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外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外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3/06

【台北】華燈初上回到一百年前你會看到什麼?大正街的地圖

楊勝:建築年鑑 昭和2年度版上面寫的 但另外的資料他在屏東

第一次寫已經消失的建築與社區--大正街,就是大正町,還真的很難寫。

結果寫太多了,稿費只有一點,花了好多時間找資料與分析,也只能說未來若真的有帶走讀,這些資料非常有用。

還是要來寫消失的臺北慢步呢?

圖說:

1. 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自行設計洋和折衷自宅。(臺灣建築會誌)
2. 井手薰自宅應接室,充滿洋式風格。(臺灣建築會誌)
3. 日本神戶北野町充滿歐洲各國建築風格,魚鱗之家經過移築與擴建,原屋主是葡萄牙人。(水瓶子攝)
4. 1932年的都市改正圖,紅色為大馬路規劃,為目前林森北路與長安東路,箭頭所指是今天津街,街旁藍色為大排水溝規劃。(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5. 1932年的大正町內的公園與美國領事館已經消失,領事館遷移至今臺北光點,也就是地圖左上方,另有林熊徵、井手薰等名人住宅皆再此。(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6. 1945年美軍航照圖:(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A.1916-1926年美國領事館原址。
B.原兒童公園的規劃,內有大正幼稚園與林熊徵宅,還包含目前的大正町教堂皆在這個區域內。
C.網球場
D.井手薰宅
E.大正莊,小套房出租
F.春風莊,小套房出租
G.今日的天津街,可看見兩邊樹蔭與水圳道。
***

台灣第一個高級社區,如今只看到條通的大正街

文/水瓶子

大正街位置在今日台北市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市民大道圍起來的位置。大正街並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個「町」,日治初期所有的町名以街名命名,方便台灣民眾溝通。1922年重劃町名,大正町部分改為御成町,是以天津街旁的排水圳道為界。目前這是台北夜生活密集區,也稱為條通商圈。

*大正街的規劃

大正街的開發主要是1911年8月26日的颱風帶來了洪水氾濫,總督府構思要打造一個不淹水的住宅區,本町、表町與榮町的商業區街道就是這樣規劃出來的,但住宅區的規劃與興建也採取了官商合作的方式,並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統合收購土地、興建房屋、甚至採用租賃、貸款模式方便民眾居住,也已經有了公共住宅的規劃。

大正街以棋盤式街道規劃,仿照京都,東西向道路稱為「通」,南北向稱為「筋」,社區內有排水圳道(今天津街),街道兩旁有排水溝,家家戶戶有自來水、電力。淡水線鐵道有設立大正站(長安西路19號)與公共汽車的站牌。

據說當年「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社長想要種植櫻花道,可惜氣候不適合而失敗,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上北澤的開發案,資金也有來自於臺灣,下北澤目前的櫻花道,就是來自於社長的構想。

每一戶的庭院的五分之一是建築面積,大致是田園城市社區的概念,雖然屬於私人住宅,但大致上是甲種官舍的規模,庭院100坪內含建物23坪,房屋採用洋和折衷的方式,有洋式的客廳、壁爐,和式榻榻米的居家空間。

大正街內還有美國領事館(1916-1926年)、網球場、射箭場、大正幼稚園,社區內設立公園是臺灣第一個兒童遊戲場,聖公會大正町教會。甚至到了戰爭末期(1943年),還有兩棟出租小套房的建物:大正莊、春風莊。

*神戶北野町的開發與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學習開發方式

日人治臺十幾年,日本內地人移居來臺的人越來越多,既然臺北是經濟政治中心,在周邊興建西方現代化的社區,創造田園城市適合居住的高級住宅區並不只是統治者的責任,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投資,政商合作。

先觀察神戶,目前保留的北野町異人館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其實是幕末時期,在 1858(安政5)年簽訂《五國通商條約》開港後外國人在神戶港邊規劃外國人居住的社區,有了地下排水道、人車分道等公共設施,1899(明治32)年更開放了本國人與外國人可以「混居」,這也是神戶與其他開放的港口不太一樣的地方。

若從這樣的角度回頭來看大正街的規劃,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這家公司原先成立的目標是開發基隆港街市的發展,透過商人購買土地,或是合資的方式,然後蓋房子,我們早期對於殖民政府的認識多半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來了解那段歷史,當年的土地擁有人應該是臺灣的地方仕紳,透過在地商人的合資,可以更穩固開發案的成功,也可以來臺灣居住的「移民」者用租賃模式就安居樂業。

大正街居住者有板橋林家的林熊徵,也是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董事之一。若我們看到更多居住在此的臺灣人杜聰明、林松壽。日人井手薰 、佐佐木八二郎、岡部珍寶、小林惣次郎等,多是會社老闆,也身兼多種要職。

戰後更有更多我們熟知的名人也居住在此,但非常可惜的目前僅有條通的巷道紋理還在,這些知名人物的建物全部拆除蓋公寓大樓,水圳道消失、路邊樹木沒有了特色,只剩下了兩條大馬路長安東路、林森北路穿越原本的社區,公園也消失無蹤,目前只留下一棟哥德式的大正町教會建築。

參考資料:

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片倉佳史

神戶《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20世紀初臺灣公益性住宅公司的誕生,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之性格考察/陳正哲

2021/02/01

臺北畫刊 2021 年2月號有我一短篇永樂町市場的商店街開發案


1895年《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部分,紅框是大稻埕新市場敷地。來源: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臺北畫刊 2021 年2月號有我一短篇永樂町市場的商店街開發案,參考資料沒有貼上,我補在這裡

參考資料:
台灣の旅,1942年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永樂店鋪
臺灣瀛社詩學會官方網站
全文: https://www.travel.taipei/zh-tw/pictorial/article/26828

2020/11/01

《台北畫刊》北門咖啡館外的歷史風景 2020.11 No.634 台北畫刊

第一次用"畫"來闡述古蹟周邊的故事,可以談的很多,我這篇文章應該是最符合這本雜誌的原始定位吧!

