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6

《安妮日記》漫畫版



文學名著的改作或是改寫,應該還是會爆發出不同的時代意義。

以為漫畫版可以加快閱讀的速度,其實並沒有,很快的翻閱過去後再回頭看看細節,這樣的改作其實是重新咀嚼後,一個解構再建構的過程,我看著最後的說明,好想再把原著再細細翻閱一次,年輕的時候看這部作品沒有甚麼感覺,現在再閱讀漫畫版,著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一樣的時間點,同樣是從青少女的眼中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同樣是戰爭引發的故事,探討爭端的源頭,才是真正能夠解決戰爭的辦法吧?!

2018/05/05

《女神探夏洛克》



不知道竹內結子最近幾年發生甚麼事情,以前很喜歡看他出演的日劇,笑容非常燦爛,有陣子接的都是比較陰沉的角色,這齣戲,好像找回了愉快俏皮的元素。

日劇有不少模仿,無論是戲劇角色、結構、故事,很喜歡比對這樣的文化異同,模仿是一種學習,模仿後又會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最近日劇劇中似乎有一些關鍵字在互相較競:99.9%刑事案、長時間未解決案件、永遠不會失敗等等,我想網路時代,我們已經可以在不同一時間收視喜歡看的節目,而不需要一直轉台,這一種較競我想未來應該會消失。

2018/05/04

各國的市場與市集



大概每年的五月份,是全國市集活動大爆發的時刻,我想每個主辦活動的單位都卯足了力氣,想要讓大家都來參加。

但,看過國外的市場與市集的例子,我很擔心我們的市集壽命都不會很長,每一個市集,每年都要重新開始。

缺少甚麼呢?

我覺得是與周邊的建築、在地歷史,甚至是店家,產生"連結",每一場活動在甲地辦,或是到了乙地辦,全部都是一樣的,這跟全國老街一致化,算是另類的國際化吧?

不可諱言的每一個主辦單位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標,但是來擺攤的攤主又有自己的想法,難以以同一主題性的串連一個活動,但是若拉高"市集"的層級,加入"文化"特色,在某一個主題上每年或每季的活動來加強,那麼只要主題夠明確,又有一些連結,那麼很快就能把規模拉大,逐年加入新的相關元素,成為一種持續性的活動。

期待這樣的市集出現。

【台北】果果甜點咖啡館



自從來過,就愛上了甜點!

另外第二喜歡是這邊圓形的燈飾,每一款都很有特色,還不知道老闆是用甚麼樣的心情收集這些燈具呢?

接下來就有了一個疑問,為何蛋糕要做成圓形的,長條狀的蛋糕不是比較容易進入烤箱烘焙呢?

無論是最後離開,或是當開店的第一進入的客人,就好像繞圓圈圈一樣,隨著時間流轉,人生不也如此?

2018/05/03

【台北】回留


許久未來喝茶,因為介紹撮合成功,所以有了這場喝茶會,讓我有體會了心與器之美,心意如何體現在器物上,真是很大的學問,我算是沾了一點光。

每次朋友來喝茶,當晚都超好睡,一躺下去就安眠到天亮,除了要有好茶、好器、好地方之外,最最最重要的是要有心意的交流,我想這也是器物之美最重要的一環,花在多錢買茶、器物、地方,沒有那顆心也沒有用。

世界上沒有事情是容易達成的,都要花時間花心力。

2018/05/02

【台北】道南館



沒遇到小鬍子,也沒遇到熊拔,不過遇到了兩個美女,還有眾多時尚好用的咖啡器具。

適合專心唸書工作的地方。

2018/05/01

【台北】艾斯糖咖啡館



開在靜巷的咖啡館,今日放假勞工們,可能都會想要跟朋友到咖啡館聊聊天,一大早除了星巴克、伯朗、西雅圖這樣的連鎖咖啡館之外,幾乎沒有獨立咖啡館在那個時間開門,上完廣播節目,在街頭晃了一會兒,也只能跑到人滿滿的星巴克。

那邊附近有"香草山上"閱讀空間,但是勞動節閉門。

中午跑到了艾斯糖吃了義大利麵,家庭小餐館的感覺,但又沒有那麼拘謹,聽說開了四年多,難以想像這樣的咖啡館坐落在這樣的住宅區,這就是台北迷人之處,雖然都是公寓大廈,但是這條巷子有許多日本時代種植的大樹,原本可能在庭院的大樹還在風中搖曳,可惜有些老房子已經荒廢。

我想到了日本城鄉都會有的喫茶店,台北有不少小吃店,這兩者的距離看似很遠,但是其實很多老主顧的互動,是跟日本的喫茶店很類似的,只要把小吃店的環境整理裝潢改善,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

