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04/20

【上海】陳澄波在上海客居時光

1930年夏天,陳澄波與家人兩地相隔長達七年,終於把家人接到上海,當時陳澄波在上海私校教書。


1931年/我的家庭/陳澄波

1930年代的上海籠罩在日本入侵的陰影下,很多學校停課,陳澄波在此的收入也不是很穩定,於是在1933年返台定居,在上海的這段期間,陳澄波到蘇州杭州寫生畫畫,留下了許多江南美景,這些畫入選日本帝展展覽。

在上海的時光,陳澄波的畫作有許多與家人相處的作品,上面的構圖中央是他老婆,而下方的書信往返與筆墨書寫的情況,讓整體呈現不安的氣氛。陳澄波這時期開始的作品有點受到梵谷的影響,後來回台後有段時間在淡水的作品,也有不少梵谷的影子。

【台北】陳澄波與淡水重建街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0/blog-post_14.html


陳澄波,1895-1947年。1947年二二八事件時,代表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前往機場協商,於3月25日上午被軍隊槍斃,懸屍示眾三天,享年52歲。

2008/03/03

【台灣】劉其偉的水牛

自從在誠品敦南總店的地下室看到劉其偉的藝術副產品,就特別注意他的作品,今天跑去北投的凱達格蘭文化館的圖書室,居然也有他對原住民研究的書。


1997年/劉其偉/台灣水牛

劉其偉,1912-2002年,在福建福州出身,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就過世,父親茶業生意失敗,全家到日本,因緣際會取得獎學金念完大學,雖然念的是電機,但是興趣卻是畫畫,38歲才開始學習繪畫,1960年代越戰被派到中南半島,到過柬埔寨吳哥窟,可能受到古文明的啟發,轉向原始藝術。

1970年代後的職業是畫家,副業是研究原住民文化藝術,也到菲律賓、南非、婆羅洲、南美印加文化,甚至到達巴布亞新幾內亞探險,因為研究藝術意外成為人類考古學者。這點跟陳奇祿剛好相反,因為研究原住民文化,素描的作品成為藝術畫作。

看過劉其偉的作品,我覺得有受到畢卡索、米羅的抽象畫影響,而他對動物的觀察具體而微,可能跟小時後失去母親獨力生活有關,欣賞他的畫就好像是他一輩子旅行流浪的歷史,其中有孤獨寂寞、赤子之心、刻苦耐勞等人生歷練,都可以在畫中讀到。

2002年收到總統的褒揚令,一生中扮演了各種的角色:工程師、藝術家、作家、人類學家、探險家,這樣的成就真是不容易。

劉其偉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5%85%B6%E5%81%89#.E5.AD.AB.E5.A5.B3
【台北】陳奇祿原住民圖誌展@台灣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html

2008/02/25

【台北】郭雪湖印象中的西門@歷史博物館

再度去歷史博物館,這次主要去看郭雪湖的『時代的優雅』百歲回顧展,展出日期到2008.3.16止。


1999年/昔日西門情景/膠彩‧紙/郭雪湖

我喜歡描述台灣當年的寫實畫作,這次展覽這類的作品雖然不是很多,但是看到也讓我感動,有《新霽》芝山岩、《早春》八德路中崙、《圓山附近》、《南街殷賑圖》迪化街、《萊園春色》霧峰林家花園等,可以看到目前熟悉的景色在60-70年前的樣子,若是這些地方都拆掉了,我想看這些畫就沒有感覺了。

郭雪湖的夫人林阿琴女士,也是畫家,但是一生支持郭雪湖創作,犧牲自己令人感佩。而他們兒女也都在藝術界有些成就,我想應該是從小耳濡目染。郭雪湖 1964年旅居日本,1978年定居加州,所以後來的作品有不少是中國、日本、美國的風景畫。

老實講,這次的展覽的中國山水畫實在不知道怎樣欣賞,怎樣看都很漂亮,但是要有感受、感動,好像還是要畫出實景才會有感覺。

【台北】郭雪湖的百合@市立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blog-post_31.html
【台北】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圖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blog-post_07.html

2008/02/18

【台北】李梅樹的三峽寫實

三峽也稱三角湧,出了一個有名的本土畫家,從日治時代長大到東京美術大學習畫,國民政府來台後擔任祖師廟的重建負責人,並擔任縣議員,李梅樹的一生就是『寫實』。


1948年/黃昏/油畫/李梅樹

上面這幅畫有六個女人,老婆婆、婦人、少婦、少女,在農地上有些背光有些臉上有黃昏晚霞的光線,跟一百年前米勒的畫作《拾穗》有同樣的感覺。李梅樹的日本老師是創造日本現代西洋畫風的人,到法國學習法律,又跟印象主義外光派(這太專業)的畫家學畫,畫出來的作品都是以寫實為主。

