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0

【金門】水頭黃氏酉堂別業



 來到金門的前水頭,就有一股江南的園林氣息,不過來到我當兵時(1992-1994)印象的黃氏酉堂大不相同,雖然翻新了,但是門前的日月池,少了那麼點味道。

 前水頭位於金門島西南,是濱海村落,有閩南古厝群與西式洋樓建築。村落居民全都姓黃,其中一戶是清嘉慶年間興建的酉堂別業(別墅),主人為黃百萬(黃俊)建於1766年,清嘉慶年間人,因經商致富回鄉置宅,由於門樓前有橫額題「酉堂」,所以稱酉堂別業。

 酉堂別業前有曲橋與泮池,稱為日月池,該池是水頭地區七個天然潭池之一,當兵的時候曾經多次前來,吸引我的不是屋內的黃百萬雕像,而是這片天然的池塘,長出很多的植物,蓮花浮萍等等,雖然沒人整理,可是頗有世外桃源的感覺,我想能夠住在這裡應該是退休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但這幾年回去,日月池及曲橋雖已整修完成,但池旁的植物已經被砌起的石牆以及全鎮鋪滿的石版所淹沒,看到幾株重石頭縫裡冒出的植物,黃大叔努力的介紹每珠植物的用途以及特色,他也抱怨修復師傅的不當修繕導致一些牆飾的光芒盡失,走入側門進入講堂,上面放了許多書本以及象棋,看來是很歡迎客人進來泡茶聊天,雖然這是富商之家,看著黃百萬的雕像拿著書本,表示他喜歡讀書,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作為私塾講堂的盛況。

本週日2006/8/13 14:00:江柏煒-被遺忘的聲音講座
http://blog.roodo.com/may.lin/archives/2000067.html

 水頭另有洋樓及得月樓,還有閩南建築群十八間等古蹟,但得月樓前的天然潭水已經填平,洋樓毀壞失修,美景已經不在。黃大叔一直說自己是乞丐命,風水師建議他在側邊再開一扇門,能將財富留住,但他卻沒這樣做,只是儘量的把大門敞開,讓遊客能進去參觀他家,讓大家知道黃家的輝煌過往。
 

2006/08/09

【阿曼】香車小美男



雖然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氣候險惡,但因豐富的石油含量,造就此區大部分國家的富有。因此走在阿曼的首都街上,豪華進口轎車俯拾皆是,更有專門蒐集骨董車的大手筆玩家。

這位阿曼的小帥哥,沒有同年齡小孩慣有的躁動與頑皮,身上穿著一襲傳統潔淨的白色長袍,戴著伊斯蘭教繡花小帽,安安靜靜的跟在父親身旁,來回穿梭在骨董車玩家的展覽會場上。

他的個子雖小,但在眾多衣著光鮮的成人間,反而顯得醒目。和絕大多數所見到的阿拉伯男子一樣,他也有著來自優良遺傳的深邃輪廓和讓眾多女人嫉妒的長睫毛,我們開玩笑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沙漠氣候風沙大的緣故,所以此地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如同駱駝般的長睫毛,以因應這樣的環境。

我們被他吸引,儘管年紀小小,卻似乎可以預見未來的他肯定是個萬人迷。要求幫他拍照時,依舊不脫孩子的稚氣,羞怯的往父親懷中鑽,最後還是父親幫忙說服,留下這幅在名車前的照片。

【聯合報玩遍天下版世界兒童臉譜系列】

2006/08/08

【菲律賓】人小力氣大



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在群山環繞下的巴拿威梯田,住著幾乎與世隔絕的伊芙高人,這個和台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有著相似血緣的族群。

對他們來說,稻米和竹子是最重要的作物,自然也與日常生活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稻米是主食,而竹子則可以用來編織器具、建築房舍,在世代傳承的智慧下,每一種資源都發揮了最佳的用途。

而這個有著一雙骨碌碌慧黠大眼睛的小男生,個頭不高,但志氣和體力卻不小,幫家人扛了一捆編織用的竹子,回到傳統高腳屋的家裡,見到我們來,原本已經放下的竹子,又被他搬了起來。除了小朋友天生具備的人來瘋特質外,家人和我們的鼓勵也使得他不斷嘗試,見到我們開心的微笑,他也咯咯的笑著。

再過十幾年,他也許就會和其他大人一樣,到梯田裡腳踏泥土,開始認識祖先的種稻技能;但更有可能的是,隨著外來文明的進入,他會選擇接觸外面更寬闊的世界,不再以種稻維生了。

2006/08/07

【大阪】天守閣


圖片出處:
http://homepage1.nifty.com/SEISYO/sisekisannpo.htm

大阪是僅次於東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在這兩大城市其背後所分別代表的關西與關東地方,競爭過程中發展出了如同台北與高雄的地域主義,豪邁的大阪性格與世故的東京性格,不管在食物、文化、腔調,乃至支持的職棒球隊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味道。

