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7

【倫敦】狄更斯的《孤雛淚》 Oliver Twist

《孤雛淚》是描述一個孤兒院出身的小孩,因為被賣身到棺材店受到欺負變逃到倫敦並被偷竊集團所吸收,最後被一個有錢人所救的故事。


2007.9 在狄更斯博物館買的明信片

這部小說的創作時間是1837-1839年間,這段期間狄更斯除了寫作,還擔任編輯一本月刊,搬入新居,結婚後還在1838年3月6日生子,這段期間他同時撰寫了四個劇本,因為寫劇本的成效不佳,所以狄更斯放棄了寫作劇本的生涯。

《孤雛淚》是狄更斯早期的作品,除了寫作的對話技巧逐漸成熟之外,當時英國施行窮人救濟法案,許多窮人小孩要被強迫分離,到教區去生活,分配食物,然後再替小孩找到寄養家庭,狄更斯的許多小說(ex:塊肉餘生錄)都有類似的劇情。狄更斯小時後父親破產,他曾經到皮鞋工廠去工作,後來因為父親獲得一筆遺產而不必要再去工作,或許這些過往讓這些劇情一再的出現在他的小說中。


2005 羅曼波蘭斯基在布拉格搭著倫敦的布景拍下這部電影

不知道這部電影的布景還原多少倫敦當年的景象,但的確給我不少的回憶。狄更斯居住的附近就是貧民窟,經常散步的他不斷地利用這些場景來描述他小說內的劇情,這些文學名著對地方來說應該是無價的資產。昨日回鄉掃墓,看到表弟小時候居住的社區沒甚麼大的改變,彷彿就見到同年的背影。希望我們生活的地方也能到處有故事可說。

【倫敦】狄更斯紀念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11.html



歌劇版的電影

2008/04/05

【倫敦】十年前的西敏寺與未婚學弟

今天去南部掃墓,主要是跟姑姑、叔叔們聚聚,這些退休的老人聚會,話題不外乎是身體健康問題與兒女的婚姻大事,我叔叔居然做起媒人的生意。


1998.9 社團學弟的來信

被我叔叔逼問了很久有誰可以介紹給一個62年次某大醫院的女主治醫師,交出了一個名單後,回到家裡翻起舊的明信片,想起這個本來在B公司開發手機硬體的學弟,五年前跳到A公司,我只記得他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全世界到處跑,我很羨慕的收到來自全世界的明信片,如今穩定的在台灣工作,辛苦的他一直沒有女朋友。我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再交出一個名單了!

我在英國的工作告一段落了,下一站將前往瑞典......


十年前的西敏寺前應該沒有抗議英美聯軍攻打伊拉克的人,倫敦也沒有受到恐怖的炸彈攻擊,英鎊在金融市場上可能也沒今日那麼強勢,但是看到這張明信片的景象,這十年來變化不大,紅色的雙層公車還在街上行走。

2008/04/03

【南京】金陵覽勝

這是兩年前木馬陪他父親第一次回家鄉拜祖所寄來的明信片,對於馬爸爸的心理我想應該是非常複雜的,而我去南京則忘不了這裡的城市規畫。


2006.4.5 木馬/南京/三國時期建造的石頭城

南京在歷史上的地名相當多,有金陵、秣陵、石頭城、建鄴、江寧、白下、集慶、天京、南京等。金陵一直是南京最著名的別稱,來自楚威王修建的金陵邑;石頭城也是常見的別稱,三國修建時稱為石頭城。

1853年,太平天國攻入江寧,定都南京,號天京。1864年,湘軍攻入南京,城市幾乎全毀(電影投名狀?)。1906年的滬寧鐵路通車,1911年的津浦鐵路通車,南京是南北陸路和東西水路的交匯點。

而目前南京除了有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先生的陵寢之外,鋼鐵重工業的發展與大學興盛,市區人口在中國沿海城市中並不算太擁擠,觀光的規畫讓南京成為非常優美的地方。

2008/04/02

【倫敦】梵谷割耳後的自畫像@柯陶學院美術館

1888年,梵谷前往阿爾,邀請高更去同住,12月後來梵谷病發拿刀要殺掉高更,高更逃跑後,梵谷就把自己的左耳割下來。


1889年/耳朵綁上繃帶的自畫像/梵谷/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後來因為附近居民聯署要求把梵谷關起來,於是梵谷就被關在一間房間裡,而到他自殺死前的這一年多的時間,醫生拿給他畫筆在房間內不斷地創作,這些自畫像可以看到他內心的世界,而這些畫作本身就是一種治療,要畫一幅人像,就好像是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畫出來,當時梵谷面對鏡子中的自我,要把內心畫在畫布上,是多麼不簡單的一件事情啊!

