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台北】青田七六線上導覽

青田七六線上導覽

今天一個小時的線上導覽,主要是談青田七六日本時代屋主與小孩的故事,請同事一起來談,也算是測試一下雙人輪流講的效果。

不過我發現線上跟實際導覽真的有些差別,看不到大家的動作表情與參與程度,感覺有點像是自言自語,快慢速度拿捏得不太準確,這時候我真的能體會線上教學老師的辛苦了。

10:00,27人,10:29,77人,11:10,55人

有點像是收視率調查!

2021/06/07

《第三次殺人》《鴉色刑事組》《王牌冤家》

《第三次殺人》《鴉色刑事組》《王牌冤家》

我竟然看了三次《第三次殺人》,是枝裕和的電影都很耐看,看到三分之二都還以為是懸疑片,看完結局後,原來這位殺人嫌犯,是利用法院的制度殺了自己,這就是第三次殺人。

三次,這部片還加上了三代的糾葛,律師福山雅治的父親是法官,他很後悔當年沒有判這位嫌疑人死刑,而去北海道找了當年逮捕嫌疑人的警察,他說這位嫌疑人像是一個完全沒有感覺的容器,也完全沒有犯案的動機。

老一輩的法官、檢察官因為師生的共犯結構關係,最後把嫌疑人判為死刑,在年輕一輩的檢察官、律師心裡覺得驚駭但也無法改變這樣的行為,但是在福山雅治這位稍有經驗的人,表情堅毅但也非常的無奈,他到底要認同他父親的判死,還是要認同這位嫌疑人的行俠仗義呢?同樣的故事在連續劇《鴉色刑事組》具體的呈現,到底誰要當烏鴉呢?

這部片有跛腳的女兒,還有對父親性侵女兒視而不見的母親,許多同理的的連結在福山雅治的心理,產生了這幕冰天雪地與《王牌冤家》神似的畫面。

看了這片除了無奈之外,也感嘆我們是不是也活在一個大的共犯結構中呢?

2021/06/05

【台北】青田七六線上導覽

今天來參加青田七六導覽的人數,單場突破這十年來的最高值,有90個人左右,當然是線上導覽才有這樣的人數,不然每次最多就是25人就非常壅擠。

沒有接觸到實體的導覽到底要怎麼講,我做了簡報檔案,今天大致上只說明了一點點日本近代建築歷史,從明治維新後學習西方的建築,然後融入了自己傳統建築而成的,這些有著和洋混血的建築模式,又為了適應台灣炎熱的氣候,形成了目前青田街特殊的建築聚落。

下一場時間為 6/9 10:00 am 開始。詳請上青田七六的臉書專頁,內容不相同,歡迎闔家觀賞。

《地動天驚》陸譯:深海圓疑

《地動天驚》陸譯:深海圓疑

顯然大陸翻譯的比較好,重看這部片,感覺跟目前因為疫情下,人與人之間的猜忌、恐懼,堅強的意志力克服幻覺有點關係。

這部片使用海底兩萬哩這部經典小說來當梗,讓我很想回頭看看這部小說到底講了甚麼?

隨便點了海底兩萬哩的短講,我就被1955年的電燈吸引了......

【台北】線上導覽

等一下請來加入導覽喔!建議使用桌機或筆電,要使用手機的請先下載 Google Meet app

🚩一起來聽聽老屋的故事吧!

線上導覽👉 https://meet.google.com/ijd-siuf-zdw   

青田七六長久以來受到許多朋友們的喜愛與支持,尤其免費導覽一直都是我們最熱門的活動,但因為這一波疫情,目前老屋未開放導覽及內用,雖然未能進到老屋拍攝,水瓶子老師還是想要分享青田七六的故事給大家聽,老師會特別用平面圖,以及眾多照片來說明洋和混合的建築歷史。   

如果你也喜歡老屋、喜歡看老照片、喜歡挖掘前人的故事,不妨一起來聽聽難得的線上導覽吧!🎧   

時間:

06月05日(六)10:00-11:00a.m.

06月09日(三)10:00-11:00a.m.

   線上導覽👉 https://meet.google.com/ijd-siuf-zdw

   #青田七六 #線上免費導覽 #水瓶子 #馬廷英故居

2021/06/02

【台北】剝皮寮啟示錄

剝皮寮,從歷史來看,原本是一條古道必經之路,原本古地圖標示為"北皮寮",日本時代的都市改正計畫,這條小巷子雖然不顯眼,但卻是公學校的界線,許多弱勢族群落腳在此,指定古蹟後的復興,弱勢族群不見了。

這幾年變成了電影研討、地方創生、小型展覽的區域,四、五月分的展覽,我的一篇短文被選中在此展出,原本想要去看看到底還展出甚麼其他的內容,疫情就爆發了!

