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1

2017.05《Taipei Walker》No.241,水瓶子城市漫步07:欽差行臺在哪裡?原來是從臺北城內搬到臺北苗圃



來到臺北植物園散步,平日多是來此運動的民眾,假日眾多的親子活動,小朋友跑來跑去看著松鼠在樹上跳來跳去。看到威嚴的門神,好似廟宇的建築,怎會掛著「欽差行臺」的牌子呢?

這棟建築原址在目前中山堂附近,為了接待清廷中央官員開會、宴請外賓等用途,在布政使司衙門西側興建行館,1894年完工,可以說是當年的「台北賓館」,內部高挑的紅色圓柱,是重要的招待場所。

1895年,馬關條約臺灣、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當時的臺灣巡撫唐景崧被仕紳擁護為臺灣民主國總統,於是欽差行臺改為「籌防局」做軍務之用,不過從五月二十五日成立的民主國,六月四日傍晚,唐景崧偽裝成老婦逃走,籌防局的存在不過就是幾天而已!

後來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帶領軍隊從北門進入,曾經在此居住過四十八天,布政使司衙門改為臺灣總督府,欽差行臺作為總督廳舍,有七任總督都曾居住在此。

1919年,總督府辦公室興建完成,「總督廳舍」改為展覽聚會場所,1932年,總督府把這些房舍拆成三個部分搬遷到圓山公園(兒童育樂中心)、淨土宗臺北別院(善導寺)、臺北苗圃(植物園)等地,目前現存的只有位於植物園的「欽差行臺」。

1935年,舉辦臺灣博覽會,公會堂(中山堂)還未興建完成,原本是「欽差行臺」的這塊地與西門一帶的三線路周邊,都是第一展場的範圍,當時的艋舺作家朱點人,在他的短篇小說《秋信》寫下了一個曾在衙門工作的老秀才,搭乘現代化的火車來臺北參觀博覽會的心情:

「在車裡的時裝——和服、臺灣衫、洋服的氛圍裡,突然闖進斗文先生的古裝——黑的碗帽仔、黑長衫、黑的包仔鞋,嘴裡咬著竹菸斗,尤其是倒垂在腦後的辮子……儼然鶴入雞群,覺得特別刺目。」

但這位秀才到來五光十色現代化的展覽場,懷念清代的建築全部消失,他曾經的辦公場所也已經被遷移到臺北苗圃了,不過四十年的時光,這個臺北城已經不是他所認識的臺北城了。

日本從歐洲學習到了現代化都市的規劃,在臺北苗圃標本植物園內放置不同時代的建築,除了欽差行臺,還有漢洋融合的建功神社、唐博風的商品陳列館等,作為帝國宣揚產業興盛的一環。回過頭來思考,這樣多元文化的存在,不正是我們現存豐富的文化資產嗎?

「欽差行臺」歷經了不同的政權交替,被「欽差」使用的時間不過短短一年,籌防局、總督廳舍、展覽館、熱帶植物標本陳列室、林業陳列館、布政使司文物館等,值得我們思考這些古蹟存在的再使用方式,應更突顯如何融合多元文化的價值。

2017/04/30

【台北】洋式陽光室的英語教學



同事非常好學,日語課之外,還有英語課,金髮帥哥老師很用力的教學,在陽光室曬太陽吹冷氣,是人生一大樂事。

只要不考試就好!

今天的導覽是我最害怕的小小朋友與小朋友,年輕的父母最辛苦,要抱小孩,還要專心聽講,多囉說了我的老師的研究、教學態度,也多囉說老師的老師馬廷英教授的生平,今天一點都沒有說八卦,只能說現代父母實在非常難為,平日努力上班賺錢,假日還要一邊陪小朋友,一邊來上課。

學習,永無止境,一門老房子的使用學。— 在青田七六。

2017/04/29

【台北】文博會店家導覽,最後一場



今天是同事導覽,我來押隊,心情輕鬆,看到了整個街區不同的景象,還有知道更多的"現在",我們對於"市場"的發展實在太粗暴,一直以來都希望百貨公司、大企業可以有公共精神,但,這樣的政策是不可行的。

從日本時代的墓園、公園、市場的發展來看,還是要公部門來執行規劃才可能有"公共"性,甚麼都外包,即使社會再進步,所有的規劃怎樣的完善,過程如何的考慮防弊、開放、公共性,最終的結局還是私人考量。

