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走在無人的重建街,想要走走戀愛巷,經過了香草街屋,準備要去九崁二八看看,前方來了一個蓄鬍大叔,原來是詩人 許赫,帶我進入了一個阿公、阿嬤的快閃趴。
許赫說這些鄰居老人家都很害羞,若提前約說要來下午茶聚會,一定每一個人都找藉口躲起來,於是重建街的店友就私下密謀,準備好了下午茶點心、綠豆湯等,就在街上抓老人家來聊天。
剛好我很高興的進來拍照,二樓的地板是很舊的水泥大紅磚地板,但是應該是用木頭做底,在這樣的老屋內有老人家大聲聊天,整個氣氛就是很高昂。
一個阿嬤說她從小七歲搬到這裡,目前八十歲,所以在重建街也住了七十幾年。問她為何沒有嫁到外地,她很不好意思的說她先生是入贅,從小她幫忙家裡賣冰,一個攤子手搖刨冰的機器,來來往往的人都叫她『刨冰鳳』(台語念音苦力鳳?),她描述那個景象歷歷在目,南來北往挑著農產品來買賣的小工,有時會點碗刨冰加紅豆、綠豆、糖水,生意很好,小朋友更是喜歡吃冰,每個人都很滿足。
阿嬤說那個攤子還在她們家三樓收著,這就請重建街街長去採訪做紀錄囉!
我短短不到十分鐘闖入了老街的聚會,一股溫馨上心頭,高低大小不規則的街道中,吐露平凡的生活日常味。
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15/04/29
【淡水】紅樓咖啡館
【淡水】大樹書房與周邊
本來以為會有很像樹屋的設計,沒想到是一個類似軍營的老屋改裝的,原來是中央廣播電台使用,因為旁邊有一顆大嘉苳樹,所以稱為大樹書房。
裏頭的書不太多,可能因為是時報文化經營的,所以都是時報出版社的書,平日這邊的風情是有點村上春樹,但假日恐怕就不是了。爐鍋咖啡提供的咖啡豆,還有技術轉移倒是很特別,我還以為爐鍋開了新分店,服務人員還蠻有爐鍋風格的。
我喜歡那間小房間,比較有樹屋的感覺,若可以的話,多隔幾間這樣的隱密空間,會比較像樹屋喔!
我今天頗機車,看到雲門那一大棟現代建築,以為到了清水休息站,恍然到了朱銘美術館,也看到許多小朋友來參加校外教學,這一區的面貌整個翻轉了,砲台→古戰場→神社→忠烈祠→高爾夫球場→一滴水→雲門,這一區的歷史地理演進,中間的關聯性在哪裡?似乎沒有脈絡,但是不是甚麼事情要有甚麼意義呢?
2015/04/28
【台北】福州街的校長故居
每次經過老房子前,看看高聳的樹木,還有南洋的樹種,麵包樹是馬來半島的樹種,可是為何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呢?
都會想到屋內、庭院,到底發生了怎樣的過往?
【深採作品】老房子、活房子—校長、古蹟、YOUTHFUL DAYS(尹智剛)
都會想到屋內、庭院,到底發生了怎樣的過往?
【深採作品】老房子、活房子—校長、古蹟、YOUTHFUL DAYS(尹智剛)
《深夜食堂》人情味蓋過淡淡的愁
看了日劇後,本來只對食物的記憶很有感覺,但是這部電影,把日常生活空間的記憶也喚回來,雖然看電影是聞不到氣味的,可是這樣的拍攝方式,除了食物的味道之外,把街頭巷尾的味道也拍出來了,甚至是很久沒有洗澡的臭味,都聞得到。
生活的記憶看起來很容易,但是你曾想過前幾天吃了甚麼食物,可能過一個月就忘記了,更何況建築的更新太頻繁,食物推陳出新,基因改造與食物原料的大量生產。還有人心的變化,這些要停留、保持、記憶都很困難。
若你看過《東京下町職人生活》,從偏鄉的生活到大都市討生活,這一切都是那麼不容易,要離開一個很難割捨的人到遠方去生活,要放下一個過世的親人,甚至是要暗暗的喜歡一個人一輩子,這都是不容易的。於是,就透過味覺來記取懷念這一切吧!
日本傳統的飲食文化『和食』於2013年12月4日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無形文化遺產」的登錄。
另,這部片中的小小的警察局,在台灣已經不多見了,讓我不斷的想到阿兩的烏龍派出所,可以看看《懷古日式建築剖析圖鑑》這本書的其中一頁,這點我們可以做得到嗎?萬華有好多這樣的特色啊!
