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1

【新北市】淡水現代化,國際水上機場

大部分來淡水一遊的遊客,在沒有老房子的老街買些小吃,邊走邊吃,到河邊看看人頭,或許搭乘渡輪到八里,或者看著夕陽西下,然後愉快的回家。1860年天津條約,淡水正式開港,除了從西班牙人所建的紅毛城,歷經荷蘭、英國領事館。在捷運站旁的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可能很少人知道淡水曾經被規劃成為國際機場。

*水上機場與水上人家

這個水上機場是1937年日本在台灣規劃的第二個國際機場,第一座是松山機場。1930年義大利人在此測試水上飛機安全的降落,1941年建設完成後,主要是橫濱要飛到曼谷長程的航線要在這裡加油,會規劃成水上機場跟淡水河到中央有一個長型沙洲(浮線)有關,1930年代本來有計畫規劃成為水上、陸上雙用的國際機場,沙洲剛好在河中央,可以最為陸上的機場跑道,沙洲上放置測量風流設備,也可以作為飛機起降方向的參考。

建立一座機場需要眾多的飛航設施,這座機場1941年開始使用後,因為珍珠港事件而停飛,1945年戰後也曾經在日美協議下最為綠十字飛行任務,根據當年水上飛機降落的照片,是在目前星巴克咖啡、馬偕醫生上岸處的石像位置,可以知道水上跑道很長,目前指定為古蹟僅存停機坪、牽引水上飛機上岸的溜滑台、幾處防空洞等,在目前淡水文化園區的旁邊。

淡水文化園區,就是當年的英商嘉士洋行,後來殼牌石油在台灣合作的公司,合作後設立煉油廠外銷,倉庫不但在淡水港旁,還有鐵路直接連結道淡水站,在二次大戰被日本政府徵收,1944年被美軍炸毀油庫燒了三天,淡水人稱為「火燒臭油棧」,洋行內的建築最早可以追朔到1870年代。一般人來淡水遊玩,多半不會走捷運站的這頭,走進這一區,看到殼牌的加油站,遙想1897年在這邊儲油買賣的石油公司,是怎樣的榮景?

淡水雖然在1860年開港,小小的山城沿著老街道蓋滿了紅磚黑瓦做生意的房子,山上蜿蜒的老街,跟目前的道路類似,但後來著重基隆港的開發,淡水河上游又淤積不能通大船,也是因為這樣的契機,讓水上機場的規劃在此實現。戰後倉庫的碼頭,自然成為一戶戶的水上人家。

看了許多淡水的老照片,會突然想起在威尼斯的魚市場這樣的場景,福佑宮前的市場,不就是這樣的景象嗎?全台第一座燈塔在淡水,就是靠著香客的捐款,進入小小的福佑宮還記錄了這段過往。

*陳澄波與重建街

彎彎曲曲、新新舊舊、上上下下的重建街,有著輝煌的過往,走在石板路上,看著畫家陳澄波筆下的淡水風情,這裡是淡水最早的一條街。

重建街的階梯與坡路是以前北海岸丘陵的住民往來淡水的步道,之前政府在此做道路規劃的時候直接在地圖上標示出一條馬路,沒有考慮到淡水是個山城,高高低低的如何開路呢?所以這條馬路一直都還沒有開成,但有些土地已經徵收,有些還沒,所以現在重建路上有很舊的老房子,也有新蓋的公寓,甚至還有空地是停車場,有些房子前面被拆除往內縮,整體來看是很奇怪的現象。

重建街的老街屋在此也看得到,由於這裡做生意又沒有亭仔腳,鄰著馬路就有石階,一進去就是店舖,有的老屋深達50米,寬只有6米,而小巷子有時也只有1-2米,我看有人要到紅樓的時候一直在重建街上來回走,就是不知道要進去小巷子才能到達。

這裡的老屋不像迪化街有二或三層,大部分只有一層,而晚輩就住在閣樓上,中間有天井,後面也有廁所的設計。我在重建街的老屋子爬上爬下,有時進入到荒廢的屋子,會有惡犬的叫聲,頹廢的磚瓦長出清翠的雜草,有時會看到老屋有銃眼,早年有盜匪出沒,所以有很多防禦設施。重建街有家門口有顆大石頭,據說是大屯山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掉在這裡。

