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萬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萬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10/02

【台北】八坪大



雖然只有八坪大,但是進來裡面卻有寬廣的世界,首先令我最為迷眩的是看出去的景致,機車不斷的在這蜿蜒的小巷弄穿梭不息,下班的人也從這裡出入。

我很好奇外頭內江街、長沙街、昆明街、康定路這個四四方方的棋盤道路系統裏頭彎曲的隆昌街有著怎樣的過往。

入夜後的隆昌街頓時像神隱少女般來到了另一個世界,看著八坪大溫暖的燈光,三樓上國術館的招牌還在但卻已經不再閃爍。

我打開百年前的地圖,原來在還沒有都市改正計畫,也就是沒有規劃棋盤式道路系統前,這條小路就存在,也因此這條路就延續到了今日,老街蜿蜒依著地勢、水溝,或是人們生活習慣有機的滋養自然形成。

原來的國術館老闆過世,新的店家進駐的過程,有著對社區的擾動,如何維繫關係,也是一大考驗。與其中一店主謝小姐聊了許多,一杯咖啡二個人,我翻閱了四本書,八坪大空間,在隆昌街轉角一隅,到底會有怎樣的火花?— 在八坪大。

2018/12/08

【台北】好直接的加蚋仔藝術散策(散步)



5. 環華書局

我們會做文具店是原來店家老公欠錢,我們只好這樣頂過來坐,我跟我妹做了三年,後來我妹說她不想做了,於是我就留下來。
龍年的時候小孩最多了,屬虎的時候最少,現在小孩變少而店家沒有甚麼人氣。補習班缺少小孩而沒前景,以前在這邊,結婚生小孩還會回來買文具,客人都說我們沒有變,但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留在這裡。現在小學生會來這邊偷東西,我抓到小朋友,都不太建議送警察局,因為我覺得你要糾正他們行為。被我逮過的小孩再來,現在都乖乖的。

來源:龍山文創B2

2017/10/17

【台北】萬華金義合商行與【京都】的柳月堂



萬華車站出口的金義合商行是京都柳月堂麵包店老闆原來的家,終戰後就留在京都。

2012/05/13 紀錄
在出町柳電車站旁的「柳月堂」名曲喫茶店,一樓是麵包店,二樓分兩個空間,小部分是可以聊天的空間,大部分是不能講話或發出聲音的名曲欣賞。老老闆目前九十幾歲,據說是台灣人過來開的,第二代的老闆只會日語不會講台語,我並沒有遇上老老闆,但是因為我當時想拿筆記型電腦出來紀錄當時的情況(就是寫稿),被穿著白色衣服(我在想該不會是內衣吧?)的小老闆出來阻止,大概是打電腦鍵盤會發出大聲音吧!很奇怪的現象,來此聽名曲的客人都是男性,有大學生也有歐吉桑,等店要關門前半小時,才有一個年輕的女性,狀似觀光客跑進來體驗一下。

柳月堂名曲喫茶店,音響設備不錯。菜單很少漢字,點心沒標價,結帳才知道很貴,不過真的超好吃的蛋糕。這是台灣人陳芳福過來開的店,希望第二代老闆能夠多寫些漢字,讓台灣人多去聽名曲。

2012/08/28
上次在柳月堂聽黑膠名曲,這次來樓下買麵包,跟明星咖啡館一樣,樓上是咖啡館,樓下是麵包店。樓上的裝潢消費很高級,樓下就很平實,我看不少學生、年輕人、上班族會進來買麵包回去。

我一進去看到老先生,就用台語跟他打招呼,老先生八十八歲了,他說他1943年左右在戰爭時期,就移民來京都,我想應該是我太興奮了,一個人旅行太久,沒有習慣講太多話,居然不知道要講甚麼,都是老先生問我問題。

老先生問我怎麼知道他從台灣來,我說我從網路上得知,"網路"這個名詞他不瞭解,但是講"電腦"他就知道了。老先生是艋舺人,我說我辦了一些大稻埕的導覽,他很直接的就說是不是從北門那邊過去,果然跟老先生聊天,都要回復到1945年以前的台北市,我頭腦要轉好多圈,才可以講下一句。

我也說我們目前有經營日本教授所蓋的木造房子,就在台北昭和町我用台語講不出來,日文又不知道,只好遞名片給他。他說他今年才回台北一趟,希望有機會在台北遇到老先生。

唉!台語太破,要多練習。我八十八歲時,會有陌生的旅人來找我聊天嗎?


