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紀錄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紀錄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10/22

《紅盒子》與陳錫煌



這是 2007 年一月份,當時圓環文化工作室舉辦的活動,到林柳新偶戲館參訪的紀錄,照片中的小孩都大學畢業了,事隔十幾年,看了《紅盒子》這部紀錄片,其實傳統技藝所遇到的傳承問題,一直是被大家討論的,但是看完了紀錄片,我們好像還是無能為力。

非常佩服楊力州導演,願意花十年的時間來記錄這一件事情,我想跳脫"家族"傳承的格局,放大來看"社會"傳承這一件事情,與其說紅盒子只是一個家族戲班子的保護神,我們應該把田都元帥擴大成為一個戲劇表演的保護神。

若我們一直侷限在姓氏家族,但看看這部片的主人翁陳錫煌先生的家族,從他祖先何許土->許金木->李天祿->陳錫煌,每一個人的姓氏都不同,但確確實實都是親生父親,道出了台灣人幾百年受到移民與各國統治下的變動性,掌中戲在每一個時代都推陳出新,隨著時代前進,前進時有政治力的介入也是必然,但是其中又激發了新的創意,這些軌跡、過程才真正是我們的寶物,至於是不是家族承接,或是親生父母這一件事情,一點都不重要。

但,我們的觀念是不是也深陷其中呢?

從一個掌中戲戲班的家族來看,每一個長子都不從父姓,宛然台灣的身世,至今仍然不明。

既然,我們過年過節還是會去敬祖拜神,面對偶戲的式微,能夠有人欣賞才是保存之道,從侯孝賢拍攝戲夢人生,到這部紅盒子,格局放大了,但是任何一部偶戲都有"手"的演出方式,希望可以有更多"手"合作,才是傳承之道。

2018/09/04

創作英雄之男:石森章太郎的故事



特別篇雖然放映的時間跟一部電影的時間一樣長,製作費不若電影那麼高,可是可以讓人了解某些領域的名人成長奮鬥的故事,真的很棒!

看了這部漫畫家的生涯,影響他最多的是姐姐,即使在病床上還是一直創作,於2008年1月25日正式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史上獨力著作並出版漫畫最多者。

這種簡短搭配當代新聞影片與演出的紀錄片,我們是否可以多多拍攝這樣的電視劇呢!

PS. 好想買一頂漫畫家的帽子

2017/05/12

《日常對話》



面對母親的同性傾向,母親帶兩個女兒離家,脫離酗酒的父親,一路成長的過程中,交往了眾多的女朋友阿姨,這樣的眾生相,母女始終沒有討論這樣的現象。

這是台灣傳統社會的現狀,很多反體制的行為,在他們心裡或許已經明白,但是說出口的竟然是:我不知道!

導演兒時也曾受到父親強迫性侵,母親離開那個酗酒的老公後,也沒有回鄉掃墓祭拜父母。女性在祭祀文化傳統禮俗屬於弱勢,他的家人竟然不聞不問,令人諷刺的是母親居然是從事牽亡魂的工作,一個幫助亡者親友舉辦儀式,得以慰藉人心的工作者,並不想去祭拜自己的母親。

一個從女性角度的觀察者,除了觀察自己的母親,也回頭檢視自己成長過程中缺乏的一角,我想這部片某部分是自我的追求,但也十分殘酷的點出了父權世界的不合理。

這部片,沒有男性角度,也不需要?

2016/10/28

《四十年》與《尋找甜秘客(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



還沒有去看這部電影前,會以為跟滾石35演唱會一樣,看完後我覺得這部紀錄片,為『民歌』的起點,做了很好的重新詮釋,我想不是大家都認同,但是至少是一個開始。

在民歌20、民歌30的演唱會,大家可能少有聽過李雙澤、胡德夫、楊祖珺,更不會聽過美麗島、少年中國。

美麗島這首歌曾經被禁,1979年美麗島雜誌在中泰賓館創刊,被警察包圍,楊祖珺帶領大家唱《美麗島》,後來這首歌歷經了野百合學生運動,2000年陳水扁總統就職,2006年的倒扁運動,2016年的蔡英文總統就職。

最近,原住民青年陣線表示:原住民族跟著你們『篳路藍縷』,我們就『顛沛流離』。這個讓同是原住民的美麗島歌曲演唱者胡德夫情何以堪?

