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1

【布拉格】畫像@第七天

在自由活動的時間快速的買票進去聖喬治女俢道院美術館,只看完了19世紀畫作特展就要趕去集合。


聖維徒斯大教堂內的彩繪玻璃

1. 坐地鐵轉程搖搖車上聖維徒斯大教堂
2. 皇宮
3. 用餐
4. 黃金小巷
5. 聖喬治女俢道院美術館
6. 在莫札特表演過的劇場聽音樂劇(片段)
7. 週末的街道有些表演
8. 在聖尼古拉教堂前,胡斯紀念碑聽一個老伯吹薩克斯風
9. 查理士橋夜拍(人太多)

2008/10/10

【庫特拉荷拉】好多小朋友在街頭玩耍@第六天

從昨日的特爾屈小鎮開始,發現街上的觀光客少了,但是小朋友多了。



1. 英吉夫(金蒂墟)的霧氣很重,一直到十點多才散去
2. 庫特拉荷拉人骨教堂
3. 哥德式聖芭芭拉教堂
4. 銀礦沒開放
5. 逛了一家二手書店,是這幾天的唯一,門口還有書店創辦人的肖像,這裡的書店不那麼觀光化.
5. 老城區到處都是小朋友在玩耍,捷克生小孩有四年三年育嬰假,所以到處都是媽媽帶小孩出來散步,但這裡的人口還是負成長。
6. 夜宿布拉格

2008/10/09

【特爾曲】寧靜的世界遺產小鎮@第五天

這個列在世界遺產的小鎮擁有兩座池塘,文藝復興式的立面意外地沒什麼觀光客.



1. 克倫洛夫霧氣晨拍
2. 豪華的 Hluboka 城堡精品很精緻
3. 特爾曲停車場的餐廳裝潢超現代,店員也掌很帥,套餐便宜
4. 特爾曲逛了三家書店還有藝術家的畫廊,也拍到金色的夕陽
5. 英吉夫(金蒂墟)夜拍
6. 夜宿

2008/10/08

【克倫洛夫】台灣人真多@第四天

來這裡的觀光客居然是台灣人的天下.



克倫洛夫晨拍→城堡導覽→拍商店櫥窗→EGON博物館→達利展→拍廢墟→找到三家書店→Vitus教堂→夕陽下的好景點→玫瑰旅館→德國豬腳餐(小S大爆笑)→夜拍

2008/10/07

【瑪麗安斯基】楓@第三天

來捷克的觀光客大部分是德國人.



卡羅維瓦利晨拍好多老人還有學生→瑪麗安斯基又是溫泉→楓葉落的公園一片片→音樂噴泉→逛街找到一個漂亮的東正教堂→遇到我在捷克的第一家書店→超市隨便買來吃→經過漂亮的森林與丘陵區→休息站→百威書店→百威廣場夕陽拍到金黃色的建築→黑麥百威啤酒真好喝→克倫洛夫白夫人餐館→夜拍→宿克倫洛夫

2008/10/06

【卡羅維瓦利】喝不完的治病溫泉水@第二天

六點多就醒來,然後出去散步,秋天,卡羅維瓦利的清晨很冷,手都動僵了!


這個溫泉長廊本來要蓋兩層,結果經費不足不蓋了,於是柱子都放在一樓,真多柱子

早餐很不錯,拿了紅胡蘿蔔與生菜,很甜,吃的很飽.喝了不少溫泉水,聽說可以治病.晚餐,在有名的普普飯店的咖啡館吃了點心當作晚餐,散步在河邊拍夜景,很愜意!

流水帳:蘇俄的東正教教堂→森林入口→溫泉到處喝溫泉水→午餐→坐纜車→上高塔→繼續喝溫泉水→普普飯店咖啡館→逛街→夜拍→回飯店整理照片(1000張)→宿卡羅維瓦利

看了一些在修復中的百年建築立面,十幾年前這裡還不是熱門觀光區,如今換然一新的模樣,還真不知道過往風華歷史?

2008/10/05

【台北】本願寺台灣別院@萬華406號廣場

走在西門町附近的中華路上,可以看到有一處公園,公園內還保有一些本願寺的遺跡,留下來的日式建築還混合歷年來修補的痕跡,可以看出這座寺廟外歷經了怎樣的年代!