生活的記憶看起來很容易,但是你曾想過前幾天吃了甚麼食物,可能過一個月就忘記了,更何況建築的更新太頻繁,食物推陳出新,基因改造與食物原料的大量生產。還有人心的變化,這些要停留、保持、記憶都很困難。
若你看過《東京下町職人生活》,從偏鄉的生活到大都市討生活,這一切都是那麼不容易,要離開一個很難割捨的人到遠方去生活,要放下一個過世的親人,甚至是要暗暗的喜歡一個人一輩子,這都是不容易的。於是,就透過味覺來記取懷念這一切吧!
日本傳統的飲食文化『和食』於2013年12月4日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無形文化遺產」的登錄。
另,這部片中的小小的警察局,在台灣已經不多見了,讓我不斷的想到阿兩的烏龍派出所,可以看看《懷古日式建築剖析圖鑑》這本書的其中一頁,這點我們可以做得到嗎?萬華有好多這樣的特色啊!
【台北】尾辻國吉宅→劉真校長故居,福州街11號
其他詳細資料可見林小昇的紀錄
http://linchunsheng.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19.html
黑白照片取自台灣建築會志 1930年,看了老照片,感覺非常洋風的地方,新舊比較還蠻有趣
很感恩坐在裏頭消費不高,而且可以自由參觀,我喜歡隱密的空間,於是就挑了以前的女中部屋,很舒服的沙發。不過,目前的女中部屋跟廚房是打通的。有許多來工作的自由工作者在大桌子趕案子,也有年輕男女來討論作業。
觀察了一下以前的格局,跟青田七六頗像,入門的右側都是用水的空間,廁所位於門口,接著是女中、廚房、浴室,入門的左手邊是洋式的應接室,而能看到後方庭院的則是接待客人的客室,看了這樣的小巧的格局,接待客人一應俱全,二樓則是家人的空間。
又去小南風,隔壁樓上有人企圖開瓦斯自殺,樓下一堆消防車消防隊員與警察
http://linchunsheng.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19.html
黑白照片取自台灣建築會志 1930年,看了老照片,感覺非常洋風的地方,新舊比較還蠻有趣
很感恩坐在裏頭消費不高,而且可以自由參觀,我喜歡隱密的空間,於是就挑了以前的女中部屋,很舒服的沙發。不過,目前的女中部屋跟廚房是打通的。有許多來工作的自由工作者在大桌子趕案子,也有年輕男女來討論作業。
觀察了一下以前的格局,跟青田七六頗像,入門的右側都是用水的空間,廁所位於門口,接著是女中、廚房、浴室,入門的左手邊是洋式的應接室,而能看到後方庭院的則是接待客人的客室,看了這樣的小巧的格局,接待客人一應俱全,二樓則是家人的空間。
又去小南風,隔壁樓上有人企圖開瓦斯自殺,樓下一堆消防車消防隊員與警察
2015/04/26
【台北】濃縮文青日,黃威融
黃威融是文青界的長老,也是生活風格類型的總編輯,雖然至今已經是人稱大叔級的人,還是保有那種出口成章,有點像海角七號第一幕:去他媽的!台北!