重建街旁的紅樓起建於1895年,正是清朝正式把台灣讓與日本成為殖民地的時間,1899年完工,這樣的洋樓佇立在半山腰,望著出海口的景致,貿易與軍事的重地,紅樓看著日本人離開,身後板橋林家的白樓倒榻,老街老建築拆除的過程,商船軍艦消失,觀光客船重新的開啟,人們的來來往往,紅樓依然在此。

走在這裡,看著四周的景色,讓我想到陳澄波的畫,他曾經在淡水住過一陣子,據說就是在重建街這附近,眺望淡水河,陣陣蕭瑟的冷風吹來,有些許滄桑感!每次到淡水總要躲過壅擠的人潮,在小巷子爬幾步的階梯,走過重建街,繞過小巷子,一探紅樓究竟,拍張照片然後回家。

*現代化建設

對於現代化文明的設備,淡水通常都是最早接觸的,1877年,由英商怡和洋行負責鋪設淡水到福建川石山完成。1896年,也是最早建設自來水系統,淡水街上寺廟、公共建築外有水龍頭,提供民眾安全衛生的飲用水。

從早年因為戰爭需要所建立的炮台,加拿大人馬偕登陸淡水幫台灣人治病、引進的女學堂作育英才,還取了台灣女子為妻。日本人的統治期間,淡水在各式各樣的現代化中一直作為實驗的場地,從自來水廠、高爾夫球場,郵局、電信局、小學、圖書館、海水浴場等。

想像日本黑船在1895年淡水港外出現的那一剎那,我想淡水人應該不會覺得奇怪,台灣被殖民的歷史中,船堅炮利與各國人在此國際貿易的歲月中,淡水一直是接納著所有的人,有時看著天上的白鷺鷥能夠在淡水河邊棲息,假日喧鬧的人群,夜裡陣頭廟會鞭炮聲不斷,每日一樣的黃昏紅霞,如今那個浮線沙洲已經不在,白鷺鷥群也避開了人群,雖然人潮多了,可是少了些大自然,我們不斷地在歷史的潮起潮落走過,每一個沒落與繁華間,我們又學到了甚麼?

2014/08/20

有關網路書店的折扣

最近天氣熱,下午大雷雨,不能出去逛書店,於是就在家裡逛。我實際了在好幾家網路書店下單,以下雖不是很正式的調查報告,沒有詳細的比較分析,但是也算是我的心得提供大家參考。

1. 台灣人貪小便宜,只要有打折,就會來比較,先是比較折數,然後比較贈品,或者是不是有回饋金,或是 coupon,這部分博客來真的發揮到極致,每天都會端出不同的折扣辦法,搞得客人都不清楚。另外,城邦讀書花園的折扣戰我覺得打的最大,但是缺點就是書真的比較少。可是實際計算下來,博客來的書,很難打到七折以下,而城邦的底線是六折。

2. 透過鼓勵消費方式送更多折扣,因為書這個商品明顯上種類繁多,真的是沒有限制的,而網路的特性又是要無限大,才能有競爭力,剛好一拍即合,所以所有的網路書店都會鼓勵買越多,折扣越多。

3. 生活雜貨的組合販賣方式,讀冊的特色算是新書二手書都有,但是折扣目前來看卻是給的限制最多的,或許沒有博客來有那麼好的條件,所以我經常訂的冷門書很久才到貨,有時甚至新書也是如此。說到跟生活百貨雜貨的混合,目前來看博客來還是最大,城邦好像也有實驗,但並不理想,我覺得電子書與影音產品可以一試,畢竟這比較屬於閱讀相關的產品。

