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書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書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12/23

【台北】誠品書店台大店的走讀書街活動

𝗖𝗵𝗮𝗽𝘁𝗲𝗿 12.
閱讀,是一種記憶顯影
12.20 Fri. ─ 12.29 Sun.
★ 12.28 Sat. 書店24小時不打烊 ★
當書卷之光翻過指尖
歷史不再沉睡
深埋的回憶從字裡行間映現

***
沒想到我是第一砲的走讀活動,來的客人似乎都有點底子,一開始就問買禁書的位置在哪裡?誠品特別要我說明"海邊的卡夫卡",我大致上是從村上春樹的小說開始說明,背景是1970年代的反戰與搖滾,然後延伸到我大學時代的野百合學生運動,加上與解嚴年代一起,但這樣的解說方式,個人覺得有點放大與膨脹自我,說一說好像都指責現在年輕人非常無能,但我反思現在的表演空間,其實比我年輕的時候還更多元,無論是爵士、藍調,鋼琴、鼓、小喇叭,每一個樂手的表演細膩程度,都比我們年輕的時代還要進步很多很多。

今天我還是以書店的介紹為主,剛好經過欒樹下書店的時候 林三元在此做街頭藝人的表演,於是我們就加入做童玩。也經過了臺靜農居住過的地方,而我居然把紫藤廬漏掉了,還好途中都有提到這類的地方。

書店、古蹟、音樂餐廳這幾年不斷的更替,世界上真的沒有不變的事。

2024/12/14

【台北】書林書店舉辦的溫羅汀走讀活動

20241214 10:00-12:00

這是書林書店舉辦的溫羅汀走讀活動,我負責台大建築之美,這條路大概走了十回,今天卻覺得時間充裕,後來我想想,原來我完全著重在建築史,忘了把台大的歷史交代清楚,不過,這本來也不是這次的重點。

從希臘羅馬的建築談到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到了社科院的圖書館,好像蓋出一座森林在大自然中閱讀的閱覽室,台大內居然可以看到建築史的演進。

我想我應該放更多的圖表來說明清楚。

2024/03/03

【台北】看一看龍瑛宗當年所見的台北城👀

會有這一場導覽都是因為老房子的緣分,這幾年持續地舉辦走讀活動,用各式各樣的主題:書店、宗教、建築、灣生、農業研究、自然科學等方式期待大家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重新認識台北。

會辦理這種介紹作家的走讀活動,了解一輩子書寫的台北,而且會選擇龍瑛宗,因為他在台北城中活動的時間快要七十年,雖然出身新竹北埔小鎮,但出生的日期就與台北城中的書店街本町,有著意外的巧合。

在北埔出生期間,台灣有了大颱風大淹水,注定了一輩子的不平靜,總督府規劃了商店街,他喜歡在本町的書店間立讀,更喜歡到圖書館看書,流連在西門町附近的二手書店,二戰期間更任職於公會堂旁的台灣日日新報,與文青朋友在喫茶店討論文學、社會、經濟、政治、戰爭等議題。我想使用他在七十幾歲的作品〈勁風與野草〉並且重回他青年時代每日的生活空間,來重新認識當時的台北城。

這次也邀請龍瑛宗基金會執行長來分享童年與龍瑛宗的生活景況。

🎫 報名網址:https://bit.ly/3SnsT9C ​

〈勁風與野草〉是龍瑛宗 1982年的創作,這篇短篇小說裡面藏了他許多作品的痕跡,可以說是龍瑛宗小宇宙的入口。

台北城中的圖書館、書店、咖啡館、台灣銀行,龍瑛宗從年少到退休全部都在這個地方生活,他的作品大量的描述台北的街道,這次就讓我們以《勁風與野草》這個文本,走一趟龍瑛宗一輩子的見聞精華吧🤓 ​

📕 3/16《勁風與野草:走過龍瑛宗青年時代的台北城》

公會堂→ 原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菊元百貨舊址→ 文明堂書店舊址→ 明治咖啡館舊址→ 台灣銀行總行→ 眺望東門→ 總督府→ 民政長官官邸舊址→ 神社神馬銅像→ 公園獅咖啡館→ 台博館前銅牛(講師可能依當天情況更動路線) ​

※本次活動由【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與【青田七六】共同舉辦 #青田七六 #街區慢步 #文化導覽

