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7

【倫敦】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大英博物館

對我來說,太平洋上的許多小島,是個神祕的地方,一大片的海洋島嶼,一大片的澳洲大陸,這裡的文化似乎是被歐洲人的航海探險才產生的?


復活節島的大型石雕像(西元前1000年到17世紀都有)

但是真實的故事是這遼闊的海域原本都有人居,他們利用航海的技術,早就可以交流貨物與資訊,也造就了他們的強大的語言能力。據說當時歐洲人從大溪地帶到復活節島的隨行翻譯可以跟島上的人溝通,證明這片汪洋大海的語言是相通的。

17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軍發現位於南太平洋中的這個小島,在航海圖上記下了這個該島的位置,發現這裡時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所以記錄為「復活節島」。177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再次找到該島,一直到1914年才開始進行相關的考古與研究。

歐洲的航海時代,除了把基督教傳到世界各地外,比較負面的是帶來了疾病,同時也把當地的文化也毀滅了,這些太平洋島嶼上的少數民族因此人口減少。

《經典》2001年08月號 第37期:【南島新世界】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37/content.htm

2007/11/26

【倫敦】秀拉的安涅爾浴場@國家美術館

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是依照年代來規劃展場內容,從人物呆版的歌德式繪畫、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巴洛克一直到印象畫派大師作品都有收藏。


1884年/安涅爾浴場/秀拉/倫敦國家美術館

夏天的熱浪,這些人們泡在塞納河裡,有的人慵懶地躺在河畔的草地,遠處的工廠排放廢氣,雖然整個氣氛是悠閒浪漫的,光線也是明亮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一股陰鬱的氣質。

秀拉用的技法是點畫,這幅畫在每個人的周圍都會用白色的點來說明光線,河上的倒影,拉長的影像,若是在畫下來回的走動,會發現這個畫作是立體的。印象派我一貫的都是瞇著眼睛故意對焦不再畫作上,這對河上的倒影特別有效用,不過看久了頭會暈。

秀拉(1859-1891),成名的非常早,也非常早逝,如今留下來的畫作不多,但是每幅巨畫要完成前都畫了很多草稿,做了很多事前的規畫才完成的。

2007/11/25

【鹿港】官建的新祖宮

清朝的三大官廟是城隍廟、媽祖廟及孔廟。這個清乾隆53年(1788)年創建的媽祖廟據說和林爽文事件有關。


2007.10.20 新祖宮的匾是重修的

林爽文在1786年在大里反抗清朝,清政府派軍鎮壓,當時有颱風來襲沒想到竟然安全抵達鹿港上岸,士氣大振,逮捕了林爽文。後來乾隆就在鹿港建了這座媽祖廟,為了舊的媽祖廟區別,稱為新祖宮。

在廟前還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碑,正殿前廣場的排場不小,可以給大官跪拜進入,四周建築有身在宮殿的感覺,而這邊的順風耳千里眼還有穿著官服,兩側均有舊的石碑記載建廟歷史,也有各大郊商捐錢的記錄。


2007.10.20 在鹿港街上遇到廟會遊行

當天在鹿港很熱鬧,到處都有抬轎拜神的儀式,居然覺得跟在印度的瓦拉那西很像的感覺!

2007/11/24

【尼斯】航空展海報

前陣子在英國的娜娜把她婚禮整理好的相簿傳來給我看,真是榮幸有一些是我拍的,這種練習機會不多,在國外大部分都在戶外舉辦婚禮,果然比拍照效果好很多。


2007.7 娜娜/尼斯

看到這個海報明信片上的飛行員丟出浪漫的玫瑰花束,想當然是與當時的未婚夫到這個度假勝地提前度蜜月,我對尼斯的印象非常模糊,只記得遊覽車從摩納哥附近的香水工廠出來,開了好久整個海灘上都是曬太陽的人,綿延不斷。

娜娜:尼斯的海真的很藍,海灘上也的確充滿不少想摘景的上空女郎,是個度假休閒的好地方,不過餐廳和計程車資實在貴的嚇人。


我只要收到沒有蓋郵戳的明信片,大部分是娜娜寄來的,不知道為什麼?問她目前生活是否安好,她的回答讓我覺得很幸福的感覺!