如今的大阪五光十色,與豐臣秀吉選定作為首善之都後達發展顛峰的大阪,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燦爛。古代的大阪城現今成為大阪市區內一座重要的公園,不僅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休閒去處,更被定為特別史蹟,不僅是大阪歷史文化及觀光的象徵,更可謂是大阪人精神上的寄託。

西元1583年,豐臣秀吉下令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國當時的封建諸侯都要參與興建工程,大規模投入的結果,在三年內就興建完成亞洲前所未見的堡壘,庭園、城壕、巨牆皆被保存至今。但其中最醒目的建築就屬高55公尺,看來巍峨雄偉的天守閣,木製的天守閣歷經戰火與祝融之災,摧毀也重建多次。

現在所見的新天守閣,是在1931年在大阪市民捐助下重建而成。外觀有五重飛簷,裡面共有八層樓的建築樣式。從1樓到7樓都是相關歷史文物的展示,陳列著幕府時期的武器、盔甲和相關民俗資料,更有豐臣秀吉一生豐功偉業的詳細介紹,而8樓則是瞭望台,登高望遠可以鳥瞰整個大阪城。

日本建築物有著一份獨特的美學概念,遠遠的看,就像是方正的盒子上帶上一頂「帽子」,這些像是帽子的屋頂,往往精緻華麗,加上闊綽大氣的屋簷,在比例上往往超過建築主體的高度。天守閣也不例外,青綠的屋簷與白色山牆,繞著黑邊與金箔裝飾,讓人幾乎只見一頂頂的「帽子」,而不見「盒子」。

2006/08/06

【威尼斯】貓


2006/2/21

 威尼斯的精神象徵是獅子,建築物上的雕像大多以獅子為題材。早期,威尼斯的戰船頭,更站著威風的獅子。

 這與貓有什麼關係呢?答案是沒有關係的。

 或許是我的幻想,也是我的猜測,威尼斯沒有動物園,也不能養獅子、老虎,所以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很多貓,冷酷、無情的坐在各個角落,牆邊、窗內、街角、河邊或是橋頭上,牠們大方的讓人撫觸,但表情卻不似台灣的貓仰著頭瞇著眼睛舒服的姿態,威尼斯的貓不接受脖子的搔癢,正如威尼斯人對於獅子的崇敬般,貓似乎也有強烈的自尊心,那種姿態我看不透。

 威尼斯建築上的石雕除了獅子外,還有狗、馬、鱷、鳥、雞身蛇尾、蟹、蛇、駱駝、老鷹等,就我的觀察,居然沒有貓,或許街頭巷尾的貓,是威尼斯建築的一部份。

2006/08/05

【北京】紫禁城


2006/3/23 Takol 寄

 今日整理分類一下朋友寄來的明信片和旅遊去買來的一堆,沒想到亞洲的居冠,中國的排名第一,巴厘島第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我想是不是明信片比較便宜的關係?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宮殿。從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全國匠師,征調了20-30萬人,花了14年,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後,只是部分經過改建,總體佈局沒有變動。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是中國二千多年皇權思想的呈現,宮牆周長約3000公尺,屋宇9000多間。完全遵造宗法禮儀,顯現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

 以前,在地無論多大的官,到了這裡一定要下馬車,然後獨自走路進去晉見皇帝,開早朝的時候,文武百官還沒有天亮就要在門外守候,不知道那是怎樣的景象?清朝時,四四方方的城牆有一角是斜的,據說因為覺得不工整,所以把那段牆以及城門等建築拆掉重建,破壞了風水,導致清朝的沒落。不過,我覺得這只是段藉口吧?
 
 明信片下的中國宮殿特別的雄偉,無論是這個北京的紫禁城,或是西藏的寺廟,閩南式的家廟或聚落,都有一定的建築式樣與規模。
 
衛星空照圖
http://tripmap.blogspot.com/?x=116.3909&y=39.9167&z=2&

Takol 部落格
http://www.takol.tw

2006/08/04

【威尼斯】安康聖母教堂


2006/2/21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1630年鼠疫結束,威尼斯人酬謝神恩興建這個教堂,名字中Salute表示健康和救贖的意思。

位於威尼斯南端的大運河口,安康教堂是非常顯眼的巴洛克建築,在聖馬可廣場看過來非常壯觀的圓頂。每年11月21日為了慶祝安康節,船隻在大運河上相連,信徒可以從對岸踏著船走過去教堂,而不用搭船或是繞過學院木橋。

教堂內有多位威尼斯畫派的畫作,提香的"寶座上的聖馬可與聖科斯碼、達米安、洛奇、賽斯巴提安"(1511-1512),以及富戲劇性的頂棚畫,還有丁托列多的作品"迦拿的婚禮"(1551)等。印象最深刻的是圓頂下的八邊形空間有個很大的吊燈從上面垂下來,每個祭壇有不同特色,一股莊嚴的氣氛。