李梅樹1930年代的人物畫觸比較粗,到了1950-1970年代的人物非常生動,乍看之下就像照片一樣真實,以前都不會特別注意光影的表現,現在看來,那樣的技巧還真是出神入化。李梅樹晚年的風景畫中的楓紅真實的嚇人。

1902-1983年,李梅樹在三角湧留下的祖師廟有幅鳥的石雕畫,門口的石獅等等,下次去三峽的時候應該多多欣賞,只是不知道目前的修建後遺留下來的精神剩下多少?也要記得前往李梅樹紀念館一看。

李梅樹紀念館
http://www.limeishu.org.tw

2008/02/01

【台北】陳奇祿原住民圖誌展@台灣博物館

這是去年(2007.5.18-10.14)在台灣博物館的特展,買了門票就送一套明信片,有陳奇祿先生去做原住民田野調查所繪的器物素描。



這些原住民的器物與藝術品,跟我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看到大洋洲的原住民圖騰有說不出的類似,陳奇祿先生在他的書《澄懷觀道》描述:
我田野工作地區的排灣群諸族又恰是台灣土著中最具藝術才能的族群,他們的木雕和織繡深深吸引我的注意,使我暫時放下其他文化面的探討,而專心於藝術才能的研究。

陳奇祿是台大人類學系的教授,一輩子嚴謹的研究態度,當時因為攝影不發達,為了做原住民的田野調查都要用素描的方式來記錄,以前念書的時候做田野記錄還特別要選修素描,而陳奇祿這樣的紀錄反而成為一種藝術品。後來陳奇祿先生也擔任了文建會主委,對台灣的廟宇古蹟保存不遺餘力,文人出身的陳奇祿或許不懂地官場文化,因為當時行政院長換了之後,怎樣下台的都不知道。

我對人類學的了解不多,不過從眾多的研究中可以知道台灣玉在南島語系的海洋島國都有發現,語言與藝術創作的相似,早在歐洲的航海帝國之前,這些島民就是彼此有溝通的。

【倫敦】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大英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27.html
花蓮的《台灣玉》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blog-post_4898.html
悠揚詩篇的每一個心情都是詩
http://blog.yam.com/lili85

這幾張明信片是悠揚詩篇去參觀博物館後留下來寄給我的,我希望再分享給有緣人,對於這片土地,學習陳奇祿先生的精神,希望留下更多的記錄給子孫。

2008/01/31

【台北】郭雪湖的百合@市立美術館

年關將至,迪化街的年貨大街又塞滿了各式各樣的南北貨與人群,特地跑到美術館想去找找1930年郭雪湖畫的南街,也就是現今的迪化街,可惜沒有展出。

【台北】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圖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blog-post_07.html


1957年/百合圖/郭雪湖/台北市立美術館

上網查過市立美術館的典藏,其實真的不少,但是每年固定展出的作品不多,2007/3/10 到 2008/2/10 展出的主題是靜物,這個主題的範圍很廣,就表現形態與西洋美術對照來看,台灣畫家表現出來的從學習巴洛克時期梅維爾的畫法,一直到印象派、超現實或是抽象派的畫作都有,大部分反映出二次戰後的台灣社會,少有對生活環境對人的思考。

1990年代之後,有了批判的精神,這時後現代主義思維因為報禁開放,電視媒體也開放,藝術作品呈現出一種爆炸性的噪音,這些噪音有些無法理解,或有超現實的感覺,也有懷舊風,當然畫作不只用油彩、水彩,實驗性的創作也不少。

上面這幅郭雪湖的作品也是用膠彩,不知道是怎樣調色的,或許這次展的是靜物畫,沒有我想看的人氣,整體來看畫作的技法與廣度很廣,不知道甚麼原因我卻感受到沉悶的氣氛,或許這就是戰後台灣社會的氣氛吧?

除了靜物這主題,三樓有展出台灣超現實,而一樓也有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展(我覺得叫公仔展比較貼切),過年放假有空閒就請大家去看看吧!美術館的空間我是覺得可以展出更多東西,門票也可以收貴一點,導覽活動也可以多一點。

【台北】美術館前的公共藝術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4/blog-post_111672741838556725.html
【台北】市立美術館前的公共藝術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7/blog-post_26.html

2008/01/15

【台北】華山園區的麻豆外拍

算是第一次去外拍麻豆吧!地點是我剛買這台單眼數位相機時練習的華山園區。


2007.12 水瓶子/麻豆迷與攝影師

這裡真是拍照的好地方,不過有很多區域還在整修還未開放,頹廢的工廠、傾倒的牆壁、塗鴉、裝置藝術、梅子工廠、酒廠、很高的煙囪、鐵路地下化的中介點,還有綠地、老建築等等元素,適合花半天在此尋找光影的空間。