4. 哪個出版社出的新書,就直接到該出版社經營的網路書店去買,理論上是會最便宜,但實際上比較的結果並不是,因為比較大的網路書店折扣比較大,量大的情況,到貨也比較迅速的。
以上的比較,擴展後,其實可以給研究生寫碩士論文了,網路書店的折扣、行銷方法可是五花八門,要完全搞懂背後的運作其實不容易,這就好像最近的灑冰水的活動,大家幾乎忘了活動的意義。而書店的存在,實質的意義還是在"閱讀"與"知識"傳遞這回事情,折扣戰受傷最大的是實體書店,而實體書店怎樣生存,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PS. 這是非廣告,若有人要買書,我可以代訂,還可以幫忙找到適合的書,大家只要到附近的便利商店去取貨就好了,我不會收取服務費,只是有時折扣的點數就會被我收走就是了。

2014/08/19

【台北】郁永河裨海紀遊,恐怖的關渡一遊

清代 1696年,福建火藥庫大火,損失火藥五十斤,地方幕僚郁永河喜歡到處旅遊,自告奮勇來臺灣採硫。1697年到台南招募工人,然後一大群約四、五十人一路往北到北投,走了二十幾天到達八里,雇用小船從淡水河進入關渡,見兩山夾門水道很窄,但進入關渡後水突然變寬是一座大湖,見不到邊緣。

*郁永河來臺歷險

今日的關渡平原是保護區,很難想像三百年前這邊是湖泊,因為1694年在今陽明山發生規模七級的大地震,關渡平原的土地液化陷落約五公尺,該湖水深度約三、四公尺,郁永河來的時候海水都還未退去,搭著小舟在今磺港溪上岸,然後步行到上游去查看採硫的地方,步行時四周林木很高,溪水邊的石頭藍靛色,就這樣走了二、三里突然沒有樹林,一大片黃土,而且腳底很熱,地上還冒出煙來,可能就是今日的地熱谷。

郁永河用布跟原住民交換硫礦,原住民協助採礦並且利用油煮的方式提煉硫,待在北投期間,一路相伴的人不是得病發燒拉肚子,幫忙煮飯的人夜裡結夥偷吃的東西,划船逃走,沒有交往的原住民晚上還射箭攻擊,貫穿了二十八層的布,這個箭還是是打獵鹿的器材,還好沒有射死郁永河,晚上有時還會有鬼火四處飄散,颱風來襲山洪暴發,茅屋都被摧毀,這樣的環境,郁永河想到一路從福建福州出發陸路到廈門經金門出海,經過澎湖到台南鹿耳門上岸,從南到北經涉水經過溪流一路飄搖,不怕任何艱難,就是喜歡旅行,最後只剩下一個人,不僅要問老天爺為何要來台灣這塊鬼地方?

郁永河回家時,還遇上大風,船軌杆都折斷了,居然可以安全的回航,真是奇蹟。

關渡平原,在日本時代,一直保持農田、濕地,如今筆直的大度路,當時就已經存在,當地的交通都是靠淡水支線的火車,山腳下的山洞,也是搭乘火車的一個共同回憶,一直到1966年關渡平原的工廠林立,大度路拓寬變成現在的樣貌,1983年,關渡大橋完工通車,設置了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後改名為關渡自然公園,1988年淡水線火車停駛,蓋起來許多新房子,1997年捷運淡水線通車,關渡的人潮又再度回籠。

從台灣島隆出海面後,關渡平原時而是海面,時而是陸地,有時鹹水有時淡水,有時原住民在此逐鹿打獵,農、漁業,這樣自然多樣的生態,在台北市難得看到。關渡本來有獅象守口的景象,1963年來了一個葛禮颱風,三重、蘆洲、士林、大同地區海水倒灌嚴重,關渡的獅、象被炸掉,原本是淡水的井水變成鹹水,這裡的魚穫量變少,大雨一來就淹水,又長期抽取地下水,地層下陷土地鹽化不容易耕作。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因為大度路筆直的道路,持刀飆車時有所聞,許多人命喪關渡。

從郁永河來臺,當時台灣各地充滿瘴癘之氣,蚊蟲蛇獸眾多,雖然清代統治台灣,但郁永河只是來採硫礦,可是多沒有把台灣當成寶島經營。我相信這些過往在關渡平原留下的傷口,只要人們好好的珍惜,大自然一定很快的恢復生機。