1925年,本願寺旁的輪番所

這個輪番所在1924年被燒毀,次年又重新建,這個鄰近西門外的這塊土地從日本時代一開端 1899年起就成為淨土真宗規劃興建傳道的地方,後來慢慢把鐘樓、會堂、寺廟主體等蓋起來,一直到 1933 年才完成,當然這三十幾年的歷史很難查的明白。


1933 年完工的仿唐式建築

整個台北城在二次戰中嚴重的轟炸,日本戰敗後,這裡改為理教總公所,看上面這張老照片,可以知道整個寺廟周邊都成了大雜院,1975年一場大火把寺廟燒毀。後來中華商場拆掉,鐵路地下化,火車在附近的喧鬧也走入了歷史。

歷史的遺跡已經不在,只留下一片遺蹟讓人回憶,告示牌也模糊不清無法細讀,上面寫的萬華406號廣場、台北別院,沒有用任何艋舺或日本時代舊名,是誰在敘述誰的歷史?對於這片土地的歷史,我們要努力的還要更多!

2008/10/04

【台北】一開始就被很多人服務的捷克行

一早在睡夢中被機場接送司機的電話驚醒,他說他的車子在巷口被別人撞到。



我下樓看其實不太嚴重,可是好像撞上來的車子不太想和解,後來巡邏的警員來了,我想可能會拖很久吧!後來接送公司再派一台車來。我順利的到了機場,很少很少跟團的我被和藹可親又風趣的領隊服務,現在在機場貴賓室,又有很多人服務。

我想應該是個好兆頭,會有場愉快的旅行。

2008/10/03

【台北】圓環散步學

上星期六颱風前夕,圓環文化工作室辦了一個散步導覽,洪致文老師透過一些老照片,帶大家走過他兒時的回憶,不是有名的景點,卻看到深刻的感情。


圓環旁的老郵局與艋舺的郵局是雙胞胎,應該去艋舺找找看


背後的玻璃帷幕圓環還是荒廢,旁邊準備要拆的老公寓,難得露了臉,我想應該是颱風把它的衣服吹走了,圓弧狀的公寓以前是旅社,頂樓的建築還是傳統的磚瓦式建築讓人覺淂好奇。

建於 1940年之後的建築表面大部分都是用黃色的磚片,據說那時這個顏色讓美軍的轟炸人員會分辨不出是房子還是黃土!而免於轟炸。而那時日本的本島因為美軍用燃燒彈轟炸,讓全是木材建築的房子東京全部燒毀,所以在台北城實施了『疏開』的政策,會把一些房子拆除,留下比較大的巷道,避免因為轟炸燃燒木製房子延燒開來。我們在圓環附近的巷弄間走著,洪老師跟我們解釋哪邊是被疏開,哪邊是老鐵道走的路,而城市的道路軸線原本的規劃,後來又怎樣的演變!

洪老師除了帶我們到日新國小看看老校舍,也走過原本是鐵道的蓬萊國小,這樣成雙成對的國小隔著一個街道,是日本時代男女分校又要節省資源的作法,鄰近的太平、永樂國小也是這樣的規劃。可惜蓬萊國小的建築已經全部翻新了,只剩下日新國小。目前我們面臨少子化小班制的學制,前幾年校舍改建把老建築都拆了非常可惜,若當時讓兩個學校合一,透過新建築設計連結兩校的老建築,這樣的作法既能保留學生童年的記憶,又可以多出不少教室,並保留學生活動的空間,不知道有沒有人研究過?

我們從小到大留下的記憶除了對『人』的感覺外,我想就是對建築的情感了,城市不斷地在變換它的容顏,而我們又留給下一代怎樣的回憶。

相關網站:
《第十八次導覽報名》圓環老街記憶
洪致文⊙鐵道時光‧氣象時間
米果【私‧生活意見】謎樣的老屋

2008/10/01

【新竹】內灣老街

上星期跟攝影班的同學一起去新竹玩耍,去了薰衣草森林公園、內灣老街、火車站,坐了一段冷氣很強的火車,還去了草葉集書店吃飯。


2008.9.21 內灣老街的內灣戲院前遊客如織

內灣老街當地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是最近幾年開發的,景點有內灣車站、內灣戲院、內灣吊橋等。內灣支線是1947年為了發展竹東的地方工業,運輸水泥、玻璃、木材、茶葉、尖石山區的礦產等所興建的,後來配合煤礦的開發,再延長成為目前的內灣線,可以想見當年因為商業貿易的人潮,近幾年道路的發達,以及礦產的萎縮,人潮已不見。後來,在觀光熱潮下重新規劃,人潮重新回到老街,但很多店只有假日才開,我去的那時人真是爆多的可怕,完全沒有懷舊感。

老街上房屋多以紅磚柱作成地基,然後用木材作屋身,是很傳統的日式建築,經過長時間的混搭,可以想見這條街是什麼樣的建築都有吧!內灣老街我去了兩次,但是每次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只想找個不是假日的時間去細細地品味那段過往雲煙。

希望秋末遠方山上的楓紅,配上吊橋下的溪水流過,加上日式建築,應該會有不同景況吧?

[外拍活動] 2008/9/21 內灣+ 薰衣草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