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老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老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11/11

【台北】賣麵炎仔



得到米其林之後第一次踏入,從小學一年級被爸爸帶來後,至今已經過了四十幾年了,已經無法記得兒時舌尖的滋味,但是從庶民美食變成觀光客排隊名店,店家使用台語的傳統仍然不變。— 在賣麵炎仔 金泉小吃店。

2019/11/02

【台北】宜和食品行→宜和餅店→宜德和志



老店重新裝潢後踏入,總算讓我了解老店舖的遷移歷史,只是 1945 年會選擇在信義路與永康街口,應該有甚麼特殊情感吧?

看著巷弄美食,原來茉莉書店也是,精神食糧吧?

我買了一塊素食綠豆椪,老老闆說就要漲價了

2018/05/29

【台北】千歲町市場與明月堂


12
34
56

目前這個路口是羅斯福路、林森南路、南海路、金華街的交接口,有棟街屋屋內還長出了大樹穿出了屋頂,那個位置就是明月堂的舊址,不過,房子老早在1945年就拆掉了,現在的房子是戰後重蓋的。

千歲町市場是台北早期的市場,戰後改名為南門市場,一直到 1979年才拆除重建大樓,至今這棟大樓又要拆除了。

這個路口附近,根據 1932,1936年的職業明細圖,有世界館、活動館,應該是電影戲院的分店,不知道是否有老照片可以看看當年樣貌?



照片1:1935年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
照片2:明月堂老照片(取自明月堂粉絲專頁)
照片3:1945年美軍航照圖(中研院)
照片4:1957年航照圖(中研院)
照片5:千歲町市場,1931年南國寫真大觀社出版(台大數位典藏)
照片6:南門市場,約1970年代,國家文化資料庫

2018/01/07

【奈良】鄉土扭蛋,成為知名品牌店(中川政七)的活招牌



原本以為奈良的扭蛋沒甚麼好玩的,但讓我大驚奇的應用很多,行銷作為上也千變萬化。

首先是這個鄉土玩具扭蛋,有發行類似大富翁的遊戲,有點像是柳宗悅的民藝之旅,不知道已經發行第幾彈了,如今在品牌店門口,像是活招牌一樣。

奈良古都,很舊的大神佛扭蛋打開,有種像是從考古遺址挖出來組裝的 fu,個人還蠻喜歡這一系列,不知道有沒有各大寺廟的扭蛋系列呢?


中川政七商店的 logo,游中川已經在日本各地都有分店,有鹿的圖騰,讓大家都知道是從奈良出身。


享保元年(1716年)創業於奈良,以傳統的製法生產手紡手織的麻織物


門口的扭蛋機,吸引大人、小孩的目光


與海洋堂合作的鄉土玩具扭蛋機


工藝大富翁與扭蛋公仔

2017/10/17

【台北】萬華金義合商行與【京都】的柳月堂



萬華車站出口的金義合商行是京都柳月堂麵包店老闆原來的家,終戰後就留在京都。

2012/05/13 紀錄
在出町柳電車站旁的「柳月堂」名曲喫茶店,一樓是麵包店,二樓分兩個空間,小部分是可以聊天的空間,大部分是不能講話或發出聲音的名曲欣賞。老老闆目前九十幾歲,據說是台灣人過來開的,第二代的老闆只會日語不會講台語,我並沒有遇上老老闆,但是因為我當時想拿筆記型電腦出來紀錄當時的情況(就是寫稿),被穿著白色衣服(我在想該不會是內衣吧?)的小老闆出來阻止,大概是打電腦鍵盤會發出大聲音吧!很奇怪的現象,來此聽名曲的客人都是男性,有大學生也有歐吉桑,等店要關門前半小時,才有一個年輕的女性,狀似觀光客跑進來體驗一下。

柳月堂名曲喫茶店,音響設備不錯。菜單很少漢字,點心沒標價,結帳才知道很貴,不過真的超好吃的蛋糕。這是台灣人陳芳福過來開的店,希望第二代老闆能夠多寫些漢字,讓台灣人多去聽名曲。