*關渡宮

1760年的淡水廳有四景,其中一景就是關渡劃分潮,基隆河、淡水河在此匯合,漲退潮時間海水交會,水分三色的奇景,後來淡水就有八景,1897年關渡宮搬到現址,坐西朝東,風水稱為萬水歸堂穴。

在關渡宮前的渡口目前有小舟,走上關渡宮後面的靈山公園可以眺望遠景,以前關渡與八里往來的交通,若沒有關渡鐵橋,那一定都要靠渡船,時光回到一百多年前,淡水支線還沒有通火車前,有藤橋跨越,那是怎樣的景象呢?從海邊入河的戎克船載滿了中國來的貨,從大稻埕出海的船也載滿了茶葉、樟腦,原住民架木為屋,高於地面的房子可以避開淹水,而且部落人通力合作,一天就可以蓋好幾座茅屋,牛車在老街負責搬貨,還要負責耕作。

日本人來了之後,在老街兩邊架起了獻燈,從關渡火車站一路蜿蜒到關渡宮,也是渡船口,老街上有紅磚古厝,在攤子吃碗麵配上鹹鴨蛋,不遠處還可以看到拿竹竿的小孩在河邊趕鴨。

上了台北藝術大學的校區,也可以遠眺關渡,捷運緩緩地從台北開過來,山腳下的捷運機廠,三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湖,彷彿聞到不遠處北投的硫磺溫泉味,有時會想,這該不會是焚化爐燒垃圾飄過來的味道呢?

《小小咖啡店開業故事》15家日本咖啡店與4家台灣本土連鎖咖啡店經營者的創業心路

推薦序

永續咖啡香

水瓶子

每次進入一家迷人的咖啡館,就好想一直待在館內,可是當我們了解這個咖啡館的老闆背後創業的艱辛,長期面對一家小店,永無止境的備料、事前清洗、烘豆、挑豆、開門面對客人,甚至是當一個客人都沒有的時候,這樣的高反差,該如何調適、改善?一家咖啡館人前的光鮮亮麗,背後需要多長的準備?

買書: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6509

這本書內所介紹的創業人物,大多不是剛畢業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多半已經有一專業領域,在事業穩定後思考下半輩子的人生,經過長期的計劃,持續努力的成果,也給台灣要創業或轉業的人更多的啟發。或許你現在已經是上班族,可以利用下班的時間嘗試,慢慢將副業變成正業,不要貿然投入大筆的資金,只想要做老闆。詢問過不少的咖啡館老闆,他們給我大多一致的答案,要能夠耐得住性子守在小小的咖啡館,除了面對大批的客人,也要明白告訴客人自己堅持的理想。若沒有客人時,千萬不要放棄堅持的理由。開小咖啡館絕對不是浪漫的事業,也不是逃離上班族的自由工作,是具體而微從社區出發的小店,也是把理想實踐的方法之一。有人是夜貓子,就開一家深夜也照樣營業的咖啡館;有人覺得長壽療法的飲食很好,就開了一家這樣的店;有人覺得老房子存在很好,就投入這樣的保存咖啡館。

這些咖啡店為了這樣的理想存在著,除非前提錯誤,我相信都有他的信眾存在,也能支撐咖啡館的經營。當咖啡店成立後,是否可以永續經營,進入了良性或惡性的循環?這本書內也有一些經驗分享,甚至是否要背離自己的理想?有些店主大則利用整修房子休業幾個月,小到調整菜單的內容或是營業時間等方式,相信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或者利用休假的時間多多到各地小咖啡館觀摩,這部分也給身陷咖啡館經營的業主一點參考。

台灣各地這幾年開了不少小小咖啡館,我覺得品質精益求精,還有永續經營會是我們面臨到最大的問題。我相信店主都有在思索,回到原本初衷是甚麼?希望可以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2014/08/17

