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2

【台北】女文青常來的店,很正的阿正廚房#女文青24



今天先貼一下很漂亮的擺盤,阿正師父的料理很猛,除了味道能夠互相相襯之外,顏色也要很搭,甚至是擺盤是擺好擺滿,高低有層次,比西洋藝術繪畫中的油畫還要講究。

傳統法國料理講究擺盤,但是總有很大的留白空間,要擺滿是非常不容易的,不然大家可以自行試試看。

阿正師父也寫了一手好字,大家去吃飯後,趁師父有空的時候,多多跟他討論,無論是台菜或是世界各地料理,能夠融會貫通施行在餐廳,真的非常不容易的。

連穿著都很有味道。— 與黃守正在阿正廚坊 Chef Show Time

2018/09/01

《台北慢步》女文青#23



本日文青是這兩位,這兩位都很會趴趴走,一下日本,一下韓國,一下彰化,一下又回到家裡拍日出。

不過,手上拿著,剛好少了最新的《台北慢步》

我也很想寫世界各大城市的旅行書,但是總覺得無法深入,怕只是浮光掠影,所以就只寫台北。

我想是時候打開任意門了,或許可以用台北 vs 東京,台北 vs 上海,台北 vs 伊斯坦堡,台北 vs 紐約,台北 vs 巴黎,台北 vs 馬德里,台北 vs 阿姆斯特丹等方式來試試看啊!

海豚背後的"昭和",或許也可以來寫一本昭和時代的慢步。感謝部落格時代就一直支持我的好朋友。

#台北慢步女文青— 和曾淨慈和江巧文。

2018.09《TaipeiWalker》No.257,水瓶子城市漫步23:大千百貨,原來的亞細亞旅館,曾經是彭瑞麟的亞圃廬寫真館



位於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三號的大千百貨,還有隔壁的萬里紅公共食堂(維特咖啡館)都已經修復,但是興建於 1927年的這棟樓房,指定為歷史建築名稱卻是1970年開幕的大千百貨,這中間失落的歷史,到底是哪些店家進駐呢?

日本時代這個地方原來是倉庫,1927年改建為三層樓五開間的旅館--亞細亞ホテル,外觀簡單的洗石子,只有中央的山牆有勳章裝飾,並刻有有亞細亞的字樣。旅店於1928年開幕,強調「家屋新築,交通利便。庭園幽雅,注重衛生。設備完全,客室精緻。待遇親切,宿料低廉」。擁有三十幾間客房的旅館,生意好到還在附近樓房擴增客房,但是好景不常,1930年代全球經濟不景氣,大稻埕的茶葉出口也受到影響,更別提旅行住宿了,於是結束營業。

1931年,彭瑞麟剛從日本內地留學回台,在此二樓開設了「アポロ寫場」,アポロ(Apollo)為太陽神的意思,是彭瑞麟的老師石川欽一郎幫他取的名字,希望這家寫真館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光發亮。攝影是完全依賴「光」的工作,取這樣的名字十分有意義,但後來美、日戰爭期間,店名則改名為「亞圃廬」,是 Apollo 的音譯,也有紀念父親香圃與老師欽一盧的意義,可是後來又被迫改名,彭瑞麟就使用他的名字「瑞」,取名為瑞光寫真館。

彭瑞麟在開設寫真館,不斷的專研使用新技術,收費也較城中的寫真館高,所以被顧客批評,而當年經濟不景氣,在大稻埕本島人區開設商店不容易,他還在報紙寫稿,開設寫真研究所教授學生,這些學生在戰後紛紛開設照相館填補日人返回後的空缺。

戰爭因素,彭瑞麟的寫真館屢屢被迫改名,這樣窮困的環境也很難繼續經營。他除了有攝影專業,也會繪畫,持有醫師執照,加入日本東洋醫道會,並開設彭瑞麟中醫診所。1946年被國民政府以莫須有罪名強制拘留過,還好被朋友救出來。

戰後的大千百貨重新整修,1970年開幕時還請到明星楊麗花揭幕剪綵轟動一時,引進了電動手扶梯,很多朋友小時候都有去吹冷氣玩手扶梯的經歷。延平北路日本時代為「太平通」,新的建築法規與技術,這些水泥樓房非常強固,戰後為了增加生活空間,經常把頂樓的黑瓦屋頂拆除加蓋一層,從後火車站一路往北到民權西路的台北橋頭,除了旅館,還有茶行、金飾銀樓、醫院診所、書店等。

