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1

【布拉格】三隻鴕鳥旅館與橋街@小區

在小區的屋子門上常常可以看到七彩的徽章或是小雕塑,在查理士橋旁的房屋上,有顯眼的舊壁畫,上面有三隻鴕鳥。


攝影:vivian

1597年,經營鴕鳥羽毛生意的商人買下這棟房子,當時的貴族喜歡用駝鳥毛當裝飾品,1606年他請藝術家重修房舍,並畫下大壁畫,雖然目前遺留下來的壁畫只剩下這三隻鴕鳥,想像一下當年盛況,應該是很豪華的房舍。1657年的時候房屋往上加蓋,1714年,布拉格第一家咖啡廳在此開幕,目前這裡是家豪華的旅館。

查理士橋的橋塔旁有1519年建的海關局,在這條橋街上有文藝復興夾雜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有人說是洛可可之後流行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總之,這些建築在這樣多的人潮下,看了有點麻痺,也可以看出布拉格歷代建築的翻新新舊融合的現象。

很難想像胡斯革命的時候,這區曾經毀於戰火。


攝影:vivian

2008/11/20

【布拉格】義大利風情@小區

從涅魯達瓦街一個轉彎的階梯,剛好陽光灑在階梯上,往下一走就發現不同的風情,這條是義大利街。



16世紀,義大利的移民就是住在這條街上,這些人主要工作是修建城堡的工匠或是藝術家。走在這條小小的街道上,看到了清潔婦在辛勤的工作,有義大利大使館與德國大使館,還有五星級的旅館,除了一棟普通的市場之外,這裡算是高級的旅館區。

走在巷弄中看著窗內的擺設,或者貼出的豪華塔羅牌,華麗的建築,空氣中彷彿有點義大利的味道。

2008/11/19

【布拉格】涅魯達瓦街(Jan Neruda)@小區

從聖尼古拉教堂出來往上走,就是有名的詩人、記者為名的涅魯達瓦街,他曾經以此為背景寫了許多短篇故事。


1845-1857年,涅魯達瓦住在兩個太陽之屋,47號,目前是遊客中心

西元1770年前,阿拉伯數字還沒有引進作為門牌號碼,這邊的標示是以門上的圖案為主,所以在這條老街可以發現很多符號,或是動物也或是樂器,尋找並拍下這些圖案成為旅行中有趣的觀察,這裡的建築顯然都翻新過,不過這些圖案都被保留下來,除了咖啡館、啤酒屋,這裡還有專賣卡夫卡的周邊產品,或是精品店。



一路走上來會經過一座巴洛克式的門面,上面有摩爾人雕刻,5號的摩金宮,目前是羅馬尼亞大使館。位於20號的義大利大使館,也很有特色。6號的老鷹、12號的三把小提琴、34號的金色馬蹄、43號的綠龍蝦、49號的白天鵝等等,這條街上的每個圖騰、雕像的背後都有一些歷史故事。

我最喜歡的一家二手書店,裡面還有賣二次戰時與戰後的舊報紙,頭版還有德軍入侵,還有投降的照片與新聞,雖然報紙很舊,不過我覺得應該是重製的報紙。我在裡面逛了很久,拿起這些不是我所熟悉的歷史故事,手上仍然會冒出冷汗,我很怕把這些東西弄濕。

我想找 Jan Reich 的攝影作品,一直找不到,雖然台灣也有出版,但已經絕版,我希望在二手書店有緣見到它。而我找到 Jan Lukas 的攝影作品,裡面有他旅行各大城市的紀錄,也有台北市的一張照片。既然都叫 Jan,我就買了回來。

相關網址:
Wikipedia-Jan Neruda(English)

2008/11/18

【布拉格】無緣的聖湯瑪斯教堂與小區廣場拱廊@小區

看書上寫說小區的聖湯瑪斯教堂裡面有魯本斯的複製作品『聖湯瑪斯殉教圖』,於是很高興的一早趕來。




看到工人在整修外牆,就覺得很不妙,我假裝沒看到鷹架就往教堂的大門走過去,沒想到真的鎖起來,工頭大聲的叫我趕快離開,只好拿著相機很快的按了幾張照片。

1285年溫塞斯拉斯二世所起的教堂,是奧古斯丁會的修道院(布拉格當時好多教派教會),其實在這裡看不到年代久遠的古意,小區的電車(又稱搖搖車)在旁不斷地駛過,1379年完成這哥德式建築型態,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有尖塔頂。經過了胡斯戰爭後因為教堂與皇室關係密切,是少數可以重建的天主教教堂,魯道夫二世期間很多宮廷藝術家埋葬在此。

1723年教堂遭受雷擊,建築師改用巴洛克型風格重建,也就是現在看到的模樣,教堂內祭壇魯本斯的原作品目前保存在史坦堡博物館內。我看著書上有教堂天花板壁畫的照片,想著我應該還有機會去看看吧!