【台北】揪遊台北:溫羅汀書店

揪遊台北的大安區溫羅汀書店導覽結束,進來布拉格咖啡館聞花香。



一進來才發現,我漏講了泰順街上的兩家二手書店,一家是公共冊所,一家是竹軒,雖然這兩家看起來比較亂一些,不過正因為如此,可以比較有挖寶的感覺。
在傅園開場的時候,講述了我大一上差點被二一的故事,不過居然漏講了之後應該穿著怎樣的服裝,帶著有滾輪的行李箱,中午開始在這附近逛書店。

今天走的路線是傅園→總書記二手書店→唐山書店→南天→台灣ㄟ店→雅博客→明目書社→女書店(介紹)→瑠公圳露出點→永樂座→舊香居(感謝PK)→梁實秋故居(有活動一進去恐怕會打擾,所以沒有進入)→師大公園講人間四月天→師大圖書館分部(講公共藝術)→旅人書店→青田七六(講了許壽裳、馬廷英)

不知道為什麼,越講越喘,結束後鬆了一口氣,看時間,原來是我講太快,一路上隨著邊走邊講,已經到達了梁實秋故居,卻還沒有講完程紀淑,應該是節奏沒調整好,一方面是希望沒有冷場,一方面是希望所有路上所有的景貌都要提到。

我還是喜歡單講"書店"與"書"這件事情,或許比較容易,但沒辦法是公部門的活動,導覽手冊提到的景點一定都要說明一下,這是我比較遺憾的地方。結束後有一個朋友跟我說:非常精采!

謝謝有知音,感恩!

【台北】野草居食屋的訪問

上午是一組日本媒體來拍攝,其實是只有一個大叔加上一個翻譯的太太,大叔對拍攝要求很高,所以我不斷的重複講,這還不打緊,已經很習慣重播倒帶,但是我不能暢所欲言,經常講了一小段就要中斷,因為我太多要講,所以上午搞了很久。



當他問我最喜歡這個房子的哪個地方,我居然指著戶外放冷氣的那個地方,我說前面流過一條小溪,楊柳垂下,小溪透出為紅的顏色,還有小蝦在河內,小溪對岸有座廟,大家在榕樹下聊天。全家大小坐在這個緣側聊天看夕陽,真是愜意!

最後大叔問我一直講歷史,難道一直懷舊嗎?我還停了一下,我說我只是儘量告訴大家以前的樣貌與社會狀況而已。

2014/08/16

【台北】唭哩岸街,台北第一街

目前捷運淡水線的唭哩岸站旁,有一條台北第一街,在清代時期,現在的立農街當年稱為頂街、下街,立農國小以東是頂街,而以西就是下街,是來往淡水、台北城必經的道路,所以兩旁開設多家旅店、酒家,提供過路人投宿、打石工人休閒娛樂的去處。如今立農街一段321號的慈生宮,建於 1669年,是北台灣歷史最久的寺廟,1881年搬到現址。

*唭哩岸街在哪裡?

不儘如此,立農街一段323巷,還是原來荷蘭領事館的舊址,在此地還有打石場、老街的歷史建築群,但因火災後已經全部剷除,走在狹小的立農街已經看不到台北第一老街的氣息,只有蜿蜒寬度不一的街道,有些路段甚至比巷道還小。

倘若時光回到 1960年代,周邊有稻田、晒穀場,這條老街還沒有鋪上柏油,老街上還有種植大竹麻,名為竹巷仔,而已經沒落的商業老街,熱門的打石業,台鐵北淡線火車經過,最近的站名叫做王家廟站,僅只是一個招呼站而已。早年山上種植大量的鳳梨,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

可能有人認為台北的第一街不是貴陽街,或是迪化街,為什麼會是這條立農街呢?因為當年北投不隸屬台北市,後來市區重劃才被納入,也因此成為最老的一條老街。『唭哩岸』這個地名傳說有幾個,普遍是以凱達格蘭平埔族『其里岸』社的念音雷同而來,另有一說是西班牙人佔領北台灣時期,這裡的地形與菲律賓呂宋島西北海灣類似,平埔族語『海灣』念音就很像『唭哩岸』。

1901年通車的淡水線鐵路,當時並沒有設立唭哩岸站,是到了1915年才增設,但目前捷運的唭哩岸站,跟當年站體位置差很遠,當時的唭哩岸站位於今日西安街一段與自強街交界處,也就是今天的石牌站與明德站的中間。唭哩岸站在戰後改名為『石牌』,唭哩岸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打石歲月

