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9

《南風如歌》、《到美麗島》

《南風如歌》



作者1935年在台灣出生,她述說著童年美好的記憶,在田野間玩耍,跟玩伴互啃甘蔗,與蟋蟀對話等。也描述了1945年前後的台北生活,用票卷到菊元百貨換取食物,比起其他的灣生,該作者的生活條件相對其他灣生優渥,但也歷經了一無所有的困頓。年老後這幾年也多次來台灣,人生經歷來來去去,在她眼中又是另一種了無牽掛的體會。

《到美麗島》

從沖繩回台北來找外祖父、祖母的足跡,意外的在台北的南風原醫院還在,作者進入屋中看著儲藏室,想像著少女時期的外祖母在屋中的日子,外祖母曾說與後母相處並不融洽,有時自己躲在儲藏室引起父親的注意,躲久了會在裏頭睡著,原來外祖母的少女時代是苦澀的。而沖繩在台灣、日本的中間,沖繩人歷史地位的尷尬我們也難以理解。

這兩本書都是從小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稱為灣生,1945年之後引揚回日本,然後再回來台灣找尋自己長輩或者自己的家鄉的真實故事。

【台北】萬芳醫院對面的舊香居

每次到萬芳醫院對面的舊香居,就有一種莫名的安全感,雖然每次進來看書、選書的人都很少,門窗外的車子來來往往,上班族與學生陸續經過,這裡或許停車很不方便,也或許在捷運站對面,而對面還有家金石堂。所以人少,但,我覺得最大的可能,就是看紙本書與買書的人少了。



進門右手邊的小說,再來是文史類,繞一圈出門處有醫療保健,中央放置童書,夏天冷氣很冷,燈光恰好。

結帳時,林小姐又跟我說了一次,他們在龍泉街還有另一家店,年輕人在做,還蠻有聲有色的。我覺得真強,才剛從京都回來,立馬就來顧店。

買了《石川欽一郎》,仍然在找《立石鐵臣》

2015/05/25

【台北】地球科學老師們的訪談記錄

謝越寧,地質系的老師,也是馬廷英的學生,拍完這位老師的紀錄,帶他在青田街走了一圈,提了一些曾經居住在此的台大教授,沒想到他在美國認識不少這些教授的女兒、兒子。



七十五歲,仍然健步如飛,體力記憶力都很清楚,真不容易。每場地質系相關老師的喪禮都有來參加,最近一些年輕的老師過世,有些只長我幾歲,真是不勝唏噓。

轉眼,我們做這些地質系師長的錄影紀錄也好幾年,感謝這些老師願意來此紀錄,從求學讀書的過程,業界學界的發展,到現代教育的轉變,無所不談,我們認為時間是最好的療癒者,但時間也很殘酷的讓世界轉動與轉變。

https://www.youtube.com/user/NTUGeoMovies/videos

我要很感謝劉平妹教授,那時候大四的時候把我地史學當掉了,後來去暑修才順利畢業,暑假還讓老師來學校辦公室單獨教我。



今日又重新看了這段紀錄,讓我深深覺得教學的內容是其次,最重要是研究的態度,老師碩士論文雖然拿到了,可是有關確定的年代沒有答案,於是在繼續念博士,念完博士覺得應該結束了,可是沒想到去日本看到地質學者的態度,又繼續在地質系教學工作,這樣的機緣,也讓我遇到這位好老師。

2015/05/24

【台北】齊東街慢步,從米道、街道改正到都市更新

這是前幾日參加台北城市散步的活動, 由孫啟榕建築師帶領大家在這巷弄公園遊走所見。我想即使住在齊東街的人,應該也很難每一個角落都有到達,而周邊各個時代的建築,真是台北從日本時代實施都市計畫以來,各式各樣的奇形怪狀建築與街道,都在其中了吧?也算是台北多樣性的一個特色。


紅色的小路就是今日的齊東街

首先觀察1895年的台北附近地形圖,台北城東門外一片水田,埤塘散落各處,水圳道穿插其中,其中一條小徑就是從東城門外往東偏北,經過三板橋庄,穿越過基隆到大稻埕的鐵路(今市民大道),然後直通錫口(松山),而今日齊東街,就是這條古道的一部分。
齊東街的範圍,從今日的八德路、新生北路、忠孝東路這個交會點, 到濟南路、杭州南路這個交會口結束。實際觀察地圖來解說,或許很容易了解,但是實際漫步在齊東街,經常迷路,而且隔一條巷子要繞很遠的路途。



若從忠孝新生站出發,很多四、五層沒有電梯的大樓,這也是1960年代因為人口的快速增加,一是國民政府移民來台的人總不能一直住在違建裡面,這些移民也出生了第二代,二是中南部來台北工作求學的人也很多,於是這一類的公寓大樓大量的出現。