翻開鄧南光的攝影作品集,有不少大稻埕、延平北路的街拍,也有請模特兒來的攝影會的朋友,原來經過了50年,所有喜歡攝影的朋友活動都還是一樣的。


1950年/鄧南光攝/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


1930/鄧南光攝/東京攝影迷

華山文化園區
http://huashan.cca.gov.tw/
[台灣319] 台北‧華山文化園區‧Frances的私房景點
http://www.wretch.cc/blog/jerrynote&article_id=13454413
[攝影] 華山藝文特區‧外拍插花記
http://www.wretch.cc/blog/jerrynote&article_id=13442553
。No Frame 。 Only Rosita and Freedom 。。攝影班結業成績
http://www.wretch.cc/blog/rositachu&article_id=11254721
小沙米的影子:我也成了別人的MODEL先決
http://www.wretch.cc/blog/serena7312&article_id=26880590

2008/01/07

【台北】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圖

以往每星期一介紹的畫作多是西洋藝術,今天發現我對台灣本土的藝術家居然認識的只有陳澄波、李梅樹等人,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大稻埕的畫家郭雪湖。


1930年/郭雪湖/南街殷賑圖/膠彩

郭雪湖,本名郭金火,1908年生,1917年進入台北日新公學校讀書,老師發現他具繪畫才能,就教導學習藝術。後來念土木科,志趣不合就退學在家自修,1925年到蔡雪溪「雪溪畫館」學畫,改名為郭雪湖。

1927年,日本人舉辦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入選,有「台展三少年」之稱,聲名大造。郭雪湖一生獻身藝術,勤跑圖書館自學成功,他曾說:「我的繪畫求精,不求多。」

由上面這個畫作來看,當時迪化街已是中藥、南北貨、布、農產品、算命等行業集中地,從右邊「乾元」元丹本舖的店面與霞海城隍廟的位置來看,應該是從目前永樂市場前由南往北看過去,整個被拉高的迪化街建築(或許當時三層樓就算是高樓吧?),具體的表現出迪化街南段各家店鋪在中元節熱鬧非凡的景象,路上行走的人更反映了當年的穿著與生活方式。

這幅畫不知道現存在哪?不過我知道在大稻埕的偶戲館的一樓有巨幅的複製品,有興趣可以去逛逛迪化街後往偶戲館懷舊對照一下今昔。

2007/10/14

【台北】陳澄波與淡水重建街

來到這裡幾趟,聽過奶爸的解說,彎彎曲曲、新新舊舊、上上下下的重建街,有著輝煌的過往,走在石板路上,看著畫家陳澄波筆下的淡水風情,這裡是淡水最早的一條街。


2007.10.10 淡水重建街

重建街的階梯與坡路是以前北海岸丘陵的住民往來淡水的步道,之前政府在此做道路規劃的時候直接在地圖上標示出一條馬路,沒有考慮到淡水是個山城,高高低低的如何開路呢?所以這條馬路一直都還沒有開成,但有些土地已經徵收,有些還沒,所以現在重建路上有很舊的老房子,也有新蓋的公寓,甚至還有空地是停車場,有些房子前面被拆除往內縮,整體來看是很奇怪的現象。

重建街的老街屋在此也看得到,由於這裡做生意又沒有亭仔腳,所以鄰著馬路就有石階,一進去就是店舖,有的老屋深達50米,寬只有6米,而小巷子有時也只有1-2米,我看有人要到紅樓的時候一直在重建街上來回走,就是不知道要進去小巷子才能到達。

這裡的老屋不像迪化街有二或三層,只有一層,而晚輩就住在閣樓上,中間有天井,後面也有廁所的設計。我在重建街的老屋子爬上爬下,有時進入到荒廢的屋子,會有惡犬的叫聲,頹廢的磚瓦長出清翠的雜草,有時會看到老屋有銃眼,早年有盜匪出沒,所以有很多防禦設施,包括這裡不太平坦的上下坡也都是這樣的設計?

重建街14號有家布袋戲的主題館,館內熱心的鄭小姐會講述重建街的風華過往,她也很大方的讓我到處拍照,若是有機會遇上她講古,是很快了解這條老街的方式。而有家門口有顆大石頭,據說是大屯山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掉在這裡。


1935年/淡水/油彩、畫布/89*115cm/陳澄波

走在這裡,讓我想到這幅畫,陳澄波曾經在淡水住過一陣子,據說就是在重建街這附近,我眺望淡水河,陣陣蕭瑟的冷風吹來,有些許滄桑感!