2023/07/29

【台北】南下北上的邂逅


張貼時間是 2023/7/21
時刻表:2023/07/29 19:00-20:30
主講:水瓶子
與談者:劉抒苑
繪本分享:施明儀
地點:華山青鳥
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7210901143928639890
每次都要接受考驗,這回要講龍瑛宗的〈邂逅〉,是 1941年的作品。頗為難理解在火車上的交談,談論的內容是文學,但其實這篇文章剛好在軍國主義的最高點,當年日本去偷襲了珍珠港,也大量的指定了古蹟來宣揚日本皇族的事蹟。由這樣的背景來了解這篇文章還不夠全面,還要了解橫光利一。

還要繼續讀橫光利一的〈拿破崙與白癬〉〈頭與腹〉。

當你搭電車、高鐵或搭乘巴士,會想到這些嗎?1941年這個時代的交錯與交會,這些短篇小說到底要說甚麼?

紀元二六〇一年元旦,台北車站的月台,旅客排成數列,正在等上午九時三十分的南下快車。這是配合 「旅客請依序排隊」的主旨,爲了因應新體制,公平而嶄新的交通道德的情景。

看了前五六段,像是看俳句,一下用日本天皇的"紀元",一下火車又化身成猛獸,像是日本卡通,萬物擬人化,前一句要排隊,下一段就美德就丟掉,諷刺的比喻。

整篇文章五千多字,來來回回看了好多回,我想兩位主角劉石虎與楊名聲,同是一個人的內心交戰,1941年這個對於戰爭中的台灣人,我想內心也是交戰不已,日本民族主義興起,在龍瑛宗的文章中暗藏並敘述了這樣認同的矛盾。

表面上《邂逅》是一個有錢肥胖的仕紳與貧窮瘦弱的作家相遇的故事,劉石虎與楊名聲的對話,是衝突的開始:「至少,我是看不起台灣的文化,台灣是不會產生文化的,要不,你看,偶爾寫了二、三篇東西,就以爲對台灣文化有了貢獻。有那樣的傢伙,才使我感到討厭。」

楊名聲:「我對那個女人玉英,覺得很抱歉,可是,結婚不是只靠感情啊。結婚畢竟要遵從理性。」,所以理性與感性,麵包與愛情是不能並存的。

整篇文章透漏許多價值觀,有種"作家"就是非常會談感性的戀愛的刻板印象,但我覺得龍瑛宗文章的結構,簡直就是理性的不得了。

對於其中的水果密碼:椪柑、木瓜與鳳梨,或許還有甚麼隱喻呢?各階級的文化價值觀、男女平權隱隱地可以從文章讀出端倪,但對於用"旅行"來觀察並刺激書寫內容,這點倒是許多千古作家就是使用這樣的模式把異國文化介紹到各地去。

2023/04/08

【台北】夜間慢步書店

奎府聚

詩生活

郭怡美

一間書店

宮前町大溝
好土書店

水瓶子──和張正揚及黃湯姆。

同學問說晚上臺北有什麼好玩的,剛好我要自己試走本週的走讀活動,請他來看看我工作的另一面,晚上沒吃飯,每家書店晃一圈,比較書架上的書,客人的使用方式,然後我們走了兩個多小時,夜的書店微光努力的維持閱讀時光。

我們都有自虐的性格!

【走讀活動】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書店踏查
講師: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台北慢步》作者)
日期:4/22(六)下午2:00-4:30
集合地點:一間書店(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38巷3弄11號)
費用:700元(含書一本原定價399元、解說、導覽器、保險等費用)
參加名額:限額20名,額滿為止。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r9o8QVv38uRa9Mt37
注意事項:報名依順序錄取。報名截止後主動通知錄取名單,完成繳費。疫情及衛生考量,需自備耳機。
(活動內容)
2:00~4:00 慢步導覽路線:
一間書店→奎府聚、浮光書店、春秋書店→誠品書店 R79 / 中山地下書街→好土書店→田園城市書店→國際書局→文化書局→雅堂書局→Bookstore 1920s
4:00~4:30 停留於 郭怡美書店:《台北慢步》分享會
邀請大家一起在春日午後,漫步在台北的巷弄與書店。
#玉山社 #走讀活動 #行旅
#水瓶子 #台北慢步 #城市導覽
#歷史 #文化 #人文景點

