的支持,也感謝區公所同仁協助,但最要感謝是區公所的志工,有這些志工付出,讓大家去區公所辦事情,不會那麼生硬可怕。

有空到區公所辦事的市民,可以來問問大安區有哪些古蹟、歷史建築喔!

2012/09/14

【台北】昭和町與青田街

原來以為青田街的街名,是因為 1945年後國民政府來台在這條街上看到一片翠綠的農田所命名的,這個浪漫的想法或許也對也不對,但就讓我保有這樣的想像空間吧!


1945年美軍空照圖,在青田街兩側還可以看到農田

台北市的街道名大部分緣自於中國各省各縣的地名,青田縣在浙江省東南部,東邊是溫州,西邊是麗水,這也說明了台北市溫州街、青田街、麗水街的位置。而青田縣產田魚也產石雕,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包括明代國師劉基、中國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國民黨的將軍陳誠、朱炳熙、旅日全壘打王王貞治,都是青田縣人。不過,這些人跟台北市的青田街沒有甚麼關係。

在青田街散步,這短短地四百公尺的路途中,有學校操場、日式木造房舍、東南亞南國的大樹、五層樓的公寓、豪宅、教會、咖啡館、大學教室、藝術展場、便利商店、水果店、理髮店、停車場,往巷弄內走,巨大的教堂、蒙藏委員會的特殊建築、清真寺也都在不遠處。

我最喜歡看得是一些文字塗鴉,在青田街2巷巷口,『你走過,便躺成了一片草地』,據說是夏夏寫的詩的一部分。有人解讀是都市更新時一些老舊建築拆除,突然多出一塊變成了草地的公園,這些具有哲學意涵的詩句,如何解讀?我想重要的是讓人思考,我們到底要怎樣的一座城市吧!

在日治時期,青田街區原本屬昭和町,是因為這一區就是在昭和年代(1925年後)規畫的區域,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在1928年(倉促的?)成立,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隸屬總督府下的台北帝國大學並沒有經費幫這些教授蓋屋,於是這些教授自己跟銀行貸款自行建屋,也造就了這些日式房舍的多樣性,若是有機會在青田街七巷、九巷、十一巷散步,會發現每一棟木造老房都有不同的格局,有的洋和混合的型態,有的純標準和式設計。

住在這裡的教授大部分以研究農業居多,台灣蓬萊米之父璣永吉教授、研究蔗糖改良的足立仁教授、植物病蟲害松本巍教授、生質燃料馬場唯二教授、氣象學白鳥勝義教授、台灣南島語研究小川尚義教授等,當時在農業台灣的南進政策下,這些教授都住在此地,有些教授甚至1945年戰後還繼續留在台灣大學教學,一生為研究付出,讓人欽佩。

戰後在此居住的學者,也多為今台灣大學、師範大學的教授,歷史學家沈剛伯教授、書法大師于右任、甲骨文大師董作賓、國際知名地質學家馬廷英教授、中文系系主任許壽裳教授,其實,還有更多台灣本土的教授到日本留學回來就在台灣大學服務,例如:電機系的楊進順教授、獸醫系的劉榮標教授、哲學系洪耀勳教授等人。可見當年的青田街區住的不只是所謂外省籍的,還有台灣本省人與客家人,有些教授的太太是日本籍,加上原本日本教授留下來,整個青田社區應該有非常多的語言互通,很難想像當時去隔壁家借米、借醬油,是要用閩南語還是要用日語呢?

1948年,二二八事件隔年,許壽裳教授在住家被殺,風聲鶴唳,天空已經連續幾天飄著雨,一時之間住在這邊的學者或許在自家討論這些事情,但在公開場合噤聲不談這些事情。在這裡散步,或許要想到這些歷史,變得有些沉重,尤其是雨天,看著塗鴉『有時候◎◎撐開,卻沒在下雨』,或許就是這樣悶悶地心情吧!

