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2

【台北】坐捷運遊水岸台北

台北捷運線從木柵線通車1996年期間,從十字型的路網,至今L型路線在台北火車站周邊交會的路網終於成形,大部分通勤的民眾可以透過轉乘,很快的到達目的地,這樣的路網,不但使空間的距離縮短,透過旅遊觀光,其實心裡上也拉近了古往今來的時間距離,讓大家更了解我們生活這塊土地的歷史。

*淡水象山線,原淡水支線的一部分

台灣最早的鐵路,由劉銘傳開發基隆到台北大稻埕、新竹到台北大稻埕兩條路線,日本人來台統治期間拉直變成今日台鐵的縱貫線,將火車站改到今日的台北火車站。我們的捷運系統的規劃,便以此為中心。目前所熟知的淡水象山線與新店松山線的部分路線,也是當年日本鐵路的淡水線與新店線之一。

於是在搭乘這些路線的捷運時,我有時會幻想若時空回到過往,我是否可以將火車的窗戶拉開,讓淡水河的風吹過我的臉龐,彷彿用雙手就可以觸碰到窗邊的紅樹林,看著淡水夕照、觀音山景、關渡分潮、北投硫磺、芝山岩、劍潭夜色等,一路到台北101與象山站,這樣的景色,時光停留在這百年鐵道的任何一個時間,都曾發生動人的故事。

*淡水,水上機場

這個水上機場是1937年日本在台灣規劃的第二個國際機場,第一座是松山機場。1930年義大利人在此測試水上飛機安全的降落,1941年建設完成後,主要是橫濱要飛到曼谷長程的航線要在這裡加油,會規劃成水上機場跟淡水河到中央有一個長型沙洲(浮線)有關,本來有計畫規劃成為水上、陸上雙用的國際機場,沙洲剛好在河中央,可以最為陸上的機場跑道,沙洲上放置測量風流設備,也可以作為飛機起降方向的參考。

建立一座機場需要眾多的飛航設施,這座機場1941年開始使用後,因為珍珠港事件而停飛,1945年戰後也曾經在日美協議下最為綠十字飛行任務,根據當年水上飛機降落的照片,是在目前星巴克咖啡、馬偕醫生上岸處的石像位置,可以知道水上跑道很長,目前指定為古蹟僅存停機坪、牽引水上飛機上岸的溜滑台、幾處防空洞等,在目前淡水文化園區的旁邊。

*關渡,郁永河來臺歷險

清代 1696年,福建火藥庫大火,損失火藥五十斤,地方幕僚郁永河喜歡到處旅遊,自告奮勇來臺灣採硫。1697年到台南招募工人,然後一大群約四、五十人一路往北到北投,走了二十幾天到達八里,雇用小船從淡水河進入關渡,見兩山夾門水道很窄,但進入關渡後水突然變寬是一座大湖,見不到邊緣。

今日的關渡平原是保護區,很難想像三百年前這邊是湖泊,因為1694年在今陽明山發生規模七級的大地震,關渡平原的土地液化陷落約五公尺,該湖水深度約三、四公尺,郁永河來的時候海水都還未退去,搭著小舟在今磺港溪上岸,然後步行到上游去查看採硫的地方,步行時四周林木很高,溪水邊的石頭藍靛色,就這樣走了二、三里突然沒有樹林,一大片黃土,而且腳底很熱,地上還冒出煙來,可能就是今日的地熱谷。

郁永河用布跟原住民交換硫礦,原住民協助採礦並且利用油煮的方式提煉硫,待在北投期間,一路相伴的人不是得病發燒拉肚子,幫忙煮飯的人夜裡結夥偷吃的東西,划船逃走,沒有交往的原住民晚上還射箭攻擊,貫穿了二十八層的布,這個箭還是是打獵鹿的器材,還好沒有射死郁永河,晚上有時還會有鬼火四處飄散,颱風來襲山洪暴發,茅屋都被摧毀,這樣的環境,郁永河想到一路從福建福州出發陸路到廈門經金門出海,經過澎湖到台南鹿耳門上岸,從南到北經涉水經過溪流一路飄搖,不怕任何艱難,就是喜歡旅行,最後只剩下一個人,不僅要問老天爺為何要來台灣這塊鬼地方?

*劍潭,台灣神社原址

劍潭山在日本時代規劃為台灣神社,後升格為台灣神宮,今緩步上山,一座座羽球場,也提供登山客一些唱卡拉OK的服務,一座座小廟與健身器材。當年興建台灣神社時,法國領事館與大稻埕仕紳在此都有土地,台灣總督府想了一些方法才順利興建神社,今日也看到一些羽球場鎖上了門變成了私人的運動中心。

看到了一個老外,架了腳架準備拍攝夕陽,河水反射金閃閃的陽光,河港交易的戎克船已經不在,我想像著大航海時代,原住民在劍潭山望著海邊的心情。

只聽到中山北路喧囂的人車來往聲音,加上繁忙的捷運,走上劍潭山頂,很輕易的可以看到基隆河這一側,迎面而來的聲音是高速公路的車聲,飛機起降的聲音中遠眺是台北一O一大樓,我忍不住帶起了耳機,聽著交響樂,配合了這城市的作息,夏日黃昏時下班的人潮,應該最適合蕭邦的曲,蟬聲仍爭鳴,而我的心這時才靜下來。