而這一類的公寓大樓年紀也五、六十歲了,面臨到住戶要自掏腰包出來改建、拉皮是不可能的,近年來多半是建商提出都市更新的計畫,增加房子的樓層,讓建商有利潤賣房子,加入更多的設施,如電梯、停車場等公設,提升生活品質。但相對的高樓更多,影響到了城市的景觀與生態,綠色的空間相對就減少了。



臨沂街17號,有一家馥園高檔的餐廳,大部分的建材從中國進口,外觀樣式也具中國江南特色,據說是政商名流談事情的隱密去處,價格當然也很高。




馥園旁有一座畸形的小公園,這次郝市府年代的政策,台北好好看系列,希望能夠把廢置的空地,沒有使用的老屋,移平並整理成公園,所以大部分是建商在未來要蓋大樓前所謂『養地』的過程,看著兩邊陳舊的舊公寓,或許哪天經過時就變成了非常豪華的大廈住宅。



中間經過幾個都市大樓的開發案,在臨沂街的八、十號,一棟是長相非常簡潔的大樓,原來應該是木造一層房舍,後來房子拆掉改建,還遺留五顆椰子樹,四面都是陽台,大片落地門窗,簡單的欄杆,在這樣的都市中特別引人注意,或許簡單就是一種美。

旁邊有一個國防部管轄的老屋,不過屋頂已經改成鐵皮,牆壁好像也貼上磁磚,庭院內的芭蕉樹還在,里長去爭取開放使用,目前是里民活動中心。


這棟房子大家記憶中的顏色應該是刷上淡藍色的油漆,不過原來應該是木頭的原色吧?

臨沂街27巷一號,有一棟日式木造房舍已經更新完成,後面是頂新魏家的頂禾建設所蓋的豪宅,整個老房子似乎包在豪宅的基地內。這是幾年前文化局所推的老房子文化運動,這一波標下老房子經營使用權利的,大部分是有錢的建設公司,他們希望這一棟房子將成為世界上最美的藏書閣,我則希望未來以公共使用為目標。

導覽老師孫啟榕說明他當時知道建商有意將變電箱放置該歷史建築的地下室,極力地反對與阻擋,否則未來大家去參觀的時候要承受很大量的電磁波,萬一失火的話,地上物不就馬上被燒掉了。


加味消痣丸喔!



齊東街中心的公園,導覽老師說明了日本人當年來台統治的經過,也對日本的統治階層十分的優惠,也才有東門町外這一區的官舍建築,齊東街的日式宿舍群如今還有幾棟尚待修復,當年里長來找他老爸希望他能負責這幾棟老房子的重新設計與修繕,而他老爸未經過他同意就答應了里長,我想也可能是這樣的原因,孫建築師一路與老房子,經歷了好幾任的文化局長,對於政策的變化,或是取得經費的困難,甚至是對於往後經營單位的使用方式,又要修復老房子,是一場吃力不討好的持久工作。


洋式的客廳上方的天花板很講究


日式的客廳(座敷),有床之間,後面可見庭園,前面透過圓形的竹飾,可以看到玄關


另一間房間床之間的床柱

我們進入了琴館,其實我已經多次前來欣賞這棟房子的建築之美,心中一直留存著眾多的疑點,這次來終於獲得了解答。為何一般的住宅有兩個房間有床之間的床柱,而剛進門的右手邊的洋式應接室,居然也有一座改良的床之間,在洋式空間融合和式元素,這點令我印象深刻。


歐美式雨淋板,還有裙襬,並加上了氣窗

琴館後院通往另一棟木屋,其實兩棟房舍建築時間有一點差異,兩棟雨淋板的樣式不同,琴館是日式,上方還有直式壓條。另一棟是歐美式,施工時由上方往下方一片片釘上去,到最下方還有類似裙襬的防雨滴的效果。



此外琴館後方的庭院還有七顆大石作為兩個房間的通道,不過巨石目前埋藏在下方,現在只是用水泥來示意。當然庭園的造景目前還無暇講究,有點一團混亂的違和感。

建築師當年規劃一棟幾層樓輕鋼架的房子,要放置在琴館這兩棟木造建築旁,一方面利用玻璃透光,讓量體感覺不會那麼大,一方面希望未來的經營單位能將廚房、辦公室、展覽、會議室、倉庫等都放置在此,讓木造房舍內不要有過多的雜物,也儘量開放讓公眾進入,這也是目前日本在名人故居成為博物館的常見的作法。但因為市政府沒有經費而沒有實現。