2023/02/02

龍瑛宗的台北慢步,勁風與野草 01

龍瑛宗雖出身新竹北埔客家,但自從到台北的商工學校(現開南商工前身)念書後一直到過世,生活最長最了解的城市就是台北市區了。

1911年8月25日出生,此時B051號颱風剛好掃到台灣南部,沿著西海岸一路向北,整個南臺灣受到影響,而後8月30日 B052號颱風又帶來大雨,造成北台灣大淹水,這兩個颱風造成290人死亡,兩萬多間房舍全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9月3日,日刊2版〈臺南颶風詳報〉報導部分內容:

「臺灣未改隸以前,颶風年年有之。其起風時,至猛至烈,不過二十四點鐘之久,或三五點鐘不等,總以一晝夜為限,不逾刻也。自改隸以來經十七年星霜,罕有颶風壞人房屋若是之多。有之自今年八月廿六日二點鐘時候颶風之大,為改隸後所僅見。其壓力之巨,雖高堂大廈亦為動搖。屋瓦鏡窗,或飛上天或破而粉碎。」

這個世紀大颱風,也造成了後來總督府將台北城大改造,整個街道翻轉成為歐洲的街道,街屋前有騎樓(亭仔腳)遮風避雨,二樓有陽台,屋頂有圓頂、鐘塔或馬薩式高大體面,立面裝飾每一棟大不相同,表町(館前路)、本町(重慶南路)、榮町(衡陽路)成為台北的"銀座",而都市的許多道路軸線有了意義,街屋好像人一樣有了表情。

1927年,龍瑛宗以最高分考取台灣商工學校,十六歲的年輕學生進入了這個現代化的街道,經常在榮町的書店立讀,1930年畢業後經由老師的推薦馬上到台灣銀行台北本行服務,而後調到南投分行。

本次慢步大約從台北城西門到東門,完全引用1982年的作品《勁風與野草》以作者龍瑛宗本人的親身經歷,化身為杜南遠,並與一位日本灣生鶴丸五郎,兩人互為對比,從家庭出身、學業、工作經歷凸顯種種的不平等,面對戰爭這些不幸,細膩的人格分析,不只是龍瑛宗個人出生到終戰的自傳,而是從1895年到1945年這五十年台灣人的命運,分析日俄戰爭、滿洲國的成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盧溝橋事件、珍珠港事件與美軍的台北大轟炸,短篇小說字字珠璣。

我想透過杜南遠在這些街道的慢步,與目前的地景地貌結合,隨著龍瑛宗人生的帶領,了解當年的背景。

「台北城的黃昏,不知什麼時候飄著毛毛細雨,榮町溼漉漉的柏油路,輝映著橙黃和紫丁香花色的朦朧霓虹燈影。已經夜幕沉垂了。杜南遠與鶴丸五郎並肩行走於亭子腳。抬頭一看,對面的文明堂書店,明亮的燈光下擺滿著書籍,店內有不少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凝神看書。這些學生無論文科和理科,都喜歡看文學和哲學,他們愛讀夏目漱石、志賀直哉的作品和德國的哲學類,以備將來當指導者時,思想免於偏差而維持平衡感覺。」--第一章第一段

照片紅色框由左至右分別為杉田、文明堂、新高堂書店,是龍瑛宗經常去看書的地方,店員都認識,也都讓這些學生站著把書讀完,有時候一天讀不完,隔天繼續來讀。

其中杉田書店是新書、古本書都有販賣,可能是窮學生可以在此買到比較便宜的書,這三家書店也都在榮町(衡陽路)上,其中許多古本書店分布在新起町,只要往西越過縱貫線鐵道,在西門市場後方就是書店聚集區。(參考:1939年版全國主要都市古本店分布圖集成)

文中的文明堂書店是老店,原本也在新起町而後才搬入榮町。如今,龍瑛宗最常在此立讀的建築物還在,曾有茶館、咖啡館進駐,可惜目前沒有店家經營呈現閒置狀態(2023年)。

整個書街的領頭羊是新高堂書店,也是龍瑛宗站得最久的書店,1898年以「新高堂」做文具等買賣,1900年更名「新高堂書店」,開始涉入出版,當年這些書刊還要審查是特許行業,新高堂也承接許多總督府的出版品,並且承接學校的圖書採購業務,算是教科書市場的霸主。

故事的開場白有現代化的道路柏油路,還有天氣、顏色的描述,更有當年學生努力的背影,加上兩個主角的出場,以及對於第一次世界戰後國際多元思潮的知識吸取,有清楚的闡釋。

參考資料:

1.1911年世紀大颱風:臺南市區災情實錄 https://southen.cwb.gov.tw/inner/Gglx1634607217OCfh

2.《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 樺太・朝鮮・台湾・満洲・中華民国》沖田信悅

3.龍瑛宗全集:勁風與野草

2022/10/12

《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樺太‧朝鮮‧台湾‧満洲‧中華民国:空白の庶民史》

台灣的書店街,可能大家都認為是城中的重慶南路,的確沒錯,但依據這張地圖來看,日本時代應該是在西門町清水祖師廟那邊可能聚集的更多二手書店。

目前,也只剩下 鴻儒堂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還存在。

昭明社,應該也是日本時代的出版社,不知道有沒有甚麼連帶的關係呢?

2022/08/16

【台北】雅痞書店,爵士音樂會

線上聽演講在疫情期間成為一種風潮,我覺得在家裡舒服地坐在書桌前聽演講,甚至是在客廳沙發舒服的聽演講是一種享受,若是製播可以把簡報檔與演講的畫面調整適宜,甚至比現場的演講效果與吸收程度要好得多。

雅痞書店在這幾年疫情期間,演講活動幾乎都有了線上,我應該算是經常使用者,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花一點錢聽演講並不為過,而且還可以在期限內暫停或重播,當然也可以選擇快轉。

有沒有可能有線上爵士音樂會呢?

本來應該是戲劇院內建的餐廳,或是 PianoBar 或是河岸留言之類的場域,很令人驚訝的是雅痞書店做到了,場次非常多,真是十分佩服啊!也撐過了這個疫情。

我覺得若未來多攝影機可以讓電腦AI 來做導播工作,搞不好線上音樂會是可行的喔!有沒有人要來嘗試呢?

前一陣子 Youtube 的 THE FIRST TAKE ,是不是也算是某種現場的型態呢?

2021/06/15

《書迷宮》

《書迷宮》

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就是三條線的書封,既可以當成表情,也可以當書籤,大家應該可以想到是甚麼原因?而且,銀色的線條、漸層的顏色,跟實體印刷業的製版方式有關,真的是一本在迷宮中的書,這本書的用色跟CMYK有關,要真正翻閱後才能理解。

***

在書店認識志銘兄,知道他不但讀書、談書、對於書的上下游產業鏈有多年的觀察,從出版社到書店等,志銘在媒體上撰文評論,有時犀利有時讓我覺得突破盲點。

志銘的文章資訊量多的驚人,書迷宮的領路人這一篇的第一句話:『人越自由,通常越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讓我心有戚戚焉,從兒時經常去逛的光華商場地下舊書攤位,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到目前台北僅存的書店聚落溫羅汀周邊,我的腦中自有一套書地圖。志銘兄從波赫士的分類,覺得書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並與台灣早期文學家的作品中尋找連結,未來,我們的記憶是如何推砌起來的呢?

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書店與地產商一文中道出了一般人觀察不到的書店現象,我看到了許多只為了來拍照打卡的客人,或許已經是世界趨勢,對於寫書人仍有說不出的辛酸,知識的載體,書產業崩解,未來的知識傳遞的樣貌是如何呢? — 與李志銘。

2021/04/18

【台北】還活著的台灣旅遊廚房

星期日的午後,在大稻埕周邊的咖啡館全部客滿,我在想我應該到哪裡去工作喝咖啡看人潮呢?

突然就走上了 台灣旅遊廚房 , 剛好育芯在教義大利麵醬的製作方式,聞到了這樣的味道,肚子突然好餓好餓,曾幾何時,我們好像都只能到餐廳吃這類的食物,不能在家裡煮好吃健康食材的食物嗎?

歡迎報名參加廚房教室的課程,點入上面的粉專留言即可。

大稻埕假日封街,行人可以慢慢地逛,最近的叫賣聲比較少了,但是人潮並沒有減少,很多人帶毛小孩出來散步,到城隍廟拜拜的人不減,但個人覺得來求姻緣的年輕人少了一點,反而是老人家來的比較多(不知道是不是幫兒女求姻緣?)