2007/11/23

【捷克】克倫洛夫(Cesky Krumlov)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收到來自捷克的相關訊息?Yellow 去了一趟奧地利與捷克,很高興收到她寄來的明信片。


2007.11.6 Yellow

看了 Yellow 的部落格,她似乎變不喜歡布拉格,但是卻很喜歡克倫洛夫這個古城。我對這個城市完全陌生,只知道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有個漂亮的地標城之塔,此外五花瓣玫瑰節還很熱鬧。

野洛光影 Yellow Scene:野洛2007@奧捷
http://blog.roodo.com/huang625/archives/cat_455715.html

希望能快點有假期去捷克玩耍。

2007/11/22

【倫敦】南亞印度@大英博物館

今年去了吳哥窟與北印度,所以對印度這一區的文化特別有興趣,不過整個看下來,印度神話比希臘神話更難懂,翻譯成英文讀音更難了解,看下來還是一頭霧水。


約西元1000年/哈里哈拉的雕像,是毗濕奴(Vishnu)與濕婆神(Shiva)的合體

【吳哥】保護神毗濕奴 Mahavisnu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mahavisnu.html
【吳哥】濕婆大神的毀滅之舞 Siva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siva.html
【吳哥】濕婆大神修行娶妻與凱拉薩山的修煉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blog-post_27.html

印度在西元前8000年前就有人居,但一直到西元前3000年才發展出多樣的城市文明,發源地是印度河流域,目前還有一些印章上面的文字還沒有被解密。西元前1900年印度河文明衰弱,往西北印推進,有些部落使用的是印歐的語言。西元前500年,比較東方的恆河文化崛起,釋迦牟尼從瓦拉那西地區崛起,成為佛教世界的發源地。

印度的三個主神是毗濕奴、濕婆神跟梵天,這個雕像是兩神的合體,那就是非常無敵,經常看到日本卡通有合體的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緣自於印度?

2007/11/21

【倫敦】羅馬帝國@大英博物館

在大英博物館的羅馬帝國古物當然不比羅馬要多,可是收集的還蠻多樣性的,充分表現羅馬帝國擴大後保留了當地文化藝術的特質。


密特拉神殺死公牛(西元二世紀)、米爾登霍爾珍寶上有希臘神話(四世紀)、不列顛的馬賽克
波特蘭寶瓶(一世紀)、銅製雕像、銀器
畫有希臘神話的陶器、尼祿焚城遺跡、銅製雕像

羅馬城,西元前753年由羅慕斯建立,據說是雙胞胎兄弟,所以羅馬也稱為雙子城,西元前509年國王被罷黜,羅馬開始了共和時代。羅馬城的建立因為周邊都是各種民族,所以一開始就是外來的文化,從神話故事、陶器、青銅器或是建築的式樣來看,幾乎全部都是來自希臘。但羅馬藝術也有自己的特色,人物的雕像重視寫實,無論是政治家、將領甚至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喜歡留下頭部的寫真。

羅馬的建築因為在帝國擴張或是在水利的取用都要求快速建造,發明了材質比較輕的混擬土建材,可以利用奴隸大量的建造大型建築物,這點跟慢工出細活的希臘世界有很大的不同。

羅馬軍隊的鐵盔甲或是盾牌上面也可以發現一些古羅馬的藝術痕跡,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遷到君士坦丁堡,讓羅馬失去的光茫,帝國建成之初終究擁有漂泊的個性。

《羅馬》再見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6/blog-post_15.html

2007/11/20

【倫敦】希臘世界@大英博物館

巴黎的羅浮宮應該是希臘雕像及陶器收藏最多的地方,而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則是以收藏物巨大取勝,好像整個宮殿都搬了過來。


留鬍子的祭司(-490年左右)、中間可能為海中女神涅內伊德碑像(-380年)、維納斯
勝利女神?、半人馬喀戎(Chiron)、希臘館部分
雅典的帕台農神廟前的騎馬隊伍、希臘的陶器、太陽神阿波羅

希臘世界在青銅器時代一直到羅馬帝國前的這段時間,希臘文明覆蓋了地中海的大片土地。西元前4000年,愛琴海的基克拉群島上發現大理石的小雕像,還有彩色的陶器。西元前700年左右,腓尼基人用字母文字帶到希臘,人體藝術在陶器上表現出希臘神話。西元前480年雅典的民主城邦制度讓希臘大陸免於落入波斯人手中。而後到了西元前338年馬其頓帝國統一了希臘,而亞歷山大大帝更擴張領土到達波斯,甚至到西印度。