散步到東華街二段300巷內,從巷口走入右手邊就有散落的唭哩岸石,左手邊步道的入口進入東華公園,地面上鋪滿了就地取材的唭哩岸石,許多住宅的圍牆也是唭哩岸,在這登山步道,稍微觀察一下都可以遇見當年打石的痕跡。

1975年陽明大學建校,禁止開採山上的唭哩岸石,在此地的打石人多半是專業父子相傳的行業,有些是農人農閒之餘的副業,也有來自各地的打石人,很難想像在這蓋滿住宅的山邊,每天從山上把大塊石頭搬下山,然後在一旁的空地啌啌咣咣把石塊打成長條狀的石條、石磚,當年利用水運,或利用牛拉大石,後來有了鐵路運送。

若要調查唭哩岸石的大量開發年代,大部分是以台北建城所需大量石材的1881年為開端,運送方式是沿著淡水河水運而上,當年大量開採地是大直山北勢湖,唭哩岸石比較脆弱,用於下水側石、石桓、障壁。

唭哩岸石是沈積岩,因為厚實穩重,耐高溫耐酸的特性,北投溫泉建築常用唭哩岸石,後來國防防禦工事,還有石化工業的煙囪等等。這些打石人在國有地山上採石,所屬權有自己的默契,一塊塊石塊打下來後彼此還會換工互相幫忙,這樣特有的文化,我想也只有此地才有。

*土牛界碑與隘勇線

清代來台開墾的閩南人、客家人越來越多,清康熙61年,1722年官府會再入山路口,以立碑、立界的方式,規定漢人的生活區域,在今日捷運石牌站的出口,就有一個漢番界碑。當年衙門也會用挖溝渠堆土的模式來構成這條界線,這個土堆俗稱土牛,加上溝渠,稱為『土牛溝』。

遙想清代來開墾的漢人,早期可能是跟居住在此的原住民租地打地契,後來紛爭不斷,請官員來挖溝堆土立碑,有時還會用通婚方式,把女兒嫁給原住民取得和平共存。

一直以來,統治者利用族群的生活方式不同,中間的矛盾而建立一種有形無形的界線,到了日本時代,1899年的隘勇制度,變成了開採山林資源的一個界線,利用鐵絲網、木牆、崗哨站等設施的防衛線就叫做隘勇線。

當年在老街上的房舍都消失,如今在東華街二段300巷內還有幾棟基底是唭哩岸石,用四四方方的大紅磚蓋起的閩南式建築,在此散步,想到了這百年來的歷史變遷,都市計畫改建的潮流中,未來是否能留存這樣的聚落?也代表我們對文化資產的關心程度。

《號外》2014年七月號的主題:書店

鐵志去香港接號外雜誌,做了中港台的書店主題,其實台灣能做的更多,可以去找中日台的骨董書店或是特色書店來採訪,代表性應該更為驚人吧!感謝鐵志送了這本成果,台灣的雜誌也要繼續加油了!

2014/08/14

【台北】芝山岩,一座城市多樣性的秘密

小時候校外教學,記得四月初的梅雨季節,來到了芝山岩山腳下,旁邊的雨農路與雨聲國小,讓我對此地充滿了浪漫的詩意感。想像著雨中務農的農夫,在山丘的教室讀書的畫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長大後了解了此地地名、路名的來由,心裡總會覺得是個美麗的錯誤。

*戴笠將軍與雨農的地名

位於芝山岩的雨農閱覽室,國民政府遷台,紀念當時的情治單位戴笠將軍,字雨農,不過戴笠將軍一九四六年死於飛機撞山,應該沒有到過芝山岩。位於芝山岩附近,就有情治單位,周邊的道路全部「雨農化」,有雨農閱覽室、雨農路、雨農國小、雨聲街、雨聲國小、雨聲新村等。芝山岩之前還有阿兵哥駐地,一直到一九九O年才撤離,如今有碉堡等軍事設施,加上清代時期的石牆隘門,讓芝山岩更有神祕感。