剝皮寮到底有沒有過剝樹皮的歷史?還有原本"北皮寮"怎麼變成"剝皮寮"的?好像沒有多少人在乎。

歷史總是弔詭的進行著,這裡居然因應疫情的需求變成了篩檢處,不同人在花花世界,對不同人有了各自的眼光,我只能說病毒並不分別任何人的身分地位,公平的傳染給接觸到的人。

我默默地幻想,會不會有人在篩檢過程等待時看到我的短文後,被通知陽性,然後就很快地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下,送到了隔離所呢?

啟示錄第12章:一隻七頭十角大紅龍(代號666)與天使長米迦勒爭戰,世人都崇拜龍,並受牠的印記。

剝皮寮啟示錄

*地名的歷史

剝皮寮這個地名,從西元1799年(清嘉慶4年)的地契上,是「福皮寮」,後來到了1838年,地契上有「福地寮」的名稱,一直到日本時代的地圖與戶籍資料,此地為「北皮寮」,至於怎麼變成「剝皮寮」的,有眾多的說法,不過在當地耆老是以「土炭市」來稱呼這個曾經是煤炭販售散地。

「北皮寮」的台語唸音的確與「剝皮寮」一樣,1953年的台北文獻,正式有了這個說法,看古地圖的確龍山寺周邊有些埤塘水池,但池水範圍很小,距離淡水河港口邊又很遠,要如何剝樹皮呢?也有人有了剝牛皮、蛇皮,甚至青蛙皮之說了。

*都市改正與老松國小的校地

剝皮寮在清代是淡蘭古道必經之地,日本時代的都市改正計畫規劃了棋盤式筆直的道路,也同時留下了古道,如今的廣州街與康定路173巷剝皮寮的入口,這個歷史街區留下的Y字路就是具體的證據。

1907年(明治39年),原本在艋舺學海書院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遷移到剝皮寮、蓮花池旁,改為「艋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稱「老松公學校」。當然蓮花池現在已經不見蹤影,剝皮寮這條街道區域被劃為學校用地,就是今日的老松國小。

這也解釋了為何剝皮寮歷史街區,有一部分是老松國小的上級教育局所管理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而另一部分目前則是文化基金會進駐管理。

*變成古蹟後再利用

剝皮寮在日本時代因為被劃定為學校用地,但從清代以來久居在這裡的人一直覺得這裡是他們的家,老松國小學生最多的時候達到一萬一千人,因此學校想要使用這塊地來蓋學生活動中心與游泳池,於是在1988年開始執行了徵收工作。

徵收的工作執行了很久,也沒有急著要把居民趕走,只是到了法訂徵收時間十年快到期前,1998年,居民組成了自救會,透過種種的方式,想要保存這條老街,也組織了「歷史風貌促進協會」,成立信託基金會,舉辦艋舺剝皮節,重新認識了在地的歷史。

1999年6月16日,事與願違,市政府執行了強制遷移了居民,部分老房子保留,但居民已經不在,原本街區裡面的印刷廠、旅社與茶桌店等,原本文化完全消失。

剝皮寮在鐵皮圍起來多年之後,2004年「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終於完工,去除危險與漏水之處後,如今的剝皮寮,其實是想像中老街的樣貌被修復,許多原住民回到這邊都覺得他們的家原本不是長的這個樣子。

2009年,電影《艋舺》非常賣座,當時許多拍攝場景就在這個街區,電影殺青布景拆除後,文化局甚至希望保留這些布景來活化街區,作為觀光人潮活絡經濟用途。

這幾年剝皮寮文化基金會進駐經營,此地變成了電影研討、地方創生、小型展覽的區域。

有次經過拍攝了地上的人孔蓋貼在臉書上,被作家栖來光(Hikari Sumiki)老師看到了,剛好她是山口縣人,認出了這是故鄉的人孔蓋,是每年八月六日、七日的七夕燈籠節,在商店街舉辦的活動,為了表現傳統,那些燈籠是用蠟燭,所以當晚不時的會有燈籠或蠟燭燒掉下來的現象。室町時代的傳統習俗,至今每年在商店街舉辦這樣熱鬧的活動,非常具有文化意義。

為什麼山口縣的人孔蓋會在剝皮寮出現呢?原來是修復時便宜行事,抄襲了日本的人孔蓋,模擬了龍山寺每年點光明燈的盛況。後來有更多朋友發現,三峽、淡水老街也有同樣的人孔蓋。

龍山寺每年點光明燈的盛況,大概是這樣的街景沒有錯,但這個抄襲的也太瞎了,並不是學習,我只能說是丟臉吧!