2012/08/28
上次在柳月堂聽黑膠名曲,這次來樓下買麵包,跟明星咖啡館一樣,樓上是咖啡館,樓下是麵包店。樓上的裝潢消費很高級,樓下就很平實,我看不少學生、年輕人、上班族會進來買麵包回去。

我一進去看到老先生,就用台語跟他打招呼,老先生八十八歲了,他說他1943年左右在戰爭時期,就移民來京都,我想應該是我太興奮了,一個人旅行太久,沒有習慣講太多話,居然不知道要講甚麼,都是老先生問我問題。

老先生問我怎麼知道他從台灣來,我說我從網路上得知,"網路"這個名詞他不瞭解,但是講"電腦"他就知道了。老先生是艋舺人,我說我辦了一些大稻埕的導覽,他很直接的就說是不是從北門那邊過去,果然跟老先生聊天,都要回復到1945年以前的台北市,我頭腦要轉好多圈,才可以講下一句。

我也說我們目前有經營日本教授所蓋的木造房子,就在台北昭和町我用台語講不出來,日文又不知道,只好遞名片給他。他說他今年才回台北一趟,希望有機會在台北遇到老先生。

唉!台語太破,要多練習。我八十八歲時,會有陌生的旅人來找我聊天嗎?


2012/8/28



沒想到,柳月堂的維基百科內容豐富,金義合商行的資料還真少。

從玻璃到陶瓷、化工,兒子利用一點化工知識,在京都開麵包店
以下的資料也很怪,長男居然比較晚生
台北州仕紳******

陳義塗
出生:1883/00/00
本籍: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5之6番地
家庭:
排行三男
父:陳水坑
長男:陳芳鑄(1923),商工學校畢
次男:陳芳燦(1920),北二中
三男:陳芳福(1922),北三中 <-- 柳月堂老闆 四男:陳芳清(1924) 五男:陳芳祥(1926) 六男:陳芳禮(1928) 七男:陳芳堯 學歷: 學習漢學三年 經歷: 1905年經營玻璃製造工廠(從事玻璃製造,對大陸貿易) 1906年經營硝子製造業陳金記 1907年改店號為陳義興 1911年改店號為金義合 在香港永樂西街設立分店從事玻璃製造 在台北玻璃製造工廠見習 經營米商陳義記(大稻埕) 味精及五金行販賣業 艋舺信用組合理事 市常設委員 町委員 從事油漆販賣
2017.9.13

艋舺服飾商圈,不同店家使用的模特兒大不相同,但看起來都不是台灣人。

色彩鮮艷的服裝,若取得店家同意,攝影出來應該很有戲才是。

2013/04/01

【東京】五十年如一日,熊谷昌子阿嬤的喫茶マコ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主要是說京都的店,看到老太太還在努力的工作,那種懷舊的老滋味,文中並沒有敘述食物的味道,可是透露出來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不斷服務的精神,這讓我想到了去年去東京的築地市場,朋友憑著一點點印象,找到了築地市場的第一家咖啡館。


2012.5.8 拍攝

來到這家 1961 年開業的咖啡館,裡面非常小巧,僅能容納十六人的座位,一台只有14吋的電視機,沙發上的白色蕾絲感的塑膠裝飾,就好像回到我小時候的家,獨立開業的老闆熊谷昌子阿嬤,今年已經八十五歲。由於上午九點多就闖進去,我們很不好意思的問是否可以進來看看,本來被阿嬤拒絕,但是當他得知我們是從台灣來的,他馬上很高興的邀請我們進去拍照,還主動的要跟我們合照。我們第一句話的溝通,就是『Taiwan, Yes. China, No!』,應該是仙台大地震後,一般日本人對台灣人的好感遽增,自助旅行在日本只要講是台灣人,似乎可以暢行無阻的感覺!

