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6

【高雄】旗美市集與小農生活


2006/2/4 美濃兩代米小農生產的好吃蕃薯

星期日凌晨四點,開車跑到了美濃的農民市集,到達時才九點,看到一大片花田,湖光山色配上四合院夥房,好像到了北海道,但又好像回到了兒時的農村生活。

旗美農民市集開始於2006年2月19日。當天,二十多個農民拿掉頭巾,脫掉泥鞋,盛裝出席這場屬於農人的盛會,自信地解說種作知識,分享收穫的喜悅。過了一年,這個市集是第三次舉辦,搭配著多樣的活動,有小朋友的花田繪畫比賽、拼圖、藍染服裝秀、體驗坐馬車等表演,以及我認為最重要的農民自產有機農產品的產銷活動。


當日精采照片集

當場品嚐了玉米及烤蕃薯,實在非常好吃,在燦爛的南台灣烈日下,看著有機米以及農民自行醃製的白蘿菠、高麗菜,我們的朋友張正揚,目前在社區大學服務,台大機械系畢業的他跟我同年,頭帶極具鄉村色彩的小瓜帽,選擇了回到鄉村務農的生活,農村產銷結構的崩解,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台灣已經沒有農民生存的空間,問題不在我們種不出好吃的東西,而是怕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掉。

後來到了他家,看到他一家的生活,兩個小孩在屋內屋外光著腳丫跑來跑去,我反倒羨慕了起來。他跟我們講著猴王來此偷蕃薯的故事,證明了人與動物的界線發生了變化。醫生鄰居從城市遷居來此務農的過程,還有從台北到美濃做菸樓研究三年後的阿蘭妹,決定嫁作農婦,學習客家話,成功的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在城市長大的小孩,很難想像土地與人的關係,只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覺得生產這種日常所需要食物,需要更多的關心與關照,我相信現在的農產品應該販賣的不單只是食品,而是是一種觀念,或是一種文化,很高興他們做到了這些,我看到了網友來訪購買黑豆,熱心熱情的招呼,不用包裝的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美濃地區作物一年三收,二收是稻米,一收是玉米黑豆等雜糧類,種植雜糧是讓地力恢復生機的方式。我從一進門一直吃東西吃到要離開,無論是他家自行醃製的產品,或者香蕉、蕃薯等東西,真的是健康有機又有風味的食品,不但學習到也回憶到如何過農村生活,真是一趟豐富的農村文化旅程。

兩代米生產筆記部落格如下,可以用貨運購買他們的產品,我強力推薦可以連皮一起吃的有機蕃薯。
http://www.wretch.cc/blog/ricenotes

4 則留言:

  1. 這些年下來,我覺得土地像是一種媒介,透過它沃養了我們的身體,也沈澱著人們的足跡。同時,土地也記著一種恨,當城市人歌頌著「泥土的芬芳」時,好長一段間,在鄉下的農家人每到傍晚都是瀰漫在農藥的氣息之下。不想要這樣的日子了,所以有人返鄉、有人留鄉、有人下鄉,試圖扭轉一些步調與想法。...然後,我們在土地的這一端認識到像水瓶子這樣敏感而纖細的天線,可以接收到來自各方生活者的頻率,於是——友誼在暖暖的溫度中培育著另一種城鄉交流的青芽。謝謝水瓶子在部落格內的引介。(阿蘭妹)

    回覆刪除
  2. 阿蘭妹,不用客氣,不知道對於推廣有機或是土地文化是否有幫助,我覺得我好想在很短的文字內說明清楚,但不容易,介紹的速度太快了點。

    對於土地或是對人的認識,往往失去後才覺得可惜,然後想要去挽回卻已經太晚,我不知道要怎辦,而妳已經開始在實踐這個理想,能夠安然的活在當下,應該是最好的註解。

    當日,我看到正揚被某種昆蟲咬,我當下的反應是會用口水去止癢,但我看他的反應是跳到田裡面去找一把草,用草的汁液塗抹在被咬傷的皮膚上,當時馬蓋先的神奇印象就在我心中了。

    回覆刪除
  3. 我一直在想,以我目前的所讀所學,對於農村的可能貢獻是什麼?除了協助更多的年輕人返鄉並找到實踐的位置之外,目前我們正在做的,即是希望能或多或少紀錄下農村生活的地方性知識。你所提及的對於植物的認識之外,我們也從地方語言、農村手藝、儀式概念等等,許許多多長一輩的人認為已經理所當然的生活細節,我們一起帶著更年輕的夥伴,重新凝視、重新理解。

    昨天深夜當我開著車奔馳南返時,一進美濃,即刻就將車窗拉下,原本困在車內僅能聽到引擎和輪胎快轉聲音的世界,這一頃刻間,路旁的休耕田傳來清爽震耳的蛙鳴及紡織娘的鄉愁呼喚。

    回覆刪除
  4. 會念社會社工科系的人本身好像就帶有浪漫的理想性,很多事情大環境就是不支持,但是我相信很多事情風水輪流轉,當中國的土地大部分用於工業,低價的人力全部陷落資本主義的大量生產之中,試問我們除了對於生產消費的買賣關係除了價格,還留下了什麼?

    我相信台灣遺留下來的農業價值,遠高於上述的種種,這也是在日本看到的足跡過往,或許聽到鄉間的蛙鳴,看著月光夜色,只要留著這些些,就已經足夠了。

    回覆刪除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