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25/02/02
No.22【花蓮】龍瑛宗花蓮的日常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22次
一直想寫規劃龍瑛宗的花蓮走讀,原本以為用AI可以很容易,沒想到錯誤蠻多的,大部分就用手動修改了
龍瑛宗花蓮的日常
1. 花蓮火車站:起點
從這裡出發,我們將沿著龍瑛宗的足跡,走訪他曾經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龍瑛宗對橫光利一的作品有過許多的評論,在車站來解說《邂逅》,可以了解當時新感覺派的特色。
2. 花蓮神社:
建於日治時期的花蓮神社,是當時花蓮地區的信仰中心。
龍瑛宗的小說《薄暮の饗宴》中,曾描寫到神社的場景,可以實地走訪,感受小說中的氛圍。
3. 台灣銀行花蓮分行:
龍瑛宗在1941年至1942年間於此任職,我們將在此感受他作為銀行員的生活。附近的美崙山是龍瑛宗筆下經常描寫的地點,可以實地走訪,感受龍瑛宗筆下的花蓮風光。
4. 午餐:
品嚐龍瑛宗時代的花蓮美食,在地餐廳享用午餐,品嚐融合客家、原住民和日式風味的花蓮特色料理,例如客家小炒、阿美族野菜、日式料理等。
5. 松園別館:
建於日治時期的松園別館,是龍瑛宗時代的重要文化場所,可能也是當年文人雅士交流之地。在這裡,我們可以一邊欣賞日式庭園的幽靜,並分析龍瑛宗在戰爭時期閱讀橫光利一作品的心境。
6. 花蓮港:
花蓮港在1940年代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龍瑛宗在此見證了花蓮港的現代化。龍瑛宗曾將花蓮港比作19世紀的美國西部小鎮,體驗花蓮港的拓荒風情。
7. 吉野神社:
吉野神社是日治時期吉野村(今吉安鄉)的信仰中心,供奉著開拓三神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可以走訪吉野神社,了解日本移民在花蓮的生活和信仰。龍瑛宗的小說《新天長山斷崖》中,描寫了吉野村的風光和日本移民的生活。
8. 玉里、安通:
若有辦法到比較遠得玉里鎮,可以閱讀《龍舌蘭和月亮》,體會在溫泉地與老朋友喝酒聊天,有種櫻花短暫的美,人生真是美得令人悲哀。
2024/11/10
No.21 【台北】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21次
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行程:LionCafe(公園管理處)→大倉台北支店(正中大樓)→菊元百貨(國泰)→裕台(天仁)→公會堂(中山堂)→陸軍偕行社(婦聯會)→西本願寺(文獻會)→飛地書店(香港)→稻禾神社(運動用品店)→真善美戲院(中影)→東本願寺(獅子林)→天后宮(弘法寺)→瓦斯公司(電影公園)→高橋豬之助宅(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走過這個地方,大部分變成私產,有的變成寺廟,少數仍是公家機構,很感謝黨產會辦這樣的走讀活動,最後在乖乖總部介紹現代化基礎建設與文化瓦斯機,有關不當黨產的後續,需要大家持續"現代化"的來公眾關注。
圖說:
1. 新公園內,感謝 汪純怡同學巧遇的拍照記錄
2. 1945年航照圖,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地方原來的大型建築
3. 大倉台北支店,後來變成正中出版社的正中大樓
4. 高橋豬之助宅,戰後變成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2. 1945年航照圖,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地方原來的大型建築
3. 大倉台北支店,後來變成正中出版社的正中大樓
4. 高橋豬之助宅,戰後變成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2024/11/04
No.20 【台北】黃土水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二十次
黃土水之路
A. 出生地祖師廟後街
B. 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
C. 大稻埕公學校(太平國小)
D. 居住瞿真人廟附近
E. 國語學校(北市大)
F. 龍山寺釋迦出山像
G. 曹洞宗台北別院 1. 國語學校分部(北師美術館)
2. 教育會館
B. 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
C. 大稻埕公學校(太平國小)
D. 居住瞿真人廟附近
E. 國語學校(北市大)
F. 龍山寺釋迦出山像
