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02

《威尼斯》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7450007716&Actid=tornado

 去威尼斯前就買了這本書,無法仔細的閱讀,因為我對威尼斯充滿了浪漫的奇想,威尼斯回來半年了,斷斷續續讀了幾篇,每讀完一節,我就要回顧我拍回來的照片,又讓我想回去踏遍這個水都。

 對大多數人而言,對威尼斯的認識,可能就只是有段貿易的歷史,是個觀光的海上城市。但是對於威尼斯的歷史,去看過大運河旁瑰麗的豪宅可能還沒有感覺,但是看了這本書後,對威尼斯的人,還有這塊土地的深刻情感,終於有了些許的了解。
9.水都的少數民族(P.110)
  注重實效的寬容令威尼斯成為一個都會城市;東方和西方在此交會......。總督府的柱子之一上面,展示了這樣的多樣性;柱頭上並列著八張臉,波斯人、拉丁人、韃旦人、土耳其人、希臘人、匈牙利人、留鬍子的埃及人,以及一名極為純潔的哥德人。
  所有外國居民中,猶太人是最具彈性的。他們在中世紀的威尼斯,地位處於被保護和被控訴之間。

 由上面這兩段就可以知道,威尼斯是個世界一家的城市,不僅僅如此,幾塊瀉湖組成的威尼斯本島跨過一條小河,就是不同的世界。威尼斯的起源居然是戰爭下人民逃往海上避難的結果,就因為他的共和國獨立,剛好位置在東西方交流的航海重要點,這就是成就這個水都的重要原因。
 
 文藝復興過後南歐的各個城邦因為敵不過北方肥沃土地的農業競爭,為了突破困境,往往請外國的政治家來執政,希望擺脫各貴族的利益糾葛,但這種集權的統治,往往幾年後又形成另一股勢力,並沒有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只有威尼斯跟佛羅倫斯沒有這樣作,他們堅持著當地民主的共和體制,讓這兩個城邦依然存在。

 每每看過威尼斯的歷史,我就會想起我們台灣這塊土地,或許這幾百年來的歷史不盡相同,威尼斯1500年來的歷史多少可以做為我們的借鏡。

2006/08/01

【威尼斯】貢多拉造船廠@硬壤區


2006/2/21 13:00 聖特洛法索造船廠

這個一年只生產10艘左右的造船廠,看起來十分的老舊,逛完學院美術館後在硬壤區閒晃,只覺得這區好有藝術氣息。

書上說這個造船廠的建築源自於提洛爾式,17世紀就有來自白雲山脈的工匠在此造船,清楚的看到造船廠都是木造的廠房,跟威尼斯傳統磚造的建築有很大的不同,我有置身在高山小屋的感覺。純手工的貢多拉需要花ㄧ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造船大師說:1920年代他的父親只花了21天就做好了7艘船。

硬壤區是因為這區地層堅硬而得名,或許這區有兩個博物館,有所藝術學院,可以看到學生群聚聊天。也因如此,周邊有些畫家開的小畫室展覽自己的畫作,也20世紀初期英國僑民也住在此地,加上此地小河流穿流,小橋林立,或許剛好當天下雨,讓我覺得很有詩意。

看著ㄧ個工人慢慢的混著水泥砌著磚塊,修補運河邊的牆面。也只有一個工人在工廠油漆著貢多拉,從事這種勞力的工作真的少了,威尼斯還有古典的一面,或許造船已經大量化生產也說不定?只是我沒看到!

2006/07/31

【台北】二寫保安宮@大龍峒


2006/7/15

 這是正殿旁的畫作,1973年由國寶級畫師潘麗水所作,主題有韓信跨下受辱、虎牢關三戰呂布等七幅,是寺廟建築中難得的中國歷史故事的繪畫作品。

 潘麗水,1914-1995年,台南市人,從小就在父親潘春源的教導下,特色是肖像畫十分細膩。潘春源,1891-1972年,因拒習日文於公學校肄業,自學並拜師呂壁松,與陳玉峰為同門師兄弟,後傳子潘麗水、潘瀛洲。當時日人所舉辦之臺灣美術展覽會,在去迷信、重西化的風氣與政策下,以實際參展行動糾正對傳統水墨畫的不注重。後投身水墨創作與寺廟彩繪等為工作,致力於延續傳統文化,重要作品有府城隍廟前殿壁堵、五帝廟、台南元和宮、南鯤身代天府前殿等。

