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1

【台北】小米酒咖啡館與無聲電影

幾次來到小米酒咖啡館都是星期日的晚上,我喜歡這個時間享受比較少的客人的咖啡館,雖然如此,小米酒咖啡館有時仍然一位難求,或許是這個店名的關係,總覺得可以有酒的店就會開得很晚。



晚上進入小米酒,迎面而來的是冷調性的黑灰色系的桌椅與牆面,投影機打出無聲電影的光線深深地迷惑著我,一種在冷與熱之間的高反差,這個時間來這裡的客人不是一個人努力的工作著(如我),不然就是男女朋友輕聲細語談著情話,當然也有各自或躺或臥看著書、把玩著手機的人,不知道平常日的小米酒,是不是也是充滿這樣自由慵懶又有點魔幻的氣氛。

會想到魔幻!是因為播放無聲電影的關係,投影機投影出另一個世界,彷彿在小小的咖啡館的牆面上連結了另一個空間。

來到小米酒咖啡館,我並沒有點小米酒,也沒有點咖啡,我點了一壺和尚搗茶葉,喝了幾口卻有點醉意,剛好來這裡開店滿一年,看著小米酒的部落格的感想,我衷心的期盼老闆可以持續經營有獨特風格的咖啡館。

來自:咖啡館的新生(心聲)
這一年來,大大小小的部落客網誌我們都看過,
開心,生氣,難過,沮喪,失望,快樂,溫暖,窩心,
都經歷過,都發生過,

都在心裡了。

小米酒咖啡館 CAFE XIAOMIJO
http://xiaomijocafe.blogspot.com/
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41巷5號1F
營業:週二~週六 11:00-23:00,週日 11:00-22:00
公休:週一
電話:02-23957617

2011/11/20

【台北】真理堂的修女也瘋狂婚禮

幾年前參加過一場別出心裁的教堂婚禮,一來覺得新鮮沒有踏入教堂參加過婚禮,二來在台灣也鮮少踏入教堂內。參加過後真是永生難忘。



原以為聖歌都是緩慢溫暖的老調,一定會讓人睡著;原以為證婚的牧師是年紀很大,會講道講很久的。沒想到這兩件事情都沒有發生,牧師講了幾句話就開始唱聖歌,然後新人很快的步入禮堂完成了「我願意」的儀式,這一切就讓我這個攝影師頭腦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全場就開始唱輕快的歌曲,在講道台上左唱右跳了起來,然後,儀式就在最 high 的時候結束了。

你能想像新娘穿著厚重的白紗,與新郎跳來跳去的景象嗎?應該是電影才有的場景吧!新人兩都是教友,相識三個月就決定廝守一身,據說教友的婚姻,教會是會經過考核考量才能同意的,兩人經過教友的品質保證,相信可以幸福久久。

2005年底台北真理堂的新大樓完工開放,一樓是書店,地下有停車場,每個樓層都有特殊的應用空間,嬰兒室、兒童教室、學生中心、圖書館、閱覽室、禮堂、禱告塔等等,每到假日經過真理堂,人來人往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笑容,聖誕節寒冷的天氣經過這邊一閃一閃的節慶氣氛,一絲絲的溫暖從內心散發出來。我沒有信教,但是也感染了那一份自然的快樂感。

真理堂這幾年由家庭、職場的關係改善來切入,解決教友的問題。我看著網站上滿滿地活動,還有聖經班、線上演講、禱告直播等等,真愛TV還可以用手機欣賞,不知道我這個非教友,是不是可以去上舊約聖經的課程,多了解聖經的故事。

臺北真理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86巷2號
網址:http://www.tlc.org.tw

【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內的觀音像

大安森林公園倚靠新生南路,路的另一側多是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建築,在公園內有一座巨型的觀音像,森林公園的興建過程,還有觀音像是否要移走,市民曾經有眾多的討論與意見的表達,今日看著觀音像,對於公共空間的討論,比起20年前,我們似乎少了點參與感!



在日本時代,這裡就是規劃成大型公園的預定地,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當成國際學舍與眷村使用,電影「超級市民」有在這邊取景,拍出在台北市生活的小人物苦悶無奈的一面,1992年起住屋開始拆遷,於是在 1985 年由藝術家楊英風所雕塑的觀音像是否要遷走產生了眾多爭議。

後來市政府以藝術品來定義這觀音像,不能燒香膜拜,才解決了這個紛爭。

1990年代,解嚴後報禁開放,社會多元化的聲音讓我懷念,雖然有點紛亂,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生運動算是一個最高點,感覺好像才是去年發生的事情,很快的居然過了20個年頭,我站在觀音像前回想這些時光,大安森林公園已經變成一座給市民運動休憩的空間,缺少了甚麼?我說不太上來,或許是公共討論的空間吧!當年那朵鋼製的野百合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2011/11/19