G. 曹洞宗台北別院 1. 國語學校分部(北師美術館)
2. 教育會館
2024/11/03
No.19 【台北】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九次
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今年的路線算是有點創新,從西本願寺走到大稻埕。以前讀到的歷史把本島人與日本人區分開來十分嚴重,導致解說這些史蹟的時候往往都會有第一句,這是日本人區域,然後最後一句的結論是殖民政府的態度。
可能是這樣的史觀,讓我們在規劃導覽路線的時候有點綁手綁腳。
其實查詢台北的職業明細地圖的時候,台北城中當然不是所有的店都是日本人開的,而大稻埕、艋舺地區所有的店也不全然是本島人開的,其中有合資、人頭,或者老闆是台灣人,辛勞是日本人的店,這樣的區分讓我們在解讀那個時代有了許多限制,例外的情況屢見不鮮。
古侖美亞唱片公司所出版的唱片,應該可以說明這一切,有關台灣的民謠,或者是唸歌、歌仔戲,中國傳來的南管、北管等小調,胡琴、三味線等等曲調全部融合一起,真得一點都不誇張,1930年帶真是多元文化大爆發的年代。
甚麼樣的建築與甚麼環境,可以造就這樣的人才呢?走趟這條路線,探訪古蹟,或是理解被拆除的建築,大概可以理解一二吧?
我改良的超長路線:西本願寺→心起町咖啡館→公會堂→古侖美亞辦公室→北門→天馬茶房舊址→蓬萊閣舊址→純純咖啡館舊址→江山樓舊址→李臨秋銅像公園→永樂座舊址→李臨秋故居→莊永明故居
2024/11/02
No.18 【台北】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八次(補)
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因為有同學去維也納參加了鐵馬導覽,一個人要45歐三小時,來建議我也可以試試看,其實之前我有想要從新店騎藍色河濱腳踏車道,來講一下瑠公圳開發之路,這對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考驗,我想先規劃四個地方,只要騎車到定點可以緩慢步行用講的,對體力比較容易克服,也比較安全。
1. 板橋林家:漳州勢力
2. 艋舺:頂下郊拚
a. 龍山寺
b. 八甲庄的霞海城隍廟
c. 清水祖師廟
3. 大稻埕:
a. 霞海城隍廟
b. 第一排街屋
c. 李春生教會
4. 大龍峒:
a. 老師府
b. 保安宮
c. 太古巢
我相信台北比維也納故事多的多!
a. 龍山寺
b. 八甲庄的霞海城隍廟
c. 清水祖師廟
3. 大稻埕:
a. 霞海城隍廟
b. 第一排街屋
c. 李春生教會
4. 大龍峒:
a. 老師府
b. 保安宮
c. 太古巢
我相信台北比維也納故事多的多!
No.17【台北】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17次
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A1 大稻埕建成圓環附近的旅社與印刷廠,台灣自救宣言印出來後被抓的地方
A2 艋舺剝皮寮附近的印刷廠,第一次被拒絕印刷的地方
B1. 西寧南路的警備總部保安處(日治時期的東本願寺),今日的獅子林
B2. 西本願寺,在地下室跟骨灰罈一起放置的區域審問
C. 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今喜來登飯店
D. 台大法學院,彭明敏上班教學的學校
E. 溫州街18巷的住家,門口有雜貨店與吉普車被監控
原以為標示這個很簡單,沒想到也搞了一個下午
A2 艋舺剝皮寮附近的印刷廠,第一次被拒絕印刷的地方
B1. 西寧南路的警備總部保安處(日治時期的東本願寺),今日的獅子林
B2. 西本願寺,在地下室跟骨灰罈一起放置的區域審問
C. 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今喜來登飯店
D. 台大法學院,彭明敏上班教學的學校
E. 溫州街18巷的住家,門口有雜貨店與吉普車被監控
原以為標示這個很簡單,沒想到也搞了一個下午
2024/03/03
《老屋時態》
我喜歡這些特別的活化案例,第一個翻閱的居然是我當兵抽中金馬獎,到金馬賓館山上的壽山等船的日子。
好像等船等了兩個星期,每天在教室看很小的電視播放電影,我喜歡出公差去搬飯菜,可以在這個小小的走廊走走,到處看風景。
老屋變成了博物館,即使是我到了這個地方應該也想不起當時的印象,但是透過每一棟老屋都有的時間軸,把自己的記憶對應到這個空間
《消失的情人節》與《快一秒的他》
或許已經看過《消失的情人節》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看《快一秒的他》的時候總覺得要傳達的意念不太多。
或許是男女對調與日本文化比較內斂,而跟父母的關係,我比較喜歡台版的深刻與灑狗血。
不過,日版的京都與天橋立,真的很吸引人去啊!