台北"畫"刊

翻到老友 工頭堅。旅行長 的照片,逛夜店也可以上雜誌,真是行行出狀元。

《台北畫刊》北門咖啡館外的歷史風景

北門的咖啡館,這是舊外稿資料來存檔一下,臺北畫刊 2020年11月

1895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帶軍接收台北城想像畫,後方為北門,現置於聖德紀念館,石川寅治,1923年。來源:維基百科。

台北市的北門周邊,幾乎說明了這座城市一百多年來的開發史, 從清代的傳統城樓,到日本時代的西化建築,後來築起了高樓, 建了高架橋與天橋,如今又變成行人廣場,還多了幾家咖啡館。小小的北門街區,見證了台北的時代遞嬗。

日本統治台灣之初,沿用清代的官方建築作為辦公室,官署原址在今日台北市中山堂周邊。台北城牆拆除後向外延伸拓展改為寬敞的三線道,對於一座城市的想像,從傳統中國式的城樓,轉變為如同歐洲城市般道路向外輻射的形式,日本人並在北門周邊設立了郵便局、鐵路部等現代化機關。彼時鐵路尚未地下化,鐵道與忠孝西路在北門交會,台北火車站到北門間的周邊地段成為商社必爭之地,許多企業總部都設立在此。

如今,商社林立成為時代變化下的舊時風景,商業交易的熱絡逐漸轉化為另一種互動交流,近年來北門周邊開設了不少咖啡館,除了咖啡好喝、餐點好吃之外,自咖啡館內向外望出的景觀也非常吸睛,而且充滿歷史感。

*從京町八號望台北

「京町八號」的前後兩側都有門,一側可以看到台北郵局,另一側可以看到撫台街洋樓,喝咖啡還可坐擁兩處古蹟。


撫台街洋樓在日本時代是營造公司高石組辦公室,而出身高石組的林煶灶(林尚志)後來創立了協志商號,之後還成立了大同公司。高石組在台灣承攬過許多大型工程,例如臨濟護國禪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日月潭電力工事等; 協志商號則承攬了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台灣軍司令官官邸(今陸軍聯誼廳)等工程,從營造業的角度來說,撫台街洋樓可以說是台灣大型公共建設營建史的起點。

台灣光復後,撫台街洋樓成為宋斐如經營的《人民導報》社址,但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警備總部查封了《人民導報》,變成國防部管理,1997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後經修復成為展覽館。

*MKCR的二樓視角

MKCR咖啡館2樓的觀景窗座位可以一覽北門周邊的景觀。

位於北門旁的MKCR咖啡館,2樓窗邊總是滿座,從左邊看出去,依序是鐵道部、北門、三井倉庫及台北車站。這些位於三線路沿線的建築,隨著近年台北市政府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在附近規畫了寬廣的行人廣場,觀光人潮也逐漸變多。

從這個視角看去,美麗的建築都在地面上,我懷念起兒時記憶,行人可以通行無阻地在天橋上看盡人生百態,有書販、小吃、算命攤、乞丐、賣藝人等。

我喜歡在人來人往的天橋上看著火車往來,車行高架橋環繞著北門,看著紅綠燈號與火車信號燈閃爍,聽到各式聲音:噹噹噹、火車鳴笛、汽車喇叭聲交錯,非常熱鬧!當然,當年的空氣汙染非常嚴重。

*消失的大和町巴會館

山田東洋旗日自山田東洋的畫作〈旗日〉中可見,巴會館頂樓有如同巴黎紅磨坊的屋頂風車。(圖/台灣美術展覽會 )

巴會館與舊址現狀
紅磨坊位於巴黎,十八世紀風貌街區,是傳統法國康康舞發源地,至今仍在此上演,建於1889年。來源:維基百科。

今日的延平南路、漢口街口,在日本時代是「大和町巴會館」的所在地,巴集團老闆館野弘六在此地還開設巴自動車商會、料亭竹の家,甚至在萬華還有巴樓,在草山(陽明山)有巴溫泉旅館,巴集團簡直是觀光休閒旅行的一條龍服務。

巴會館是由當時在巴自動車商會樓上的巴咖啡館升級而成的高級會館,樓頂還學巴黎的紅磨坊有個大風車,館內提供洋食,另外特別從鐵道旅館挖角廚師、服務生,於1935年因應台灣博覽會的人潮新建開幕。

從山田東洋1939年的畫作〈旗日〉中,可以看到公會堂附近掛滿了日本國旗,路上也有許多軍警,畫作右方可以看到巴會館頂樓的風車。當時日本人在台北城開設了許多巴黎風格的咖啡館,而本島人區域的大稻埕,則開設了德國風格的維特咖啡館,形成有趣的對比。

這幾年市府陸續將天橋拆除,有的周邊也開始規畫行人徒步區,我期待北門周邊有更多展覽空間,讓人有更多機會了解台北歷史。

北門周邊有各式商店,櫻井組是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高石組是撫台街洋樓。來源:1935年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

2020/08/07

《薰風》雜誌的第一次分享講座

這次寫的是小時候蘋果牛乳的滋味,沒想到居然跟足立仁教授也有關聯,而我就 1920年代後日本人在台灣興建的異人館的特色與後來的使用方式跟大家分享。

生活文化的不同,這些房子的使用方式也南轅北轍,我們真的十分不了解長在這塊土地的這些房子,為何會長成這個樣子,又為何有洋和混合的樣式,之後有如何長出了紗窗,種種的改作其實現在還是"進行式"。

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讓大家跟珍惜這些世界唯一無二的異人館。

2020/06/30

動物與咖啡館文化,人與動物的關係探討


約莫三十年前大學同學畢業想要開民宿,十年前的大學畢業生夢想是開咖啡館,今天大學生或許畢業是想要當網紅,當然,賺錢混口飯生存是在社會工作上的基本,但開設咖啡館耍噱頭的同時是否要考慮人與動物的關係?

開民宿、咖啡館或許傳達生活美學,建立優雅的環境。我們經常看到初開咖啡館,馬上就有眾多客人排隊,但要能夠維持收支平衡,還是必須長期的經營,找出咖啡館定位。

就歐洲殖民歷史來看,博物館收藏著各地掠奪來的寶物:藝術雕像、木乃伊、古生物恐龍化石等。溫室種植著各地的奇珍異木,而動物園內眷養各式動物。歐洲許多咖啡館因而以這些博物展覽為主,宛如進入波特萊爾的世界。這些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原本是皇宮中貴族間的炫耀品,轉為一個國家對於知識研究的渴望,作為教育的用途。

目前咖啡館以養貓最為普遍,傳達不要隨便棄養,如何正確與貓相處?但為何宣導了這麼多年,城市中的街貓仍需要誘捕結紮,街貓仍然很多,許多愛貓人士固定餵食,貓會進入橋下、公園等幽暗空間大小便非常惡臭,引發虐貓事件,兩方人士的社會問題。而猴硐的貓村經常多了許多生病的貓,愛貓人士又要舉辦各式不要棄養的宣導活動,照顧生病的貓。

台北有家『微迷野林』咖啡館,牆壁掛著巨型恐龍的頭,我看著家長把小朋友帶來看著一箱一箱的動物,酷似孩子王應該是老闆出來解說蛇的習性,一堆人驚恐的聲音出現,一邊撫觸蛇的小朋友非常認真的聽孩子王解說,而解說的內容真的十分深入淺出,算是非常厲害的生態老師!我看到老鼠與兔子窩在一起,蜥蜴瞪紅著大眼,或者無奈的青蛙,我想到剛剛入肚的菇菇雞,原來是在哪裡生活呢?