這一篇文章除了幫旅遊廚房廣告一下(沒錯,廚房在疫情一年後還活著),也可以到育芯新進駐的店吃義大利麵,@左轉有書 TouatBooks x 曬太陽洋食小館

照片上,還有寧夏街夜市著名的 豬肝榮仔 老闆,還有在溫州街開過 pub 的阿銘,地下街女王,市議員、里長、廣播人等等,台灣巷弄到處臥虎藏龍。 — 與簡余晏。

2021/04/16

【台北】大安社大的戀戀四季活動,我的書店時光,溫羅汀書街導覽

20210416-17

大安社大的戀戀四季活動,我的書店時光,溫羅汀書街導覽

這兩天的下午 14:00-17:00 各講滿三個小時,這是社大的特色,時間比較長,而且我愛講甚麼就講甚麼,雖然鐘點費比較不理想,但是我其實比較沒有壓力。

第一天主要談全世界各地就地取材,文字的載體,也就是書的由來,分享了我從小到大對於文字、書寫、編輯、出版的經驗分享。剛好也分享了一些消失的書店,還有到全世界各大城市去參觀書店的趣聞。

第二天溫羅汀的書街導覽,從青田七六出發,花了一個半小時再談日式建築文化,我是想從馬廷英教授這個人出發,從許壽裳教授以及許多居住在周邊的學者教授的出版品來看當年的白色恐怖,好像戰線佈的太廣泛了,這部分好像很難讓大家親近!

後來發現這周邊指定古蹟的過程,與經營模式,大家還蠻有興趣的,我試圖從一個旁觀者來描述這中間的過程(雖然我不是旁觀者),但這中間有許多我覺得還蠻有趣的角度。

過了臺靜農住過了地方後,終於開始書店的導覽,十分感謝臺灣ㄟ店,裡面夠大,每次都讓我們進去參訪,今天我刻意推薦了更多的書籍,經過了古今書廊遇上了台大畢業的店長,細數了他寫廣告行銷推薦的黃標,最後,在茉莉書店總店結束前,遇上了老闆戴莉珍小姐,她非常熱心的帶我們進去地下室,即將開始的二手書拍賣,歡迎大家4月24日來挖寶,我先挖到一本鍾理和的書簡。

很感謝大家的參與,書與書店消失的速度比人類成長的速度還要快,至少我的導覽內容,多半是從書中而來,我抱持著感恩的心,感謝書店、出版社老闆願意投入這個行業。

2021/03/22

【台中】新手書店

許久沒來,進來逛逛書架,裏頭的書精簡了一些,文學性的居多,夜晚仍向著街道亮光招手,我買了一本建築相關的書,在書店內算是少數,很佩服新手至今仍然在街角發光。

我想新手已經不是新手了,如今雖然是老手,確保有新手的心。

2021/03/07

【台北X基隆老屋三生事】見書店老闆家 No.14


【台北X基隆老屋三生事】 #臺北老屋三生事

台北與基隆,同樣是歷史悠久的城市,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連帶地影響兩座城市老屋的面貌。
老屋的生命能否延續?老屋的故事是否被傳承?
老屋除了被改造成咖啡店,還有什麼與之並存的方式?
聽說江湖上兩位嗜咖啡 & 城事文化的男子,即將在本周日齊聚見書店。
歡迎各位加入穿梭時空的行列,在咖啡與書香中,神遊老屋去~
📣📣活動辦法
日期:03/07 (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 : 見書店 Sea To See Bookafé 基隆市仁二路236號(東岸停車場入口右側)
電話: 02-24281159
費用:低消一杯飲品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PmwXcGk7wQgHAjB56
📣📣講者介紹
水瓶子 (青田七六文化長、知名走讀講師)
喜歡無目的的城市散步,到世界各大城市留下足跡,走過一座橋想像這條河流的身世,想更了解背後的故事。喜歡逛美術館,對一張畫作背後的故事有濃厚求知的慾望,有更甚於八卦雜誌的感知能力。沉溺於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享受各個咖啡館的獨特印象與美好時光。著有《台北慢步》、《台北咖啡印象》、《台北咖啡時光》、《我的書店時光》等。(引自博客來書介)

陳顥樺 (生根文化創意協會理事長)
資深基隆市民,談到基隆歷史、政商關係如何塑造城市文化總能打開他話匣子,這時最好手中再拿一杯XX,保證滔滔不絕如不斷湧入基隆港的浪潮。講者將在講座當日分享珍貴的基隆舊照片,你會知道許多基隆老屋不為人知的歷史。