小區廣場在1257年開始就是生活中心,廣場四周的建築風格融合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印象最深刻的房屋旁的拱廊,陽光照在拱廊上圓弧狀的陰影,配上鮮黃色的建築外牆,明暗相間,走在裡面絲毫感覺不出外面觀光客很多的世界。

2008/11/17

【布拉格】維多利亞女神教堂的聖嬰像@小區

這裡也稱為聖嬰教堂,是因為祭壇上的玻璃盒內保存的聖嬰像有治癒病患的神跡故事。



這是布拉格第一座巴洛克是的三一教堂,是義大利建築師菲利普(Filippi)為德國的路德教派所見,教堂完成與1613年,白山之役後羅馬教會把這個教堂轉給卡梅爾教派。

這個聖嬰像是1550年西班牙的貴族所買,1556年這個貴族的女公爵下嫁到布拉格來,1628年這個聖嬰像捐贈給某個修道院,在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這個聖嬰像的手被弄斷。1637年有個從幕尼黑來的神父到布拉格,他修復了這個聖嬰像後傳出了各種神蹟。

在這座教堂內逛來逛去,看到好多聖嬰穿的衣服都公開展示,這些衣服各種顏色都有還有各種的裝飾,是從各國送來的贈品,這邊的修女會依據不同的節慶幫聖嬰像穿上不同的衣服。在此看到一位年輕的修女出現參拜,充滿笑容動作優雅,讓我印象深刻。

2008/11/16

【台北】侯硐步道廢墟歸來碎碎念,喜獲網友夫妻前後贈書

本週活動較少,碎念一下就結束。


房屋頂上有隻狗,真不知道牠怎樣爬上去的?

◎本週獲書:《柏林》當代建築、《維也納》當代建築、《維也納》貓頭鷹深度旅遊、《開始到維也納看莫札特》、《Google APIs程式工具錦集》。

◎本週看書:複習《冷靜與熱情之間(藍)》、《冷靜與熱情之間(紅)》原來佛羅倫斯的聖母大教堂爬上圓頂要走四百多階,我的印象怎是五百多階啊?《圓頂的故事》再多看一章節,更了解為什麼布魯內列斯基可以獲得建構大圓頂的原因、《推開藝術大師的家門》一章。

◎本週買片:《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巴黎小情歌》、《遇上塔羅牌情人》、《簡愛前傳》。

◎本週看片:《007皇家夜總會》、《007量子危機》、《哥雅畫作下的女孩》Goya's Ghosts、公視《後山日先照》DVD連續劇花三個星期看完、《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

◎本週趴趴走:去侯硐附近的登山步道,拍了不少廢墟,還有長滿青苔的煤礦坑口。又去了趟師大路夜市,不是假日人也很多。

◎本週活動:周末晚上在生態綠有場Google APIs 程式工具錦集贈書會,作者是之前在 Google 大會上見過一次面的推友ddsakura,沒想到他老婆(那時還是女友)三年前也送過我她寫的武俠小說《俑之舞》,這真是太巧了,難怪我一直覺得 ddsakura 很眼熟,原來更早前有一起吃過飯啊!

2008/11/15

【花蓮】糖廠與周邊老街漫行

上個月參加木馬的花蓮旅行團,洄瀾日式遺蹟之旅,在糖廠住宿的那個晚上,怎樣都不會遺忘。


糖廠內有不少日式建築,經常借給電視台拍片,目前三立拍攝紅葉少棒的故事(比賽開始)

花蓮糖廠位於花蓮光復鄉,在日本時代1913年建廠,當年的地名『馬太鞍』是阿美族的『樹豆』,因為以前這裡河川沖積到處長滿樹豆。日本人建廠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後來國民政府來台改『大和』為『台安』後來又改為『光復』。二次大戰末期糖廠的設備被美軍轟炸嚴重受損,決定把壽豐的糖廠跟大和糖廠的設備合併,在這裡生產。

我跟木馬利用晚上的一個空檔時間,借了腳踏車從糖廠騎到光復車站,經過一些日本時代所建的洋樓立面,在泛黃的路燈下,看起來格外的動人。夜晚的老街道人並不多,但看路上的招牌,白天應該很熱鬧才是,我好奇的想著是不是有一半的店面是不會開的,根本沒有人居住呢?

隔天上午,當我們走在這個街道,據個人觀察結果,果然年輕人都到大城市去居住工作,只留下老年人在此地與觀光客互動,或許只有這樣,一些較老的建築才保存的下來,是某種幸運還是悲哀呢?