台灣咖啡館的歷史,從日治時期的南島風情椰子樹,聽音樂黑膠唱片,新穎電器:冷氣、製冰器等風靡台灣。戰後仍有一段期間咖啡館是處於煙霧迷漫,與女服務生玩摸摸手的場域。今日咖啡館的普及,主體已經從飲料、餐點轉為另一個主體,或許是老闆俊美,傳達特定的知識,體驗一場如沐春風的課程,與同好交流做文化沙龍等等。

台灣衍生出眾多小眾文化的咖啡館,是多元文化成熟的表現,不一定要養貓才能吸引客人上門。例如:台北老屋新生的『日常野草』,以萬華在地甘草、青草茶為飲品,還用乾燥草裝飾老屋。『鵲咖啡』,預約制一期一會,呈現昭和時代洋風珈琲屋。『青田七六』馬廷英故居,庭院的岩石與岩石牆,老師可帶學生來參加地球科學的導覽。『王大閎咖啡書軒』可以在咖啡館內外體驗建築師的設計精隨。『1789 Cafe』一看就知道是法國大革命發生時間,賣法式甜點。這些咖啡館都有各自的主體,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

最近飼養浣熊備受爭議的咖啡館,就連《少年Pi的奇幻旅程》電影中最可愛的狐獴都不適合拿來當寵物,高雄的 『Booking』書店,庭院有養龜與兔是小朋友的最愛,日本有貓頭鷹咖啡館,脫光腳丫讓食人魚吃角質的咖啡館,各式各樣無奇不有。

動物只要被放進人類的社會脈絡裡,下場就是被利用!到咖啡館與可愛動物一起拍照打卡,把動物當成搖錢樹,我們是否有認真照顧好這些動物,維繫好人與動物的關係,傳達正確的相處之道呢?



2019/11/09

《東京人》2019年11月號的封面



最近城南的導覽突然多了起來,也都有機會帶大家經過這個令人驚嘆的Y字路口,對於我來說,這個路口充滿了各種時代的印記,也有台灣人對於"雨淋板"特殊的使用模式,陽台與雨淋板這種殖民風格,在熱帶與寒帶國家使用,在日本交會,然後就被帶到台灣來,而台灣有自然衍生出自己一套的使用模式。

今天是 The Urbanists Collaborative 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所主辦的 走進城南 活動之一,我們從南門出發,一探古亭庄從農業演變為日本人居住社區,由兒玉源太郎的南菜園別墅,轉變為南昌公園。水道課課長官舍最後變成陸聯廳這段歷史。還介紹了沖繩醫師與基層建築師的住宅。

我們在長慶廟旁的野草居食屋結束,後來我才發現漏講了台灣電力發展史,從三郎次郎到一郎的成功之路,最後只提到了明石元二郎制定了日月潭水力發電的計畫,延滯多年,最後由松木幹一郎蓋好了,也讓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併購壯大成為哥吉拉的大怪獸。

城南的空間區域目前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範圍,你認為的城南是哪裡呢?— 和 Noriko Tanaka 。

2019/10/04

《東京人》雜誌

能夠在這樣歷史悠久的雜誌留下第二次的紀錄,已經心滿意足了,2014年八月號的《東京人》雜誌,因為片倉先生來採訪青田七六的稿件,很開心!長期在台灣耕耘的片倉先生,這張照片好像是剛開幕的時候的照片, 2019年11月號《東京人》雜誌,來採訪我有關台北盆地形成,以及後來水紋與水圳的開發過程,統合來講應該說是"水文"吧!


該雜誌的工作人員,每位都是在該行業工作了長久的時間,這期雜誌的主題:台北散步,所找的撰稿人與攝影,都是長期在台灣生活的日本人,而且對這個主題有很深的研究,能夠把台北街道藉由不同角度來觀察,在台灣眾多的文學、歷史、地理等雜誌,要做好這樣的主題應該十分容易,但為何總是做不出像樣來呢?

我又要再度汗顏感嘆,台灣的雜誌要做好專題,真的只是用心不用心的問題,跨越同溫層與改變舊有的習慣,真的那麼困難嗎?

很感謝當時拉我來 青田七六的同學,以及願意投資管理的學弟,以及願意在這邊一直工作付出的同事。這本雜誌還有夢中的Y字路,剛好也在我們經營的 Fireweeds 野草居食屋 旁,希望有一天可以把里長公佈欄移走,露出更多美麗的房子。

採訪當日,我好像說話說的太多了,導致撰稿的 Kayoko Nakamura 小姐要生出這篇文章要查證的十分辛苦吧?東京人雜誌,在博客來與台灣的大書店也都可以購買到,請多多捧場。

借用 Hally Chen 的感謝詞與 tag,一本雜誌背後,真的是眾人的努力,Noriko Tanaka、 佳史片倉、 栖來光 (Hikari Sumiki)、 李明璁 (Mingtsung Lee)、@Kayoko Nakamura、 林承毅 (Cheng-yi Takeshi Lin)、 鄭弘敬 、 吳明益等。

2019/09/02

【台北】古今書廊




許久未來古今書廊,來此總是尋找文史類型的書、期刊、雜誌,今天沒有花很多時間逛,但發現了"建築"的書還不少,喜歡二手書店的原因並不是便宜,而是因為找到以前的觀點,隨著時代的演進,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又是不同的樣貌。

六十周年,六十天特賣活動— 在古今書廊二手書店。

20190913


古今書廊,好像很容易遇到書友

有陣子沒去古今書廊,從汀洲路搬到台電大樓旁現址轉眼已經十年的時光,而古今書廊也即將邁入了第六十個年頭。

讓我驚訝的是除了歷史、文獻、期刊這個強項之外,這十年長出了書法、畫冊、漫畫、遊戲類、建築、教科書等專精的項目,當然寫真集、村上春樹、商業類也很多,每一個小分類都可以長出特殊的專長,十年前總是在二手書店間挖寶,古今書廊的分類分的很細,可以不用花很多時間去挖寶。

晃了晃遇到了書友逸華,一直在書的內容產業工作,我相信這是永遠有事情可做的行業,很開心看起來氣色不錯。

買了李乾朗老師的《台灣近代建築》,雖然出的版本不少,但確實不容易買到,裡面有大量日本時代建築的設計圖與立面照片,可以來比對現金古蹟修復的異同。

重要的是,民國七十七年的簡報,怎麼那麼多酒店刊登小廣告找小姐、少爺與歐巴桑呢?