這幅自畫像中,黃色與綠色的大膽基本配色,表現出一股躁鬱無奈的氣氛。

【倫敦】二手藝術書店內又遇見自殺的人梵谷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7.html

【倫敦】梵谷的座椅@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4.html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8/04/01

【倫敦】竇加的芭蕾舞者@柯陶學院美術館

每次看到芭蕾舞的畫作,想當然而就是竇加的作品,這個雖然是印象派的畫家,但是卻是一個蠻獨立的個體,畫作非常古典,但同時也表現出城市人生活的寫實一面。


1874年/兩位芭蕾舞者/竇加/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竇加(有時也翻譯成狄嘉),1834-1917,在巴黎出生,父親繼承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家業,是富有的銀行家,因此年少的竇加在藝術學院求學的時候就拜安格爾為師。一生未娶的竇加時分的孤僻,不喜歡和人交往,只喜歡在畫室內做畫,跟當時喜歡到戶外捕捉光影的印象派有所不同。

以芭蕾舞為例,竇加跟這些舞者混的很熟,不只是畫舞台上的亮麗表演,而是畫下了這些舞者在後台努力想要表現最好的一面給觀眾的自我要求。當時的巴黎,很多這一類的表演藝術,不見得受到大家的尊敬,竇加可以觀察的那麼細膩,甚至是洗衣婦、歌女、咖啡館內發呆無神的市井小民都用他的畫筆記錄了下來。

巴黎在 1850年代出現了七千多家的咖啡館,很多文學作品與畫作都用咖啡館為背景。雷諾瓦、竇加、馬奈的畫作中有很多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描繪,雷諾瓦的世界比較溫馨感人,馬奈筆下會有很多衝突與省思,而竇加的人物就比較有疏離感,這或許跟他的性格有關。

竇加在蒙馬特的鄰居→【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倫敦】雷諾瓦的包廂@柯陶學院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3/blog-post_23.html

【倫敦】馬奈的酒館@柯陶學院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04.html

2008/03/31

小芙的《從零開始圖解西洋名畫》

國內出版的西洋藝術史大部分是翻譯書,而國內出版的書籍又過於學術,艱澀不容易入門。小芙這幾年寫了不少藝術入門的書,簡單易懂,從歷史的背景生活中去了解畫作的含意,讓旅行中參觀博物館收穫更多。


2008.2.28 出版

西洋美術史大放異彩大部分是從文藝復興開始介紹,從義大利佛羅倫斯這個地方萌芽,然後在羅馬壯大,在威尼斯也有獨特的文藝復興運動,展現在畫作上稱為威尼斯畫派,而同時期的德國、荷蘭地區也有北方的文藝復興。

歷經了文藝復興,到了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變形珍珠和貝殼螺紋,進入復古浪漫與想像的女體畫風,在19世紀末出現了印象派在巴黎大放異彩,印象派每個畫家的特色不一,表現方式也各有千秋,過了後期印象派之後,表現主義、野獸派、巴黎畫派、超現實主義的發展更衍生出了變形與抽象的藝術概念,而這些現代藝術的百家爭鳴,為人類彼此的了解與互相的認識留下了更多的空間。

這是第四本小芙所寫的藝術相關的書籍,後面還有一系列的出版計畫,希望這些書能夠賣的長長久久。

從零開始圖解西洋名畫
http://www.anobii.com/books/從零開始圖解西洋名畫/9789861771892/01962d491cfec2c0c3/

2008/03/28

【伊朗】古城雅茲德

這回 Frances 跟黃老師的團去伊朗了,去年去過中東後,這一路的古文明之旅就這樣展開。


2008.2.26 Frances 於伊朗寄出

Frances 寫來的明信片上面寫著:
這是伊朗南部古城雅茲德(YAZD)的星期五清真寺,這兩個尖塔是此地最高的建築。伊朗人民都很和善,連軍人都和我們微笑打招呼,難以想像這是地球上少數敢與美國對抗的國家。

很喜歡到處旅行的 Frances 去年去以色列買回來古地圖我都還沒有研究,這次去伊朗應該會有很多的故事,我們就來看看吧!