2013年修復好的歷史建築,至今依然閒置,不知道發生了甚麼問題,上述那麼多故事,都可作為經營再生的參考。


2018/08/31

持續七天與七位朋友推薦七本好書:《NICHE 02 台灣建築探訪》《台南海線人文小旅行》《錢湯》《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台中歷史地圖散步》《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



《NICHE 02 台灣建築探訪》

經常遇到咖啡館達人說這家咖啡館是誰開的,那家咖啡館跟這家咖啡館有甚麼關係,透過咖啡的味道與館內的風格,還真的有那麼一點的關聯度。

咖啡之於咖啡館,就等於建築師之於建築物的關係了,翻開這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棟建築跟那棟建築是同一個建築師設計,這棟建築是老師設計,那棟建築是學生的作品。台灣的建築有其系譜,也有符合這座島嶼氣候的獨特性,更可以看出這百年的歷史,花一點時間了解,收穫非常豐富。

雖然是2015年出版,建築有獨特的雋永性,見古知今,也可讓我們迎向未來。— 和Irene Chao 和 Hungyin Chen。



《台南海線人文小旅行》

海、河與陸地的交會處,是先人生活的地方,也因此產出最多的人文風情,除了打魚、交易、農作、廟宇祭典也多在這裡,你是否可曾想過以前人出國也是要經過海關,看過這本書內描述的變遷,才恍然大悟為何會變成今日的模樣。

名副其實的歷史散步,感覺已經不算是小旅行了,不彷帶著書在各古蹟間悠閒的慢步,若是你怕假日風景區都是人,那你就錯了,或許到了大景點人潮很多,但是拐個彎走入小巷弄,神奇的人潮就消失不見了,這也是台灣觀光不夠細緻之處,總是觀光到門面而已,期待有更多這一類的介紹,讓我們文化厚度可以加深。

台南不只只有美食,還有歷史、風景,歷史也不應該只有硬梆梆在課本中看見,而是在旅行中可以實際可以撫觸到的建築與地理景觀。

不知道要點名誰,只好點名在台南生活的朋友 歹逗陣





《錢湯》

這個看書名就不解釋了,今天點名經常去日本泡湯的大樹先生 Bigtree Lee 也來貼七天的書封面就好。

此外一樣是長腿先生的 Kevin Lee 要準備接招





《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今日點名 Paoning Yin 老師,應該隨便把書架上的書拍一張就有七本以上的書了吧?

看完了這本書,終於能體會小時候跟外婆相處的心情,原來她那時自由戀愛、自己設計洋裝旗袍,還可以自己精心打扮喜歡的髮型,那個曾經在台灣的社會,是多大的改變。

這本書談到了日本時代的除了謝雪紅外,還有許多台灣少女文青:

黃鳳姿,艋舺人,在少女時代就有著作七娘媽生》、《七爺八爺》等,被稱為「文學少女」。

楊千鶴,台北市人,進入台灣日日新報擔任文化記者,任職前爭取到與日人相同待遇,是台灣第一位女記者。

辜顏碧霞,三峽人,台北第三高女(中山女高)畢業,出版日文自傳小說《流》,後來牽連白色恐怖被關。

本書不但資料量很大,資訊量也很豐富,每閱讀一章,就會回頭思考那個時代的女性心理到底在想甚麼呢?

PS. 希望下次再版可以出一個人名索引





《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

點名 吳卡密,幫我們推薦七本書吧!





《台中歷史地圖散步》

#持續七天與七位朋友推薦七本好書
#第六天 No.06

點名航照圖大師 黃湯姆,幫我們推薦七本書吧!

ps. 被點名沒時間的朋友,也可以直接拍七本書在同一張照片上傳交差即可。





《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

#持續七天與七位朋友推薦七本好書
#第七天 No.07

這本書資訊量太多,實在消化不完— 和 Su Lee


2018/08/30

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你希望未來如何?



這個男主角有「重播」的能力,靠著意志力回到小學五年級,獨立對抗即將發生的幼童誘殺事件,但是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對抗聰明的兇手。

後來他發現唯有透過團體合作才有辦法對抗兇手,而這個孤獨的兇手竟然要等待他從昏迷甦醒,才有了生命的意義,終於有了對手一決高下。

若我回到以前,我到底會做甚麼呢?我會更有勇氣面對難題嗎?