2020/1/3 抓圖:

https://taronews.tw/2019/09/24/473704/


2019/05/17

臺北漫步巷弄秘境



這是台北市立圖書館的線上雜誌,這次是一個人的生活提案,我寫了一篇一個人的散步,假日無聊就自己這樣走一趟,會發現不一樣的台北。

焦點話題
臺北漫步巷弄秘境
撰文/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人車繁忙的臺北街頭,其實只要鑽進小巷弄,別有一番天地,無論假日或上班日,或者白天甚至晚上,在這一條秘境散步,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療癒效果。首先,要請你放下包袱,穿著輕便休閒服,換上便於走路散步的鞋子。

*

從古亭捷運站的的9號出口上來,巷口有一座古亭陰公廟,矗立在羅斯福路與和平東路的大樓旁,神像居住在重重的鐵門鐵窗內。這條看似防火巷的不起眼小巷,就是同安街的起點,巷內林立多家小吃店及咖啡館。

繼續走在同安街,穿過南昌路,延續著一路的小吃店,到了同安街的8巷,突然出現像是一個異世界的Y字路口,路口有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二樓用日本時代咖啡色的雨淋板作為牆面外觀,背後則是具現代感的公寓大樓或是辦公大樓,極具有時代的反差。

*
同安街8巷的Y字路充滿強烈的對比,走左邊會抵達長慶廟後方的老榕樹
從Y字路的左手邊進入同安街8巷2弄,不遠處可以看到一棵老榕樹,民政局取名為「長慶榕」,據說樹齡已經三百歲。

到了同安街28巷口,有一座教堂,一旁有長慶廟,繞到長慶廟旁有一文獻會石碑,上面說明古亭庄命名的原由是從「鼓亭」而來。還有一棟日式木屋,後方不遠處還有十普寺,此處在1990年代以前,還未加蓋成為馬路,是原名「赤川」的水圳道上游,夏日不少小朋友會來此戲水玩樂。

日式木屋,目前是一間名為「野草居食屋」的日式料理食堂,除了餐飲之外,也可以感受到1930年代日人居住環境,與戰後陳玉麟教授一家居住在此的故事,每到整點還有小火車會啟動繞行,可以聽聽當年蒸汽火車與車長站長互相吆喝的聲音。

沿著同安街慢行,一路上的人行道地磚有些文學家的散文、詩詞,在同安街87號有一處廢地,現在經過妝點成為施洛德文學花園,再走幾步路,就會到建於日本時代的紀州庵料理亭,還有純文學的書店可逛逛,假日在廣場上有市集。紀州庵在日本時代是河邊的高級料理亭,可以划船、遊河、看戲船表演與欣賞夕陽景致,戰後為公營機構公務人員的居住區,許多文學家居住在此,因此有了紀州庵文學森林的名稱。

再來這條小秘境有點難找,同安街97巷巷口,有個童趣繪畫牆,牆上畫著小朋友抱著彎彎的月亮,我姑且稱之為入口,往巷內走,留意左手邊第二條巷子,地址為同安街97巷9號,巷口有個汽車禁止進入號誌,走進去後右手邊有個防火巷,像是私人的小花園,地上有馬賽克圖案,勇敢些再往內鑽,牆面上有著像是鯨魚的圖案,再來會經過鐵道圖案,這是一條神秘的小巷道,尤其在夜晚踏入此處別有風情,不過,女性一個人還是要小心自身安全。

* *
秘巷內地上有馬賽克作品 / 秘巷出口,有鯨魚、鐵道等圖騰
往金門街的方向的巷弄,是臺北早期公寓大樓興建處,沒有地下室,住宅通風涼爽,金門街34巷6號的公寓大樓前裝飾著漂亮的圖案,風格可能受到了楊英風的影響。金門街上的「UNKI Cafe」很適合一個人來喝咖啡,晉江街上的「青滷」,更是適合一個人來點一些健康蔬食,無論食量大小都可滿足需求。

晉江街90號公寓大樓旁的警衛亭有條小通道,巷道錯綜且地址凌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走入探究,從汀洲路鑽出來右轉,再從汀洲路2段233號旁的巷子鑽入,居然通到晉江街62巷,這是今日散步的高潮,然後走回晉江街,再找到57巷鑽入,彎彎曲曲的防火巷,每次走過都會有電燈自動亮起,走出後居然就來到了南昌街,有種快速穿越的快感。

這些小巷曾是臺灣第一宗銀行大盜李師科規劃搶銀行後的逃亡路線,神不知鬼不覺,要不是鄰居舉報,至今可能都無法破案,最後,我們走過羅斯福路,來到秘氏咖啡結束今日的臺北秘境探索之旅,臺北的小巷內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慢慢探索,一個人散步也不無聊。

*景點地址:
陰公廟:同安街1號
秘巷1:同安街97巷9號後方的防火巷
長慶廟:晉江街34號
UNI Cafe:金門街15號
野草居食屋:同安街28巷1號
青滷:晉江街101號
施洛德文學花園:同安街87號
秘巷2:晉江街62巷、57巷
紀州庵文學森林:同安街107號
秘氏咖啡:浦城街4巷30號

https://tpml.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D133570AAAF3D155&s=97009A41AAB41491&sms=761B630E65C0CAE6

2018/09/01

2018.09《TaipeiWalker》No.257,水瓶子城市漫步23:大千百貨,原來的亞細亞旅館,曾經是彭瑞麟的亞圃廬寫真館



位於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三號的大千百貨,還有隔壁的萬里紅公共食堂(維特咖啡館)都已經修復,但是興建於 1927年的這棟樓房,指定為歷史建築名稱卻是1970年開幕的大千百貨,這中間失落的歷史,到底是哪些店家進駐呢?

