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9

【台北】桃花源緣,延平北路二段79號,歷史建築清水百貨店



踏入這家茶館,有台式的午餐,台式的茶,台式的點心,除了在這邊吃,也可以買回家當禮品送給外國朋友,很開心也有賣一些書。

圖說:送一本我的絕版書給(像)明星的老闆,恰巧適合這裡屋內裝潢的色系。我來想想是否可以寫一本《台北茶館時光》呢?

《彩繪李火增》拍攝年代,大抵是同一年代興建的房子,是台灣總督府規定防火建築本島人居住的第一批,目前桃花源緣是1923年興建好的房子。

以前旁邊鄰居(83號)是蔣渭水經營的春風得意樓,1922年倒閉,如今春風得意樓已經消失,蓋了一棟很大很高的高樓,勞動部已經搬走,現在是 KTV店,似乎有點回復當年酒樓歲月之感。

延平北路,有著與迪化街一樣繁華的歷史,許多台灣文人開設的書局在此落腳,可惜許多樓已經改建,完全不留下任何足跡。— 和王佐榮。

【台北】黑色貝狗,四四南村的黑狗



黑色貝狗

中午踏入四四南村的好丘,居然已經快坐滿人,小時候住在旁邊的四樓公寓,經常在頂樓看著四四南村的廣場播放的電影。

我看的電影是相反方向的,字幕也是反過來的,林青霞與秦漢在海邊奔跑互相擁抱的方向也是相反的。經常誤解導演的意思,喜劇當成悲劇來看。

後來四四南村拆掉一部分,主要是靠近莊敬路這一側,後來不知道為什麼拆掉一部分後,裏頭又復活有人居住,長大後才知道是蟑螂,可能要領補償金。

後來以台灣第一座眷村之名指定為歷史建築。

我的印象是要去四四幼稚園上學,不敢走眷村廣場,經常會有黑狗出沒,不然就是看到赤膊上身的老人,在廣場無所事事的發呆。

或許是這樣,我長大的很快,一瞬間狗就不敢咬我了。

【台北】大同大學內的志生紀念館



參加志生紀念館導覽,一般來講看這種日本時代的建築,設計規劃者多是日本人,但是看到規模那麼大的日式私人住宅,主人卻是台灣人。

除了洋和二館,洋式的大宴客廳之外,和館採用雁型配置,奇特的是外部的露臺非傳統日式庭院會有的元素,和館這頭是半圓形的配置,洋館外的階梯則有現代主義的元素。

1940年代,在敕使街道鐵工廠旁,蓋起了兼具招待所性質的住家,對面有圓山別莊,過了明治橋就是台灣神社,而住宅後方是縱貫線淡水支線的大同公司支線,前面是三線路,後面是車站,這樣住宅簡直就是台灣之光了。

對於林煶灶(林尚志)與林挺生的品味,非常佩服。— 和 Damon Peng 。

2019/04/07

【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博物館,東正教堂還是清真寺?



這幾年每次去這座大博物館,看到逐漸出土的基督宗教馬賽克慢慢地復原,光線灑落一地,目前已經不是宗教使用,看的到伊斯蘭花紋圖騰,修復出層層疊疊不同的文化。

這塊地方反推回去的大事記:
1935年,博物館
1453年,清真寺
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性情暴躁的樞機主教亨拜於7月14日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將破門的判書放到祭台上,並對希臘教會賽魯拉留斯提出抗議後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賽魯拉留斯不肯屈服,當眾把教皇送來的詔書燒毀。
537年,完成第三代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Omphalion 地球的肚臍(地球的肚臍好多啊!)

