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6

No.36【台北】呷米

#五十次生日趴 第三十六趴 呷米
這是一家素食餐廳,讓多趴食太多肉的胃腸有點喘息的機會,由於我遲到,所以聚會時間硬生生少了半小時,很感謝同學中午抽空接見。

六道輪迴,人生隨緣的態度越發明顯,我們說的容易,實際要做並不容易,而隨緣也需要兩造都同意,不只在人間,或許人死後也需要隨緣吧?很難的學習,或許要好幾輩子才能有所悟道。

2025/01/25

2025/01/20

No.22【台北】福華牛肉麵

感謝 李方菁 新的女神豆,教授我沖煮秘方,等一下要來沖看看 。

福華飯店的生意不錯,人來人往,到了七賢廳吃牛肉麵、海南雞飯,忍不住再翻閱一下廖欽福回憶錄,通常到飯店都會覺得整體來看總會有一些缺點,但福華是我覺得樣樣都很到位,食物也道味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在延平中學附近,我們這群人延平的比例很高,還有媽媽也是延平國中部畢業的。

PS. 下次要凡爾賽玫瑰風嗎?

圖一,剛從北海道回來就趕來聚餐
圖二,延平學妹
圖三,點點+特色襪子
圖四,牛肉麵料很實在

2025/01/17

No.20【台北】草原風蒙古火鍋

很感謝真木陽子小姐請客,冬天吃火鍋就是很爽。自從去年在台大醫院巧遇陽子小姐,當時因為父親在台大而遇到,如今她的父親還在奮戰,當我們討論父母與小孩,我覺得我們能夠掌握的實在很少,擔心也沒甚麼用。

最近一年開始吃降血壓的中藥,本來一天吃三次,然後發現一天吃兩次就夠了,最近發現一天只要吃一包就好,中藥有那麼完美嗎?只要吃一點就好像有效,我擔心會不會有其他副作用啊?!

看來一日一餐控制體重很好,但也到了需要多運動的年紀了!

PS. 突然想到後部落格時代,一群格友有來吃過這家新開的餐廳,這些人如今何在呢?

2024/12/26

【新竹】北埔老宅內的現代畫

這幅掛在老宅的畫,雖然是現代畫,但是非常搭配這樣的老空間,我們實在說"美"是見仁見智,但是美就是美,大部分人都可以認同的。

我覺得"美"是甚麼呢?個人淺見是一定要能有歷史感,看到鯉魚就讓我想到莊子,每次都會想到他的魚在水裡是否快樂的論證,其實有沒有結論不是那麼重要,而是確認的過程,養寵物的人們,對於深愛的動物,一定知道牠們開不開心,這是一種意識的交流。

我非常佩服水井茶堂的老闆古武南的人生哲學,有些人總在中庸之道模稜兩可間做事猜測別人的心,但實際上有時候答案很簡單,但執行上會遇上很多困難,就只要想清楚持續執行即可。

沒有人規定老房子就是要維持老態,公媽廳也可以掛現代流行的畫作,有空請到北埔的水井茶堂與忠恕堂體驗一下古先生的美感與哲學。

2024/12/23

【台北】誠品書店台大店的走讀書街活動

𝗖𝗵𝗮𝗽𝘁𝗲𝗿 12.
閱讀,是一種記憶顯影
12.20 Fri. ─ 12.29 Sun.
★ 12.28 Sat. 書店24小時不打烊 ★
當書卷之光翻過指尖
歷史不再沉睡
深埋的回憶從字裡行間映現

***
沒想到我是第一砲的走讀活動,來的客人似乎都有點底子,一開始就問買禁書的位置在哪裡?誠品特別要我說明"海邊的卡夫卡",我大致上是從村上春樹的小說開始說明,背景是1970年代的反戰與搖滾,然後延伸到我大學時代的野百合學生運動,加上與解嚴年代一起,但這樣的解說方式,個人覺得有點放大與膨脹自我,說一說好像都指責現在年輕人非常無能,但我反思現在的表演空間,其實比我年輕的時候還更多元,無論是爵士、藍調,鋼琴、鼓、小喇叭,每一個樂手的表演細膩程度,都比我們年輕的時代還要進步很多很多。