日本時代這個地方原來是倉庫,1927年改建為三層樓五開間的旅館--亞細亞ホテル,外觀簡單的洗石子,只有中央的山牆有勳章裝飾,並刻有有亞細亞的字樣。旅店於1928年開幕,強調「家屋新築,交通利便。庭園幽雅,注重衛生。設備完全,客室精緻。待遇親切,宿料低廉」。擁有三十幾間客房的旅館,生意好到還在附近樓房擴增客房,但是好景不常,1930年代全球經濟不景氣,大稻埕的茶葉出口也受到影響,更別提旅行住宿了,於是結束營業。

1931年,彭瑞麟剛從日本內地留學回台,在此二樓開設了「アポロ寫場」,アポロ(Apollo)為太陽神的意思,是彭瑞麟的老師石川欽一郎幫他取的名字,希望這家寫真館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光發亮。攝影是完全依賴「光」的工作,取這樣的名字十分有意義,但後來美、日戰爭期間,店名則改名為「亞圃廬」,是 Apollo 的音譯,也有紀念父親香圃與老師欽一盧的意義,可是後來又被迫改名,彭瑞麟就使用他的名字「瑞」,取名為瑞光寫真館。

彭瑞麟在開設寫真館,不斷的專研使用新技術,收費也較城中的寫真館高,所以被顧客批評,而當年經濟不景氣,在大稻埕本島人區開設商店不容易,他還在報紙寫稿,開設寫真研究所教授學生,這些學生在戰後紛紛開設照相館填補日人返回後的空缺。

戰爭因素,彭瑞麟的寫真館屢屢被迫改名,這樣窮困的環境也很難繼續經營。他除了有攝影專業,也會繪畫,持有醫師執照,加入日本東洋醫道會,並開設彭瑞麟中醫診所。1946年被國民政府以莫須有罪名強制拘留過,還好被朋友救出來。

戰後的大千百貨重新整修,1970年開幕時還請到明星楊麗花揭幕剪綵轟動一時,引進了電動手扶梯,很多朋友小時候都有去吹冷氣玩手扶梯的經歷。延平北路日本時代為「太平通」,新的建築法規與技術,這些水泥樓房非常強固,戰後為了增加生活空間,經常把頂樓的黑瓦屋頂拆除加蓋一層,從後火車站一路往北到民權西路的台北橋頭,除了旅館,還有茶行、金飾銀樓、醫院診所、書店等。

2013年修復好的歷史建築,至今依然閒置,不知道發生了甚麼問題,上述那麼多故事,都可作為經營再生的參考。


2018/06/01

2018.06《TaipeiWalker》No.254,水瓶子城市漫步20:重慶南路一段 NOTCH 咖啡館,原來是島津製作所、峰圃茶莊




台灣於日本時代有眾多的都市改正計畫,筆直的道路,兩側二、三樓高的街屋非常有特色,不但騎樓連貫,建築立面也有當代風格,經常會有連續重複的立面樣式。

位於今日重慶南路一段,開封街與漢口街中間這三棟街屋(圖示黃框區域),現存的老建築只剩一個開間,其他的建築不是拆除改建,就是重新拉皮。圖示紅線的區域為小巷道,日本時代規劃為『樂天地』商店街區。

1931年,島津製作所來台北開設支店,招牌上有島津家紋,原以為是薩摩藩島津家所開設的企業,沒想到創辦人與島津家並沒有血緣關係,而是在十六世紀末薩摩領主島津義弘從京都返鄉,路上受到井上惣兵衛的幫忙,島津義弘賞賜其後代可使用島津姓氏與家紋,這說明了日本企業在明治維新後從傳統藩主領地分封的概念而來,也跳脫了血緣傳承,或許這是日本企業可長可久的原因之一。

1946年,員林人張氏兄弟在樂天地內開設『美觀食堂』,覺得西門町那一頭人潮熱鬧,以攤車型態在西門圓環的鐵路旁營業,並改名美觀園,後來才搬到峨嵋街現址。

1947年2月28日,前一日在大稻埕天馬茶館前查緝私菸引發傷亡事件,引發更多人來公賣局前抗議,聚集的人群與焚燒事件應該是目前網路流傳最多的照片,觀察這些老照片,清楚的看到這三棟街屋的身影。

這三棟黃框內的街屋,在日本時代有辰馬商會、龜甲萬醬油、古倫美亞唱片銷售部、大石蓄音器、島津製作所、台灣物產、太陽號書店等這些日本企業至今依然都還存在。戰後,原本在大稻埕江山樓食堂的峰圃茶莊,搬到重慶南路一段35號,漢口街、重慶南路交叉口,由王雲五的商務印書館進駐。

如今,重慶南路書街沒落,商務印書館已經變身為旅館。峰圃茶莊搬離35號,目前是 NOTCH 咖啡館,2012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文化部網站說明:


立面裝飾材料以磚及水泥為主,柱子尚有精美的石雕紋路,窗楣線與窗台線中間有以洗石子為主要材料的橫帶型水泥裝飾為特色,設計為一樓店鋪裝置招牌使用,另一特色為開口成長條形窗,刻有精美線腳,木製窗框。

不同棟建築卻是相同的立面,今日的建築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美學,每棟建築都想要成為最漂亮的地標,以使用最多的樓面積為設計方向,而忽略了與周遭環境的對話,我期待未來重蓋大樓的時候,把立面重做回來。永續經營的企業與長久使用的建築,是我們認同並建設這塊土地最重要的基石。

圖說:
1945 年美軍航照圖(來源:中研院)
1937年島津製作所台北支店(來源:島津製作所官網)與今日NOTCH咖啡館

2018/05/01

2018.05《TaipeiWalker》No.253,水瓶子城市漫步19:臺灣博物館前銅牛的身世,從獻納到公共藝術



臺灣博物館前左右一對的銅牛,是這輩人兒時至今的共同回憶。從火車站下車,看到博物館圓頂建築,步行到新公園(二二八公園)入口,矮小的銅牛是最多小朋友合影的紀念物。

1930年代,這兩隻銅牛由兩個不同的團體,在不同時間捐獻給台灣神社。東側的銅牛是1935年北海道佛教團體「弘安海」,紀念1868年箱館戰爭犧牲的軍人所捐。西側的銅牛是1937年居住於京町的商人川本澤一,參加台灣日日新報主辦的南洋視察團順利歸來而獻納。

另,根據日本岡山的宗教團體福田海出版的《中山通幽尊師の一代とその思想、福田生》的圖文資料,奉安儀式的照片中以銅牛為背景,還有相關人員合影,文中還提到弘安廟字眼,福田海專門以牛、豬塑像捐贈給各地神社,目前日本鳥取縣大山寺也有一銅牛就是該團體所捐。有無可能台灣神社當年不只有兩隻銅牛,或是將「福田海」誤植為「弘安海」呢?

