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6/27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看這本書好像回到日本那些地方散步,而且發現日本好多"移築"的案例,作者也很仔細地說明移築或是整修的時候,那些地方被改變了。

一開始的札幌北海道大學與仙台東北大學,這部分與農學校到帝國大學,東京與札幌的自由主義思想,其實是有影響到後來的台灣大學的學風。這些精神性的思想方式,除了研究師生的脈絡之外,看著坐落在此的建築,或許也可以找回一二吧?

看著這本書的內文,依照著地圖行走,其實有時候會沒有感覺,但是透過Google Maps 的 3D 功能,可以完整的看到建築的樣貌,時光,彷彿在我眼前流過。

2021/06/23

《我城故事》

從淡水、中山北路到大稻埕,從建築、設計到現代性,殷寶寧老師出版了好多書,簡直比我看書書的速度要快多了。

這本《我城故事》不只是從歷史來看大稻埕,也把中間我們做了復興運動做了些分析,以女性主義角度切入,大稻埕應該是台灣女性出頭天的地方,至今迪化街的商店,到處也充滿了女性努力的身影。

不只是從上而下架構性的分析,還有從基層的商店、URS、街區公司、博物館等型態的分析,不但是一本很好的在地文創的教材,也是我們從中學習的良好指導。

不一定要依照書中的案例去執行,但或許我們從中取得啟發。

2021/06/21

《京都美學考》

《京都美學考》

這本書翻閱了很久,如同做瑜珈一樣,要靜下心才能看得進去,反覆翻閱了又有不同體會,千年京都留下來的建築細節,都經得起時間考驗!

第一篇文章:京都的街道,眼睛的記憶中就說京都的復興,是靠著快速吸取與明治維新同一時間強襲而來的西洋文明,包含琵琶湖疏水道的開鑿、發電廠的建設、染織產業的近代化等,人們發揮了古都培育出進取的精神。

的確,所有的事情,只要拿出京都的精神,精益求精,沒有甚麼事情是完成不了的!

這本書的攝影,很快的讓我進入了壽岳章子的京都三部曲書中的世界,這本書中照片的光影,代表了京都老房子的晨昏四季。

2021/06/20

《鍾理和書簡》

看了鍾理和(1915-1960)與鍾肇政的書信往返,對於鍾理和這樣堅持書寫活下去的人,真的十分佩服。

鍾理和1938年前往滿州國,經濟獨立後,1940年把鍾台妹帶去滿州國,然後到北平生活。戰後,1946年回台灣擔任代課老師,同時,也得到了肺病。

鍾理和受到弟弟鍾浩東的邀請到基隆中學擔任教務主任,但因為肺病嚴重在松山療養院,後來雖然病好了,已經無法做粗活,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弟弟因白色恐怖而死,這樣的人生,卻不斷的筆耕,而且小說一改再改,符合刊登的條件,還找機會把稿件寄到香港。

回顧鍾理和的人生,其實就是台灣的命運,我們可以走出這樣的輪迴嗎?

2021/06/16

《採集人的野帳》

《採集人的野帳》

原生植物的黃金時代,這些研究者到底在哪裡做研究呢?台北帝國大學還沒有成立前,台北苗圃(台北植物園)內就是這些採集人製作標本、放置在標本室,我們可能很難理解,植物的研究有那麼重要嗎?

故事的發生地,就在台北植物園、大稻埕、山林間,日本人、漢人與原住民交織的故事。

看了這套漫畫,突然很想了解各種植物,自然科學的大發現雖然辛苦,但非常有成就感,回頭想想,日本時代台灣的岩石標本、昆蟲標本,都放在哪裡呢?背後又有那些故事呢?