【台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北教會

每每經過這個教堂,看到奇特的建築,總想要進去看看。



1977年設計建造的教堂,是螺旋形的建築,順著螺旋狀的樓梯,一階階而上進入教堂,可以讓入口跟平面吵雜的道路有所區隔,這種方式可以讓大家的心情有所轉變,基督宗教的教堂建築,充分利用高度與光線,讓這神聖的空間更顯出神聖。

教堂立面牆上有馬賽克藝術「三天使」立體浮雕的圖案。啟示錄第14章6-12節的記載三位天使要警告大家天地的異象。

  • 14:6 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飛在空中、有永遠的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國各族各方各民。
  • 14:7 他大聲說、應當敬畏神、將榮耀歸給他。因他施行審判的時候已經到了.應當敬拜那創造天地海和眾水泉源的。
  • 14:8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著說、叫萬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
  • 14:9 又有第三位天使、接著他們、大聲說、若有人拜獸和獸像、在額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記

這個教派的教會顧名思義是以耶穌基督會在世界末日後降臨,然後把聖徒接往天上千禧年王朝,他們認為每周第七天為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為聖日。1844年成立第一所教會,然後擴散到全世界。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2段26號
網址:http://taipei.sdaglobal.org/

2011/11/18

【新北市】可愛的十三生肖,垚焱陶藝工作室

這是之前到陶瓷工廠參觀,玩陶體驗的行程,一進去看到這些可愛的陶玩偶就猛拍。



從事陶藝工作要很有體力,看著身形瘦小的七年級女生余珮鈺,講話都已經沙啞了,還很開心很高興的教大家怎樣做這些手做玩偶。而且看她手拉坯非常輕鬆,我實際拉過實在是需要用手勁的工作,實在非常佩服!

能夠朝著夢想前進是最美的,希望余珮鈺跟她的夥伴都能化繁回簡,找出一條實踐夢想的路。

垚焱陶藝工作室
門市:新北市鶯歌區重慶街100號
電話:02-86777539 02-86723165
工廠:新北市三峽區中正路一段174巷16號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yauyan2005

2011/11/17

【台北】天主教聖家堂

這是青田七六第一次辦的戶外導覽活動,在青田七六集合,然後由峰堯在室內解說伊斯蘭教原由、教義與生活方式,然後前往附近的天主教聖家堂,最後在參訪台北清真寺,認識了有別於台灣傳統民俗信仰的一個午後。



聖家堂的建築從空中鳥瞰下來,呈現十分壯觀的十字架形狀,從大門看過去很像一個大的帳篷,高約18公尺,進入教堂內,室內並無任何柱子,一眼就看到高牆上的聖母、聖子與聖約瑟所組成的「聖家」,這也是聖家堂這個名稱的由來。很特別的是聖家堂內的18幅彩繪玻璃,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1998年從比利時運來,是法國李維克的作品。有別於傳統放置高聳位置,讓陽光照下來顯現神聖的做法,這裡的彩繪玻璃放置與人同高,讓人更容易親近。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明朝時到中國傳道,把基督宗教翻譯成「天主」教,沿用至今梵諦岡教廷的基督宗教就被稱為天主教。

天主教是個非常入境隨俗的宗教,從利瑪竇的行事作風就可以知道,傳教士派處到世界各地,先學習各地語言文字,了解各地風情,利瑪竇還苦讀文學、歷史後,後才開始傳教。台灣人拿香敬拜祖先,這點在天主教是可以允許的,而我們在天主堂凝聽教友對台灣各種信仰的分析,很少有一個宗教會主動的討論分析其他信仰的種種,乍聽之下會覺得有點批評或批判的感覺,但是後來想想能夠理性的分析,不說明好壞讓大家自己判斷,不失為異中求同的一個方式。

1965年蓋好的聖家堂面對新生南路,在大安森林公園散步、運動的人們很難不注意這棟很像帳篷的教堂存在,在國外自助旅行,總會看到教堂就走進去欣賞宗教畫作,順便坐在椅子上看旅遊書休息一下,有時會遇到做彌撒就一起聽聽聖歌。可是在台北就沒有這樣的習慣,小時候有被強拉去教堂做禮拜,很害怕會遇到同樣的經歷,這次到了聖家堂算是第一次感受到天主開放的真正態度。

2011/11/16

【台北】 老公寓空間再利用,伊聖詩私房書櫃

踏入伊聖詩私房書櫃,會不知道這是一家麵包店,還是一家書店,或者其實是家咖啡館、餐廳,無法定位一家店,也正是這一家店具有特色的所在。有時在週末的晚上,書店門口會擠的水洩不通,有時是演講,有時是小型的演唱會。