 保安宮開始有雛形是在清乾隆時期(約1742)就有保安宮的興建痕跡,如今的正殿前方有四根龍柱,若有興趣的可以觀察兩側的龍柱比較小隻,雕工也不若中央的兩支龍柱活潑生動,懷疑外側的龍柱是較早興建的龍柱,因嘉慶年間擴建的時候才把這兩隻龍柱外移,保安宮的完工大約到1830年才完成,依據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所有的廟宇建築時間通常都很長,慢慢興建,而擴建的過程,也盡量保存先前的遺跡。

 1917年由地方仕紳陳培根等人捐資,為了讓廟宇的建築能夠完美,採用傳統的"對場"模式,就是由兩大師傅組成團隊,以正殿的中軸為界,互相對拼技藝,一邊是板橋的名匠陳應彬,另一側是大稻埕的郭塔,如今在前殿的壁面仍有重修的碑記。

【台北】大龍峒文史解說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16.html
【台北】保安宮@大龍峒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11/blog-post_13.html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因為大批的官兵沒有地方住宿,正殿的兩側屋簷下簡易的圍起了帆布,就成為臨時的住所,這段歷史或許隨著時光而讓大家從腦海消逝。看著地上的大磚紅磚有正向排列,也有斜向排列,磚塊的大小、排列說明了寺廟的種種禮儀,抬頭望著梁柱的木雕,很難想像這樣精益求精拼技術的場面,到底是怎樣的過往!

2006/07/30

【台北】臨濟護國禪寺


2006/7/30 15:30

 每次想說要去護國禪寺,坐捷運到達圓山站,不是往孔廟、保安宮走,就是往美術館、台北故事館過去,沒想到這個日式護國寺就在捷運站旁邊而已。

 今日特地安排這個有日式特色的寺廟,看了書上描述:
護國禪寺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目前雖已看不出原來的配置,但保留下來的大雄寶殿,即日式佛寺的本堂,還有寺左側的山門,兩者皆為純日式木構建築。(台北古蹟偵探遊)

 滿懷期待可以看到在京都寺廟的建築,結果到了現場,鐵架搭起的建築工地,本殿跟山門全部拆掉了,原來的木頭編上看不懂得編號躺在地上,舊的黑色瓦片也在,旁邊的山門已經完全用新的木頭架起來了,希望明年來的時候可以看到原來書上照片的樣子。

 建於1910年的禪寺,是日治時期總督玉園太郎邀請日僧來台佈教,該塊土地由板橋林家捐贈。我在這裡繞了兩圈,還爬上了後面的小山丘,看到兩尊纖細的佛像,ㄧ是觀世音體態優美,右手輕伏著下巴;另一個地藏王有股悲天憫人的表情,頭上沒有帶寶冠,跟台灣傳統的佛像有很大的不同。



 什麼古蹟都沒有看到,不過我倒是看到了一個理光頭的師父在公用電話講了許久。從後山下來後,鐵門全部關上了,我被鎖在裡面,還好有人運貨出去,不然今晚可能要在靈骨塔旁睡覺了。

2006/07/29

【台北】同人誌@台大小巨蛋


2006/7/29 下午台大小巨蛋四周

 聽喜歡拍照的學弟講,台大小巨蛋裡面又有動漫展覽,周邊一定有拍攝活動,這次是我第二次外拍這些年輕的同學。

活動網址
http://www.f-2.com.tw/index.php?page_id=3

 可能是童年離我越來越遠了,除了這張照片的人物以外,所有的漫畫我都沒有看過,為什麼沒有同學扮演小甜甜、怪醫秦博士、雙星奇緣、蜘蛛女之吻、尼羅河女兒、城市獵人或是灌籃高手的櫻木花道。

 這是我第二次去拍攝,短短一個小時就拍了400張照片,比去年10月在劍潭的200張多出了一倍,看著大家的攝影器材,也真是一場電子數位產品的大集合。很多同學拉著搭機用的行李箱,裡面裝著一堆的道具及服裝,真的要佩服現在的年輕人敢秀的精神,這些衣服道具的製作很花時間,被拍攝過程也十分的敬業對著鏡頭表演,要吸引眾人的目光,除了長得漂亮之外,造型也是不可獲缺的。

去年→【台北】同人誌外拍@劍潭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5/10/blog-post_16.html