更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出版考古、地質學相關的故事。

2021/06/15

《書迷宮》

《書迷宮》

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就是三條線的書封,既可以當成表情,也可以當書籤,大家應該可以想到是甚麼原因?而且,銀色的線條、漸層的顏色,跟實體印刷業的製版方式有關,真的是一本在迷宮中的書,這本書的用色跟CMYK有關,要真正翻閱後才能理解。

***

在書店認識志銘兄,知道他不但讀書、談書、對於書的上下游產業鏈有多年的觀察,從出版社到書店等,志銘在媒體上撰文評論,有時犀利有時讓我覺得突破盲點。

志銘的文章資訊量多的驚人,書迷宮的領路人這一篇的第一句話:『人越自由,通常越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讓我心有戚戚焉,從兒時經常去逛的光華商場地下舊書攤位,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到目前台北僅存的書店聚落溫羅汀周邊,我的腦中自有一套書地圖。志銘兄從波赫士的分類,覺得書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並與台灣早期文學家的作品中尋找連結,未來,我們的記憶是如何推砌起來的呢?

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書店與地產商一文中道出了一般人觀察不到的書店現象,我看到了許多只為了來拍照打卡的客人,或許已經是世界趨勢,對於寫書人仍有說不出的辛酸,知識的載體,書產業崩解,未來的知識傳遞的樣貌是如何呢? — 與李志銘。

2021/06/14

《沙茶》

《沙茶》

端午節跟粽子相關,那麼中秋節跟甚麼有關呢?

看完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我們喜愛的拌醬,火鍋食材必備佐料,還有烤肉的風味,竟然跟潮汕地區的移民是相關的。

台灣料理跟移民史息息相關,而且當年台灣因為有日本時代的基礎,因為商業活動開發出了不同於南洋、東南亞的調味方式,更有了素食沙茶,希望這波疫情後,大家更可以多多體會。

2021/06/13

《怪獸大阪》

《怪獸大阪》

我喜歡這系列的書封設計,從京都、東京到大阪,清志老師這一系列的書籍的封面非常正確的表達那座城市對外呈現的表情。

從小到大看清志老師的都市偵探系列,有時候每天經過都不覺得奇特,透過他的說明才覺得這樣的景象非常神奇,原來我們這座城市伴隨著我們的許多"怪"東西。

我去大阪也很多次,總覺得大阪人跟台灣人幾點說不出的神似,但又說不出來為什麼,看完了這本書有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從小到大台灣許多遊樂園與建築的流行,他的血緣是來自大阪。

我喜歡的書是一下子就可以閱讀完的,並不是內容不夠多,而是文字簡練生活化,親身體驗的內容,看似容易,其實是清志老師多年的結晶。

2021/05/29

《生產,本該無傷》

《生產,本該無傷》

幾年前看幾個網紅把舉辦婚禮到水中生小孩的實況完完整整的播放在 Youtube 上,簡直就是真人版的楚門的世界,我回頭再找這家 Youtuber 兩個小孩都已經長大了。

仔細看,原來這對家網紅是劇場演員,難怪上鏡頭的口條都非常好!

有關生產,從台灣原本就有的助產婆到家裡助產,一直到醫院由醫師來生產,打麻藥無痛分娩或是剖腹生產,這本書作者阿萍醫師以女巫自稱,我在想古代人類與地球的脈動有甚麼關係呢?

孕婦可不可以喝咖啡呢?這本書還送咖啡包,我想應該可以適量喝喔! — 與陳鈺萍。

2021/05/24

《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與《林泉廟丘》

《林泉廟丘》村上無羅入選昭和7年(1932)第6回臺展東洋畫部的作品,現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我特別喜歡找當年日本的畫家的角度來看台灣地方特色,我們可能自己不自知這些地點是很有特色之處。

這副作品被國島水馬諷刺到底是不是小朋友的勞作剪貼的作品,這種打破空間視角的概念,圓形、尖形的樹木引造童話故事插圖的景象。

村上無羅入選台展多幅作品,多半有這樣視角扭曲的現象,但卻又是在當地寫生的作品,這與台展中台灣畫家的表現的確有很大的不同,在地方色的政策下,村上無羅的作品的確非常符合潮流的。

這幅畫可能是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今基隆市靈泉禪寺),來看看靈泉禪寺的歷史,與日本曹洞宗、基隆地方仕紳的關係緊密,可以看出基隆港開發歷史的重要性。