走出教堂,下著大雨,我坐在教堂門口的階梯上躲雨,看著大運河上大雨滴泛起的漣漪,想著年僅32歲的建築師隆蓋那(1598-1682)一輩子就投身在建築這個教堂,84歲過逝後的5年這座教堂才完工。

2006/08/03

【巴黎】美惠三女神@羅浮宮


2004/9/22 羅浮宮《美惠三女神》

 在希臘神話中美惠女神(希臘語:Χάριτες)是體現人生全部的美好,他們的名字各代表了美麗、歡樂與青春,聖地在德爾斐附近的賽菲索斯河(Cephissus)。

 美惠女神是宙斯和歐律諾墨的女兒,愛芙羅黛蒂(維納斯)的隨從,她們是最多采多姿生活的人格化象徵,也是希臘人所追求的生活。希臘人的社會建立在分享的基礎上,認為所有的獲得都是一種恩賜,她們的生活不僅僅是理想,更是一種價值體系,利用交換禮品可以跳出復仇的循環。

 天神宙斯把她們由太陽神阿波羅所控管,彈琴指揮她們跳舞,每年舉行慶典儀式。

【羅馬】阿波羅@梵諦岡博物館3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5/blog-post_24.html

 很多畫家都有依此主題作畫,拉斐爾、波提切利、魯本斯等都有相關的作品。但我不知道羅浮宮這個雕像的年代,在哪裡出土?知道的人可否告知我。

Articles in category "Graces"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Graces

2006/08/02

《威尼斯》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7450007716&Actid=tornado

 去威尼斯前就買了這本書,無法仔細的閱讀,因為我對威尼斯充滿了浪漫的奇想,威尼斯回來半年了,斷斷續續讀了幾篇,每讀完一節,我就要回顧我拍回來的照片,又讓我想回去踏遍這個水都。

 對大多數人而言,對威尼斯的認識,可能就只是有段貿易的歷史,是個觀光的海上城市。但是對於威尼斯的歷史,去看過大運河旁瑰麗的豪宅可能還沒有感覺,但是看了這本書後,對威尼斯的人,還有這塊土地的深刻情感,終於有了些許的了解。
9.水都的少數民族(P.110)
  注重實效的寬容令威尼斯成為一個都會城市;東方和西方在此交會......。總督府的柱子之一上面,展示了這樣的多樣性;柱頭上並列著八張臉,波斯人、拉丁人、韃旦人、土耳其人、希臘人、匈牙利人、留鬍子的埃及人,以及一名極為純潔的哥德人。
  所有外國居民中,猶太人是最具彈性的。他們在中世紀的威尼斯,地位處於被保護和被控訴之間。

 由上面這兩段就可以知道,威尼斯是個世界一家的城市,不僅僅如此,幾塊瀉湖組成的威尼斯本島跨過一條小河,就是不同的世界。威尼斯的起源居然是戰爭下人民逃往海上避難的結果,就因為他的共和國獨立,剛好位置在東西方交流的航海重要點,這就是成就這個水都的重要原因。
 
 文藝復興過後南歐的各個城邦因為敵不過北方肥沃土地的農業競爭,為了突破困境,往往請外國的政治家來執政,希望擺脫各貴族的利益糾葛,但這種集權的統治,往往幾年後又形成另一股勢力,並沒有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只有威尼斯跟佛羅倫斯沒有這樣作,他們堅持著當地民主的共和體制,讓這兩個城邦依然存在。

 每每看過威尼斯的歷史,我就會想起我們台灣這塊土地,或許這幾百年來的歷史不盡相同,威尼斯1500年來的歷史多少可以做為我們的借鏡。

2006/08/01

【威尼斯】貢多拉造船廠@硬壤區


2006/2/21 13:00 聖特洛法索造船廠

這個一年只生產10艘左右的造船廠,看起來十分的老舊,逛完學院美術館後在硬壤區閒晃,只覺得這區好有藝術氣息。

書上說這個造船廠的建築源自於提洛爾式,17世紀就有來自白雲山脈的工匠在此造船,清楚的看到造船廠都是木造的廠房,跟威尼斯傳統磚造的建築有很大的不同,我有置身在高山小屋的感覺。純手工的貢多拉需要花ㄧ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造船大師說:1920年代他的父親只花了21天就做好了7艘船。

硬壤區是因為這區地層堅硬而得名,或許這區有兩個博物館,有所藝術學院,可以看到學生群聚聊天。也因如此,周邊有些畫家開的小畫室展覽自己的畫作,也20世紀初期英國僑民也住在此地,加上此地小河流穿流,小橋林立,或許剛好當天下雨,讓我覺得很有詩意。

看著ㄧ個工人慢慢的混著水泥砌著磚塊,修補運河邊的牆面。也只有一個工人在工廠油漆著貢多拉,從事這種勞力的工作真的少了,威尼斯還有古典的一面,或許造船已經大量化生產也說不定?只是我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