企業賺錢無可厚非,但是目標不同,結果就不同。整條路,看到小店努力的發展地方特色,但藉由導覽這樣的媒介,以文化精神來連結,路還很長。


感恩朋友來參加


路上遇到朋友騎 UBike


整天都非常有佛緣


可能是上午的演講題目有關


在巷弄遇到了奇怪的建築

2017/04/26

【台北】農禪寺歷史建築與關渡保存區的因緣際會



1971年,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山農舍,1975年蓋了兩層樓的閱經樓,1989年因關渡濕地保護區的成立,法鼓山在當年的台北縣金山鄉找地,成就了目前法鼓山的規模。

2004 年指定為歷史建築(照片右邊有椰子樹的地方),2012年蓋好了這個水月道場。

我們對於宗教建築與古蹟的關係,通常不會太過要求,宗教團體是人的集合,也是協助人們心靈的出口,或許是時候能在古蹟保存與美學教育上來點因緣際會吧?— 在法鼓山農禪寺。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78-臺灣的百貨店


走~逛百貨公司,臺灣第一間在哪裡,這一世紀臺灣的百貨公司如何演變?

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西化學習歐美,於是在東京銀座開百貨店,建立日式管理模式,台灣承襲日本的經營規則,日治時期也稱為「百貨店」。1932年台北「菊元百貨」、台南「林百貨」開幕了,這年可以說是台灣的百貨元年!接著,台灣各地開啟區域或連鎖百貨公司,例如東帝士、圓典百貨、遠東百貨等蓬勃發展,到了1980年,有些與日本合作,例如新光三越、廣三SOGO等。

現在台北信義計畫區內百貨公司,建築間常有空橋連接,以前在太原街、延平北路一帶,當年也是有七八樓高的天橋連接著百貨店呢!聽水瓶子談1932年首家百貨之爭,搶先開幕的「菊元百貨」興衰,創辦人台北州議員「重田榮治」從榮町開始做生意,當時第一部民間建築設置的電梯,引來爭相造訪。而晚開幕幾天的台南「林百貨」,每層樓的配置,唯一有頂樓的神社、鳥居的百貨公司,後來接收為台灣製鹽總廠,現在古蹟再造非常值得造訪!台灣百貨店歷史,都在這集節目!(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426《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8:【柏林】深沉的意志力,柏林博物館島



建築與文化的結合,柏林的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時光回到十九世紀初,普魯士帝國連年戰爭,英、法早就把皇宮改作成公共博物館,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這時普魯士帝國尚未統一,一邊打仗一邊規畫博物館島,一棟棟古典大型建築慢慢地興建,自由、平等的人權思想傳遍了歐陸,回頭想想德意志民族究盡是懷抱著怎樣的意志力要追趕上英法這兩個國家?

*博物館島的歷史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想在施普雷島上建造一座博物館,展出藝術珍寶。1810年,腓特烈·威廉三世正式頒布法令將興建公共博物館。傑出建築師、都市計畫師與藝術家們無不摩拳擦掌,提出了在島的北部新建一座博物館建築的規劃圖,除了建築之外,聯外的橋樑與現代化的排水設施也都在規畫之列。

1830年,博物館島上的第一座建築老博物館(Altes)建成,它同時也是普魯士的第一座公眾博物館。

1870年代末期,這塊區域被正式命名為「博物館島」,就此宣告了普魯士王國仿效巴黎、倫敦建造大型博物館的決心。後來更進一步決定,在博物館島上將只展出「高貴的藝術品」,在我們眼中或許是掠奪而來的寶物,但是當時在國際殖民時代,能夠大量進行考古研究,代表強盛的文化力。

博物館島上各分館逐步完成,有普魯士皇家博物館(現為柏林新博物館),老國家藝術畫廊,還有位於博物館島最北邊像船頭的腓特烈國王博物館,後改名為「博德博物館」,1930年,完成了佩加蒙(Pergamon)博物館。

*普魯士帝國世界的中心

從目前博物館島的建築物來看,位於中間的柏林大教堂,也是國王的陵墓,想像是帝國的國王與上帝的聯繫,旁邊的大廣場,提供給人民集會討論的場所,在教堂旁是第一棟蓋好的老博物館,象徵通往古代歷史之路,隔著運河旁邊的軍事閣廈象徵武力,但是在旁的洪堡大學,就是知識為後盾。