微光,生活,風格,咖啡館,阿寬,挪威森林,海邊的卡夫卡,麥當勞等等都是回憶。
沒錯!一些的憤世忌俗,一些在生活中的理所當然,年紀稍長的李宗盛用歌詞撫慰著我們,而黃威融則是用一本本雜誌來讓我們看到不同的城市樣貌,一樣是撫慰著年輕人的心。
我想我要是一退伍就跑去雜誌社或出版社工作,應該至今就是一個乖乖的編輯,隨著大家的步調做出四平八穩的雜誌,可能至今要死不活的一直換工作吧?但我那時跑去寫程式開發系統,完全不知道黃威融在搞雜誌的風光年代,今天,隨著他的腳步,走入了溫州街、師大路周邊的巷弄,雖然是我熟悉不過的街道,但是補足了 1990 年代周邊改變的歷史記憶。
走入了誠品台大店,這是我出版第一本散文札記的書,跑到書店來檢查是否有上架,一如預期的只會被塞在地下室的某一個書架的小角落,大概過一個星期就被下架,這就是第一本書悲慘的下場。
黃威融的導覽好像在看一部紀錄片,邊走邊聽他的旁白,像是追思會,那個在我心中無憂無慮的大學生好像活了起來,而那個對時代充滿了批判、研究、冒險的年輕人,活生生的上身,我踏著輕快的步伐,丟去這一個臭皮曩,新鮮的看著城市的演進。
在台大誠品地下室憑弔著韓良露老師後,黃威融在大中午很特別的時間,人潮還不是很多,帶大家在台大周邊晃蕩,講述那段文青歲月,特別的是去憑弔在泰順街巷內的幾家咖啡館,鹹花生、多鬆與小哲食堂。
電影、音樂、咖啡、雜誌,還有更多,在台北這座多樣的城市發酵,我們擁有相同的空間、時間,卻可以擁有不一樣的想法、概念與生活。
PS. 特別感謝威融在途中一直有提到水瓶子的書與導覽活動,還有請另一個大叔來幫我拍照,實在汗顏!— 與Ken Worker 和邱翊。
微光,生活,風格,咖啡館,阿寬,挪威森林,海邊的卡夫卡,麥當勞等等都是回憶。
沒錯!一些的憤世忌俗,一些在生活中的理所當然,年紀稍長的李宗盛用歌詞撫慰著我們,而黃威融則是用一本本雜誌來讓我們看到不同的城市樣貌,一樣是撫慰著年輕人的心。
我想我要是一退伍就跑去雜誌社或出版社工作,應該至今就是一個乖乖的編輯,隨著大家的步調做出四平八穩的雜誌,可能至今要死不活的一直換工作吧?但我那時跑去寫程式開發系統,完全不知道黃威融在搞雜誌的風光年代,今天,隨著他的腳步,走入了溫州街、師大路周邊的巷弄,雖然是我熟悉不過的街道,但是補足了 1990 年代周邊改變的歷史記憶。
走入了誠品台大店,這是我出版第一本散文札記的書,跑到書店來檢查是否有上架,一如預期的只會被塞在地下室的某一個書架的小角落,大概過一個星期就被下架,這就是第一本書悲慘的下場。
黃威融的導覽好像在看一部紀錄片,邊走邊聽他的旁白,像是追思會,那個在我心中無憂無慮的大學生好像活了起來,而那個對時代充滿了批判、研究、冒險的年輕人,活生生的上身,我踏著輕快的步伐,丟去這一個臭皮曩,新鮮的看著城市的演進。
在台大誠品地下室憑弔著韓良露老師後,黃威融在大中午很特別的時間,人潮還不是很多,帶大家在台大周邊晃蕩,講述那段文青歲月,特別的是去憑弔在泰順街巷內的幾家咖啡館,鹹花生、多鬆與小哲食堂。
電影、音樂、咖啡、雜誌,還有更多,在台北這座多樣的城市發酵,我們擁有相同的空間、時間,卻可以擁有不一樣的想法、概念與生活。
PS. 特別感謝威融在途中一直有提到水瓶子的書與導覽活動,還有請另一個大叔來幫我拍照,實在汗顏!— 與Ken Worker 和邱翊。
2015/04/25
【台北】跟高傳棋走大街小巷
這幾次跟 邱翊 邱董所舉辦的文化導覽,對台北的多樣性有了更深的體悟,雖然這種大街小巷我早已經默默的一個人揹著相機走來走去,但是在萬華區,我一直不敢揹著大相機,大男人走在小巷子裡雖然甚麼都不怕,但夜晚時分還是不敢輕易踏入。
從龍山寺前出發,一般人來到這裡的第一個震撼就是很多老人家在此下棋、聊天,甚至是無意義的看著路人,所以到此地你以為是觀察這些男性居多的歐吉桑,但其實真正的是被歐吉桑觀察。你以為你的觀察力很強,但其實你只是用照相機那個小框框來看這個世界而已。
曾經參加過一些導覽活動,在這邊活動的不只是老人家居多,還有口條超好普羅大眾認為是遊民的人,用字正腔圓的北京語跟導覽者進行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的對談,只能說壞戲拖棚,導覽老師只好中斷這樣的對談。
