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21/05/09
【台北】陳却的婦產科福生堂醫院
這是位於民樂街的福生堂醫院,上圖照片是1945-1957年間,下圖照片是現況。
轉角三樓的部分是1945-1957年間的增建,後來又加了紅色面磚的拉皮改造外觀,我比較想要注意的是這些窗原本是長型有重力槌的窗,上面還有氣窗。左邊三樓的窗台的洗石子還蠻講究的,戰後增建以及後來拉皮的工程,我覺得質感越來越退步,不過的確紅面磚是當年很流行的建築外牆。
對於室內的格局,最為產婦手術後的休憩,是否有感染隔離的概念?嬰兒與母親的關係,是否與今日的坐月子中心相當呢?我很好奇當年的空間配置。
根據李福然先生的回憶,這家醫院有兩個診所,從掛號入口就分兩個通道,一個通道是福生堂醫院的創辦人陳却負責的婦產科,到東京念女子醫學專科學校回台灣服務,戰後又回日本拿了人類學的博士。另一個通道是外科,由陳却的丈夫,謝伯津醫師(謝唐山順天外科醫院之第三個兒子)負責,一棟房子兩個科別,不像我們現在到大診所都是共用掛號、共用診間、病房。當時因為是婦產科女性為主,所以才這樣分得那麼清楚嗎?
對於這棟房子作為大稻埕知名的婦產醫院,台灣女性在日本時代向上發展的過往,我覺得是獨一無二的,而台灣從傳統助產婆、助產士變成了都是由男醫師來決定孕婦的生產方式,女醫師與助產士一直以來備受擠壓,我們是否能夠藉由這棟房子更加推廣女男平等,進而推廣自然生產,成為世界最進步的社會呢? 陳鈺萍
照片上,取自呂大吉建築師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803349353096387&id=100002640800364
2021/05/08
【台北】昭和町日式家屋的導覽
昭和町日式家屋的導覽
20210508
星期六上午十點,距離第一次踏入青田街七巷六號,大概過了十年多,後來我們取名為青田七六。
十年不算長也不算短的日子,不知道辦過幾場的導覽,也不知道講了幾場相關昭和町周邊的導覽,一路的累積,很感謝從日本回來看故鄉的灣生,在此同樣活化老房子的經營團隊與文化工作者,還有我們的房東們......等等。
有很多人重複來參加我們的不同的導覽活動,其實非常辛苦,我會塞很多內容,這種非常簡短只有兩個小時,沒有廢話不會重複內容,專注於某個特定年代特定族群特定地點的建築聚落,全世界上絕對不會有重複同樣的建築風格樣式了。
叫我們重新回到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也很難適應吧?
會後有人跟我說來青田七六這麼多次,第一次了解周邊還有那麼多文化資產,而且前屋主竟然那麼有故事性。我想,每個人居住的周邊,都可以挖掘出先民的故事,只是我們很少去找出來咀嚼而已。
為什麼每次討論先民的故事與文化資產保存,周邊的人多會打哈欠,只有在這樣的場合可以讓我盡情地講!但是只要討論到股票,每個人眼睛都亮起來呢?
2021/05/07
2021/05/06
【台北】分享閱讀與書寫,題目是在地文化導覽與書寫
與學弟妹分享閱讀與書寫,題目是在地文化導覽與書寫
很感謝 Yaru Yang老師給我這個機會,我到了普通教室外,拍了一張鳥瞰照片,回想大學時代應該不可能到這麼高的地方拍照,那附近只有綜合教室比較高,想想在攝影社時期,好像有特地揹著相機到綜合教室過,可能要找找以前的底片是否有這樣的場景了。
我覺得我每次想講的事情都太多了,結果想好要串聯我講的日本時代這個人的故事,居然忘記串了,從帝大→立石鐵臣→本間雅晴→尾辻國吉→南風原朝保,這些人居住處的散步路線,其實跟李瑜《溫州街的故事》的朵雲是重疊的路線,不同時代,雖然街屋街景相同,心情卻有著迴異的景象。
http://trip.writers.idv.tw/2009/02/blog-post_27.html
最後翻閱到這篇以前寫的,沒想到當年邊畢業紀念冊,就有古今對照的想法
《愛上卡布奇諾男孩》
《愛上卡布奇諾男孩》
伊斯蘭族群在義大利的某個小城發酵,原來義大利被當成跳板,這些移民成功的全家都取得身分後,隨即跳往下一個夢想之都。
這部電影利用年輕男女的戀情來引入這個讓歐洲很頭大的問題,看來下一個問題是中國移民,有相關的電影嗎?
不過,為什麼這位女主角莫名其妙愛上這個男孩,看完了沒有答案,只能說劇情需要吧?
《器與美》
《器與美》
喝茶、喝咖啡、吃飯喝湯吃料理,器物到底重不重要呢?
