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里斯本】的 Maat 博物館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一次

上回到里斯本最令我難忘的博物館是這個在海邊的火力發電廠老建築再生,而旁邊又蓋了一個新的建築,從 google 地圖可以選擇 3D模式從空中鳥瞰,城市發展的軸線絲毫沒有被新的建築所掩蓋,行人動線與電車鐵道又可以互相隔開,實在非常厲害。

只是今年天氣炎熱,才走幾步路就熱的受不了,一直猛喝水。

一進到博物館內吹冷氣,舊的電廠區除了舊的展覽之外,也闢出了比較大的空間,可以做時裝走秀,做各類的活動使用,電雖然不再發電使用,但是舊設備仍然保存讓大家知道發電的原理與歷史。

這次新建築的展覽仍是強調環保、回收的材料,用"布"做出一座森林,鋪上木屑後要求大家一定要脫鞋才能進出,可以任意的敲擊回收的樂器,敲頌缽或是打鼓等,有種自由自在參與藝術表演的感覺,不過,由於樂器是回收的,音準有點不好。

離開後有一個年輕人把這裡當成表演場地,鼓聲大作持續了很久,於是趕快逃離這個空間。

另外一個展覽是藝術家在一個房間生活創造藝術品,多半用攝影拍攝當下,配合畫畫寫字,或是隨手取得的東西,每一幅都還蠻值得反思的,只是看到一半就覺得很累,有太多可能是在地的時事而看不懂,也或許根本沒有甚麼意義,看展變成一種個人心理的投射。

很可惜今年沒有遇到行動啤酒屋!

2024/11/10

No.21 【台北】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21次

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行程:LionCafe(公園管理處)→大倉台北支店(正中大樓)→菊元百貨(國泰)→裕台(天仁)→公會堂(中山堂)→陸軍偕行社(婦聯會)→西本願寺(文獻會)→飛地書店(香港)→稻禾神社(運動用品店)→真善美戲院(中影)→東本願寺(獅子林)→天后宮(弘法寺)→瓦斯公司(電影公園)→高橋豬之助宅(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走過這個地方,大部分變成私產,有的變成寺廟,少數仍是公家機構,很感謝黨產會辦這樣的走讀活動,最後在乖乖總部介紹現代化基礎建設與文化瓦斯機,有關不當黨產的後續,需要大家持續"現代化"的來公眾關注。

圖說:

1. 新公園內,感謝 汪純怡同學巧遇的拍照記錄
2. 1945年航照圖,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地方原來的大型建築
3. 大倉台北支店,後來變成正中出版社的正中大樓
4. 高橋豬之助宅,戰後變成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2024/11/04

No.20 【台北】黃土水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二十次

黃土水之路

A. 出生地祖師廟後街
B. 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
C. 大稻埕公學校(太平國小)
D. 居住瞿真人廟附近
E. 國語學校(北市大)
F. 龍山寺釋迦出山像
G. 曹洞宗台北別院

1. 國語學校分部(北師美術館)
2. 教育會館

2024/11/03

No.19 【台北】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九次

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今年的路線算是有點創新,從西本願寺走到大稻埕。以前讀到的歷史把本島人與日本人區分開來十分嚴重,導致解說這些史蹟的時候往往都會有第一句,這是日本人區域,然後最後一句的結論是殖民政府的態度。

可能是這樣的史觀,讓我們在規劃導覽路線的時候有點綁手綁腳。

其實查詢台北的職業明細地圖的時候,台北城中當然不是所有的店都是日本人開的,而大稻埕、艋舺地區所有的店也不全然是本島人開的,其中有合資、人頭,或者老闆是台灣人,辛勞是日本人的店,這樣的區分讓我們在解讀那個時代有了許多限制,例外的情況屢見不鮮。

古侖美亞唱片公司所出版的唱片,應該可以說明這一切,有關台灣的民謠,或者是唸歌、歌仔戲,中國傳來的南管、北管等小調,胡琴、三味線等等曲調全部融合一起,真得一點都不誇張,1930年帶真是多元文化大爆發的年代。

甚麼樣的建築與甚麼環境,可以造就這樣的人才呢?走趟這條路線,探訪古蹟,或是理解被拆除的建築,大概可以理解一二吧?

我改良的超長路線:西本願寺→心起町咖啡館→公會堂→古侖美亞辦公室→北門→天馬茶房舊址→蓬萊閣舊址→純純咖啡館舊址→江山樓舊址→李臨秋銅像公園→永樂座舊址→李臨秋故居→莊永明故居

2024/11/02

No.18 【台北】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八次(補)

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因為有同學去維也納參加了鐵馬導覽,一個人要45歐三小時,來建議我也可以試試看,其實之前我有想要從新店騎藍色河濱腳踏車道,來講一下瑠公圳開發之路,這對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考驗,我想先規劃四個地方,只要騎車到定點可以緩慢步行用講的,對體力比較容易克服,也比較安全。

1. 板橋林家:漳州勢力

2. 艋舺:頂下郊拚
a. 龍山寺
b. 八甲庄的霞海城隍廟
c. 清水祖師廟

3. 大稻埕:
a. 霞海城隍廟
b. 第一排街屋
c. 李春生教會

4. 大龍峒:
a. 老師府
b. 保安宮
c. 太古巢

我相信台北比維也納故事多的多!