如同網站介紹的,這是一家關於環保、自然,土地、生態的綠色書店,不只在兩個房間內的書籍都是這類的主題,就連這邊賣的麵包、輕食餐點都融入了這樣的精神,若是能夠幫助台灣的小農,這邊的餐點,也會加入天然不加工的原料,我聽著年輕又帥氣的服務人員一講,就好想點那種麵包來吃。這邊的服務生不但年輕高挑帥氣,講話輕聲細語又專業,於是我在來了幾次之後,毛遂自薦我自己的書,希望能夠陳列在這家書店裡面。

店前的大樹,伴隨著水池,加上小朋友喜愛的盪鞦韆,入門口簡單大方的玻璃門,進到屋內滿滿地磨石子地板與牆面,流露出小時候住家公寓的質感,午後的陽光照射在玻璃杯反射到牆壁或天花板,真是我兒時的回憶,我想大人到了這個空間就會落入兒時的回憶,而小朋友來這裡就喜歡到庭院看魚盪鞦韆。

平常有不少團體會包場開會討論,也常有全家老小在這邊舉行家庭聚餐,希望環保的議題,能夠讓來這裡的客人感受到並且落實到生活中。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22巷7-1號
電話:02-23621134
營業:每日 10:00-21:30
網址:http://www.facebook.com/www.escentsbooks.com.tw

2011/11/14

【新北市】一直得獎的翁銘志,三峽有福製茶廠

1980年出生的翁銘志,在24歲就獲得碧螺春特等獎,一家三代都在製茶,年紀輕輕就接下這個辛苦的產業,他帶大家去體驗採茶,並親自示範製茶的過程,看他熟練的技巧與力道,製茶的確是非常辛苦的,年輕人肯留在家裡接下這個工作,實在難得。



有福製茶廠從上游一直做到包裝出貨,全部自己完成。

種茶需要適當的天侯、溫度、濕度,只要有一樣不對,就做不出好喝的茶葉。熟練的採茶阿姨快速的摘茶葉,看起來簡單,卻是40-50年的工夫。茶葉經過萎凋、炒菁、揉捻、解塊、烘乾等過程,每個步驟翁先生都操作的很快,但是我們實際去操作,幾乎都做不來,從手感、聞味道、試溫度等等,沒有多年的經驗是做不出好茶葉的。

翁媽媽後來一邊泡茶大家喝,一邊講著這個小兒子如何踏入這一行業,家裡給他很大的空間讓他嘗試,讓他自由發揮,翁先生也很快的就上手了,看起來除了從小的耳濡目染之外,做茶這件事還需要有天賦的。雖然翁媽媽講起來輕鬆,可是這一份世代傳承的生意是沒有那麼容易兩三下就說清楚的,期間不經意的流露出珍惜與疼惜兒子的感情。

接觸到經營土地的農產品,總會感受到無比深厚的內斂情感,不去挖掘往往不知道其中的深奧。

有福製茶廠
地址:新北市三峽區竹崙路87-1號
電話:02-26681230

2011/11/13

【台北】貴德街看不見的遺跡2

很早就想把貴德街一個個點的歷史讀熟,然後去憑弔紀錄一番,但沒想到一直沒時間(偷懶),有機會接了一個案子,但是其實字數不需要很多,就整理了一番,每次重讀貴德街歷史,就會感覺那是臺灣史重要的一頁。



1860年淡水開港,大稻埕也屬於淡水港的一部分,當時蘇格蘭商人陶德(John Dodd)來台開設洋行,栽種、研發茶葉技術,1865年,他引入中國安溪的茶葉來台種植,在艋舺、大稻埕都有設立製茶烘培的工廠,開啟了大稻埕國際化歷史的一頁。

1886年,劉銘傳引入外資要開發大稻埕,李春生與板橋林維源合資蓋了一些洋樓店鋪出租給洋商,有建昌街、千秋街,這兩條街就是目前的貴德街。

今日走在貴德街的亭仔腳,完全感受不到港邊往來熱鬧的場景,撿茶葉的婦女在此邊工作邊聊天,工作一天下來就可以領薪水,比較有錢人的洋樓會把房子地基蓋得高高的,避免大雨淹水到家裡面,西寧北路以前是房子的後門,可以讓小舟進出貨物,前門從貴德街進出,很難想像今日只是小巷道的貴德街,曾經有人來人往繁華的過往。

*德記洋行(長安西路303號)

德記洋行,如今已經變成德記大樓,1845年英國人創立於廈門,屬英屬東印度公司,台灣開港之後,1867年德記洋行來台安平港、淡水、大稻埕設立分行,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的進出口貿易。

1911年,德記洋行在台灣因日本帝國商人透過專賣制度而排擠外商,使這些洋行紛紛離開結束營業,1974年開始,德記洋行代理消費性飲品,也接手經營開喜烏龍茶,在台灣的德記洋行目前最大股東為統一企業。