相關網址:
台糖花蓮糖廠
【台中】月眉觀光糖廠
【花蓮】歸來碎碎唸,愛上木馬式的旅行人生學
部落格:三立比賽開始拍攝記錄

2008/11/14

【布拉格】鳥瞰金色@城堡區

布拉格的歷史從9世紀開始就在這個伏爾塔瓦河岸旁的制高點的城堡,現在城堡區到處是觀光客,有一座皇宮、三座教堂、一座修道院、三座博物館,1918年起,這裡成為總統府。



在城堡區的赫拉德查尼廣場是城堡大門,這裡可以鳥瞰整個布拉格,我期待可以拍到金色的夕陽照在這個城市,可惜當天天氣不怎麼好,我想沒有下雨應該就直得慶幸了。在廣場上有三名街頭藝人演奏,很多人圍在前面聆聽,城堡的大門口上有兩個巨大的雕像,是普雷則打造的複製品,打鬥的巨人,這裡同時也是衛兵交接的儀式地方,很多人跟阿兵哥一同拍照。

城堡區的歷年來經歷了無數次的戰爭侵略與火災,建築形式從哥德式、文藝復興到巴洛克都有,城堡的中庭在1753年間建成,呈現新古典的型態。整個聖維徒斯大教堂更被包在中間,看了大教堂歷年來的擴充改建,一直覺得在台灣難得有這樣新舊並存的建築方式,而歷史的足跡就一代代被新建築所取代。

城堡區旁還有許多貴族所蓋的宅第,巴洛克式的洛雷托豪宅內有聖屋的傳說,馬丁尼宮內有希臘神話參孫與海克力斯的遺跡,馬丁尼就是拋窗事件男主角之一,史瓦森宮的立體圖案也值得細看。至今,還可以在城堡區看到考古遺跡,工作人員仔細的挖掘勘查,可以找到更多的遺跡。

2008/11/13

【布拉格】聖喬治女修道院(St. George's Convent)美術館@城堡區

在黃金巷的自由活動時間有一個多小時,我想時間還夠,快速地逛完黃金巷的商店後,我就奔向最近的博物館--聖喬治女修道院美術館。


特展是19世紀的歐洲畫展

很高興的進來美術館,就趕快買票進入,雖然城堡區的人潮眾多,可是一進來要付錢就沒有人了,我很高興逛了一下,發現書上有名的畫作位置都不太相同,找不到矯飾主義與巴洛克時期的畫作,只看到類似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看年代是比較後期,原來整個美術館的位置跟書上的不一樣,我走到特展的位置,於是我很快的瀏覽完特展,我覺得還蠻有料的,雖然都不是熟悉的大師作品,可是依稀可以看出巴比松畫派、拉斐爾前派、印象派的藝術風格,只是頭腦真的塞不下那麼多作品,拍下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就趕快跳到館藏區。

聖喬治女修道院是波西米亞地區最早的女修道院,在西元973年就興建,後來在1782年被拆掉改為軍營,後來1962年重建變成國家級的博物館,目前館藏主要是19世紀的歐洲藝術作品。

我指著旅遊書上的藝術品問旁邊的服務人員,服務人員很緊張的要我去找服務台內的人,我看看時間實在來不及,就放棄繼續逛,好像有空入寶山而回的感覺,不過幸好是買了一本國家藝廊的作品集。

在城堡區有三個博物館,聖喬治女修道院、布拉格城堡畫廊與史坦堡宮,本來想說自由活動那天整天可以泡在博物館裡,沒想到自由活動當天是星期一,全部布拉格的博物館都休息,這是這次旅程中我最遺憾的事情,幸好有進入這個修道院一趟,其他的等下次再來吧!



相關網址:
National Gallery in Prague:St George's Convent

2008/11/12

【布拉格】黃金巷的卡夫卡奇想@城堡區

在城堡北側的黃金巷是一個狹窄的兩層小屋街道,名字源自於17世紀這裡住著許多金匠。


2008.10 在黃金巷買的書籤

這些小屋是16世紀末期魯道夫二世幫城堡的24名守衛所建的住所,後來17世紀末金匠住在這邊,19世紀這裡的治安惡化變成貧民窟,在1950年代,居民被下令遷走,改成商店賣書、賣紀念品才變成現在的模樣。

黃金巷住過諾貝爾得獎的詩人塞弗特,還有猶太人卡夫卡,他在1916-1917年在22號住了幾個月(另有一說是他只有白天來此寫作),我走在這裡總會想到卡夫卡筆下的小說奇想,在《城堡》這個小說雖然都沒有提到猶太人這個字眼,可是他暗藏著想要為猶太人的地位平反。

卡夫卡的外型消瘦,不只如此,他的一生讓人覺得單薄,有個非常尊嚴的父親,三個妹妹,與母親較為親近,訂過三次婚,因為得到肺結核,本來以為自己要死了,所以離開第二個訂婚的未婚妻,沒想到病還沒好就愛上了第三個未婚妻,談戀愛好像是文學家的特權。卡夫卡有段時間吃素,有人說他之所以那麼瘦,是把能量都花在寫作上面了。

當我走在黃金巷一旁的戰爭用具的展示廳,連通道地下的下水道(或是水井?)有時候會想當時在這裡的卡夫卡是如何過生活,寫作!真的可以餵養一個人一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