如今的青田街,這些教授逐漸凋零,當年這些學者或許整日忙於研究、教學,付出了一輩子的青春,就在台灣這座島台北市的一小塊地,但是要論研究的成就,從日本時期的教授,一直到戰後這些教授,可都是國際知名的學者,這一區就是他們散步的區域。若時空可以交錯,在『有點好笑』的塗鴉十一巷巷口走進巷內的咖啡館,或許哪天走來一個長者跟你聊天,心情好的送你一件書法,你可能就可以一、兩年不用工作,用這樣的心情跟青田街相遇,心情一定非常好!而巷口的水果攤曾經是于右任的住所。

參考資料: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品
許壽裳日記
當代雜誌一二七期
日本昭和町會的地圖

2012/07/20

【台北】金溟若先生的人間味

要記錄這個前輩擱在心裡很久,當時聽了青康藏書店老闆何大哥所提金溟若所翻譯的哲學書籍,與一些小故事,就覺得非常有趣。後來在青田七六擔任導覽工作遇上了金恆煒老師的太太,於是我就約了金老師到青康藏書店聊聊他的父親。

維基百科:金溟若





其實,光要從幾本書去了解一個人,真的很難,我想我我只是想要拼湊一下當時的環境,還原一下當時文人學者的生活,至於更詳細的研究,還是留給學者吧!

金溟若,(1905年1月4日-1970年6月19日),原名金志超,歷經了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小時候在日本長大,老師是舞田敦、安藤英夫,1923年因東京發生關東大地震,於是遷回溫州居住。因為當時並不會使用漢文,於是他父親請朱自清來教導。

金溟若曾經讀了醫科,有兩個弟弟都是醫生,但他後來覺得個性不適合而沒有繼續念下去,1926年上海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創辦了書局,並開始翻譯、寫作,並找魯迅幫忙。魯迅在日記裡面曾經提到金溟若的名字27次,可見他非常器重金溟若。看他的散文集中敘述,他最懷念的就是那段在上海的日子,靠寫作就可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

1945年冬天,受到當時基隆市長石延漢之邀,整理市役所公文。1946年,應許壽裳之邀到臺灣省編譯館做編審,也擔任教職,把家眷接來台灣,但薪水少的還要家中寄錢過來補貼。1947年二二八事變後,編譯館裁撤,到台大中文系擔任副教授,當時是住在許壽裳隔壁的宿舍,昭和町475號,推測在今天青田街6號附近。1948年,許壽裳被殺後,金溟若斷然地離開台灣回到溫州。

1949年,國共內戰,金溟若帶著全家八口登上不到二十噸(也有寫十噸)的小帆船渡過台灣海峽,但是船開過了頭,船長應眾人要求把船掉頭,最後上岸處居然是宜蘭蘇澳。金溟若來台灣後其實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住所也是搬來搬去,為了一家六口,捨棄了家鄉的一切,不斷地研究寫作。

1950年代,金溟若的文章經常刊登在報紙副刊上,雖然最後一段話常會有一些八股的反攻大陸的口號,但是只是寄情較多,多感慨當時時局變化與一股莫名的鄉愁,但文中所分析的道理無不就事論事。從小在日本長大,有時也會比較日本人、台灣人、中國各省人的差異,我印象最深的是從基隆坐火車到台北,火車上有賣冷便當與日本相同,卻沒有日本的味道。旅館、火車、公車上的服務人員,與小時候在日本坐火車到處遊覽有很大的差異。

而金溟若也經常在文章的第一段很明白的說出令人意外的結論,例如:《金溟若散文集:創作的熱量》從事文筆的人,假如成了職業作家,便是宣告了文筆的死刑。《金溟若散文集:人的距離》搬住永和鎮以來......,候車的隊伍拖得很長,很長。人家以此為苦,我則反以為樂。這意外的結論,或是中間推演的過程,都可以知道金溟若是一個通盤思考的人。

我最喜歡的一篇《金溟若散文集:旅者心情》,描述了各種交通工具的旅行方式,也描寫了慢旅的過程,從日本的火車旅行談到台灣的火車,也談到上海的輪船旅行,當然印象最深刻的是從大陸逃離共產黨到台灣來那段帆船之旅,我想在那個時代那種心情,能夠寫出慢遊,不知道有幾個人能體會。

旅行的心情,得在動中去覓獲恬靜,不能使性動氣,否則便會白糟蹋了那份情緒。性急的人,只得老待在屋裡,何必硬要這趟辛勞呢?《金溟若散文集:旅者心情》最後一段

很多很大的事情,散文中往往輕描淡寫,縱有學理也簡單易讀,我一再重讀《金溟若散文集》,每有不同感想,我想金溟若的人生中,經歷過了許許多多的大是大非,但他並不會一直強調,一切困難衝突都瞭然於胸,最後在台灣透過一隻筆,過著他無比寬廣的人生。

參考書籍:

金溟若譯/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內有金恆杰、金恆煒所寫紀錄父親的文字)
金溟若/金溟若散文集
金溟若/白痴的天才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
金恆杰/當代雜誌127期
方紹毅/民國文化隱者錄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


方紹毅/民國文化隱者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