No.17【台北】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17次

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A1 大稻埕建成圓環附近的旅社與印刷廠,台灣自救宣言印出來後被抓的地方
A2 艋舺剝皮寮附近的印刷廠,第一次被拒絕印刷的地方
B1. 西寧南路的警備總部保安處(日治時期的東本願寺),今日的獅子林
B2. 西本願寺,在地下室跟骨灰罈一起放置的區域審問
C. 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今喜來登飯店
D. 台大法學院,彭明敏上班教學的學校
E. 溫州街18巷的住家,門口有雜貨店與吉普車被監控

原以為標示這個很簡單,沒想到也搞了一個下午

2024/10/10

《蒼鷺與少年》母親是播種者?少年進入異世界,與祖先(羈絆或冤親債主)的對話。

很多人說看不懂這部片,我還刻意不先看影評,看完了之後非常流暢的覺得完全沒有看不懂的問題,或許是宮崎駿的電影每部片都有看過,這部片眾多的奇想與概念或許是某部電影的一個片段,所以整個異世界或許是宮崎駿宇宙的一個縮影而已,每一個人的腦中都有一個小宇宙,對於我們這一生遇到的人事物可能都只是我們小宇宙的互動關係而已!

當然,我們可以脫離人群關係,只在自己的小宇宙生活,但畢竟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感情的互通,還是非常的重要。

最近身心靈界會提到幾個名詞:高我、靈、元神等等的,這部片進入了一個異世界就好像是與這些"靈"透過意識交流,這個異世界中有時光迴廊,少年真人與少年時的媽媽(光美)成為好朋友,要將繼母夏子(光美的妹妹)帶回原來的世界,好像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年紀重逢而混在一起,若我們能把時間軸觀念打破,這些人只是一個"靈"的概念,或許可以比較清楚呢?

是否等我們成人之後,就會忘了異世界這個夢,或者有人會用"冤親債主"來解釋,不過,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已經夠複雜了,為什麼還要去想異世界呢?或許是更理解自己的一個方法吧?

我對於真人看到了母親在他出生的時候看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由吉野源三郎在 1937 年所發表的小說,這本書留下的訊息,而書中有一個清楚的素描,米勒的《播種者》1850年代的作品,這幅畫不但影響了梵谷,而梵谷的播種者也影響了台灣1930年代的『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

宮崎駿眾多作品中的歐洲建築的背景,還有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一直到歐洲啟蒙運動後的現代文明世界,是所有片中的基礎,萬物皆有靈的日本宗教信仰,把人文關懷徹底的埋在影片之中,這部片以二戰為背景,更是帶出了反戰的思考,或者我在不同年紀重刷,可能又有更多的感動。

2024/09/28

【魯汶】方濟各教宗,是一個立志的故事,88歲經常出訪各地

在魯汶市政廳與聖伯多祿教堂(聖彼得教堂比較容易懂)的廣場,擠滿了人潮,進來這邊還要搜身過安檢,甚是教堂上都有狙擊手。

想說難得見到這在任期間第二老的教宗,第一老是"良十三世 Papa LEO XIII",就任到93歲,1878-1903年期間做了很多大改革:支持基督教民主,反對共產主義。首位完全承認瑪利亞女仲裁者的教宗等。

這位教宗對於中國宗教問題是有遞出橄欖枝的,但不知道目前成效如何?

看到比較多是對於男女平等、童工、戰爭多所談話。我覺得這位方濟各宗教,可能想學習若望保祿二世,面對全世界天主教徒,他的出訪或許可以帶來更多的和平。

有一部電影《教宗的承繼》(The Two Popes),與前任的教宗變成好朋友的友誼,也認好友安全卸任,我們看過日本天皇得知能夠在世卸任真的很難啊!

去等了兩個小時,結果只有三分鐘不到的快閃教宗,即使是這樣,我覺得他帶給我的溫暖也很夠用了,真的天氣很冷又下雨,前面的老人坐著輪椅等,旁邊有各國家不同語言的人,寒風中這些老人在前面等,警察三不五時會來問候老人家!我覺得歐洲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也會關心別人,每個公職都笑臉迎人,我覺得非常不容易啊!

圖說: 同學說照片可以從影片中轉出來,於是我全程用錄影的,但是為什麼轉出來還是糊的啊?

圖中這個警察長得好像金凱瑞

2024/07/25

No.15【台北】井手薰的台北市南島異國風情的設計之路

#一年五十次 第15次

井手薰的台北市南島異國風情的設計之路

  • 三十四銀行(1915,重慶南路一段38號,已拆)
  • 臺北幸町教會(1916,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 臺北高等學校校舍與講堂(1928)
  • 臺北帝國大學校舍群(1928)
  • 建功神社(1928,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 警察會館(1930建,已拆)
  • 臺灣教育會館(1931,今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 台北女子高等學院講堂(1932建,已拆)
  • 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1934)
  • 臺北公會堂(1935,今臺北中山堂)
  • 台北市役所(1940,今行政院中央大樓)
  • 南菜園的庭園(1941,已拆)

2024/03/03

《老屋時態》

我喜歡這些特別的活化案例,第一個翻閱的居然是我當兵抽中金馬獎,到金馬賓館山上的壽山等船的日子。

好像等船等了兩個星期,每天在教室看很小的電視播放電影,我喜歡出公差去搬飯菜,可以在這個小小的走廊走走,到處看風景。

老屋變成了博物館,即使是我到了這個地方應該也想不起當時的印象,但是透過每一棟老屋都有的時間軸,把自己的記憶對應到這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