 我在威尼斯的面具節嘉年華一直覺得這些同學若能在聖馬可廣場演出,那一定是最具吸引力的隊伍了。若是外交部補助機票的話,那我可能要考慮去表演雙星奇緣了。

2006/07/28

【威尼斯】簡提列貝里尼@學院美術館7


《聖馬可大教堂前的遊行》1496 簡提列‧貝里尼

看到這幅畫,雖然人物表情呆版,但可以發現威尼斯的建築,這幾百年來,幾乎沒有變過。

之前有提過貝里尼家族,父子三人都是畫家,這讓我聯想到了中國的唐宋八大家中的蘇洵父子都是文人。大哥簡提列當時是共和國的御用敘事畫家,必須把共和國舉辦的慶典正確的記錄下來,這個遊行是一年一度的慶典,畫裡面有重要的神職人員跟參議員,景物真實,但人物好像在畫中是不動的。

【威尼斯】貝利尼家族@學院美術館2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12.html

或許簡提列跟卡巴喬都是御用敘事畫家,我覺得他們兩人畫出來的風格很像。這些畫都要把大官的臉畫的很清楚,據說在畫這些圖畫前,畫家都要先把所有人的臉素描紀錄,然後在畫在這些巨幅的畫板上,代表他們有參加過這些慶典,官位大的畫家還要親自登門去畫。

中國古代皇帝是利用文史官來記錄歷史,而西方藝術好像就是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

2006/07/26

【威尼斯】丁托列多的《搶走聖馬可屍體》@學院美術館6


《搶走聖馬可屍體》約1563 丁托列多

威尼斯的精神領袖,就是聖馬可,這幅畫充分描述了威尼斯人對這個聖者的崇敬。

西元828年,兩名威尼斯商人趁埃及亞歷山大混亂時從一座教堂盜走耶蘇門徒,也是聖經《馬可福音》作者聖馬可的屍體,秘密運往威尼斯。為了防止路上官兵的盤查,他們將屍體切割分段,把遺體藏在豬肉裡面,回到威尼斯後將遺骨整合埋葬。威尼斯人於829年建立了一座保存遺體的小教堂,就在聖馬可廣場旁。

丁托列多 1518-1594年,是威尼斯畫派最後的人文畫家,他曾拜師提香,但因缺乏繪畫才能,被提香趕出,回想提香也曾經被老師趕出師門,真不知道這樣冤冤相報何時了?丁托列多在自己的努力下,繪畫用色已有提香色彩水準,也具有米開朗基羅人物壯闊的構圖。在總督府寶座後牆上有丁托列多1590年所繪的最高傑作巨幅畫《天堂》,這幅作品的人物眾多,頗有米開朗基羅在梵蒂岡的西斯汀教堂《最後審判》的曠作氣勢,故事背景也是詩人但丁在《神曲》內的描述,畫內有七百多人,完成於他七十二歲時。

丁托列多的老師→【威尼斯】提香@學院美術館4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23.html
丁托列多的墓園→【威尼斯】沉睡的菜園聖母院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6/blog-post_20.html

丁托列多繪畫《最後的晚餐》版本有7-8幅。有人說他的特殊光線畫法影響了未來的印象派,他與提香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畫內有很多平民百姓,與提香所繪的貴族奓華有所不同。

2006/07/25

【北京】慕田峪長城


2006/3/17 寄出

 這是我最好的表弟去北京出差,順便遊覽慕­田峪長城寄來的明信片,雖然只有寫兩句話,­卻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夏日時光。

 幼時的暑假,都會回鄉下住上兩個月,若不在阿公家住,大概就會住在姑姑家,我跟表弟年齡相仿,比較玩的起來,在南投中興新村的光明新村跑來跑去,那個社區規劃的很美式,一個社區配有一個小學,有市場、游泳池、公園、高爾夫球場。還記得一起用燒香用的細竹子綁成十字狀,在貼上報紙做成了風箏,一起在陽光下奔跑。或許那些日子也是幾天的時光,回想起來總是無憂無慮的。

 年紀逐漸長大後,我們兩個的身材都像氣球式的變胖,只有在家族婚喪喜慶才會見面。這幾年雖然表弟換了幾家公司,可是都是台灣的電信公司,最熱門的服務行業,看來前途似錦。最近聽我爸說他已經去提親,才認識交往不到一年的女友可望在年底成親,在這裡祝福他幸福美滿。