從小到大,從美國來的麵粉袋變成內衣褲,中山裝,大同陶瓷器,這些其實都是器。小從裝醬油的小碟子,大到可以裝入很多人的大巨蛋建築物,都是器物,都是一種容器。
所以,這類的器物,與其說只是一個介質,不只是物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茶器在人類文化活動中,經年累月的更新中,已經幻化成為美的代名詞。
從實用到藝術性,中間的過程到底如何定義?甚麼才是美,除了千利休可以定義外,我們一般人可以說三道四嗎?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讓大家可以入門,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器物只是供奉在展示櫃內當成骨董藝術品,因為高貴而不讓人觸摸使用,這樣到底有無悖離器物原始實用之美呢?
我再三思考,並沒有標準答案,柳宗悅給我們了甚麼啟發,茶器在日本從千利休以來,應該就是柳宗悅提倡民藝,讓當年器物的追求(炒作)的思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器的精神性,這本書或許給大家有了答案。
2021/05/05
【台北】#門窗 No.04 文房
#門窗 No.04 文房
文房最令人驚豔的是這個門廊旁的八角窗,不過我懷疑那一間是警衛室嗎?還是女中室?
我覺得比較像是小小的茶之間!懷想原屋主是千利休的信仰者。
每次去文房,都會對原始設計建照者的門廊裝飾,簡單大方樸素,大小比例勻稱,但是後來整修後帶入的裝飾品,就覺得十分的浮誇,詢問其價格,下巴簡直要掉下來。
我也很懷疑,那麼漂亮的門面,屋內其他的窗怎麼那麼普通呢?會不會是戰後這個屋主整修的時候遺失原始的風格了呢?
總之,這間房子可以觀察到價格與價值的認知,每個人大不相同。
【台北】珈啡所在
珈啡所在
世勳老師從琥珀色工作室、咖啡教學到開店,一進門看到了黑膠的地毯墊、大喇叭,專業的擴大機、黑膠唱盤,還有眾多的黑膠收藏,你以為就只有音樂嗎?
還有很多可看之處,吧檯後方的器材,多半需要經過老闆、店員的導覽,才能一窺世界各地沖煮咖啡的器材,從器材了解各地文化,之前世勳老師介紹過那不勒斯顛倒壺,另我印象深刻,也介紹了柏林壺,我因此回家做了柏林壺的實驗,連結如下:
http://trip.writers.idv.tw/2019/10/blog-post_68.html
http://trip.writers.idv.tw/2019/10/101-no031-040.html (該篇最下是柏林壺的實驗) 我總覺得美式咖啡很沒文化,就是用義式濃縮加水稀釋,可能這是目前咖啡館最常見的沖煮模式,這次看到美式咖啡壺的器具(照片右下),真的錯怪美國人了。 除了黑膠、骨董咖啡器材,還有骨董椅子喔!有空再來介紹溫莎椅。 珈啡所在的咖啡特色,應該是藝妓拿鐵與藝妓濃縮了,超級豪華的藝妓配方豆,整個只能用奢華來形容了。
http://trip.writers.idv.tw/2019/10/101-no031-040.html (該篇最下是柏林壺的實驗) 我總覺得美式咖啡很沒文化,就是用義式濃縮加水稀釋,可能這是目前咖啡館最常見的沖煮模式,這次看到美式咖啡壺的器具(照片右下),真的錯怪美國人了。 除了黑膠、骨董咖啡器材,還有骨董椅子喔!有空再來介紹溫莎椅。 珈啡所在的咖啡特色,應該是藝妓拿鐵與藝妓濃縮了,超級豪華的藝妓配方豆,整個只能用奢華來形容了。
【桃園】樟之細路
樟之細路
臺灣先民的朝聖之路,跨越了不同的族群,有樟腦、桐花,從賽夏族、客家人,台灣樟腦產量到達全世界70%,是一個賺錢的道路,同時有隘勇線的遺址,也是肅殺氣氛強烈的古道。
起點的土地公廟還同時供奉土地婆,還抱著小孩,那麼旁邊的民意代表夫婦海報,是否要抱個小孩啊?
這段官方的影片非常有深度!
2021/05/04
【台北】某大學建築科系老師帶學生來訪
20210504
某大學建築科系老師帶學生來訪,後來才知道老師是去日本念書,專攻建築材料史。
還好,今天沒有講到材料!
我只有談建築空間配置,為何當年有這樣的風潮,還有小小的賣弄了一下茶道與榻榻米的關係,凹間做為展示空間的過往,簡單的提一下日人在台居家的變化,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陸續接手這部分的研究,台灣的建築其實像是活化石,希望歷來使用模式的轉變,都可以觀察的到,而不要因為"維修"而抹滅掉。
感覺應該反過來,請老師來辦個展覽?
很感謝我們有超堅強的導覽老師群,可以分組分時間來讓學生研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