2012/8/28



沒想到,柳月堂的維基百科內容豐富,金義合商行的資料還真少。

從玻璃到陶瓷、化工,兒子利用一點化工知識,在京都開麵包店
以下的資料也很怪,長男居然比較晚生
台北州仕紳******

陳義塗
出生:1883/00/00
本籍: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5之6番地
家庭:
排行三男
父:陳水坑
長男:陳芳鑄(1923),商工學校畢
次男:陳芳燦(1920),北二中
三男:陳芳福(1922),北三中 <-- 柳月堂老闆 四男:陳芳清(1924) 五男:陳芳祥(1926) 六男:陳芳禮(1928) 七男:陳芳堯 學歷: 學習漢學三年 經歷: 1905年經營玻璃製造工廠(從事玻璃製造,對大陸貿易) 1906年經營硝子製造業陳金記 1907年改店號為陳義興 1911年改店號為金義合 在香港永樂西街設立分店從事玻璃製造 在台北玻璃製造工廠見習 經營米商陳義記(大稻埕) 味精及五金行販賣業 艋舺信用組合理事 市常設委員 町委員 從事油漆販賣
2017.9.13

艋舺服飾商圈,不同店家使用的模特兒大不相同,但看起來都不是台灣人。

色彩鮮艷的服裝,若取得店家同意,攝影出來應該很有戲才是。

2017/09/13

【台北】剝皮寮附近的散步,周記肉粥店,Leo 老師的速寫畫課



好像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散步,都會遇到朋友!來艋舺周邊,應該是全台歐吉桑密度最高的地方,就打扮成歐吉桑的模樣出來散步(其實不用裝就是了)。

Leo 老師的學生都是清秀的女生,專門找破舊幾乎已經是的廢墟作畫,在艋舺這裡有騎樓也很方便速寫。

在艋舺繞了一圈,雖然下著大雨,逛老市場、青草巷、華西街、芳明館故址、河乃莊故址、青山宮,這一路上的騎樓非常方便,但為何只有新大樓沒有騎樓,雖然街道比較乾淨了,但卻是生活空間的一大阻隔,日本時代都市改正的馬路連結了不同村莊,讓人方便做生意,但最近的都市計畫,把不同階級的人區隔的更明顯了。



很多第一次進來周記肉粥店的人,都不知道怎樣點,不知道分量如何?價格多少?

的確如此,只要註記幾個人,店家就會把大概的份量附上,然後送上時候就會標註價格,十分貼心的方法,但,很多人怕超過預算吧!

我看這旁邊桌的歐巴桑的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要加點甚麼只要一喊,過一會兒就送上桌,服務人員看到客人肉粥吃完了,還會主動來問是否要加一碗,甚至,觀光客不會點的,越南籍太太還會教你怎樣點,只能說服務太過周到了。

嘴巴咬著一肥一瘦的三層肉,簡單的原料,使用肉品各部位的味道製作的台灣小吃,希望這樣的店,永遠不要消失。— 在周記肉粥店。

2017/05/17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1-艋舺林宅



去台北市定古蹟裡喝咖啡!萬華西園路與艋舺大道旁,鄰近艋舺車站的艋舺林宅。建於1930年代,日治時期非日本人,而是台灣人興建的住宅喔!

房子並不方正,配合當初都市改正,依道路斜切興建的。建築外觀看起來像紅磚洋樓,但相當用心保留閩南特色,將傳統三合院立體化。不同於當時的土角厝,林宅是以鋼筋混擬土蓋成的,咦,房子屋簷下的一排紅磚,是為什麼呢?原來是讓鳥可以棲息,鳥的大便就集中好清理!

萬華林家發跡於河邊,原本飼養家畜做買賣,林家四兄弟很拼命,長兄林紅麻、二兄林惡水合作經商,事業有成後,搬離河邊,合力建宅。家族後代也很爭氣,在各行各業有一片天,現在看到頂樓四樓的公媽廳,乃因風水調整坐向和房子不同。現在委託由星巴克經營咖啡廳,這棟建築有多特別呢,聽水瓶子導覽,以及談台北各地老宅的活化狀況。(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5/10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0-艋舺大溪口



多樣性的艋舺!清朝熱鬧的街市,日治時期遊廓歌廳藝伎林立的紅燈區,沒落至阿公店茶室等,以及現存遊民問題,可以從「大溪口」這個稱呼來探究起,碼頭、港口文化影響了艋岬的世代演變。

艋岬的河岸邊,在清道光年間河運興盛,商業繁榮形成街市,稱之「大溪口」,貴陽街外的渡口成為「蕃薯市」,「凹肚仔」則是指小巷彎彎曲曲,到了日治時期將之規劃為「遊廓」(紅燈區),1908年的「台北街區改正圖」中很清楚地描繪。當初艋舺有有日本及朝鮮籍的藝伎,有名到福州呢,該區域還有劇場、咖啡屋、美容店、和式料理等,淡水河畔停靠的牡蠣船則供應料理亭新鮮的食材,與廣島的宮島神社現在保有的牡蠣船很相似!