太多充滿了昨非今是,後來又變成昨是今非的是非問題,政權的更替,甚麼才是對的?我們從來沒有好好的反省檢討過,也沒有好好的討論過,永遠都還在各自表述的階段。希望這部片能讓大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紀錄片開始到美國拍攝楊弦,再到中國北京拍攝侯德健,就我看來非常的諷刺,一個當年被我們政府認為是叛逃的音樂人,到了中國被當成台胞。日本在1960年代末,很多反美的學生運動,而目前這些學生都已經是社會中堅。當時中華民國被聯合國趕出來,後來又與美國斷交,同樣的反美情緒,如今看來學生的熱血,遊行時候的義憤填膺,如今想來又是為何?

因為台美斷交,曾被改過歌詞的『龍的傳人,到中國演唱時,又改了一些歌詞,這代表了甚麼?或許有人說隨著環境而改,沒甚麼大不了!

今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 Bob Dylan,有反抗民謠歌手之稱,帶動了反抗文化,台灣的民歌起源,的確有受到美國反抗文化的影響,只是我認為到了後來,因為禁歌太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就只是小確幸的歌詞了。

反抗強權的民歌,也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沒有再走下一步了,但是他引發了台灣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後來的這些音樂創作人與歌手,目前在中國都還走紅。

《四十年》與《尋找甜秘客(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這兩部紀錄片,都留下了一個問號,我們回頭看看這些歌詞內容,是否有真正的跟我們的想法相契合呢?值得深思。



2016/05/11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雄獅美術曾經出版過一系列台灣畫家的介紹,立石鐵臣與石川欽一郎,是少數日籍畫家。

立石鐵臣,1905年在台灣出生,父親因為職務的關係調回東京。後來立石鐵臣又回到台北,參與了一陣子台陽美術協會,並在台北帝國大學任職,戰後還持續擔任編輯,也在日僑學校、師範學院任教,於 1948年12月返回日本。

照片是在日僑學校期間留台的日人合影,立石鐵臣雖然在台灣的期間不長,但是參與台灣民俗的編採工作,繪畫的內容,紀錄了台灣的風土民情,回日本後還憑藉著記憶,1962年出版了《台灣畫冊》。

今天在華山看了這部拍攝十年的紀錄片,非常務實的紀錄了這位畫家的足跡,並且兩位兒子也來參與了討論會,讓滿座的電影會場增色不少,也是難得的紀錄片內容進入了真實世界的感覺。

在討論現場發現有人對於立石鐵臣的履歷非常了解,也對黃鳳姿、西川滿等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很好奇,我覺得這點是很好的開始,紀錄片做為一個研究史料的基礎,會讓事情更有全面性的了解。

但也有人詢問了日本在戰爭期間的種種,還有該部片沒有深刻的表達"政治"立場,則是非常狹隘的國族觀念,這幾場紀錄片觀察下來,發現不少人還是帶有自己的立場在看紀錄片,的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可是進入了戲院,不就是要想辦法了解電影中不同的角度嗎?

2015/10/05

《阿罩霧風雲》落子Attabu II ,歷史如何說,總有人不滿意,但總是要開始說



從「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的紀錄片拍攝開始,利用照片、動畫、到擬蠟像裝扮的拍攝模式,是拍攝影片節省成本的方式。

看了這部以台灣家族的主題的電影,其實讀了一部以台灣為主的台灣史,即使是台灣人,仔細思量後每一個時代的遭遇都很矛盾,這些歷史事件之後,或許看過的人每一個人的想法都大不相同,而我們有大聲的說出我們的想法嗎?