最後,結束的位置在齊東詩社,其實若從琴館穿越後方庭院,是可以直達齊東詩社的,但因為還有幾棟老房子仍舊在等待經費整修,所以要繞路到濟南路上的詩社。

而這兩棟國立台灣文學館所管理的齊東詩社雖不在齊東街上,但取名齊東詩社,我覺得是因應未來這幾棟日式建築成為一個小聚落,而且齊東老街遠比後來日本規劃棋盤式交錯的道路還要更老,這樣的規劃,希望未來政府公部門能夠落實政策的延續,不要因為政權輪替而改變。

此地有中華琴道館,也有了書院台北(不過好像活動很少),現在有了齊東詩社,希望未來會有台灣畫家的畫廊在此落地。


這是我規劃的散步路線,當日因為齊東詩社下午五點鐘就閉館,所以路線有點差異。

孫老師從阿扁市長時代開始做日式木造房舍的測繪調查,這一路上辛苦的爭戰老屋的保留計畫,都市更新的議題從沒有平息過,齊東聚落一路代表日本統治時的威權體制,居住多是與官方有深厚關係的商人,到了國民黨政府時期,居住的是大官與軍方將軍,漫無計畫的蓋房子,後來扁政府想要賣掉國有地取得經費,這一路的發展,真是一頁頁傳奇。從城市外貌來看歷史演變,真是恰當不過了。

【台北】飛頁書餐廳

入門是路寒袖老師的作品展,很有詩意,旁邊還有一櫃是伊斯蘭專櫃,有一面牆是應鳳凰老師規劃的詩人的第一本書,很猛,但很可惜書不能翻開,應該是應老師的收藏,因為是餐廳借閱時有可能用餐湯汁飲品就滴在上面,也很危險!


一樓是很書香味的餐廳。地下室就很有風味了二手書店了,兩面的書牆,還有一個牆面擺放了黑膠。今天的展覽室陳文發先生的台灣作家顯影,架上有些新書,可見主人的品味。

這裡是遠景出版社的老闆開設,目前台北還有水牛出版社開設哦水牛書店,出版社老闆進軍書店與咖啡館或餐廳實在佩服,讀書會、新書分享會,放上自己出版社的書,加上獨選的二手書,這麼豐富的內容,可以吸引相關喜好的文人來訪。

各式各樣的名人詩人作家的文字,還有相關的商品,應該是值得久待的地方。

2015/05/23

《內布拉斯加》老爸的美國夢



一部黑白,很像紀錄片的好萊塢電影,步調雖有點緩慢,但是透過音樂帶動,不假言詞的敘說美國中部人,支持越戰後回到美國本土的軍人,在小鎮人口外流,經濟蕭條下的美國夢。

美國夢是甚麼?我認為是無論各種族各階層,只要努力就可以安身立命,不過夢想終究是夢想,永遠不可能實踐,年輕時幫美國政府去實踐世界正義的任務,退伍後回到小鎮,美國夢破碎了,而且一輩子很窩曩在小鎮做著修車的工作,這時一張不可能中獎的兌換券,固執的老爸堅持要去領獎。

從不可能成行的旅程,兒子可能想多陪一下這位老爸,兩人踏上了美國傳統公路之旅,來到了老爸的老家,遇到了一些還在此生活的鄰居、朋友,一回顧居然都是不好的記憶,小鎮人貧窮的失去了道德,甚至偷搶那張兌換券,而且這些人平常的休閒娛樂,就是看電視、上酒吧聊八卦,這樣的生活方式,在電影中看來好笑,但反觀我們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失去了人生思考的能力。

雖然最後沒有換到一百萬的獎金。

可是兒子實踐了老爸的夢想,並且讓老爸很豪邁的開著新的卡車在小鎮上讓所有親友看見,也買了一台空氣壓縮機,雖然只是一點點的好面子。而我覺得這部片很像台灣人,愛錢、愛面子、愛說是非,類似的場景在這部片一再的出現,我們應該引以為鑑。

許多的細節,從酒吧歐洲啤酒地位的易主,到了美國車、日本車到韓國車的流行,不經意帶出國際社會的變遷,也反映在這部片中,值得玩味。至於家庭的相處,真實又不能在真實的親戚關係,或許是大多人無法突破好好相處的現實。

碎念

最近去聽了不少的演講或者看不少文字,其實經常犯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會用自己的經驗來分析評斷一個人,或是一件事情。

有時看書看得快,上下文沒有看清楚。有時聽演講不專心,一邊聽一邊划手機,於是就經常會發生誤解或是曲解,這點年紀越大越會有這樣的現象。年紀越大,要越專心似乎是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啊!