2008/03/27

【廈門】鼓浪嶼

鼓浪嶼,在福建廈門外海不到1公里的一個小島,是著名的風景區,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氣氛幽靜,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


2008.2.26 熱氣球寫著:二月的鼓浪嶼仍帶著綿綿細雨更多了詩情畫意

熱氣球的藍色冒險: [明信片] 鼓浪嶼 ▪ 中國最美的城區
http://blog.xuite.net/omiomi/balloon/16391978


今天以前我還不知道有鼓浪嶼這個地方,收到這張明信片才去查,原來鴉片戰爭後,清朝與列強簽訂的條約答應要開放此地做為通商港口。先後有13個國家在這裡建立領事館,也因此鼓浪嶼保留了很多各國特色的歷史建築。

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最高,有眾多音樂世家,也有鋼琴博物館、風琴博物館及鋼琴學校等,所以有「鋼琴之島」美稱。


鼓浪嶼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C%93%E6%B5%AA%E5%B1%BF

2008/03/26

【台北】天后宮

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南府城與鹿港的天后宮規模都很大,可是緣於艋舺的台北天后宮規模就小的多,但是麻雀雖小可是五臟俱全。


清乾隆時候的舊鐘

要嚴格說起來,在今天貴陽街二段、西園路口附近,建於1746年(清乾隆11年)的新興宮,與龍山寺、祖師廟稱為艋舺三大廟宇。有一個傳說是有條商船上面載有媽祖像,回程的時候要把神像帶回,但是都無法成行,於是把神像請回岸上,才安然離開,於是行船的商行集資在此蓋了新興宮。

日本人1895年來台後建了許多的寺廟並把日本佛教帶進來,到了二次大戰爆發,日本人為了挖防空洞,把新興宮拆了,新興宮的媽祖像暫時安置在龍山寺,一直到戰後1948年才找到弘法寺做為新興宮新址,1952年改名為天后宮。因為本來這裡是弘法寺,所以原來的弘法法師也供奉在側。

台北天后宮在熱鬧繁華寸土寸金的西門町,香火鼎盛,有空來此看完電影可以進去走走,可以跟寺方要本『閱讀台北天后宮』的小冊子,裡面有很詳盡的介紹與說明,雖然不是很大器的寺廟,但是放慢腳步進去欣賞,也會有很多收穫。

2008/03/25

【台北】北投溫泉博物館

只記得小時候有去北投煮溫泉蛋,然後大學的時候有到北投去出野外、幾次的郊遊,對北投的印象幾乎是零。


2008.3.2 溫泉博物館前拍婚紗照

北投溫泉浴場建於1913年,是兩層仿英磚造建築,在日治時期是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一樓為磚造浴池,裡面有羅馬式的列柱與拱門造型,二樓為木造,裡面有榻榻米供人休憩,不過現在圍起來只能在外圍參觀,我覺得有點可惜。1995年,北投國小師生覺得這棟建築具有歷史價值,與居民組成推動小組,保留此地為歷史古蹟建築。

北投溫泉博物館
http://peitoumuseum.culture.gov.tw/


北投原先屬於芝蘭二堡,日治時期在北投當地新設一庄,定名為北投庄,當時的北投是隸屬於七星郡,在二次戰後才併入大台北範圍之內。古時原為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部落居住,「北投」這個地名在平埔族的語言,是代表「女巫」的意思,是代表女巫居住的地方。

到北投除了泡硫磺溫泉,還有許多步道,凱達格蘭文化館不但可以進去吹冷氣,看看原住民的文物展覽,到樓上的圖書室翻閱相關文獻,或者在外眺望世界級的觀光圖書館、溫泉博物館放鬆一個假日下午,輕鬆又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