到底誰是旁觀者、觀察者與社會的參與者,在老台北三百年的漢人,艋舺在龍山寺前,可是一面鏡子,可惜如同鏡子的觀光噴水池,因為缺水的關係沒有水在裡面。
時光到了阿扁市長年代,當年在大稻埕的歸綏街有公娼館,廢止了公娼條例與八大行業宣戰的市長,於是本來就是地下的性產業全部都集中到了萬華來。今日,我們還是看的到稍微年長的站壁婦女在此執業。
從歷史來看,清代的老街街屋特別狹長,從日本時代都市改正的經歷,這樣老式街屋並沒有因為第一排的公寓大樓蓋起來而消失,反而增加了隱密性,從日本規劃的遊廓,藝妓酒樓的風月場所,到後來躲警察可以在二三樓有天橋相通,或是在大樓內有秘密通道,也是大家都熟知有黑白共治的地區。
萬華在眾人眼中是一個不光明的毒瘤,再再的都想用都市更新把瘤割掉。
政府到底是要幫助弱勢族群還是資本家,答案當然非常清楚,但是政府作為經常嘴巴說出來的跟執行的是不一樣的,高老師帶我們到一個角落。其實公部門也有發放棉被套,希望這些居住在此的人可以把環境整理乾淨。
一個很多老人家聚集的地方,提供了多少能量在此,我們卻要驅散他們,如何轉化為正面的力量,其實在地觀察可以看到許多商家的作為,許多卡拉OK與茶室,已經提供了部分答案。從倫敦的實際作為,在此停留的人們,也有成為導覽服務的可能。
日本最近的無緣社會,三萬二千人無緣死的人們,也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而這個現象也已經在萬華這個地區有了很多的案例。
跟了高老師的導覽多次,每次的趣味就是在穿街走小巷弄,這次走過了台北都市計劃中的半圓環,祖師廟的正前方,也是老艋舺港口的繁華地,老萬華是台北市的寶,或許很多人不這樣認為,但是我深深的覺得如何保存這邊的老,不單只是幾處古蹟的指定可以解決的,剝皮寮老街好像挖開了我們對於文化資產深刻的痛,一部艋舺電影,只是短短這五十年的傷。怎樣規劃開發,都是刀割血流,這生魚片如何料理,才是最好的呢?
最後,高老師說我一定要寫一篇台北精神,於是,我把當天參加的心得跟老台北精神混搭起來跟大家分享。我想台北精神是多樣性,而這個多樣性如何呈現,真的是要靠艋舺的『包容力』了!— 與高傳棋和邱翊。
【台北】樂埔町 Leputing
上午來到了樂埔町,杭州南路二段67號的歷史建築錦町日式宿舍,不知道當年住過的人有哪些?
我喜歡後院的日式庭院造景,是請日本人來規劃營造,重用了原來在此的石頭,幾個小山頭特別用宮燈營造,不知道哪個是蓬萊仙島?在這裡的密碼不少,也頗見日式空間被重新使用的一些趣味,我試著低下身體想像一下以前有哪些人居住過。
在網路上查詢到王增榮老師的理念:「古蹟的修復標準是要修舊如舊,因為除了可見的物質之外,還包含了歷史和文化的內在意義。但老房子就不同,我們可以修舊如新,在舊有的框架中去變化,展現出一種新的想法和概念。」
包含一進入門口類似菜圃的庭院造景,我認為是符合當年大家的確會在家裡種菜貼補家用所做的事情,還有門口玄關前的梅花鹿藝術品,使用這裡留下來的廢木料,也套上台灣在荷蘭時期在嘉南平原逐鹿的歷史。
一個空間的營造與再生的確不容易,1926年至今快90年了,每次看到一棟房子使用空間的重置,想到不同時代的人若重疊顯現,就會有很多有趣的鏡頭在心頭浮現。
我喜歡後院的日式庭院造景,是請日本人來規劃營造,重用了原來在此的石頭,幾個小山頭特別用宮燈營造,不知道哪個是蓬萊仙島?在這裡的密碼不少,也頗見日式空間被重新使用的一些趣味,我試著低下身體想像一下以前有哪些人居住過。
在網路上查詢到王增榮老師的理念:「古蹟的修復標準是要修舊如舊,因為除了可見的物質之外,還包含了歷史和文化的內在意義。但老房子就不同,我們可以修舊如新,在舊有的框架中去變化,展現出一種新的想法和概念。」
包含一進入門口類似菜圃的庭院造景,我認為是符合當年大家的確會在家裡種菜貼補家用所做的事情,還有門口玄關前的梅花鹿藝術品,使用這裡留下來的廢木料,也套上台灣在荷蘭時期在嘉南平原逐鹿的歷史。
一個空間的營造與再生的確不容易,1926年至今快90年了,每次看到一棟房子使用空間的重置,想到不同時代的人若重疊顯現,就會有很多有趣的鏡頭在心頭浮現。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