我對希臘藝術的感嘆在於這些雕像,可以把一顆石頭雕出完美的人體比例,而且穿在身上的衣服皺褶還能栩栩如生,彷彿這些雕像是在動作中的景象。而希臘神話中人與神之間的愛恨情仇,在這些雕像中表現無遺。

上圖中間的一個神話故事便是半人馬的故事,赫克力士的老師喀戎,有次與一個壞人打鬥,那個壞人只要接觸到土地變能產生力量,怎樣也打不死,半人馬把那個壞人舉到半空中很久,損耗他的力量,最後制服了壞人,然後交代國王必須把他關在高塔,不能接觸到泥土,否則他又會出來作怪。

在大英博物館看到這些多樣、巨大的建築,往往會忽略每一個雕像個別的故事,回來後查了神話故事與所拍的照片很難對照起來,看樣子還是要把希臘神話熟讀才是。

【羅馬】阿波羅@梵諦岡博物館3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5/blog-post_24.html
【羅馬】特洛伊@梵諦岡博物館4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5/blog-post_26.html
【巴黎】美惠三女神@羅浮宮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8/blog-post_03.html

2007/11/19

【倫敦】魯本斯@國家美術館

一抬頭看到這幅魯本斯巨作,就好像看到電影《綠巨人》的情節,英雄最後還是逃不了美女這一關。


1609年/參孫與達麗拉/魯本斯/國家美術館

這是舊約聖經中的故事,達麗拉接受了參孫的敵人非利士人的賄絡,趁著參孫做愛結束後累得睡在達麗拉的的身上之際,請理髮師把他身上的神秘力量來源剪掉,就是他頭髮上的七重金鎖。這幅畫的達麗拉後面那個老鴇就是年老的達麗拉,同樣的臉龐卻有不同的表情,年輕的達麗拉似乎有同情的眼神,而年老的達麗拉貪婪的眼神,手上拿著蠟燭急切的要理髮師剪掉參孫的頭髮,右邊門外的士兵打算活捉參孫,然後參孫抓到地牢雙眼被挖掉。

巴洛克時期的繪畫講究的是光影的效果,這幅畫光的來源有三個。至於達麗拉的肉感,還有參孫的肌肉,大部分是模仿米開朗基羅的雕刻作品。而牆上有維納斯與邱比特的雕像,暗喻情與慾的事件化身。參孫的身軀幾乎占滿了整個畫作,無論是棉被或是衣服,充滿了濃厚的巴洛克華麗的繪畫技法。

這幅畫是魯本斯去義大利8年後回安特衛普的作品。

【佛羅倫斯】魯本斯的酒神@烏菲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1/blog-post_10.html

2007/11/18

【台北】華麗巴洛克@故宮博物院

本來想一早衝去故宮博物院看華麗巴洛克特展,可以混一整天把翠玉白菜在看一次,但假日偷懶睡太晚起床,在欣賞的時候因故被逼迫要早點離開,真想有時間再跑一趟。


1651年/威廉大公在其布魯塞爾的畫廊/雷奧波德

奧地利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來台北的故宮展出67件巴洛克時期的畫作,主要是在宗教、希臘神話、王公貴族及畫家的自畫肖像等,這次的展覽有不少大師級的作品,例如:提香、丁托列多、維洛內塞、卡納雷托、林布蘭、魯本斯、委拉斯蓋茲、米勒等等。從威尼斯畫派到北方文藝復興尼德蘭畫派,雖然在德國奧地利是以學習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為主,但是在風景、靜物、世俗化的表現,更顯出北方的特色。

維也納這些貴族的收藏當時有幸與威尼斯的博物館做了些交換,所以可以看到不少威尼斯、西班牙畫家的作品。有了這些交流讓北方的藝術家有機會到義大利去露臉,整個歐陸經過了文藝復興後雖然還是以城邦國家為範圍統治,但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活動非常多,區域性的小戰爭也很頻繁,這對這些藝術家的發展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這次的展覽是以家族收藏為分類,可以看出該王公喜歡畫作的特色。不知道為什麼我很喜歡看這種目錄式的作品,可能是一次可以看到很多畫,也可能是喜歡『畫中畫』的有趣寓意所致。

在精品店買了導覽手冊、拼圖、撲克牌、鑰匙圈等,強烈建議可以收藏撲克牌,每張撲克牌上都有參展的畫作,真是非常划算。

華麗巴洛克-偉大的哈布斯堡收藏家-來自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之鉅作
http://www.mediasphere.com.tw/vieena/zh-t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