由於政權轉移期間,銅牛的落款被刻意的抹除,至今在銅牛的背後,有模糊的台灣島圖騰,也有模糊的『州』字,也難怪民間盛傳這一對銅牛是滿州國贈送,但其實這對銅牛的金屬成分、神韻與樣態,仔細觀察牛角與眼神都大不相同。

兩座銅牛位於台灣神社時期,1944年有飛機意外墜毀,戰爭時期美軍的轟炸,銅像出現了各種的傷痕,1949年搬移到現址。據當年博物館館員的回憶,兩隻銅牛的牛頭朝館內建築方向,館內不太平安,請風水師來看之後把牛頭對外。

西側銅牛曾經發生人為破壞,頭部鋸開被偷走,後來從黑市尋獲,但牛角被切斷找不到,所以重做了一對新的牛角,至今仍可看出修補的痕跡。發生這起事情非常敏感,館方並沒有發布新聞。時至今日,還陸續發生八田與一的雕塑的頭被鋸斷,圓山水神社的狛犬被偷,銅牛被潑油滯等人為破壞事件。

以犬、牛、馬、獅、象等動物作為神社、寺廟獻納的宗教信仰,從印度傳到各地,中國的官方古墳也都有明訂甚麼官階置放那些動物。對於這對銅牛的記憶,從宗教信仰轉換為公共藝術品,銅牛成功的轉型,我們是否可以以這樣的角度來塑造可長可久又具有歷史文化的公共藝術品呢?

台灣神社的石獅子、狛犬、鳥居的石柱等物品散落到各處,隨著政權的轉變,被搬移或改作他用,有興趣的朋友皆可透過網路搜尋,實地勘察驗證,比玩手遊寶可夢打怪抓寶更有樂趣。

參考資料:集體記憶物件修復前的背景調查-以國立臺灣博物館戶外裝置之「銅牛」為例

2018/04/01

2018.04《TaipeiWalker》No.252,水瓶子城市漫步18:淡水紅樓,瀛社詩人洪以南的達觀樓



從淡水福佑宮走上陡峭的階梯後,在重建街旁,矗立了一座三層樓高的紅樓,在廣場眺河景,海天一色,夕陽照在人的臉上,紅通通的好像喝醉酒一般,回過頭來看這座紅樓,以為是官方所屬建築,但其實是私人所有。

三樓視野風景極佳,不輸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樓頂咖啡館。一樓是餐廳,氣派的圓拱迴廊,挑高的地基,底下有防潮通風口,仔細觀察大門兩側柱子下方的裝飾,左右兩邊堆疊紅磚的樣式不同,為這棟房子製造一些趣味。

紅樓與紅毛城內的英國領事館建築風格類似,有人推測可能是同一個建築師所設計規劃,利用紅磚與石頭,加上藍綠色瓶子形狀的護欄,融合漢式與洋式的外觀,反而比領事館更具特色。

1895年,富商李貽和經營船運行,在此購地蓋屋。除了中國進口的紅磚、石材外,屋內使用北投的唭哩岸石,洋式的壁爐,可以安然度過冬天。

1913年,李貽和的船公司因為兩艘自家的船對撞沉沒,經營發生困難,剛好當時當任台北廳參事的洪以南的太太生病,需要較好的環境靜養,於是買下了紅樓。隔年,洪以南升任淡水區長,同時也擔任傳統詩社瀛社的社長,經常邀請文人來家裡作客,在庭院吟詩作對。台灣總督曾經視察淡水,參訪紅樓,取名為達觀樓。

1916年3月3日,洪以南以「達觀樓即事聯句有序」發表一篇漢詩,以下節錄部分,可以一覽當年風情。

滿帆春雨淡江濃。流水綠溪映遠峰。
飲罷晚來晴更好。澄光廟裡一聲鐘。
白雲歸岫夕陽紅。水色山光一望中。
款乃歌聲歸棹念。綠楊惆悵負東風。

1927年,洪以南過世,兩年後,兒子洪長庚使用「達觀」之名,在大稻埕創立的達觀眼科醫院。

1963年,在淡水賣魚丸洪許俸女士聽說紅樓要出售的消息,馬上找到屋主買下來,當時一樓外面的欄杆傾倒,紅磚上有被子彈掃射過的痕跡,隨時有崩落的危險,整修房子時用黃色沙漿將紅磚包覆,外觀變成了黃色系,也因此被稱為「黃樓」。

1998年,重新整修將黃色的沙漿去除,露出本來紅磚、石頭、唭哩岸石等,紅磚牆面還有彈孔的痕跡,木頭地板改以目前較常使用的輕型鋼,2000年,紅樓重修恢復紅磚外牆。

矗立一百多年的紅樓,看盡多少商賈起落、文人吟詩、畫家來去,第一任瀛社社長洪以南命名「達觀樓」,後代把「達觀」兩字擴展到眼科醫院的名稱,第三任屋主洪家成立了達觀樓公司,除了兩個洪家家族記憶,紅樓也是淡水求學的學子難忘的回憶。

2018/03/01

2018.03《TaipeiWalker》No.251,水瓶子城市漫步17:永和網溪別墅,楊仲佐與楊三郎父子的詩畫世界



永和網溪別墅,楊仲佐與楊三郎父子的詩畫世界

網溪別墅,是楊仲佐(1875-1968)在1919年興建,目前在新北市新店溪畔,對岸就是高級料亭紀州庵。日本時代溪上有戲船,文人雅士在此泛舟,黃昏時可賞夕陽,入夜月色倒影如畫,當年「網溪泛月」成為「中和八景」之一。