這樣的規劃,博物館島收集來至世界各地的考古寶藏,不只是帝國的中心,包含了上帝(神權)、王權、軍權還有知識、藝術這幾個領域,企圖成為世界的中心。

*博德博物館的命名

博物館島北邊的博物館,原來命名為腓特烈國王博物館,1956年才改名博德(Bode)博物館,是為了紀念第一任館長--博德。

有天才頭腦的博德,兒時念書時連跳兩級,長大後成為藝術鑑賞專家,與貴族關係良好,當年法國羅浮宮高價收購寶物,他透過這些皇族相互的厲害關係,讓寶物得以留在博物館內,或許是這樣的關係,一座紀念國王的博物館,因此改為他的名字。

博德的身體不好,腳部行動不便,在興建博物館時為了監督工程,搬到了博物館不遠處,要下屬每日回報進度,並利用人脈收藏寶物,堅毅努力的行事風格,有了「博物館界的俾斯麥」的稱號。有一任館長曾說:「博德把柏林的博物館推到了世界舞臺,沒有博德,就沒有今天的柏林博物館島。」

*二次戰後的重建

二次大戰後的柏林幾乎全被摧毀,繼之而來的東西德分裂,但博物館島的修建一直沒有停止,儘管柏林圍牆倒蹋後德國統一後的經濟蕭條,博物館仍持續修復,德國人將博物館島定為世界文化的中心,這個強大企圖永遠沒有消失。

為了迎接西元兩千年,巴黎與倫敦花了大筆的經費修建整座城市,重點都擺在博物館的整合與重新規劃,羅浮宮廣場的金字塔入口,大英博物館中庭的玻璃天頂,都顯示航海帝國的博物館,邁向二十一世紀重新定位,將這些文物融入為自生文化的一部分。

鴨子划水的柏林博物館島,逐步實現了這兩百多年來的規劃,若把整個柏林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與大型公共建築一起來欣賞,可以感受到德意志民族強大深沉的意志力。


博德博物館像一艘船頭,引領著博物館島前進


柏林博物館島的主要建築_掃描自DM



2017/04/25

《貴族偵探》



看到這個卡司,實在太強了,但很奇特的,越老越會演戲的明星,戲份與身分地位,不一定成正比,這在台灣的連續劇界,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吧?

所以到底演藝圈是要求演技,還是只是鎂光燈曝光率,非常欣賞日本演員對待戲劇的態度,要演戲就要尊重整個戲劇的呈現,不搶戲,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就好了。

到底是要重視"過程",還是重視"結果"?

答案當然很容易回答,就是"過程",推理的過程非常的重要,但我們是不是經常不問"過程",就是看"結果"呢?了解過程的確要花非常長的時間,隨時轉換角色的辯正。

我們也經常說別人換了角色就換了腦袋,也指責別人的昨是今非,推理的過程中,就是用同理心體驗犯人的心理。套用在做每一件事情,請大家多用這樣的心情去思考。

這幾年的推理劇,每種角色都可以當偵探:小學生、高中生、物理學家、心理學家、家政婦、家政夫、書店老闆、每日失憶者、鎖匠、律師、鼻子很靈、按摩師這些人都可以當偵探,當然,貴族當偵探也就不希奇囉!

大家來猜猜上面這些日劇,的劇名是?

2017/04/23

【台北】文博會的串聯好店導覽



這幾場導覽主要描述了建成公園的起源,最後結束點在林森公園的明石元二郎鳥居,也就順便講了一下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希望能讓大家知道台北市都市開發由西向東,剛好看到都市改正的許多設施。

雙連埤、水圳、公園、墓園、改正的街道、公學校、鐵道、大排等等。

經過的點:
1. 小器
2. 中山18
3. miin gift
4. 蔡瑞月舞蹈社
5. 田園城市書店
6. The One
7. 光點台北
8. 安達窯
9. 以覺學
10. 林森公園(三橋町墓園)

《椿文具店》鎌倉代筆店的故事



我喜歡這樣的故事,在鎌倉拍攝的日劇除了古裝劇,倒數第二次戀愛、古書堂事件手帖等現代的故事真的不多。

這齣劇讓我想到了吳念真歐吉桑小時候幫鄉親寫信的事情,真希望可以把歐吉桑的小說改拍成連續劇啊!一定比這部片好看的多。

家樹(椿),老房子,還有毛筆、鋼筆等傳統,在現代化浪潮下就要消失了,除了要會寫字之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如何透過文字呈現,剛好在 #世界閱讀日 今天,看看這部日劇,會有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