【台北】炭波波·喫茶與極度不妥!
好像進入昭和年代的日本咖啡館,這樣說好像很奇怪,我雖然在昭和45年(1970年)出生,一直到昭和64年(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改平成都還沒有去過日本,但所有的影視娛樂流行文化,卻深受日本的影響。
一進去看到中森明菜、木村拓哉等人的海報,也看到了高橋留美子的作品,不僅如此還有當時的電風扇、裝飾品、擺飾物,到今天來看,讓我思考了文創品存在的意義,好像不需要那麼嚴肅,只要有共鳴的商品就是好商品。
整個就好像走入日劇《極度不妥!》(日語:不適切にもほどがある!)的場景,整個人都好像回到了學生時代,如同電視劇情很多事情互相對照之下,現代人的憂愁、困惑、生老病死,拉了長遠來看,或許都是最好的安排。
跟朋友討論到一位很早就因為車禍離世的朋友,她母親說她一輩子無憂無慮,的確如此!
【台北】看一看龍瑛宗當年所見的台北城👀
會有這一場導覽都是因為老房子的緣分,這幾年持續地舉辦走讀活動,用各式各樣的主題:書店、宗教、建築、灣生、農業研究、自然科學等方式期待大家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重新認識台北。
會辦理這種介紹作家的走讀活動,了解一輩子書寫的台北,而且會選擇龍瑛宗,因為他在台北城中活動的時間快要七十年,雖然出身新竹北埔小鎮,但出生的日期就與台北城中的書店街本町,有著意外的巧合。
在北埔出生期間,台灣有了大颱風大淹水,注定了一輩子的不平靜,總督府規劃了商店街,他喜歡在本町的書店間立讀,更喜歡到圖書館看書,流連在西門町附近的二手書店,二戰期間更任職於公會堂旁的台灣日日新報,與文青朋友在喫茶店討論文學、社會、經濟、政治、戰爭等議題。我想使用他在七十幾歲的作品〈勁風與野草〉並且重回他青年時代每日的生活空間,來重新認識當時的台北城。
這次也邀請龍瑛宗基金會執行長來分享童年與龍瑛宗的生活景況。
🎫 報名網址:https://bit.ly/3SnsT9C
〈勁風與野草〉是龍瑛宗 1982年的創作,這篇短篇小說裡面藏了他許多作品的痕跡,可以說是龍瑛宗小宇宙的入口。
台北城中的圖書館、書店、咖啡館、台灣銀行,龍瑛宗從年少到退休全部都在這個地方生活,他的作品大量的描述台北的街道,這次就讓我們以《勁風與野草》這個文本,走一趟龍瑛宗一輩子的見聞精華吧🤓
📕 3/16《勁風與野草:走過龍瑛宗青年時代的台北城》
公會堂→ 原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菊元百貨舊址→ 文明堂書店舊址→ 明治咖啡館舊址→ 台灣銀行總行→ 眺望東門→ 總督府→ 民政長官官邸舊址→ 神社神馬銅像→ 公園獅咖啡館→ 台博館前銅牛(講師可能依當天情況更動路線)
※本次活動由【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與【青田七六】共同舉辦
#青田七六 #街區慢步 #文化導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