12
34
1. 維基百科:靈泉禪寺,1911年天王寺落成,仔細看大殿有日本軍人與地方仕紳
2. 維基百科:靈泉禪寺,今貌
3. 《林泉廟丘》村上無羅 1932
4. 《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是這次台中國美館的出版品 顯示較少內容

2021/05/20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蔡子強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蔡子強

因為這幾個月經常被扣去央廣錄音,主要是談台灣好滋味,我除了咖啡與咖啡館的歷史可以講之外,也只有畫作中的食物,我還是喜歡看歷史來古今對照,所以用這本書來談談國宴,大人們的餐桌到底有那些菜色呢?

點入聽廣播: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programId/1619/id/120522

下次來聊聊伊藤博文的河豚餐。

2021/05/18

《賭鬼的後代》魏廷朝回憶錄

《賭鬼的後代》魏廷朝回憶錄

每次帶導覽走到溫州街18巷,都會提到當年提出台灣自救宣言的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的事情,不過,都非常簡化的帶過去,到底當年要印一份資料,不比現在拿到便利商店的影印店自己就印出來了,不必經手他人。

那時要印刷要先檢字,所以先在建成圓環附近租個小旅館,自己去買鉛字來拼板,先把關鍵字換掉,例如:蔣介石換成毛澤東,國民黨換成共產黨之類的,等要印刷的時候再換回來,而且並沒有下標題、作者,準備印刷後在刻印章印上。

他們先在"萬華"找了印黃色書刊的印刷廠,但老闆突然不印了,於是他們暫避風頭一個月,在市政府(目前台北當代藝術館)後面的赤峰街印刷廠找了不識字的老闆,在中秋節加班印刷。

有關事跡敗露,他們自行討論了可能的幾個版本,但目前仍不知道原因,希望資料解密後可以讓我們知道。

2021/05/17

《萬華世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萬華世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很多人搞不清楚艋舺與大稻埕在哪裡?甚至還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萬華區在哪裡?

打開地圖,萬華區正是雙北的中心區域,這個區域到底隱藏了多少迷人的事物,為何那麼多人流連忘返,每日前往報到呢?

這本書多少點出地方特色與多元文化的價值,印象中大學時代的腳踏車被偷了,哥哥曾經帶我去賊仔市買一台阿公騎的鐵馬,走在萬華的巷弄裡拍照,被大哥謾罵,還有看到古物拍賣許多人答腔喊價的詐騙,地攤賣著不能在舊的鬧鐘,萬華有一套的生存之道。

再翻閱一次,或許明天這些已經是歷史!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歷史與信徒,朱瑞墉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歷史與信徒,朱瑞墉

這本是自費出版,有關三線路旁的濟南教會,圍繞這百年多以來的人與人的連結!

濟南教會在日本時代的地緣關係,旁邊剛好是日本人居住的區域,教友多半是總督府的官員,寫了這些教友的歷史,可以知道台灣在日本時代大部分開發的歷史。

從大學畢業後,就很少閱讀比我枕頭高的書了,而且這本書可能是要節省成本,很多字超級小,閱讀起來頗為吃力,不過非常驚嘆的作者鉅細靡遺的矯正錯誤的歷史,並且把長老教會在台北城周邊原本許多的教堂位置點出來,這樣讓我多少連結了一些與李春生家族的關係。

另外,在台北帝大時期的地質學講座創辦人早坂一郎,後來擔任了帝大理農學部部長,與馬廷英都是仙台帝大矢部長克教授的學生。

我很喜歡翻閱這類型的書,嘴巴一直張大大的心裡想著:哇!原來如此啊!雖然有點像是流水帳,但看著作者把以前的人事物與現在的地點連結,非常佩服。

PS. 這是朋友轉送的,我還不知道如何買到?

2021/05/06

《器與美》

《器與美》

喝茶、喝咖啡、吃飯喝湯吃料理,器物到底重不重要呢?

