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7

《上海》掏金夢

要來說說在上海生活工作,各式各樣的人,用這個靜安寺的照片應該在洽當也不過,有人可能會用上海灘來比喻,也有人用冒險者的天堂來形容。



蘇州河舊稱吳淞江,從一條大河變成小河,明永樂初年(約1403年)因為河砂淤積,黃浦江上游引水,因此所有海運全部改由黃浦江,呈現一種支流變成主流的現象。

從 1842年上海開港以來,蘇州河被整治,也因為工業革命興起,在蘇州河可以通行燒煤的小輪船直通蘇州,所以也改稱為蘇州河。蘇州河兩岸有許多紡織工廠、食品廠、輕工業、也有不少倉庫,跨入現代的大型公寓建築等,到了下游還有跨入現代化的公共事業,若從蘇州河兩岸來看上海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頁中國掏金夢的歷史。

看著倫敦與巴黎早先的歷史,工業革命後城市的樣貌是一片灰黑,工廠林立,衛生環境不佳,以海權為主的國家紛紛把這樣的生產模式轉移到世界各地,讓殖民地來負責生產的工作,當然也把新一代的城市規劃帶進來。這些規劃,可以很清楚的在當年的租借區觀察到。

而當時不少的中國人,在清末之時,也利用了洋人的資本主義遊戲,結合了各方勢力,道出了上海灘的各種傳奇故事,而今日的上海,藉由網路的普及、手機設備擴及每一個人,加上世界各地的人都要來此掏金,中國各省分的人都想來混一口飯,各式各樣的服務,在手機上興起,我想最明顯的是金錢支付的模式,而這個模式的實現,也具體實現了每個人都可以服務每個人的概念。

1849年,華工大量到太平洋對岸的舊金山淘金來看,當年的淘金、工業革命與各國租界的時代幾乎同時。1990年代,舊金山吸引了另一波的網路創業熱潮,但這個熱潮泡沫化後,居然在手機普及、網路快速、金融發達的上海,引發了世界投資人來此的淘金熱。

無論是菜場的婦女、公園運動的老太太、或是街頭下棋的老先生,甚至是小區的活動中心,到處可以看到拿著手機看股市的現象,甚至是利用打滴賺錢的自用車司機,口中也是討論著股票,這一波全民股市的現象,大家都莫名其妙的投入,這不正是 1850年代的翻版,中國當時還沒有鐵路,而如今高鐵密布各大城市間的交通,手機更是每個人地鐵內不可或缺的工具,除了網路通訊、金融支付、看影片等,生活大小事無不利用手機完成。

多年前進入靜安寺還不用收錢,我很驚訝和尚是上下班制度,如今進去要門票,靜安寺的周圍布滿了賣店,就如同周邊的百貨公司一般,上海這地方學的比全世界各地都還要快,金碧輝煌的寺廟,也正如同上海的一個夢,祈求往生後可以進入天堂。

目前看起來這個婆娑世界的夢已經到達了某一個境界,何時會泡沫還不知道,但還沒有泡沫前,大家正在利用這些工具享受方便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