 慕田峪長城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重建。1987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有垛口。東南面有三座敵樓並矗一台的正關台,實為罕見,西北面海拔高1000公尺,叫做“牛犄角邊”,勢險峻崢嶸,依山就勢,起伏連綿,如巨龍飛騰。

 這張明信片乍看像火紅的龍身,四方雲霧繚繞,又想去遊歷了。

2006/07/24

【威尼斯】維洛內些《利未家的宴會》@學院美術館5

看到這幅12公尺寬的畫高掛著,很多人駐足­在下,我看了很久,真是驚嘆不已。


《利未家的宴會》維洛內些 1573
1. 耶穌所在的空間區塊與兩側大不相同,呈現一種寧靜的氣氛
2. 猶大
3. 主廚
4. 事不關己的紅衣教主,後來畫作改名,搖身一變成主人利未
5. 維洛內些

維洛內些(1528-1588)是提香的學­生,威尼斯畫派晚期的畫家,也是威尼斯繁榮­和富裕的歌頌著。他的父親是雕刻家,所以從­小受到良好的環境。他崇拜拉斐爾,曾在羅馬­待過一段時間,受到文藝復興大師的影響。也­曾修習過建築,所以在他的作品裡,也常帶有­建築風景。

【威尼斯】提香@學院美術館4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23.html

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不同的是他比較不重視­宗教的神聖,而是利用宗教的題材加入通俗畫­的元素,也或許對當時的社會景況做了些反諷。例如這幅最後的晚餐,在達文西的畫­下就是很悲壯憂傷的氣氛,但是在維洛內些反­而把主題性分佈在四周的人們,穿著奢華的祭­司、粗鄙的小丑、剔牙的門徒、半裸的女人、­黑人、德國士兵(新教徒)還有許多跳來跳去­的小孩。

這幅畫本來是教堂委託《耶穌在西蒙家的最後晚餐》,該教堂原本畫布上提香所畫的《最後的晚餐》在 1571年失火燒掉了。但是維洛內些畫的卻變成了豪華的宴會,於是被抓到宗教法庭,­法官要求三個月內要對畫作做修改,但維洛內些最後只改了畫的名稱《利未家的宴會》,這故事源自於路加福音。

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呢?』

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纔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加福音5:27-32)

【羅馬】達文西@梵蒂崗博物館6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5/blog-post_29.html

看了這幅畫的構圖,其實受到達文西及文藝復­興式的透視法很深,但那麼多世俗性的人物加­入,應是威尼斯政教分離的政策才可能留存下來吧!­

2006/07/23

【威尼斯】提香@學院美術館4


1539 聖母參拜廟/提香

這是在學院美術館最後幾個展覽室的巨幅壁畫,為了這間房間的兩個門,這畫的下方還被切了兩角,不知道是當初設計就這樣,還是後來的人切掉的。

提香,1490-1576,是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藝術大師,從小不愛讀書而喜歡畫圖,所以他父親在他9歲的時候就送到威尼斯,然後轉到喬凡尼‧貝利尼門下,師兄是吉奧喬尼。後來因故這兩個師兄弟被喬凡尼趕出師門,在1507年吉奧喬尼開設畫室,後來兩人功力相當,經常分不清楚是誰的作品,吉奧喬尼也曾因為有人將他的畫作跟提香搞混,一怒之下不再畫畫。或許藝術家有股自傲的脾氣,只要後進的名氣超越前輩,就會翻臉。

師兄→【威尼斯】吉奧喬尼@學院美術館3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17.html
師父→【威尼斯】貝利尼家族@學院美術館2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12.html

提香的畫作穩健有力,色彩是歡樂的,熱情奔放的感覺,這點絕對跟吉奧喬尼的寧靜柔和是大不相同的。由於提香活的很久,加上創作源源不斷,一般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跟師兄吉奧喬尼學習期間,畫風明顯有模擬之嫌。第二階段式典型提香階段,主要作品是上層社會創作,有享樂主義的成分,例如酒神祭、晨起(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一些狂歡作樂的畫作。第三階段是晚年的作品,大多是神話宗教的題材,上面這幅聖母參拜神廟描述聖母小時後參拜神廟深得祭司的歡心。

這幅畫中間賣雞蛋的老婦人,反應當時社會的現況,比較老的畫家才有權利畫的那麼寫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