從小到大,從美國來的麵粉袋變成內衣褲,中山裝,大同陶瓷器,這些其實都是器。小從裝醬油的小碟子,大到可以裝入很多人的大巨蛋建築物,都是器物,都是一種容器。

所以,這類的器物,與其說只是一個介質,不只是物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茶器在人類文化活動中,經年累月的更新中,已經幻化成為美的代名詞。

從實用到藝術性,中間的過程到底如何定義?甚麼才是美,除了千利休可以定義外,我們一般人可以說三道四嗎?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讓大家可以入門,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器物只是供奉在展示櫃內當成骨董藝術品,因為高貴而不讓人觸摸使用,這樣到底有無悖離器物原始實用之美呢?

我再三思考,並沒有標準答案,柳宗悅給我們了甚麼啟發,茶器在日本從千利休以來,應該就是柳宗悅提倡民藝,讓當年器物的追求(炒作)的思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器的精神性,這本書或許給大家有了答案。

2021/05/02

《荷花田裡的長頸鹿》

有時候發現一本書,重要的並不是書的內容有甚麼大道理,但是看完後,會讓我在平常的生活中慢下來,多想想站在不同立場想事情,簡單的來說就是同理心。

而我目前書架上除了查詢資料的工具書之外,最多的書就是朋友的書,每次翻閱就會想起與朋友的交會,翻完也不太好意思再轉送走,或許,這也是另一種拾起記憶的模式。

《台北市誌》草山公共浴場

《台北市誌》

看到陽明山國際飯店的老照片,怎麼覺得完全不一樣啊?

所以照片中的建築還在嗎?還是拆除了?

結果,答案是書上的照片說明寫錯了,這棟應該是草山公共浴場眾樂園,現在是教師研習中心。

2021/05/01

《林衡道先生訪談錄》

《林衡道先生訪談錄》

每次閱讀林衡道先生訪談的書,都可以很快很有趣的閱讀完畢,這本實在太厚了,而且我發現比起以前的訪談紀錄有很大的不同,這本的前後鋪敘比較完整,而不是古早只有一個景點、一個古蹟或是一個事件的簡敘。

難得的是林衡道把他在日本出生求學的過程說明得很清楚,1935年他去仙台東北帝大念書,剛好是跟馬廷英教授同一學大學,只是年紀稍有差異。1936年,馬廷英坐船偷偷回中國天津。所以林衡道與馬廷英是否在仙台有交會不得而知。

不過,林衡道描述了當年仙台帝大的中國學生景況,倒是與亮軒老師在《壞孩子》內的描述,有點神似。

而且,林衡道在中學時代,就去滿州國旅行了,在大日本帝國的境內,又是名門世家,從小到大的閱歷就十分的廣闊。

感謝老男孩 林嘉澍 先生給我這本書,環顧我書架上林衡道的書總共十五本,我到底看進頭腦裏面有多少呢?

板橋林家出身的林衡道,雖然帝大念的是經濟系,可是一輩子在台灣從事民俗田野與台灣歷史的論述,小時候經常看他的講古節目,應該算是我的啟蒙老師,不同時代對於歷史的論述可能會有所差異,林衡道這種持續的研究精神,是我們學習的目標。

私以為台灣的大家族要能壯大,必須從歷史切入,而且必須是要經得起檢驗的,除了靠家族自身的力量,學界也應該投入更多,還原台灣的面貌。

2021/04/16

一年中,我實際上在約會網站上遇到了70個人,並推薦了一本看起來很適合他們的書

這部日劇的標題有點長:

出会い系サイトで70人と実際に会ってその人に合いそうな本をすすめまくった1年のこと

一年中,我實際上在約會網站上遇到了70個人,並推薦了一本看起來很適合他們的書

這樣的 KPI 有點驚人,一年內要遇上70個陌生人,而且在短時間內就要推薦適合的書,這個愛書的書店店長,比《古書堂事件手帖》的女主角顯然一樣的擁有超能力。

很佩服居然有這樣的小說改編的連續劇,最近這幾年流行自言自語,加上這個女主角不斷的上演內心戲,到底她去書店工作看書的時間是多少呢?

我也能做這個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