仔細的聽完後,詢問不清楚的地方,然後再消化分析,好像是做學問的基本。

2015/05/22

【台北】身體的感知--我有幾個很奇特的同學,帶我去他的秘密基地

這個國中同學,幾年前跟我一樣,也是從事 IT 產業,後來在茶館重逢。昨天我才搞懂,原來他在大陸有經營幾家賣安全茶葉與茶具的店。

這兩次跟他喝茶以來,收穫很豐富,倒不是追求好茶葉,而是茶在身體運行的感覺。以前覺得有些茶或是咖啡喝下去,大約三分鐘後胸口就會悶悶的,本來以為是咖啡因作祟,原來是一些農藥殘留,身體肺泡的感應。

茶水隨著進入胃、腸,或隨傳導神經回到後腦杓,這樣喝茶的體會是難以言喻的。我們通常只是根據舌頭口腔與嗅覺來記憶,但是身體其他的器官的感覺則無法有深刻的記憶,或許是要更多的學習。

進而,用不同的容器來喝不同的茶,會有更多在味覺享受的樂趣。這個秘密基地不假外求,就在每個人身體內的小宇宙。

預知詳情,可以看他寫的書《茶日子》,或者是點閱進入他的專欄

【台北】臺大醫院--我有幾個很奇特的同學,帶我去他的秘密基地

由於國中的時候臉燒傷,曾經住在台大醫院兩三個星期,對台大醫院舊館可以說是瞭若指掌,但今天我這個同學,帶我在台大醫院新館地下室穿來穿去,又帶我進去醫學院圖書館做一個簡短又完整的導覽,真令我大開眼界,沒想到老台北城內外,除了憂愁的病人與家屬外,白色巨塔內有自成一格的小世界。



這個小世界好像大學時代的電玩,當時沒有網路連線的功能,所以只能跟電玩設定的人物對談,永遠是一樣的標準答案。我們首先進入了咖啡館,代表老闆的是一隻史瑞克,櫃台前永遠會有一個小牌子,說老闆不在,十分鐘會回來,並留下了手機號碼。但老闆在店時,那個小牌子還是留在櫃台。

其實老闆一直的在店裡忙來忙去,莫非定律,客人來的時候,老闆永遠不在,或者出去外送咖啡,或者出去吸一口新鮮的空氣。

問了老闆在此經營了幾年,他記得非常清楚歷經了哪幾個院長,好多好多的學生在此流連,13年的歲月不算短,能夠在醫學院內有家咖啡館,跟老師學生有所互動,樂天知命的老闆經常很隨興的就關門出去玩,他說他已經六十歲,在做也沒有幾年了,當然要隨興點。

四層樓的圖書館,室內居然有櫻花樹與盪鞦韆,不過櫻花樹顯然是假的,課業壓力極大的醫學院學生,要如何紓壓呢?圖書館都是外文書刊,只有小小一塊地方有休閒圖書,建議醫學院要多點哲學與文學類型的書啊?

不過,我好像又用著我自己的想法自言自語,下次來體驗一下到這邊自習自修的刻苦讀書日子吧!

PS. 要進入醫學院圖書館,當然需要校友證,若真的要進入,請洽詢櫃台服務人員。

2015/05/21

祝福管兄早日康復,我帶衰到此為止

今日看到管兄貼出摔跤的照片,祝福管兄早日康復。

話說出我第一本書後不久,出版社就易主,也算是倒閉了。這幾年來,也出版了不少作品,上次我說的城邦不會倒,但我後來沒有說明清楚的是,幫我出書的小出版社整個被城邦裁撤了,雖然舊書會持續賣下去,但是要再刷或是再出新書的機會不大。

之前也聽到消息,這次管兄宣布了文經社的消息(不會倒,但有縮編),也就是說我在該出版社出版的書,可能很難會有 Part II 。這是整個出版業的景況吧!本來我也想說跟熟悉的編輯與出版社一起作業,不用花更多時間磨合,而出版社也會好好的安排行銷的活動,我就專心寫作就好了。但是,現在的作者,除了少許的暢銷作者,其實出版社、通路、書店、作者是要通力合作的,不可能光靠單方的努力就可以把書賣的好。

陸續又跟不同的出版社簽了幾本書,我自己心臟要夠強,除了很自律的要準時交稿外,更多可變的因素我都無法估計準確,我也很隨緣,若能夠在行銷過程中獲得樂趣,認識更多同好者,都很願意多做更多事情。

我想這是我選擇的工作方式,這是人生的修練,出版是個團隊合作的事情,我很感謝幫我出版的出版社,也很感激邀請我寫稿的雜誌社,紙本書雖然沒有滅亡,但是萎縮的很快,我仍相信內容是王,但是怎樣呈現給讀者,則充滿了無限的想像。

這一篇除了祝福大家之外,最主要的用意還是跟出版社朋友說,這幾本書我都很努力在書寫、很努力上廣播節目,也很努力的賣書,每一本書至少都有再刷,我想出版社倒了應該是大環境,而不是我帶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