1940年時調查,艋舺有25間娼館,二百多名藝伎,1960年代是最熱鬧的時期,90年代沒落,1997年廢公娼,紅燈區畫下句點,後來的「阿公店」只有年紀較大的作陪聊天,現在則是中國籍、越南籍年輕人搶攻市場,茶室文化也淪陷了!水瓶子朗讀艋岬文史工作者黃適上所寫的「艋岬還是台北人的人間失格」,說施乾先生與他的日籍太太照子女士對遊民付出的故事。艋舺脫離不了大河岸碼頭文化,港口、街頭生活承襲清末,偏遠鄉下懷抱成功的夢想來打工,成功便脫貧,失敗則流落街頭,用文化的史觀去理解社會問題,遊民需要的是引導,絕非防堵與驅趕,必須用時間來慢慢改善的。

2016/11/12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50-艋舺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五十集,帶我們到舊稱艋岬的萬華,在台灣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台灣開港首為淡水港,開港區域則沿著艋岬、大稻埕、大龍峒、八里、觀音、關渡等,繁榮的艋岬商港是台北盆地貨物的集散中心,比如茶葉、木材等,因此有熟悉的剝皮寮,樹木在此剝皮之後輸出。艋舺的名人黃鐵,日本時代任職於辰馬商會(現址台北城中的彰化銀行),1929年出任龜甲萬醬油總經理,首位出任日商重要職位的台灣人。黃鐵的長女嫁給徐慶鐘,對農業經濟改革有重大貢獻,也是第一位出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臺灣人。點開YouTube,聽水瓶子談建於道光年間,舊名文甲書院的學海書院,現在改為「高氏大宗祠」;歷史悠久的公學校,龍山國小、老松國小等;國民住宅、軍宅群立、收入水平相對低的區域,中年婦女站壁、遊民聚集龍山寺等真實生活樣貌,近年台北社會局發睡袋給遊民並規範要整理好,溫情方式對待比無人道的噴水驅趕有效。(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1/08/24

【台北】參加艋舺高傳棋老師導覽有感

幾年前,當我看到高傳棋老師所寫穿越時空看臺北一書,就想請他來講老台北城的故事,也很因緣際會之下,透過台博館的解說員,順利的請他帶台北城導覽。



今天去艋舺聽他帶導覽,他說這些活動是他承接區公所的小案子,不但要負責海報、導覽手冊印刷,還要演講、導覽與辦活動,這錢實在不好賺,我想作文史研究都有這類的苦處,看他隨處信手拈來,甚麼都可以講出故事,實在佩服。剛好今天有一群小朋友來參加,高傳棋老師馬上就變成孩子王,解說的內容比較簡單易懂,也讓小朋友能記憶看到街道歷史的原則,這點也讓我很受用。

高傳棋老師是台大地理所畢業,家族世居在萬華300餘年,考上臺大後,每天騎乘腳踏車、機車來上下學,曾經在凌晨4點去送報、送羊奶,也因此熟悉萬華地區的大街小巷。這點倒跟我有點類似,雖然我沒有去送報,但是大學時代騎著機車、腳踏車到處亂晃,也多少知道了一些珋公圳的路徑。大一乘坐的公車是華江1號,終點站就是在大理街的華江橋旁,今天剛好走過在一樓挑高騎樓、二樓走廊與天橋結合的住宅,對於這樣的特色,在大學時代就特別引發我的興趣,今日回頭一看這些房子還存在,但是或許最近的都更計畫,這樣的橋邊生活型態代表的文化意涵即將消失。有時會私心的想或許不『都更』會比較好。

今天走過了小巷弄,有土角厝、石頭、紅磚、水泥、磁磚不同時代的建築,介紹了這百餘年來住宅的特色這十年與台灣歷經新民生活型態的改變,殖民與戰爭等等階段。這十年興起的鐘錶批發集散地,前往愛愛寮老人安養、養護的新院區參訪,經過糖廍里,再到仁濟醫院。

這一路走過來,台灣的歷史躍然眼前,在廣州街行走時,大中午,已經有不少女性在街頭站台拉客。參與過幾次這裡的導覽活動,艋舺一直是讓我覺得最難控制也最不好辦導覽的地區,可是今早的導覽又讓我有不同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多樣多層多階段的艋舺,是舉辦導覽活動最好的教材,不但可以看到時間在這裡留下來的斷面,也可以體驗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行業。

高傳棋:我的青春紀事,冷門科系與專精工作
http://www.alum.ntu.edu.tw/read.php?num=57&sn=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