這是神社的土地嗎?如今只看到諾大的飯店,劍潭山注定要喧擾,因為它已經被這座城市包圍,我喜歡登高望遠,但城市中的山丘,被種種的擋土工程維持著以前的身影,孤獨的呼吸著。

*臺大醫院,曾經是考棚,今日南洋補習街

翻閱了從清末到最近這百年來的地圖,台北城的東北角,本來是洪騰雲在 1880年所捐出的考棚,在考棚的南邊,也就是今日的青島西路,原先也是洪騰雲的住宅,為此,清廷還因此送了一個急功好義坊表揚洪騰雲,目前存於二二八公園內。

位於台北城的角落,從考棚變成了兵營,旁邊本來有書院,也有衙門、監獄,今日的台大醫院舊館那一大塊土地,曾經是練兵場。這裡為了紀念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命名為明石町,興建了台北醫院,1938年併入台北帝國大學,戰後變成了台大醫院。

原來考棚的位置,到了戰後變成了台北市議會,至今,很多高中生在南陽街補習,準備考大學,從古自今,此地都是年輕學子活動的所在。如今我回到台北火車站那個令人迷路的地下轉運站,回想起來的竟然都是少時在天橋人行道等公車、過平交道的過往。

*新店松山線,新店支線的部分線路

1921年,從萬華到新店的萬新鐵路建好,主要是要運煤、木材、茶葉等貨運用途,軌距約一公尺,採單一票價。但後來台北帝國大學成立,加上新店地區也居住更多的人,除了貨運外,變成了平日上下班,假日觀光休閒的鐵路線。1965年萬新鐵路拆除,部分為今日的汀洲路。

詢問過不少長者對萬新鐵路的印象,當年火車開得非常慢,若是沒有買票就上車,遇到查票的車長,會跳下火車繞一圈躲過查票之後再跳上火車。住在木造房子的長輩說,小時候晚上要等到最後一班火車經過才能安然入睡,從新店開過來最後一站是萬華火車站,因為載了大量的煤,經過古亭站的時候周邊的木頭房子彷彿搖籃一般震動,搖來搖去的,那時大約是晚上十一點半鐘。

*新店,瑠公圳的源頭

新店捷運站出來,在開天宮底下,有瑠公圳的石硿,而我們熟知的碧潭不是一座湖,是新店溪的一部分,上游是翡翠水庫,碧潭河面水流很緩,就像靜止的湖面,有座吊橋,還有浪漫的小船可以划。

在碧潭的上游一點,有許多廢棄的煤礦坑,廢棄的遊樂園,或許有點陰森,大白天去走走或許不錯,也可以看到當地人種植竹筍,清晨時就要辛苦的採集,距離大城市不遠處難得的景象。

*古亭,鼓亭或是穀亭?

1764年(清乾隆29年)這個地區就叫做古亭莊。牯嶺街95巷與同安街口附近有長慶廟,旁邊有座鼓亭庄遺址石碑,傳說來台開墾的漢人為防禦住在新店溪上游屈尺的泰雅族出草獵首,建「守望亭」在廟旁,設置大鼓為哨站警戒,因此稱鼓亭。另一說當年來農夫設了穀倉古亭畚(今苗栗客家社區還可見),因此命名為古亭。

1920年代,這個地方稱為川端町,因為靠近新店溪與萬新鐵路(舊稱縱貫線新店支線)交通方便,日本人假日的休憩活動是乘船遊河,欣賞河岸風光,白天在上游碧潭戲水、釣香魚,黃昏時到下游河邊賞夕陽,然後晚上到居食屋飽餐一頓,或飲酒作樂,或有藝妓表演,靠近河邊有不少的餐廳,根據1928年的日本職業別明細(地)圖上,在今廈門街上有清涼亭、春花園、料理新茶屋、大正園、千花園、料理樂水、料理有馬支店等。

*松山,昔日錫口商船雲集

錫口,名稱源自平埔族Malysyakkaw社,社名為麻里錫口社,原住民的意思是「河流彎曲處」,這條河就是今日的基隆河。1920年,日本人覺得這個地方的景色類似四國的松山,就用了這個名字。1709 年,郭錫瑠尚未來台北開發水圳前,陳賴章墾號在此開墾,成為泉州同安人聚落,稱作錫口庄,而今日的慈祐宮附近形成小型的市集。

當時基隆、宜蘭的貨物,是經過錫口轉運到台北,商船大部分晚上在此休息,所以錫口整晚燈火通明,所以有人用小蘇州來叫這個地方。基隆產煤,有時搬運煤礦的工人全身髒兮兮的,夜宿在此地風花雪月之後,把辛苦賺來的錢都花光光了,就是古諺:「去基隆擔塗炭,轉來錫口當被單」所描述的景象。

*水岸台北,捷運都可以到達

以上介紹的幾個點,都是在捷運站旁,有一個共通的特色,或是港口、渡口,都是早年原住民居住的位置,無論是漁獵、農墾,或是交易,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小時候要到這些地方去遊歷,都要花一整天的時間搭車往返,如今我們搭乘捷運淡水象山線、新店松山線,在中山、中正紀念堂站都可以轉乘,一天就可以到達這些地方,飲水思源,懷古思情,想像著跨越時空,是面對未來的最好方式。


打星星的是上面文章所提到的地點。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