每經過一次政權的輪替,有錢人的家族就會換一次老闆,而是否能夠永久的保存家產,讓家族持續的興旺,若當成一個企業來看,霧峰林家所做的事情都沒有錯,而且要在一個時代中持續的發聲,一直是很難的抉擇。

從清國到日本,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抉擇,林家真的實實在在的參與了這個時代。

看完後在電梯內遇到 686,他說這部片不只是只有國語版本,下次應該來聽聽台語版本的旁白。

2014/08/12

【台北】在逛永楽座,談侯季然《書店裡的影像詩》



經過永樂座,跑進去晃晃,門口看到闆娘的車,她在忙,於是我自顧的逛書架,看到一些知名作家的小說,應該是新上架,翻開,居然有簽名,立馬買了下來。經營二手書店真的很辛苦,除了要揮汗如雨的快速搬書,許多不為人知的市場倫理,最重要的還要維護賣書人的隱私,這中間該如何拿捏?

很貼心的書店,署名蓋住了,我應該有辦法用CSI科學方法把署名重現吧?到底是誰那麼糊塗,把作者親簽書賣到二手書店。



暗自走訪那麼多書店,有跟書店主人談到 侯導拍的這些紀錄片,很多很多正面評價,書店主人都有一種死脾氣,會預設來拍攝後會對書店有所誤解,或者無法表達書店的經營理念,所以大多數第一時間都是拒絕居多,媒體就像是刀的兩面,一刀劃下去,兩敗俱傷,能夠用這麼短的時間表達每家書店的特色,也真的不容易。

我一直頭腦會有個問號,平常帶那麼多城市導覽,或者書寫那麼多在咖啡館發生的小趣聞,到底是帶給店家困擾,還是能夠讓店家與客人間各拉近彼此的距離,認識這塊土地更多事情,我自己也很難拿捏!

2013/11/19

《秋香》只要相信,就會有救世主



其實我看完影片後,都儘量不去想這部電影,那是一種逃避吧?

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是那麼不完美,從小得了小兒麻痺症的秋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因為小時候被鄰居欺負而失去了信任。而秋香的老公,也沒有因為小時候進入黑道,或者成長過程不被學校接納,放棄他的人生。

秋香與老公兩人幫助更生人與身體障礙的人,協助這些不被社會所接納的弱勢人物,能夠自給自足以工作來換取生活所需。光寫上面這兩段,說的簡單,但是實際執行起來,我想困難度非常高。

一般人總覺得用錢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或者是交給公部門去處理就好了。但,這個社會、世界,就是缺少執行的人物,秋香不畏艱難的去執行,不但克服了家庭的問題,也讓身體有障礙的人一起加入,更讓更生人一起參與資源回收的工作組織,只有互相合作,才能生存。

紀錄片都會帶有濃厚導演的觀點,看過這部片後,導演吳乙峰把自己的角度放到了最少,讓秋香帶領著整部片子進行。我想無論用不用基督宗教的角度,各種宗教人士都值得看這部片,放下不同宗教的偏見,秋香所做的事情,各種宗教教義其實都可以解釋的通的。

只要相信,就會有救世主。

人生中遇到的難題,只要往前走,自然就會有路出來,這部紀錄片中的所有人,還有導演等人,一定都親身經歷了這個遇見。

2013/09/14

《尋找甜秘客》一段失落的搖滾傳奇

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也給我們的人生很大的啟發,一個曾經出過兩張唱片的歌手,但就此默默無名的過著清理工人的生活,他的唱片被盜版到南非,他的歌詞帶給當年的南非很大的啟發,種族隔離政策、民主化運動。歌詞中可以給南非人心靈的慰藉,甚至比貓王、巴布狄恩還要紅。



1997年有人找到了甜秘客,他還活著。1998年他到南非開演唱會,好像灰姑娘的故事,在底特律,他只是默默無名的工人,但在南非,他可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甜秘客在演唱會後,仍過著他自己的生活,或許那些歌詞那些搖滾歌手曾經聲名大噪,過著不一樣的人生,而他,最令人佩服的,還是過著平常人的生活。