臉上仍然打著粉底上了淡妝,頭髮梳得整整齊齊,這是我對日本歐巴桑的印象,我們用漢字溝通,大概知道這家店的歷史,不會日文要在詳問下去可能很困難。回來後查了網路上的資料,這家店真的一直有在介紹的名單上,而且裏頭的陳設就好像時光靜止了一般,停留在剛開業的那個日期。神奇的是那種裝飾塑膠布,很容易因為時間的關係而氧化黑掉,可是這邊的塑膠布乾乾淨淨,看起來是新的,應該還是有在生產的樣子。

我們點了有機咖啡與蛋蜜汁,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阿嬤突然就變魔術變出來的樣子,很佩服!我在日本不只是遇上這個阿嬤是這樣,我想有不少的店,都有這樣的精神,目前已經開業五十二年,希望熊谷阿嬤仍然健康快樂。

當日,在築地市場大口的吃著生魚片蓋飯、喝咖啡、吃拉麵、喝蛋蜜汁、喝咖啡,上午十點不到,我們已經吃超過一日用餐的預算,肚子飽的走不動。我想再跟朋友走下去,可能肚皮會撐破,於是在西本願寺道別,一個人往橫濱海港去閒逛。

喫茶マコ
中央区築地4-9-7
03-3541-0502
営業/10時00分~15時00分(土曜日は14時00分まで)
定休日/日曜・祝日・市場休日

2012/03/02

【台北】踏實的咖啡烘焙路@聯禾咖啡

老字號的聯禾咖啡,今天跟老闆娘小聊了一下,話夾子一開,談到老闆當年如何開始學習烘焙咖啡豆,爾後開咖啡館的過往雲煙,雲淡風輕的輕輕帶過那段歷史。

很多事情隨著咖啡香飄去,人與人之間淡得如淺焙的酸滋味,喝完一杯咖啡的時間就消散;有些心情沉重的如同大木頭般隱藏在內心深處,重烘焙的老咖啡館煮出的咖啡,喝下去苦的,回甘的滋味一整天不會消失,這就是聯禾咖啡的老風味,廖老闆親自烘焙的滋味。我習慣用肯亞的豆子來比較不同咖啡味,喜歡聞到花香果香的氣味,這杯咖啡氣味初喝下去是聞不清楚的,但是卻藏在裡面,要靜靜地守候自然會回甘出現。

今晚,我在我的書櫃遍尋不到妳送我的書,想要找回當初甜蜜的隻字片語,隨著時光消逝,這些事情好像過往雲煙,書不見了也就埋藏在記憶的深處,喝到一杯熟悉的咖啡,好像撥開了塵封已久的回憶,這滋味久也不過一杯溫熱的咖啡。我只記得這本書討論傷心、自由與成長,還有更多更多在咖啡館發生的故事。

「自由來自愛。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愛,還包括對一切理想的追求。當你心中燃起那種火一樣的熱情,在自己的意志驅動下,全心全意,不顧一切阻礙去追求,別人非難你,不怕;環境阻撓你,不怕;因為你已經完全忠於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吉兒說。(傷心咖啡店之歌)

聯禾咖啡的裝潢,斑駁的木頭桌椅、裡面還有沒有使用的大吧檯,裝著異國來的咖啡豆安靜地躺在玻璃內,金屬架泛著古銅色,櫃子內各式各樣的咖啡杯,煮咖啡的器皿、工具、酒精燈,訴說了這家店的歷史。服務人員煮好的咖啡,就放在虹吸咖啡下壺直接給客人,這簡單的模式,重點在咖啡的氣味。

聯禾咖啡成立至今快三十年,自信的他當年堅持這樣高價的咖啡豆,但這幾年來物價的上漲,如今來看聯禾的豆子反而較便宜,我買了肯亞豆回去,希望在咖啡中找尋那段失落的靈魂。

2011/12/11

【台北】大稻埕茶葉老店(整理稿)

這是最近整理的茶葉老店的稿子,分享給大家。


(小花攝影)

