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1

【台北】圓弧造型的轉角街屋,佛來心的迪化207博物館



今天搶先踏入還沒開幕的博物館,是陳國慈女士自營的老屋博物館,自從他放棄台北故事館、撫台街洋樓的經營,就很期待他可以繼續策展,這次重出江湖,又再度出來燒錢,真的佩服她的精神、毅力。

一踏入老屋,@An-Chi Hua安綺 就跟我說,有關石子的建築工法有三種:抿石子、磨石子、洗石子,然後又說這棟房子有三個洗石子的樣式:人參、葡萄與蜜蜂,採光良好的三層樓的老房子,居然連頂樓露台也開放,相信所有人的童年記憶,都可以喚回來了。

在每一場的導覽中,我把自己當成策展人,即使是相同的路線,因應不同的人,我都會做相當的調整,但導覽只要我自己調整即可,長期作策展活動的安綺,這一路走來想必內心交雜吧?

幸好,看了這檔的老屋相關的展,還是有一部分的人脈可以再利用,也不全然是無中生有,我們要增加文化的深厚度,就是要有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事情啊!

我也好想有棟老房子可以開二手書店!前提是不要負擔營運壓力。

1930年代汽車設計流線的造型,主要訴求是風洞實驗圓弧形可以降低風阻,當時的電冰箱、麵包機、黑膠唱盤等流行家電,都傳染上了這樣的造型,美國在加油站旁的餐廳、速食店,好像都有了這樣的流線弧度。

台灣 1960 年代在轉角的街屋,似乎也流行這樣的設計,有時因為水圳道通過,所以轉角就特別用圓弧形,由時候在這樣的路口看到這樣的房子,除了顯出趣味,其實還帶有一絲的品味,但是,現在的房子似乎沒有了這樣的設計,除了盡量隱私隱密點,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包入私用空間。

送了迪化207博物館的地址牌,真心的希望更多人投入老房子再造再生。

此外,經過了"簡單喜悅",掛上了這個橫幅藍底的圖案,好像藝術圖騰,我想大部分人應該不知道,一種有如原子筆頭大小的古生物--有孔蟲,放大到這麼大之後,充滿了感情,簡單喜悅內還掛有台灣地質圖等,經營者是黃敦友老師的女兒。

2017/04/10

【台北】北署→刑警總隊→大同分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照片:1933, 2011, 2017年

1933年,這座建物有很厲害的扇形拘留室、水牢,目前遺留部分的圍牆是台北城牆石再利用,原來的面磚是北投窯場所燒出的土褐色面磚。

1976年,我兒時的印象,這個十字路口車流量大,警察局前的廣場有攤販叫賣,周邊許多木材店(可能還有棺材店),三輪車、貨車、摩托車、腳踏車來來往往。

當年蔣渭水因日本皇太子來,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團」名義去請願而被拘留,因為多次出入北署,而北署位於日新町,所以他戲稱這裡為日新旅館。不過蔣渭水進出的北署,應該是目前大同分局對面的家樂福位置,1931年過世時,這棟建物還沒有興建。

2017年,這棟建物增建的部分終於移除掉了,也貼回了土褐色面磚,期待能有『新文化』的意義!

2017/04/09

【台北】何醫師台大醫學人文館的導覽



上週去參加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的導覽,三個小時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很累人的,這場融合台北賓館+台大醫學人文館+臺大醫院舊館外的導覽,我其實喜歡後半段,但大家到後面可能都累垮了。

何醫師是牙醫,也是保安宮的董事,保生大帝也是醫師,何醫師的父親也是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畢業,也都是這個銅像堀內次雄的學生。

不知道為何念醫學院的學生,多帶有家族傳承的意味,並且很感謝每次來醫學人文館,都讓我驚奇,這次走廊上展出了氰酸鉀的作品,其中李鎮源退休後投入台灣建國推動的工作,很希望氰酸鉀可以發行相關文創產品,有我最喜歡收藏的撲克牌就好了!

以自己所學,導覽自己就學中的歷史,我覺得是最珍貴的活動,真希望各科系都可以有這樣的人出來導覽,也舉辦各式的展覽,讓台灣人可以更了解自己。

2017/04/08

【台北】文博會串聯好店,第一場



這場導覽應該是百樣文化混搭吧!然後被我強力置入在地歷史,因為是第一場,總覺得有點卡卡的,我今天的結論就是:

台灣正在做產業大翻轉,要靠四通八達的微血管延伸觸角,異業結合才能成功。

但是"串聯好店",要如何連結,感覺上還是要用"文化",顏水龍的台灣工藝一書,主要是推廣在地工藝,也如同柳宗悅的民藝之旅,店家著重在銷售無可厚非,帶到該產業的歷史文化還是不夠的,應該強調的是在地連結,"在地"多大,大到整個台灣、亞洲,或是小到中山、大同區,只要能說得出口,相信就可以引發共鳴。

今天帶的大多是台北人,但是走的路線都是觀光客路線,或許也是時候,把自己偽裝成觀光客,在這一區走跳,從自己人了解自己這塊土地的時候吧!

這條路線,是同事規劃很久,與文博會討論很多次,怎樣把文化,把創意,把產業串連起來十分不容易,我每次帶導覽最重視的一條街區一個大區域演變的過程,但是,這次的串聯好店契合這個演變,我想最清楚的,莫過於這次帶導覽的同事,因為她從小就住在這邊,最清楚這樣的演變。

導覽路線:小器生活道具→ 小器藝廊 → 小器梅酒屋 → 中山18 → MIIN GIFT→ 蔡瑞月舞蹈社 → 田園城市風格書店 → The One → 光點台北(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 → 安達窯 → 以覺學 →林森公園
(依店家實際狀況,路線可能微調,部分店家不會入內)

往後還有五場次,報名網址:
http://www.accupass.com/event/register/1703160810391888952087— 在 The One 中山。

2017/04/06

《目擊者》Who Killed Cock Robin 電影中暗藏的隱喻



這幾年的電影喜歡隱藏彩蛋,而市面上太多的影評,其實說不上是影評,就只是幫大家點出彩蛋在哪裡而已。

以往的台灣電影暗藏在畫面中的隱喻,可能太過"隱"藏,而且也不太多,往往一幕就閃過去,這部目擊者,不但把"隱"大喇喇的放出來,而且到處都是彩蛋,這是一部影評者會喜歡看的電影,節奏也十分順暢,真的用四千萬就可以拍出這樣的電影嗎?

這要拜現在科技進步,空拍、剪接、不同角度的攝影,也是這幾年技術比較成熟。

一開始的車禍,鏡子碎裂反射出很多的眼睛,代表不同的角度,而目擊者到底只是目擊者而已,還是後來成為了參與者,從邱老師這個媒體人從政掌握權力;或是小齊的小主管Maggie使用女色在險惡的工作環境努力上爬;甚至是看起來老實的徐愛婷(張老師)等人,每個人隨著社會化過程,本來只是小奸小惡,但後來整個共犯社會體系下,所有事情變成不能說的秘密。

片中也隱藏了許許多多的新聞事件,我想這是導演的編劇能力很強,但應該也是時候培養我們的編劇團隊,台灣的故事值得讓全世界的人了解。

Who Killed Cock Robin,來自英國(德國?)的童謠,知更鳥的隱喻,一個故事的體系,其實需要時間的淬鍊。而一部好的電影,更需要大家的支持,走出電影院,我已經在期待更精采的續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