地板的花崗石,來自是拜占庭帝國所屬的地方,剛好是 5.65公尺見方,不對稱的石塊,與希臘傳統建築不同,有人說是因為經過不同世代的整修,才變成這樣。有人推測是太陽與行星,也有說是希臘神話的星座,眾說紛紜。這種鑲崁不同寶石的風格,可以讓光線照下來後,反射出不同的色彩,從歷史文字描述,是拜占庭皇帝加冕的地方,但至今還無法證實。

《伊斯坦堡》



我記得我是在書店隨手翻到這一頁,就決定要買這本書了

這幾年來隨手翻閱,只覺得一股淡淡的哀傷,還有強烈的無力感!

新的王者(新しい王様)


網路興起,炒股換老闆,媒體大洗牌,這世界能相信的事情已經不多了。

為什麼電視上只播動物園裡的熊貓爬樹,不播報滅絕的犀牛,還有犀牛角被鋸掉的事情呢?

PS. 京都小姜姊上電視囉?— 和宇佐美鄉子。

2019/04/03

【台北】Kiosk



不知道為何拍了 Kiosk 的照片,突然跳出一張在東京咖啡館的照片,兩張居然那麼神似。

同樣都是在高架路旁,窗外是一片綠,同樣很多拿電腦工作、讀書的客人,也同樣有不少聊天的客人,女客人都比較多,台北比較年輕,東京的銀髮阿嬤多一點。

來到這裡就想到小白咖啡館,雖然音樂非常動感,但是給我心情安定感,沒想到停賣點心,生意還難如此穩定,給想開咖啡館的朋友們參考參考。

2019/04/02

【新竹】玫瑰色二手書店



看到門口用二手書長出的盆栽,作為二手書店的賀禮,真是再恰當也不過了。

看過書本做成的燈罩(舊書櫃),書本流出文字的裝置藝術(晃晃),書本做成的招牌(水牛書店),書本堆出的結帳櫃台(茉莉),妳還有在書店看到怎麼創意呢?

新開幕的二手書店,值得妳去探訪!

PS. 腳踏車為何要放在天井的窗台上呢?讓我想到里斯本 LxFactory 文創園區的慢慢讀書店— 和劉叮噹。

【宜蘭】舊書櫃




宜蘭車站旁,一頭是幾米公園,另一頭就是舊書櫃,車站旁經常有倉庫的空間,目前各站的這類空間,不是閒置就是拆除。

瑞芳車站旁有開民宿、講座的新村芳書院。
九曲堂有一勾堂[Eagle。
屏東竹田的大和頓物所。
......

其實大車站的規模都可比華山、松菸,小車站的倉庫,更可以說以前的故事,配合現代新建材,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有些倉庫變成了眷村,眷村也逐漸消失了,那麼這些空間的使用,若可以再多了解以前在地的使用模式,例如是放米、糖,還是放茶葉、石油,在地的產業可以因此復興的話,是不是更好的使用模式呢?

我知道這二十年來,因為社區營造有些經費,有些當成文史展覽館、文史工作室,或者舉難展覽、圖書室等等,後來沒有經費就變成蚊子館。

車站有點像是"任意門"的概念,若能夠以一些相同的元素來串連,或許可以讓大家更了解這樣的過往。

【宜蘭】頭城閱樂書店→綠木由心→?



長期關心書店、老房子,所以從偶像劇拍攝期間,就跑去朝聖,後來綠木由心的經營,這幾年頭城文創園區不知道去了幾回,喜歡非假日去走走,意外的總是下雨的日子。

在臉書看到朋友即將斷捨離經營這棟老房子,第一時間是為他高興,因為經營實在不容易,每每看到客人說要脫鞋才能進入,就離開了,或者是繞了一圈離開,其實這棟老房子雖小,但可以說的故事非常多樣。

不過,真的經營所謂文創事業真的很困難,一個是人進來了到底如何轉換成錢,或說是收支平衡,目前大家想到的就是咖啡館、餐廳,但是怎麼小的地方,隨便坐五六個人就滿了,要準備甚麼禮品,要說怎樣的故事,在地創生是最近熱門議題,頭城的傳統民俗與故事有這樣的價值嗎?

我相信有的,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