楊仲佐,日本時代在公學校擔任老師、台灣日日新報擔任記者,在總督府實施菸酒專賣制度,成為酒類經銷商,他在網溪別墅種植蘭花、菊花,成為台北州的名園之一,不少日人大官都有來參觀。因參加傳統詩社「瀛社」,花季會邀集好友在別墅飲酒賞菊,詩人留下了不少作品。

楊仲佐的兒子楊承基,在大稻埕開設維特珈琲店(上一期介紹),另一個兒子楊三郎(1907-1995)更為有名,因為小時候每日放學經過文具店外看到鹽月桃甫的油畫作品,立志成為畫家。

楊三郎不顧父親的反對,十六歲偷偷搭上稻葉丸到日本唸書,京都的關西美術院畢業,回台灣不久,作品「靜物」入選台展特選第一名。1932年,楊三郎自覺所學不足,又前往法國留學,作品「賽納河」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返台後與畫家朋友們成立台陽美術協會。

戰後,楊仲佐仍然繼續教書,1958年永和鎮成立,八十幾歲高齡還被推選為首任鎮長,據說客廳那張圓桌,每星期都有飯局,至今還保有大官們的合影、簽名,可見無論日本時代或民國時代楊仲佐的政商關係都很好。

楊三郎在戰後則接手舉辦台灣省美術展覽(省美展),類似日本時代官方所舉辦的台展、府展,延續台灣的美術教育。1991年,楊三郎更成立了楊三郎美術館,目前由兒子楊星朗經營,依然持續做美術教育。

目前挑高的畫室中有一幅畫,是楊三郎留法期間的作品,後來有人在法國看到他的簽名,買下來寄回台灣送給楊三郎,雖然年輕的作品還不成熟,但畫作繞了世界一圈回到他的畫室,頗具意義。從印象派到野獸派,楊三郎年少到日本,後轉到法國學習,這樣的過程讓他接觸到更多西洋美術大師。楊三郎不同時期的畫作,從日本時代的大稻埕,到世界各地寫生,夫妻在同一地點創作的對比,楊三郎深受印象派畫家的影響,也記錄了台灣上一個世紀劇烈的轉變。

網溪泛月 / 楊仲佐
向晚臨溪一撫膺,水天月色共清澄。
近樹連村屋可數,短繩繫岸舟堪乘。
網溪居愛網溪水,蟾峰突兀當前起。
舉杯邀月面蟾峰,長空無雲碧千里。
扁舟放乎隨溪流,溪上冷冷風欲秋。
明月無心偏照我,我與溪月共悠悠。
悠悠此意寄溪水,人生長見月光不。
月光今古長如是,人生百年安所致。
共欣身健月當頭,況值心中無個事。

讀完這首楊仲佐的詩,看看楊三郎的畫,父親的詩與兒子的畫,在新北市定古蹟網溪別墅,原本從畫室望出去就是這樣的景致,也難怪楊仲佐可以培養出楊三郎這樣有美感的畫家了。

2018/02/21

20180221《國語日報》城市美學27:【台北】青田街七巷六號,洋和混合的家屋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的設立,從高等農林學校改制,在此服務的學者、教授,有穩定的研究機構工作,於是投入大筆的資金,有人把日本內地的家產賣掉,集體向銀行貸款購地建屋,就在今天青田街與溫州街的部分區域。

1930年代陸續蓋好的家屋,每一棟房子隨著主人不同的喜好而有不同的設計,這也是全台灣獨一無二的區域,因為當時全球經濟不景氣,除了大官可以有較豐富的資源可以興建華麗的住宅,一般基層公務員多是居住在樣式簡單的住宅,這批學者教授受到明治維新之後全盤西化的影響,將西洋生活文化帶入了自宅,洋和混和的設計,是當時的潮流。

明治維新(1868年)初期,日本人被歐洲人嘲笑,一昧的抄襲歐式建築樣式,而不知道其中的文化精隨。在台灣也很明顯的大型公共建築在大正、昭和時期的不同,大正時期(1912-1926年)的建築多採用紅磚加洗石子交錯的外牆,外觀比較繁複,當年的台灣總督府(總統府)、總督府台北醫院(台大醫院)、台北州廳(監察院)等,多是這樣建築樣式。而台灣的昭和時期(1926-1945年)大多為現代主義的樣式,例如:台北市役所(行政院)、公會堂(中山堂)。

而昭和時代的家屋,也陸續捨棄了洋和兩館的設計,將洋式的空間合併整合在一棟建築內。以青田街七巷六號這棟足立仁教授的家屋為例,內有洋式的客廳、書房、餐廳的設計,而日式榻榻米的空間為多功能使用,可以是主人、客人晚上睡覺的房間,也可以當成茶室,屋內還有廁所、廚房、洗澡的空間,甚至還有一間佣人房,動線設計規劃良好,坐南朝北,房屋有墊高之外,因應亞熱帶氣侯,有設置氣窗,走廊(緣側)還加寬,可以讓室內通風涼爽。

原本後院在陽光室外,還有一個大水池,不只作為消防防火災的用途,夏日微風吹拂還可以讓室內涼爽,小朋友可以游泳玩耍,這種日式庭園水池造景轉變更為實用性,是充分了解台灣氣候後所做的設計。

青田街區日式房舍的庭院,種植有高聳的南洋植物:椰子樹、麵包樹等,也有較中等的果樹:芒果、蓮霧、芭樂等,或者觀音棕竹、桂花、櫻花、玫瑰等,四季都有飄香的花,也顯現了這一批研究農業的學者所背負的任務,將台灣打造為農業研究的中心。

當年來台工作的日人,經常需要招待親朋好友,打點政商關係,所以自己的住家也經常有宴客的需求,這樣一棟不大也不小的家屋,即使來了二十幾個客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空間作彈性的運用,一點都不覺得擁擠。

我會想像足立仁教授,可能早上是被太陽光喚醒,假日有時跟朋友去爬草山(陽明山),採一些野蘭花回來在庭院配種,或許也邀請三五好友來家裡吃飯,在洋式客廳聽黑膠唱片,小朋友在後院的水池戲水,玩累了可以取出水池的西瓜,在屋簷下一起分享,而大人們則在榻榻米上喝抹茶欣賞藝術品。

1945年,戰爭結束,日人大多遣返,這一棟棟日式家屋,就變成了台灣大學或公營機構的宿舍,難得保存良好,不但可以了解日人的軌跡,也可以了解國民政府來台學者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體會。