*王有記茶行/台北市重慶北路2段64巷26號

王有記茶行是百年的製茶世家,王家在福建安溪時就從事製茶產業,19世紀時,王家到東南亞開拓茶葉市場,最早是在泰國,1901年到台灣發展。

現在王老闆是第三代,熱心好客,並且在屋內還原呈現當年製茶的炭火烘培工廠,並且導覽解說製茶的過程。王老闆藉由標準訂價,品質良好又便宜的茶葉,讓觀光客了解製茶產業,還可以帶茶葉伴手禮回鄉。

王有記茶行前方就是茶葉公園,茶行的建築仍然是當年的紅磚房,二樓做為藝文空間使用,在週遭現代化的建築中,顯得格外美麗。

*茶商公會/台北巿甘谷街24號6樓

1889年,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成立,從最初的「茶郊永和興」、「台北茶商公會」等等名稱隨著時代更替,目前為「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

「茶郊永和興」創立時希望會員能同心共濟,杜絕私利,共謀茶業之興隆。當時台灣茶業正興起,就有發生唐山茶假冒台灣茶種,劉銘傳為防止弊端,下令業者組成公會。

*新芳春行/台北巿民生西路309號

1930年代,日昭和年間,專營精緻包種茶,大稻埕地區做為茶葉外銷重鎮的見證,目前為台北市市定古蹟。1951年後是財團法人王氏宗親會籌備處。建物為三樓店屋形式連續三崁街屋,水平帶狀女兒牆,屋頂突出三角形山頭,裝飾花草圖樣的泥塑,外面有褐色面磚,一樓店面經商,後面是茶葉加工廠,二樓是辦公與會客大廳,三樓有公媽廳、起居空間。
式。

*安溪福記名茶/台北市迪化街1段138號/02-25571212

王老闆的父親以百歲高齡辭世,家鄉在鐵觀音產地-安溪,將台灣文山包種茶外銷到泰國、香港、越南等地。1939年他把安溪製茶技術傳授給南投松柏坑的農民,後來這款茶蔣經國總統命名為「松柏長青茶」。除安溪鐵觀音以外,王老闆還推薦自焙的高山烏龍、凍頂烏龍等,喝了不會想睡覺,也不傷胃。


*林華泰茶行/台北市重慶北路二段193號/02-25573506

1889年成立的林華泰茶行,建築物的樸質不顯眼。祖先在中國大陸福建安溪種茶,後來在石碇賣茶,林家第二代在大稻埕創立林華泰茶行,目前已由第五代傳人接手茶行業務。林華泰茶行講求信用及公道,沒有華麗的包裝,也沒有年節促銷折扣,林家對自己的茶葉非常有信心,沒有提供試喝,「一分錢,一分貨」是五代來的傳統與堅持。

*和德祠

和德祠位於甘谷街,是一座土地公廟,相傳義賊廖添丁,在大稻埕一帶活動時,若需要救助的人家,可藉由「和德祠」的廟祝聯繫。據說辛亥革命時羅福星也藉由「和德祠」的掩護來召募黨員。甘谷街是條歷史悠久的老街,舊名為稻新街,是因為日治時期這裡是米店的集散地而來。

*王錦珍茶莊

1952年成立的茶葉行,深焙火鐵觀音,各式高山茶、烏龍茶,珍藏陳年老茶,東方美人、三峽碧螺春等。近年流行的新舊生熟普洱散茶、茶餅、茶磚、沱茶都有販售。

2011/01/23

【新北市】石碇遠光打鐵店

老闆自豪的說:一年用到200多包進口的煤渣打鐵,我這家老店應該是全台還有在打鐵的冠軍吧!