雨農閱覽室,原址在日本時代有芝山岩神社,旁邊有六氏先生墓。一八九五年七月,台灣總督府因此地學風鼎盛,在芝山巖的惠濟宮設立日語學校,想要推廣日語成為國語,是全台教育的發源地,一八九六年的一月一日,六位老師要去台北城參加元旦活動,因為台北城有動亂,返回學校在山下遇到反日人士,被斬首殺死。二月一日,六位遇難的教師骨灰葬在芝山岩山頂的大樟樹旁,後來又設立紀念碑。這些骨灰、紀念碑在一九四五年後政權輪替時損壞,一直到二OOO年,才將這些文物恢復。

*漳泉械鬥與文化遺址

經過山丘西邊的隘門,往上看到惠濟宮的主神開漳聖王,在士林地區開墾的多為漳州人,想到從一七五一年起,歷經百餘年大大小小的械鬥事件,只要地勢較高的區域,四周圍起像是城堡般的城牆,制高點設立警衛亭,因為開墾時土地利益、水權分配,省籍宗親不同,清代時公權力不彰等因素,引發了多年的衝突。今日我們可能很難想像這樣的事情,平時農墾,農閒之餘要出操練兵,一刻都不得閒。

目前芝山岩也是全台灣唯一一處擁有七個文化層的地方,不同的時代的先民,從山邊是鹹水湖退去後,距今七千年開始就有人居,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址有不同的陶器,芝山岩生態公園內有考古探坑教室,可觀察當年挖掘的展示。從一八九六年發現這個遺址,陸續開挖到不同文化層,在二OOO年的十二月,甚至挖到了一女一男完整的人體遺骸。

*動植物與地質多樣性

在芝山岩山丘觀察,除了人文歷史外,因為歷經台北盆地是鹹水湖時期,同時擁有海邊、淡水濕地、陸上三種不同環境的植物生態。而日本時期為了變成神社與紀念性質,種植了巨大的樹種,樟樹、楓香樹等,甚至是位於高海拔的黃葉樹葉,多樣的植物,可以作為一個活標本教室,也因此棲息在此的動物也有豐富的樣貌。

若要觀察海邊的貝類生痕化石,經過了自然的風化侵蝕,甚至是海邊的潮汐作用,除了沉積岩,甚至還有火山熔岩流過,在這小小的地方也都可以觀察到。

希望我們能夠培養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都重視的態度,從中國漳洲人轉借芝山這個地名過來至今,漳泉械鬥,日本教師被殺,設立情治情報中心,考古與地質等調查結果,讓我們了解芝山岩是一個共存共榮的環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甚至是人與大自然之間互相尊重的學習與啟發。

2014/08/12

【台北】在逛永楽座,談侯季然《書店裡的影像詩》



經過永樂座,跑進去晃晃,門口看到闆娘的車,她在忙,於是我自顧的逛書架,看到一些知名作家的小說,應該是新上架,翻開,居然有簽名,立馬買了下來。經營二手書店真的很辛苦,除了要揮汗如雨的快速搬書,許多不為人知的市場倫理,最重要的還要維護賣書人的隱私,這中間該如何拿捏?

很貼心的書店,署名蓋住了,我應該有辦法用CSI科學方法把署名重現吧?到底是誰那麼糊塗,把作者親簽書賣到二手書店。



暗自走訪那麼多書店,有跟書店主人談到 侯導拍的這些紀錄片,很多很多正面評價,書店主人都有一種死脾氣,會預設來拍攝後會對書店有所誤解,或者無法表達書店的經營理念,所以大多數第一時間都是拒絕居多,媒體就像是刀的兩面,一刀劃下去,兩敗俱傷,能夠用這麼短的時間表達每家書店的特色,也真的不容易。

我一直頭腦會有個問號,平常帶那麼多城市導覽,或者書寫那麼多在咖啡館發生的小趣聞,到底是帶給店家困擾,還是能夠讓店家與客人間各拉近彼此的距離,認識這塊土地更多事情,我自己也很難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