對於這家咖啡館的生存之道還不是很明瞭,或許多來幾次就可以看得懂。


水溝蓋百百種,大小不一,管爺

《寶島聯播網》超級報報節目,簡余晏主持



水瓶子在十七分出現。

實體書店愈來愈少了,連最早緣起日本時代的老牌書店重慶南路書店也吹熄燈號。余晏今天專訪文史工作者水瓶子,要問他為什麼日本書店來台灣開得那麼大間、誠品書店一間一間開?傳統書店卻一家一家倒?文化工作要賣的是氛圍與氣質,不然大家買書都到網路去了?重慶南路全盛時期有超過上百家書店聚集,不過由於現代人閱讀習慣改變,加上網路書店盛行,實體書店面臨嚴重生存威脅,許多原本在重慶南路上的老牌書店也陸續吹起熄燈號,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家家商旅飯店,做起觀光客的生意。金石堂書店除公告將於六月底熄燈,在貼文中也表示「在曾是日治時代台北城最繁華的本町通(重慶南路)與榮町通(衡陽路),城中店駐足於此,見證過重慶南路書街的繁華。」、「沉浸於書店的知識之海,愛書人舉步遊逛之間,滿是一種安心踏實,而這份閱讀的安寧舒適,就是書店存在的使命。」

2018.05《TaipeiWalker》No.253,水瓶子城市漫步19:臺灣博物館前銅牛的身世,從獻納到公共藝術



臺灣博物館前左右一對的銅牛,是這輩人兒時至今的共同回憶。從火車站下車,看到博物館圓頂建築,步行到新公園(二二八公園)入口,矮小的銅牛是最多小朋友合影的紀念物。

1930年代,這兩隻銅牛由兩個不同的團體,在不同時間捐獻給台灣神社。東側的銅牛是1935年北海道佛教團體「弘安海」,紀念1868年箱館戰爭犧牲的軍人所捐。西側的銅牛是1937年居住於京町的商人川本澤一,參加台灣日日新報主辦的南洋視察團順利歸來而獻納。

另,根據日本岡山的宗教團體福田海出版的《中山通幽尊師の一代とその思想、福田生》的圖文資料,奉安儀式的照片中以銅牛為背景,還有相關人員合影,文中還提到弘安廟字眼,福田海專門以牛、豬塑像捐贈給各地神社,目前日本鳥取縣大山寺也有一銅牛就是該團體所捐。有無可能台灣神社當年不只有兩隻銅牛,或是將「福田海」誤植為「弘安海」呢?

由於政權轉移期間,銅牛的落款被刻意的抹除,至今在銅牛的背後,有模糊的台灣島圖騰,也有模糊的『州』字,也難怪民間盛傳這一對銅牛是滿州國贈送,但其實這對銅牛的金屬成分、神韻與樣態,仔細觀察牛角與眼神都大不相同。

兩座銅牛位於台灣神社時期,1944年有飛機意外墜毀,戰爭時期美軍的轟炸,銅像出現了各種的傷痕,1949年搬移到現址。據當年博物館館員的回憶,兩隻銅牛的牛頭朝館內建築方向,館內不太平安,請風水師來看之後把牛頭對外。

西側銅牛曾經發生人為破壞,頭部鋸開被偷走,後來從黑市尋獲,但牛角被切斷找不到,所以重做了一對新的牛角,至今仍可看出修補的痕跡。發生這起事情非常敏感,館方並沒有發布新聞。時至今日,還陸續發生八田與一的雕塑的頭被鋸斷,圓山水神社的狛犬被偷,銅牛被潑油滯等人為破壞事件。

以犬、牛、馬、獅、象等動物作為神社、寺廟獻納的宗教信仰,從印度傳到各地,中國的官方古墳也都有明訂甚麼官階置放那些動物。對於這對銅牛的記憶,從宗教信仰轉換為公共藝術品,銅牛成功的轉型,我們是否可以以這樣的角度來塑造可長可久又具有歷史文化的公共藝術品呢?

台灣神社的石獅子、狛犬、鳥居的石柱等物品散落到各處,隨著政權的轉變,被搬移或改作他用,有興趣的朋友皆可透過網路搜尋,實地勘察驗證,比玩手遊寶可夢打怪抓寶更有樂趣。

參考資料:集體記憶物件修復前的背景調查-以國立臺灣博物館戶外裝置之「銅牛」為例

2018/04/30

【台北】The Kaffa Lovers



老闆表示,當時很後悔買的烘豆機太小了,看到琳瑯滿目各式咖啡豆,感覺應該是要很有興趣的老闆,才能用那台轟出那麼多款的咖啡豆。

在三創與華山周邊,或許過路客多,但是過了晚餐時間,客人就突然消失,我在假日晚上踏入了這家咖啡館,享受片刻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