*怡和洋行(貴德街36號)

怡和洋行,今日完全找不到遺跡,只能在貴德街34號前的怡和大廈前招牌憑弔。1813年東印度公司特許到期,一個船醫接手經營與中國茶葉、鴉片的買賣,本來總部設立在廣州,後來香港割讓英國,於是遷移到香港,在中國各港口設立分行,上海、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等處。

怡和洋行當年政商名流,並支持戰爭的軍火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胡雪巖、李鴻章、伊藤博文、張學良都有些關係。怡和集團在台灣有怡富證券、頂好超市、Pizza Hut、IKEA等知名企業。

*李春生紀念教堂(貴德街44號)

李春生有台灣的茶葉之父的封號,1838年生於廈門,在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工作,與陶德一起來台,擔任寶順洋行總辦,經營茶葉生意,教導茶農。寶順洋行結束營業,轉到和記洋行。

而後李春生自行創業投入煤油市場,成為北台灣石油的大代理商,除了茶葉、煤油外,他還有樟腦、米、糖、布等的貿易事業。除了經商,李春生還勤於寫作,時事評論、茶葉製作、哲學思想等等。

1895年日軍來台,台北城陷入混亂,他有提議迎接日軍進城維持秩序,在日治時期他也擔任台灣史料委員會的一些職務。1924年過世,享年86歲,李春生是台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教徒,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


*港町文化講座(貴德街51號)

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人領導的組織「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並在港町(貴德街)設置講堂,稱為港町文化講座,每週六舉辦文化講座,藉由演講來提倡民族主義啟迪民智,散播新思潮的種子,並教育民主的素養。

除了辦理講座,台灣文化協會以《台灣民報》做為宣傳工具,在台灣各處設立讀報社,成立文化書局、文化劇團,也舉辦各種有關歷史、法律、衛生等短期或長期的講習會,進行文化演講會、文化劇運動。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商號)(貴德街51、53號)

建於1920年代末期的千秋街店屋,「莊協發」商號外觀初看貌不驚人,是一個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簡約型態的磚造式街屋,也是一「三角窗厝」,但細看陽台、天井與竹節式落水管,墊高的騎樓都是當年臨港容易淹水的見證,窗門板則是可拆卸式,方便做生意拉開後方便擺放陳列的設計。

莊協發商號雜貨店,歇業20年後目前重修為柑仔店風貌,在文史學家莊永明老師規劃下變成「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李臨秋故居(西寧北路86巷4號)

李臨秋,知名作詞家,1909年生,父親為富商,後家道中落,1924年,進永樂町永樂座戲院擔任職員。他以閩南語為兩部中國上海電影填廣告歌曲的詞,頗受歡迎之後,再接再厲,創作《望春風》為代表作。《四季紅》、《月夜愁》、《雨夜花》、《補破網》等均膾炙人口。

*林柳新紀念偶劇博物館(西寧北路79-1號)

林柳新偶博館的前身是進春茶行,1918年,周卯創立於現址,出口茶葉到泰國、新加坡、越南、菲律賓與廈門等地,長子周士富在泰國設立德春茶行。而後1931年才改建成現在的樣貌。原建築群有住家、製茶工場、茶棧房等,可看出整體製茶產業遺跡,茶棧為洋風立面,目前保存狀況良好,製茶工廠尚保有原磚牆。

林柳新家族買下後,2005年將台原大稻埕偶戲博物館遷移到現址,並改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經常舉辦偶戲、展覽、導覽活動,並有豐富來自世界各地的偶戲館藏。

*陳天來故居(貴德街73號)

陳天來故居,建於1920年,目前為臺北市宅第古蹟。陳天來(1872-1939年),父親曾受聘於廈門英商怡記洋行,當年與李春生是好友,一起來台打拼,販售專供茶業烘焙用的木炭。

陳天來從小就幫忙店務,為了解茶商的需求,還到福建探尋製茶的過程和方法。1891年,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致力發展茶葉貿易到南洋市場而致富。曾任茶商公會會長,奔走「製茶稅」的廢止運動。陳天來致富後,開始多角經營:「蓬萊閣」(酒樓)、「第一劇場」、「永樂座」是他眾多投資經營的娛樂事業。

*辜家鹽館(歸綏街303巷9號)

1920年,辜宅完工,建築有中國閩南式與西方折衷主義交會的風格,辜宅建造時的機能,本來商業用途為主,有前後兩棟,外牆、結構皆以磚石、檜木為主要建材,另外再以洗石子家徽裝飾最為繁複。一樓做為鹽務辦公場所,二樓做為接待官員、賓客,三樓做為公媽廳。1963年鹽館拆除,後棟成為辜家主辦之榮星幼稚園場所,並使用至今,進入幼稚園還相當不容易,音樂班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