我一直認為美學是建立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的,文化是過去人類生活的總和,了解過去這塊土地的歷史,保留下美好的建築與生活習慣,這就是美學。


2018/02/07

20180207《國語日報》城市美學26:東京奧運會徽,市松模樣的變形



2020年夏季奧運在東京舉辦,奧運會徽發布後,一般民眾覺得只有單一的藍色,而且偏冷色,好像不夠活潑。熟知日本文化的人,一眼就看出這個藍白格子紋路是「市松模樣」的變形,從江戶時代就開始廣泛使用的圖樣,代表著日本傳統美學的傳承。

「市松模樣」是正方形藍白相間的方格圖案,奧運會徽將之變形為圓形,主要是傳達世界各國文化多樣性的調和,而且每一個方形連結一起,希望各國能超越彼此的不同,共榮在一塊的願景。

日本建築美學的經典之一桂離宮,1641年擴建,是貴族逃離人間權力鬥爭紛擾的世外桃源。桂離宮的松琴亭,紙門、牆壁上有藍白交錯的方格,為了搭配這樣的設計,連在地上的踏腳石,藍綠色的大石交錯放置。不同角度、不同高度欣賞這些簡單的格子紋路,紙門或開或關,呈現非常多樣的現代感,很難相信是三百多年前的設計,在這樣的空間喝茶聊天,在不同季節欣賞戶外美景,別有不同的情趣。

江戶時代,有一位叫做佐野川市松(1722-1762年)的歌舞伎演員,他曾在知名的劇中穿著藍白兩色方格子交錯的褲子,並且大量的使用在衣服的裝飾上而蔚為風潮,後來這種圖案,就被稱為「市松模樣」。

京都的東福寺,最有名的是1939年重森三玲(1896-1975年)所設計的庭園,有一格格方形的大石塊與青苔相間的庭園,並在楓樹、松樹、杜鵑前造景,稱為「井田市松」。藉由同樣的方格,但隨著不同季節,植物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時間」成為最厲害的天然彩繪師。東福寺楓紅季節是京都最美的庭園。2014年該庭園被指定名勝,從鎌倉時代質樸剛健的庭園風格,並融合「市松模樣」與抽象元素組合而成,兼具傳統與現代藝術的意義。

喜歡去日本庭園的人,大多數不是宗教信仰的因素,而是喜歡靜靜的坐在寺廟內望外看著小小的庭園枯山水,藉由不同角度的欣賞這種用人工創造出來的小世界與後面的大自然借景,聽著蟲鳴鳥叫,體悟人生禪學。即使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悟道,一般人藉由欣賞庭園,觀察藝術品的心情,體驗日本之美。

日本傳統的紋飾,取法大自然的海浪、晚霞、樹木、飛鳥等,這些不斷重複的圖案被應用在衣服、器物上裝飾,成為美學文化,也象徵著貴族的生活品味。世界各地在工業革命後,需要大量快速的印刷漂亮的圖案,應用在壁紙、磁磚、建築外觀等。台灣花布設計,也是這種不斷重複相間的原理,使用在棉被、衣服上,突顯在地鮮豔的顏色。

這一次東京奧運會徽,原本被懷疑是抄襲比利時某劇院的圖案,因此重新設計,重新設計後有四組圖案,另外三組各個顏色鮮艷,只有這組「市松模樣」採用單一藍色冷調,為何可以雀屏中選,我想除了和風傳統之外,從極為簡單中變化出來的圖案,更能突顯沉靜的禪學意境。

2018/01/10

20180110《國語日報》城市美學25:布拉格,約翰藍儂牆



在捷克布拉格一個幽暗的小徑,金色的陽光穿越紅色的楓葉灑下來,牆上五顏六色的塗鴉,大修道院的外牆,遊客來來往往,拍一張照片,人彷彿都融入了牆裡。

約翰藍儂生於1940年10月9日英國利物浦。叛逆與特立獨行,他藝術方面的天份,填滿他不甚愉快的童年!1960年代,是披頭四合唱團的靈魂人物,也是搖滾樂史上的精神指標,披頭四所引領出的搖滾世代,為後來舖出一條嶄新的音樂風貌。

1969年,約翰藍儂與藝術家小野洋子結婚,把名字改為約翰·小野·藍儂,冠上了太太的姓氏表示男女平權。1980年,他和小野出新專輯,在專輯發行三周後在紐約遭瘋狂歌迷開槍射死。藍儂參與的和平運動頗受爭議,長期將反戰思想透過歌曲傳唱,他的一些歌曲被反戰運動和反文化運動視為聖歌。

約翰藍儂一輩子都沒有到過布拉格,為什麼會有約翰藍儂的光影彩繪牆呢?


附近擁有許多歷史建物,四週都是富豪之家,各國的大使館,1988年,這裡成為群眾發泄對共產主義政府的憤怒,許多年輕人在牆上塗鴉標語,後來在查理士大橋附近學生與警察發生嚴重衝突,參與行動的學生被稱為藍儂主義者,政府把這些學生和平人士污賴為成酗酒、精神病患、反社會和資本主義者。

這些塗鴉在當年,被塗掉後又被重繪上去,如今有些人會拿著筆來加油添醋一下,每天來此牆面都有變化,但都不脫離約翰藍儂的畫像與符號,地上還有蠟燭鮮花來紀念這個音樂天才。現代,約翰藍儂牆成為表達自由、理想、夢想、流行、搖滾、愛、和平種種象徵的牆面。

1980年末,捷克脫離共產黨專制後的社會,約翰藍儂成為一個精神的偶像,現在成為一個觀光的景點,或許是捷克有個文學家總統,1990年代獨立的過程中,這個牆面變成了一種精神象徵,約翰藍儂的生日10月9日,也變成了約翰藍儂日。

如今,觀光商業繁榮之後有許多藝術畫室在這個區域開店,從以前反政府的塗鴉,轉變為一個正常的商業運作方式,有些社會主義者覺得背離了原來的藍儂精神。

在世界各地都有塗鴉,經常在廢置如同廢墟的房子牆面,會有抗議的字眼,這些塗鴉客還十分有美感、有計畫的能夠快速創作,表達社會的不公平。後來很多地方乾脆開放藝術家來塗鴉創作,但是內容已經背離了這些塗鴉客相要傳達的心意,台灣不少城鄉的再造計畫,都是用塗鴉這個方法,我們要思考的是真正傳達的精神是甚麼?而不是一昧的模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