即使你曾經有名,曾經改變或影響別人的生活,但,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人生。

2009/08/02

【台北】賴和與後代的音樂創作

上個月圓環文化工作室辦了《用影片讀賴和,影像與音樂裡的賴和身影》,這個月來不斷地聽《河》這張專輯,那種感受我實在無法描述,所以這篇心得就一直被我壓著。我想想還是把一些連結記錄下來,等著未來發酵再來書寫。


河左岸劇團製作(另有賴和記錄片,到台灣e店買的到)


鬥鬧熱走唱隊的作品

賴和介紹(取自維基百科)
賴和(1894年5月28日-1943年1月31日),台灣彰化縣人,原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餘遺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賴和本職是個醫生,也到處行醫濟世,不論是什麼他都願意替病人治療。就如孔子有教無類般,只是他是有醫無類罷了!因為這樣,許多人的性命都因為賴和的有醫無類之精神給保住。但是畢竟本職是個醫生,所以需要靠行醫來賺錢。可是窮困人家付不起醫藥費,賴和卻只拿出一本帳本上面記著「某某先生,某月某日因某病,某藥幾兩……費用某元」,所以很多窮困人家都很感激賴和。因為他並沒有強迫他們要馬上付出醫藥費,而是可以賒帳,但是,每年過節的時候賴和都會將帳本給燒掉。若是有窮困人家要來還債,賴和都會一概拒絕,也否認曾經有將這些費用記載在帳本上。


當日活動心得:
簡余晏: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聽賴和的詩,遇到吳易叡他們!
黑社惠:認識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先生

相關網站:
賴和紀念館
賴和文教基金會
維基百科:賴和
鬥鬧熱‧續攤部落格
吳易叡:也住夏都∥Summertown
風潮唱片:鬥鬧熱走唱隊-河 (River) 賴和音樂專輯

2008/01/27

花蓮的《台灣玉》

前陣子跟以前大學同學要了幾部紀錄片來看,很汗顏最近才有時間消化,我很佩服她對地球科學普科教育的努力,畢業十幾年來,她參與製作編輯的書籍與記錄影片不計其數。

呆黑蘑
http://terre-et-moi.blogspot.com/


博客來書店 - 台灣玉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8242

50、60年代,花蓮豐田盛產的「台灣玉」享譽全球,為台灣賺進大筆外匯,並締造產量第一的世界紀錄,至今仍穩擁寶座。國家電影資料館館藏的台影新聞資料片,讓我們有幸目睹台灣玉供不應求的榮景;四十多年前掀起採玉熱潮的成功大學廖學誠老師,第一次接受採訪,娓娓道出這段關鍵歷史。花蓮台灣玉專賣店的姜錦源老闆、三重寶石店的鄭清海老闆,放下手邊忙碌的工作,熱心協助我們重現當年加工的盛況……。可惜,這段短短不到十年的輝煌歷史,早已逐漸被人淡忘,甚至有許多人不知道台灣有土生土長的寶玉。台灣玉以漫長的時間、以親身的經歷寫下精彩故事,藉由本片讓人了解台灣玉的玉礦再台灣島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刻意義。

這部 DVD,讓我複習了一次大一的普通地質學課程,台灣東部的兩次造山運動是全世界最難得地質景觀,也蘊藏有豐富的礦產。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豐田這個地方發現豐富的石棉礦,於是大量的開採,可是他們竟然沒有發現與石棉共生的閃玉礦石,這種礦石就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台灣玉,但找到珍貴的台灣玉之前,大部分是蛇紋岩與黑色片岩,而第二次造山運動的擠壓之後,才造就堅硬的台灣玉。

礦物的共生結構是地質系大一的基本常識,在我工作這麼多年後居然忘的一乾二淨,玉器在人類石器時代的文明也佔了重要的角色,台灣的卑南遺址時代挖掘出不少台灣玉,可見5000年前的人們就已經懂得玉石的開採,也找到台灣雲豹的藝術玉石圖騰。而分布在東南亞石器時代的遺址與南島語系的民族,都有台灣玉的痕跡,可見當時台灣原住民是這些島國民族的原鄉。

看完了紀錄片,除了看到堅持學術專業的教授,以前的老師,也看到了花蓮豐田人當年創造全球台灣玉的經濟奇蹟,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