今天我還是以書店的介紹為主,剛好經過欒樹下書店的時候 林三元在此做街頭藝人的表演,於是我們就加入做童玩。也經過了臺靜農居住過的地方,而我居然把紫藤廬漏掉了,還好途中都有提到這類的地方。

書店、古蹟、音樂餐廳這幾年不斷的更替,世界上真的沒有不變的事。

2024/12/19

No.16 【台北】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六次

北師美術館的展覽,以前去日本看了這位阿嬤的創作,多半是這幾年非常成熟的自我風格,也被定位在某種疾病一直重複的點點,在幽閉的空間感到無限多的點點,還有在瀨戶內海直島的南瓜。

但一直不是這麼多作品的草間阿嬤,到底是怎麼變成這樣的獨特風格?而他年輕的作品是怎樣呢?

看這次北師美術館的《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或許可以連結形成的原因,還有連結美術史的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但,草間彌生一定不承認他就是超現實主義,她甚至覺得她的作品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超現實。

我看到了幾幅她年輕的作品,利用野獸派的粗曠線條,但有時描畫的作品是沒有線條的,也有多媒體多材質的創作,也有用無線的線條無限的延伸。仔細地看了1970年代的創作影片,有時候你會覺得這根本是某種邪教,而一個藝術家可以從一而終(衷),原來她的創作也是有延續性的。

普普藝術、野獸派、觀看的角度,現代藝術之後的藝術史脈絡,其實也可以對應到草間彌生各類創作。那麼草間彌生在學生的學習階段是"日本畫",那麼呈現在哪個方面呢?

2019.7.1那年直島的大風雨

應該很少人拍到大南瓜在水上的情況,這次在北師美術館的展覽,我覺得是很好理解草間阿嬤從年輕蛻變到後來這一系列點點南瓜的作品,藝術品的觀看與被觀看,很重要詮釋的角度

回台後大南瓜就被水沖走了

2024/12/17

【沖繩】那霸市場的烏拉拉

第二次去沖繩,仍然找了時間去書店,這回比較多時間逛了每一個書架,可謂是空間利用實在非常厲害,有許多區域也僅能一人進去。

我喜歡這邊的地方誌與建築相關的題材,本來有衝動要買個幾本回家,但還是理性提醒我,日語根本看不懂。

我重新再翻閱《一個人開書店:那霸市場裡的烏拉拉》p.36:

琉球王國曾經是亞洲和日本交易的中繼站,我也想要成為那樣的書店。我這樣口出狂言,是否會惹怒一些貴族和土族呢?

2024/12/14

【台北】書林書店舉辦的溫羅汀走讀活動

20241214 10:00-12:00

這是書林書店舉辦的溫羅汀走讀活動,我負責台大建築之美,這條路大概走了十回,今天卻覺得時間充裕,後來我想想,原來我完全著重在建築史,忘了把台大的歷史交代清楚,不過,這本來也不是這次的重點。

從希臘羅馬的建築談到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到了社科院的圖書館,好像蓋出一座森林在大自然中閱讀的閱覽室,台大內居然可以看到建築史的演進。

我想我應該放更多的圖表來說明清楚。

2024/12/03

【台北】溫羅汀的書街走讀的紀錄

 



這條路線我走了應該有五十回了吧!沒有細數過也無法證實,而這幾年也不是每一次走讀我都有記錄下來,非常喜歡同事幫我拍的這張照片。


我一如往常地前進,但今天一開始就講了很多已經消失的書店,在講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消失"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頭腦想著那家書店存在的種種風景,我竟然叫不出名字來,想了很久才終於想出名字,我只能安慰自己我的右腦圖像思考比較發達吧?


青田街、溫州街附近曾經存在而消失的書店:青康藏書店(還有總書記)、旅人書店、v1492、莽葛拾遺、桂冠、台灣ㄟ店、明目書社、永樂座等等。


因應著書店的倒閉與搬遷,路線也一直不斷地調整:青田七六→舊香居→欒樹下→霧裡薛圳露出口→明目書社舊址→台灣ㄟ店舊址→雅博客→南天書局→書林書店→唐山書店→茉莉書店總店


最後,我問了AI有關左右腦的圖像思考的因素,結果答案是:圖像思考是一個涉及大腦多個區域的複雜過程,並不能簡單地歸因於左腦或右腦。重要的是培養整體的認知能力,而不是過度強調左右腦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