*新冠疫情的快篩站

歷史總是弔詭的進行著,萬華區因為人潮眾多,平日龍山寺捷運站出口的廣場就坐滿了從各地來的老人,許多情色行業也隱藏在巷弄內,華西街觀光夜市美食小吃、眾多的按摩會館,多元異文化在此蓬勃的發展。

原本台灣把新冠肺炎阻隔在國境外,2021年5月在萬華地區大量爆發,剝皮寮立刻轉變成了快速篩檢站,很多人來此快篩,被通知陽性,很快地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下,下一秒就被救護車送到了隔離所、醫院。不同人在花花世界,對不同人有了各自的眼光,病毒並不分別任何人的身分地位,公平的傳染給接觸到的人。

啟示錄第12章:一隻七頭十角大紅龍(代號666)與天使長米迦勒爭戰,世人都崇拜龍,並受牠的印記。

圖說:

01-04-001:日治初期仍用「北皮寮」這個舊地名。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1897年。

01-04-002:剝皮寮這個街區有各行各業:旅館、印刷所、醫院、住宅等。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1935年。

01-04-003:這台老舊的印刷設備,目前放置在太陽製本所原址,說明剝皮寮周邊聚集許多鑄字行、印刷廠、裝釘廠等和行業,曾經是印刷業興盛的地方。

01-04-004:廣州街173巷的這個Y字路,說明日本時代都市改正計畫老街與新街道的路口,也是當年最熱鬧的街角。

01-04-005:剝皮寮最常見的就是不同時代的建築材料與樣式混搭在一起,也經常會有增建樓層、陽台外推的現象。

01-04-006:廣州街、昆明街路口,目前這一區是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由台北市教育局管理的展覽館,清末思想家章太炎(1869-1936)曾在1898年流亡到台北,曾經居住在廣州街123號。

01-04-007:廣州街的騎樓,在修復後呈現圓拱的騎樓,但房子座向有點歪斜,說明都市改正前原來房子的座向。

01-04-008與009:剝皮寮歷史街區的人孔蓋,與山口縣的人孔蓋類似,山口縣的人孔蓋是1987年設置,說明七夕燈籠節熱鬧的景象。

01-04-010:2021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在萬華大量的傳染,剝皮寮歷史街區馬上成立了快篩站。葉益青提供。

參考資料:

紀錄片:家在剝皮寮/古國威

【台北】青田七六外帶外送

為了生存,我們也開始外帶外送了!

https://www.qingtian76.tw/

剛剛訂好了明天的午餐,看網站上的照片,肚子一直咕嚕咕嚕叫。

2021/06/01

2021/05/31

【台北】1945-20210531 台北大轟炸七十六年,記一段師範學校老師的紀錄

圖1.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P.71-73
圖2.1945年大轟炸後的航照圖
圖3.1945年大轟炸前的航照圖

看起來當年的台北師範學校(現在的台北市立大學),被炸毀的是我標示的地方

1945-20210531 台北大轟炸七十六年,記一段師範學校老師的紀錄1

細看了一次《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塩澤亮所畫的圖畫,發現他所任教的學校,居住的官舍在文武町,都可以透過航照圖找到位置。

這本書描述的是戰爭時期背負疏開任務的老師,帶著學生到南投草屯,那剛好是我的故鄉。作者塩澤亮是東北帝大理工畢業,居然可以那麼會畫畫,而且把疏開窮困與病痛的因應之道都畫了出來。

圖1.1945年大轟炸後的航照圖
圖2.《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P.85-87
圖3.書封

1945-20210531 大轟炸七十六年,記一段師範學校老師的紀錄2

塩澤亮《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P.85-87 畫出了 1943年他所居住的官舍。

1943年興建的官舍,洋式的客廳是十二疊榻榻米的大小,院子裡闢了一片菜園,小番茄、洋辣椒最易長。從後面可以看到南門,而三線道路就在旁邊。

塩澤亮應該不是念建築的,不然不會畫成這樣,從航照圖來看,應該是一棟官舍,但他畫出來好像三棟房子連結在一起,不過就3D空間概念來看是完全正確的。

塩澤亮被留用,很快的他就觀察到了來接收的中國人很有問題,大稻埕的算命師說可能台灣很快會再被日本人統治,他的官舍被台灣省副教育處長宋斐如居住,他很多家中的東西很多都來不及去整理舊被徵用了,但不久後發生二二八,宋斐如就失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