陳澄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BE%84%E6%B3%A2


王昭華演唱的淡水暮色 1993 年版本

花埕照日--王昭華的歌友誌
http://blog.roodo.com/cit_lui_hoe/
淡水鎮重建街28號--一個由居民自行發起的社區營造運動
http://blog.yam.com/cjst/

2007/09/11

【台北】平溪老街

平溪對大家的印象可能就是每年來一次放放天燈而已,在平溪線鐵路的幾個車站老街,我最喜歡這個小山城。


陳文輝先生畫的平溪,他在平溪老街有間工作室店面

平溪也稱為小九份,九份是山城,這裡的山沒有那麼陡,房子是蓋在斜坡旁,所以空間的利用是立體的,就好像樓上樓下的感覺,這裡的火車有座鐵橋,樓下是人走的橋,在下面一層就是河水走的,這樣層層疊疊,造就了這裡的風情。意外地看到上個月到石碇在展覽館看到的畫展畫家陳文輝,在這裡安置了畫室,剛好展出他筆下的平溪與石碇,讓我想到了去年在威尼斯也看到當地有些畫室在藝術學院的附近,我買了幾張明信片。

平溪在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是因為相傳清道光年間,安溪移民陸續到達此地開墾,那時有盜匪騷擾聚落,平溪人只好避難山中,待危機過後,才由留守村中的壯丁以天燈為信號,通知鄉人返家。

平溪的郵局上有個老郵筒,因為日治時期外地來此挖礦的工人很多,寄信的需求特別高,所以有這個特別高的郵筒設計,目前還在使用中。

【台北】平溪線鐵道之旅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8/blog-post_112508079122561555.html
【平溪】放天燈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2/blog-post_07.html

2007/03/26

【台北】顏松濤@深坑永安居


1990 顏松濤油畫

第一次去永安居是參加朋友父親的喪禮,一群同事前往,從一早等到大中午,政商名流川流不息,停車場也都客滿。

最近利用假日前往,想認真去看看永安居這個三級古蹟,停車場依舊是客滿,進入永安居參觀的客人雖比不上老街廟口的人潮,但還算是有人氣,有專人解釋永安居的建築形式與沿革,進了正房二房等房間,還解釋了木床緣由,床腳的雕刻精緻度表示正房,但是木材的材質較好則表示年紀與地位的大小,化妝台的西式型態,表示當時日治時期台灣有錢人家洋化的程度較高。

永安居用糯米烏糖當成水泥砌起來,跟淡水牛津學堂類似,可以看到日人在台窯烤出來的特製磚,磚上有特殊的符號,跟淡水中學地上的應為同一產地。因為深坑在台北盆地的邊陲地帶,常有盜匪出沒,所以有很多防禦設施,牆上處處可見的小槍口,在外不易察覺,但在宅內就很寬大,容易觀察外面的形勢,兩側較高的銃樓、銃眼還有竹林、圍牆都是防禦設施。

參觀完永安居散步到老街去吃豆腐,人潮洶湧,全部的是賣吃的商店,老街的風華盡失,大榕樹下全是垃圾,雖然有垃圾桶,但是還是髒亂不堪,橋頭上是欣賞溪水山頭的好地方,人車爭道,垃圾也很多,抽煙的人一堆,只好快速的離開。

深坑舊名簪纓,傳說是老街南邊的山脈很像女子簪纓有關。日治時期前以種植茶葉為主,後來開墾為礦區,本來平溪線鐵路要規劃從這邊經過,但被當地人反對所以改道;後來高速公路也想要從這邊經過,也被當地人反對。很慶幸這邊反而遺留下來一些古老的風華。

回家途中經過一家店面(大樹跟永安居之間),門口放了一些明信片吸引了我,原來是當地著名的素人畫家顏松濤,他自己在那邊顧店,很熱心的介紹深坑這個地方,有個玻璃櫃擺著他收集的古物,有深坑老街因為維修拆下來的西式雕花磁磚(閩南語:太魯),木雕等裝飾物,他說他收集了很多,希望能開個文物館給大家看。

顏松濤的畫是靠自己努力自學自畫,他說他是無師自通,現在在國小教小朋友漫畫。本來在嘉義出生,在深坑住了20幾年,對這裡有了感情,所以畫的多是深坑的古厝風景,這裡曾經繁華的過往,甚至還有船隻的渡船口,短短不到幾分鐘的言談,我就知道他對這個地方的感情之深,租了這個店面也是要很多錢,成立的文史工作室,收集古物都需要金錢,看著他的熱情與豐富的經歷,真是佩服。

這裡賣著以他油畫為主的明信片,一張20元,也有很多組200-250元不等,價格不算便宜,但他做了紀念章讓大家蓋,也提供2.5元郵票給大家當場寄給朋友,算是很周到的服務。米飛圖設計工作室是他兒子開的公司,為他設計漂亮的明信片,大家若去深坑也多去捧場一下,寄張明信片給我。

深坑永安居
http://www.hty.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