📣📣延伸閱讀
#臺北老屋三生事
作者水瓶子親自走訪大臺北36處老屋,從現任屋主、前屋主後人、鄰居、店家等訪談,輔以文獻資料、不同年代的空照圖,發揮福爾摩斯的精神,慢慢串起散佚的老故事,找出城市發展的蛛絲馬跡。 — 在見書店 Sea To See Bookafé 。



#臺北老屋三生事 第十四場分享

在 1947年3月8日,見書店的所在地原本是海港,蔣介石派21師來台鎮壓,由基隆港登陸,對著岸邊的民眾開槍掃射,基隆港血流成河。

每年這個時候到了事件發生地,都有種莫名的恐懼感。他叔叔小時候從門下親眼目睹事件的經過,一輩子都忘不了。

跟基隆文史達人的老闆對談,當年他阿嬤是大戶人家的閨女,每天穿的十分漂亮去喝下午茶。同樣一家人,戰前戰後的生活差異那麼大。

透過老房子的連結,我覺得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老闆拿出了家裡的老照片講故事,他家以前是精品百貨業,希望這些老照片可以出版,讓更多人知道百年前基隆人的生活樣貌。

2021/03/06

【宜蘭】臺北老屋三生事 X 壯圍老屋新生命 交流分享會 No.13


活動主辦人: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 和水瓶子
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

主題 ▍臺北老屋三生事 X 壯圍老屋新生命 交流分享會
講者 ▍水瓶子(本書作者/青田七六文化長)
對談 ▍吳亭樺(城鄉潮間帶執行長)
時間 ▍2021.3.6(六) PM 2:00
地點 ▍城鄉潮間帶書店(宜蘭市民權新路37號)
參加方式 ▍免費入場,但 #須事先報名
📌欲報名及購買新書者(登記後將為您預定)請在以下網址填寫
👉報名表網址:https://forms.gle/qppHsfEyzLCV6Dzd7

活動簡介 ▍
人們為什麼守護老房子、欣賞舊建築?
老房子裡的前塵故舊、物是人非,
正是老房子最無可取代的迷人之處。
*** *** ***

3/6的潮間帶講堂,我們特地邀請到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來分享他的最新著作《臺北老屋三生事》,為了這本書,水瓶子親自走訪大臺北36處老屋,從現任屋主、前屋主後人、鄰居、店家等訪談,還輔以文獻資料、不同年代的空照圖,發揮福爾摩斯的精神,慢慢串起散佚的老故事,找出城市發展的蛛絲馬跡。

而城鄉潮間帶在宜蘭縣壯圍鄉推動老屋再生的工作也逐漸開花結果——古亭地區的2棟老屋在年初熱鬧開幕,不但替老屋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為壯圍帶來嶄新的氣象。 一樣是老屋,城市與鄉村各有風情,各自講述了不同的故事。這次的交流分享會,講者水瓶子將會帶來大稻埕的街屋,包括六館街尾洋式店屋、乾元篸藥店及林五湖祖厝等擁有深厚歷史底韻的老屋;而對談人吳亭樺也將和大家分享壯圍兩棟老屋——何興雜貨店(翻滾吧!阿信的拍攝地點)及新麗蘭理髮院~如何精彩變身,若您也想知道老房子背後精彩動人的故事,歡迎報名參與!

◐ 壯圍老屋新生命
https://www.facebook.com/zhuangwei.oldhouse
https://www.zhuangwei-oldhouse.com/


第十三場 #臺北老屋三生事 與壯圍老屋整修的分享

很感謝城鄉潮間帶,上個月走入宜蘭書店,很開心遇到以前在台北做社運的朋友 吳若瑩 ,當年看到他非常年輕(現在更年輕),口條嚴謹又思緒清楚,言談間感覺非常溫暖。

遇到了朋友的學姊,也是書店執行長 吳亭樺 ,沒想到她當年在青田街做研究調查,而我與同學後來投入經營的青田七六,先前的研究者,就是城鄉所。很開心拿到了一些日本時代的平面圖,有時間我來比對一下,可以更加了解這些教授當年對於自己住家的設計理念。

這次執行長分享了壯圍街角的兩棟老房子投入修復營運,加上原本屋主親戚間的相簿在網路上發酵,原本在屋內的老物件老家具的重新再生,很快的成為網美來打卡的熱點。

臺灣原本的城鄉差異,我們都只看到缺點,但是現代人尋找夢中的香格里拉,利用假日好好的探訪,老房子可以成為實踐理想的重要工具。

我講了大稻埕的幾棟街屋,我相信在宜蘭,會有更有趣的故事發生。 — 在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 。