台灣‧新北市
一邊叼著菸,一邊還很輕鬆的拿起重達六公斤的鐵塊,用夾子夾的力道可能要兩三倍的力氣



遠光打鐵店,老闆現在已經六十幾歲,從他紅潤的臉,壯碩的身型,絲毫看不出這樣的年紀,他說他十八歲開始入行,在旁邊燒鐵燒了十年,父親才開始讓他打鐵,這樣的技藝全憑經驗的累積,是急不來的。鐵與鋼混和的比例,哪裡要打的比較密,每一項器具都有一個中心軸,重心在哪裡?老闆如數家珍的一直說,傳統的手動鼓風爐、打鐵的器具,他一樣樣一直把玩著。



他也收了不少草稿圖就來製作的鐵器,博物館為了還原捕鯊魚的器具,拿了一張日本書上的草圖來要老闆重新打造,他一看圖,所有的打鐵規畫就浮現在腦海中,很快的就交了差,打鐵這工作表面上只要依照設計圖就可以做出成品,可是至於能不能使用,會不會一用就歪掉,真的就是看師傅的功力了。我看著地上的一些農用的鋤頭,問老闆製作要多少錢,他說只有一千出頭,能用上十年二十年都不會壞掉,他或許花了兩三個小時打好這鋤頭,但是這功可是花了十年才能出師,扣除掉生鐵的成本,其實賺得都是辛苦錢。



這裡本來因為在煤礦附近,取得煤渣比較容易,但不是煤礦一開採出來就可以使用,還要經過加工。看著打鐵工作的旁邊,大大的電風扇,還有居家的餐桌,這種家庭即工廠的房子,二樓就是就寢的地方,我繞到了後頭去看,石碇這裡的屋頂不是重建成水泥房,就是用鐵皮覆蓋,現打鐵店這樣保持原有的屋瓦已經很少了,想畢老闆一家人是非常念舊的人。



聊著聊著老闆還偷偷拿出他自己做的法寶給我把玩,讓我回想到武俠小說中的情節,在荒野的打鐵店,居然隱身著武林高手,朝廷官吏的腐敗中社會動盪不安,然後在一個武林大會上被拱出來,成為武林幫主而主持正義的橋段。現在這民主社會已經不會有這樣的強人出現,而失落的行業也永遠不復存在。

老闆說他祖父原本在桃園大溪拜師,然後才遷移到石碇定居開業,然後把功夫傳給他父親與大伯,然後他跟堂兄傳承這行業,整個家族也就他們五個人在工作,他堂兄已經七十幾歲退休,而他是最後一個還在打鐵的人。

2009/05/29

【台北】老巷弄中的日星鑄字行

這是台灣最後一家僅存的鑄字行,只要下游的印刷行仍需要鉛字印刷,張老闆就要持續經營下去。


張老闆的名片,刻意用比較重的印刷方式,來突顯是用鉛字印刷

記得小時候去印刷廠,都有很多油墨的味道,來到日星鑄字行卻沒有這樣的氣味,原來鑄字行是提供這些印刷行的上游工作,鑄造鉛字,然後再郵寄給印刷廠,一般印刷檢字都會重複利用,而目前電腦印刷設備的大量使用,這個行業也慢慢地逼迫轉型或關閉,最上游的鉛字需求也慢慢地不需要了,而這個產業鏈也即將消失。

數位相機出現讓膠卷軟片急速的減少,而電腦印刷曬版後,這些檢字也不再需要了,目前的使用大部分在燙金與喜帖、白帖等。

我們去參觀張老闆的鑄字機,當年也要一百多萬才買的到,這些機器也經過了不少的改良,鑄字機是用瓦斯融化鉛液,鉛液透過字模壓印成正方體大小的鉛字,出來是長條狀,整個鉛液加熱是200-300度。鑄字過程溫度很高,若要換一個字又要再換模板,中文常用二、三千字,要一個一個做出鉛字還真的很辛苦。

兩年前去參觀迪化街的老中藥店,看到裡面的一些蒸藥製藥的器材,都堆在倉庫沒在使用,而鑄字行這些器材目前還在使用,若能藉由導覽轉型成博物館,讓大家了解印刷的過程,應該也是不錯的。

日星鑄字行活版字體復刻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