應該先把股價歷史資料背下來。

《臺風雜記》佐倉孫三



用漢文寫的台灣風俗紀錄,我覺得這本書有趣的是不同年代不同人的註釋評論,有點像清帝國的乾隆皇帝喜歡做的事情,透過不同的觀點來看風土民情。

閱讀過很多有關台灣以前的風俗,總想要找到源頭出自誰手,原來很大部分是這位警察佐倉孫三所記錄的。

市民大道的台北地下街與花蓮的將軍府,日本文化的想像



因為日本動漫深受台灣年輕人喜愛,這條地下街充滿了年輕學生,各式各樣日本來台的產品也在各個店鋪販賣,但是總有不少父母要帶小朋友來,所以就設立了各種裝飾,方便讓長輩拍照打卡。

我對這樣的打卡文化並不排斥,甚至本身就是愛好者,但是,我們陳設的圖騰、符號,背後有形成的原因與意義,是否可以做個簡單的看板,讓大眾了解,我覺得來此逛街扭蛋夾娃娃的年經人,可以說的故事都比我們還要深刻的多。

或者是在這個地理位置,放一些當年建築的照片,增加連結性呢?

地下街,我覺得可以當成"博物館"的概念來經營,把文化做的更深一點,或許每一條地下街、商店街都應該有一個策展人。

看到東南亞的商店,以台灣為中心,我們可以做的展覽還真的不少啊!

這九張照片夾雜了兩張花蓮將軍府,十幾年來的日式建築群,有一棟已經修復好了,或許沒有經費只能擺設這些日本圖騰,其實當時已經很洋化了,可以跟廣島的吳市做一點文化交流,展物就可以豐富起來啊?!

2018/08/29

《台北慢步》央廣的主持人#女文青22



我這輩子上最多次的節目,絕對是她主持的節目沒錯,現在的廣播主持人要三頭六臂,不但要會寫文案,剪接聲音、配樂,還要會寫文章,同時還要人脈廣會找來賓,遇到不太會表達的來賓(如我),還要能夠帶動氣氛。

我想未來的廣播,還要能夠直播吧!

有次上節目聊到菊元百貨,她說有次去大稻埕訪問,知道在南京西、延平北路口,已經改建,當時我並不清楚,回來找資料才找到了原來菊元百貨公司的前身起家厝真的在那邊啊!這才讓我從都市的地緣關係來看這些人發展的關係。

一個主持人的養成不是那麼容易,希望電台有更多人力,可以做為主持人的助手,也能培養年輕人進入廣播世界。

2018/08/28

《台北慢步》女文青慢步到台南去了 #女文青21



有一次淡大文茹老師說要帶幾個老師一起去三峽看李梅樹美術館舉辦的鹽月桃甫展,剛好有空就一起跟去了。

文茹老師說:



這位女文青是在台灣逐漸生根的日本教師,除了日語教學之外,對於台灣深度文化、人文歷史都有高度的興趣。



在三峽老街慢步的時候,這幾位老師用日語很豪邁的交談著,看著許多設施不知道討論甚麼?跟我在日本商店街觀察到的女性很不相同,尤其是在餐廳吃飯的時候,聊天笑聲大得驚人,我幾乎都想要裝作不認識這群人逃走。

後來想想,可能是老師的職業病,音量要大一點學生才聽得清楚。

我很能理解許多日本女性來台灣觀光下飛機解放的心情,彷彿到達了一個自由的國度。但是,這群人是已經在台灣生活好幾年,也在大學擔任教職。我想這應該算是從"入境隨俗"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吧?

不過,相當佩服來台灣生活、工作的日本人,在很多傳統刻板印象下被我們用放大鏡觀察,其實她只是融入台灣生活而已,是我大驚小怪了。— 與Kanae Nakamura 和 WenJu Lee在奉茶.十八卯

《南方的據點》復刻版與《時空旅人》



一本是1944年台灣總督府出版,紀錄日本時代台灣的政績,一本是2018年的雜誌,兩本書的封面與內文交叉比較,拼圖拼出比較完整的台灣。

現在來看這些書的主題大綱或許有些八股,《南方的據點》發行當時是戰爭期間,以台灣為中心輻射出去許多的國家,都說明了台灣的重要性,也是帝國的中心。

《時空旅人》雖然偏重日本時代的人事物,但為了市場考量還是加入了許多的飲食與夜市篇幅,最後一章也說明了台灣民主化的過程,雖不算完整,但也考慮周全。

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你認識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