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肯山在吳哥王朝絕對有不同的時代意義,是一個豐沛年代的開端,而不是如今看夕陽的人潮。
真臘王朝的耶輸跋摩一世(889-910在位)由羅洛斯那一帶遷都到巴肯山,他看到了巴肯山附近有良好的水利發展,可以挖掘人工水庫,於是即位不久就在巴肯山上興建巴肯寺,而他更捨棄了印度教一教獨大的傳統,准許寺廟內有佛教的神像,有了上一個國王所遺留下來的磚瓦建築技術,巴肯寺在907年蓋好在山上後,奠定了吳哥王朝的地基。
羅洛斯遺址的三個寺廟:
普列科寺‧880年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30.html
巴孔寺‧881年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31.html
羅蕾寺‧893年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7/02/blog-post.html
巴肯山一爬上巴肯寺頂端,所有人的表情都是"哇!",並不是看到夕陽,是看到眾多的人頭,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都爬上這裡看夕陽,巴肯寺占地即使很大,也被人頭淹沒了。

點圖進入相簿可以看到全部
我們本來想搭乘大象專機下山,好不容易喬好了要搭乘的人,爬上大象空橋,領航員卻說所有的大象已經被預約走了,不能讓我們搭乘。
(衛星圖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