2021/02/27

《春秋創刊號:在失敗的年代依然相愛的我們》

《春秋創刊號:在失敗的年代依然相愛的我們》

#逐工一本冊 No.018

特地跑到浮光書店去買了這本雜誌,不過看起來有 ISBN ,應該是書籍。

特別喜歡報導型的文章《疫情下的閱讀》,讓我們知道瘟疫下的世界變成了甚麼樣貌,在台灣,擁有實體書閱讀能力已經是少數人了,甚至要單純的符合邏輯簡單的批評一件事情,已經沒有這樣的人了。

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書封的簡介:

花朵會乾枯,鹽巴會腐蝕。

愛情會讓人忘了蒼老,會讓時間變得具體而微,

他已經等她等了五十一年九個月又四天……

費米娜沒有想過,一起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丈夫竟會以這種方式與她永別——他發現失蹤的鸚鵡停在芒果樹上,試圖把牠抓下來,卻不慎失足摔死。

******

恐怕大部分的夫妻,在瘟疫蔓延的時刻,都想要離婚吧?

閱讀,也是如此嗎?

2021/02/19

【台北】銅鑼灣書店

進去看了這些書之後,赫然發現我們真的缺少了討論政治、國界、民主,各國消長這類書籍的專門書店,很感謝銅鑼灣書店從香港遷移到了台北,感謝言論與出版自由,讓我們得以看到不同的觀點。— 在銅鑼灣書店-台灣重生。

2021/02/17

《來自清水的孩子》蔡焜霖 #逐工一本冊 No.011

《來自清水的孩子》蔡焜霖 #逐工一本冊 No.011

終於去銅鑼灣書店,因為二二八即將到來,記得上次在二二八紀念館聽演講,遇到了蔡焜霖先生簡略了講了一下話,一直很好奇他的人生。

蔡焜霖人生漫畫出了三本,使用臺語漢字,第一本是描述蔡焜霖年少時期非常會讀書,經過戰爭時期,戰後又發生二二八事件,時間大概到1950年為止。

蔡焜霖後來的人生也非常曲折,也跟這本漫畫的形式相關,創辦了《王子》雜誌,支助紅葉少棒隊,雇用同樣遭受到白色恐怖的同事,同時期也做了很多兒童、少年相關活動,辦的有聲有色。

每次接觸到白色恐怖的前輩,都覺得他們被關在綠島十幾年,人生好像就少了那十幾年,可是看著他們的人生經歷卻比我們一般人更為精彩,遇到磨難都會找其他的辦法,只要有堅定的目標,無論花多久的時間都想要完成。

2021/02/16

【台北】菸花與小高@閱樂書店

小高似乎每一年都會有新的創作,應該都可以作為全能改造王的案例了,到底是燈光、裝飾、音樂、飲品的魔力,還是背後都是累積的經驗呢?

閱樂書店有著因為偶像劇拍攝而開始經營,一路走來至今仍是書店,其實非常不容易,一家書店到底是要賣書還是要賣餐飲,或者是舉辦講座研討活動為主,畢竟賣書的利潤支撐不了一棟老房子的營運!

1954年興建,本來作為菸廠育嬰室,因為大巨蛋興建而被搬遷到此,重生後作為書店、咖啡館,晨昏陽光仍能灑入屋內,木構屋頂與門窗,在不同的光線下透露出不同的風情。

如何能夠在這樣的空間自給自足的生存著,我期待煙花與書店可以找出一條並存之路。 — 在閱樂書店。

2021/01/27

《停下來的書店》

《停下來的書店》

看著每一篇有關書店的故事,每一段好像都是一張照片,彷彿回到兒時的片段記憶,一篇文章就是一張張流動的記憶,整本書串連了鹽埕區那個時代的記憶。

到獨立書店買書,有送鹽埕埔的散步地圖!

2021/01/25

【新竹】玫瑰色二手書店

阿嬤帶孫來買書,滿滿的機車置物箱都放不下,還說賺到了!原來有一區是很便宜的二手書,幾乎是零成本,阿嬤還說可不可以把家裡不要的都搬過來。

很舒服的空間,若閒置空間都變成這樣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