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堡北側的黃金巷是一個狹窄的兩層小屋街道,名字源自於17世紀這裡住著許多金匠。

2008.10 在黃金巷買的書籤
這些小屋是16世紀末期魯道夫二世幫城堡的24名守衛所建的住所,後來17世紀末金匠住在這邊,19世紀這裡的治安惡化變成貧民窟,在1950年代,居民被下令遷走,改成商店賣書、賣紀念品才變成現在的模樣。
黃金巷住過諾貝爾得獎的詩人塞弗特,還有猶太人卡夫卡,他在1916-1917年在22號住了幾個月(另有一說是他只有白天來此寫作),我走在這裡總會想到卡夫卡筆下的小說奇想,在《城堡》這個小說雖然都沒有提到猶太人這個字眼,可是他暗藏著想要為猶太人的地位平反。
卡夫卡的外型消瘦,不只如此,他的一生讓人覺得單薄,有個非常尊嚴的父親,三個妹妹,與母親較為親近,訂過三次婚,因為得到肺結核,本來以為自己要死了,所以離開第二個訂婚的未婚妻,沒想到病還沒好就愛上了第三個未婚妻,談戀愛好像是文學家的特權。卡夫卡有段時間吃素,有人說他之所以那麼瘦,是把能量都花在寫作上面了。
當我走在黃金巷一旁的戰爭用具的展示廳,連通道地下的下水道(或是水井?)有時候會想當時在這裡的卡夫卡是如何過生活,寫作!真的可以餵養一個人一輩子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