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9

吃香蕉的心意



這篇不是討論目前台灣香蕉盛產的事情:多餘的香蕉是否可以做成果乾,或者控制上游的產量,這些就交給專業的去處理。

大家有個總有一個錯誤的印象:我們總是把好東西賣到日本去?這對香蕉來說,好像有一點不公平,其實香蕉進入我們的口中,還有一個催熟的過程,在日本的水果店,總會有一個自然催熟的空間,或許是環境溫度濕度控制的比較好,香蕉就比較好吃。

父親到水果行,總是買還未催熟的香蕉,很有實驗精神的使用電石,或者用蘋果、奇異果,各種水果包在一起催熟,嘗試吃到不同的滋味。

如果催熟可以更有在地特色的話,如同咖啡生豆經過不同的烘焙師,或者咖哩融入在地食材的烹調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氣味,能夠吃到好吃的香蕉,心意是最重要的,如何呈現心意的文化,也是我們應該多多學習的。

我經常吃到的香蕉,是無可取代的父親的心意。

【基隆】郵便局106年紀念日



上圖:
原址:三重県伊勢市豊川町
現址:明治村
明治42年(1909)完工

下圖:
原址:基隆石牌街
大正元年(1912.6.9)完工
民國51年(1962)拆除

2018/06/08

《新聞大解讀》臺北百年三城記





與八面玲瓏高老師去上新聞大解讀,遇到上一段節目的周育如小姐,一見面就拿出日本的中學教課書,簡單易懂又十分深入的圖表數字,我們的課本可以做到這樣嗎?

要製作這樣的書籍,要花不少的資源,我們其實是可以做到的,這兩位艋舺人,展現了十分強韌的決心,讓我想想艋舺精神是甚麼?為何會呈現今日的模樣,有一定的脈絡,艋舺出了很多名人,為何我們都不熟悉,跟高老師在車上談了很久,他分析了眾多原因,但我們有辦法改善嗎?

我想花點時間來研究看看。— 和Agua Chou 和高傳棋。

2018/06/07

【台北】山田東洋的作品

山田東洋,所畫的是現代化高樓建築之外,以金融業、百貨大廈、廣場、公會堂、椰子樹、電線桿,呈現西方都市規劃外,也有些許日式傳統木屋。


圖片
12
34
56

圖片1:google 街景:帝國生命會社舊廈初建於1910年代,原為日本帝國生命保險,朝日生命保險前身,初建時有尖塔,1930年代改建,捨去尖塔。

圖片2:1930年代,菊元百貨

圖片3:山田東洋,台銀裏風景,油畫,1938年,第一回府展西洋畫,應該是黑白出版品翻印

圖片4:1945年航照圖,北邊框為菊元百貨,南邊為帝國生命會社

圖片5:山田東洋,公會堂前,油畫,1936年,第十回台展西洋畫,應該是黑白出版品翻印

圖片6:1945年航照圖,南邊框為菊元百貨


照片下圖取自台展資料庫

這樣的比對,一眼看出畫家俯瞰的企圖,除了拉高的建築之外,許多變形的構圖法,可以凸顯這些房子的屋頂的特色,去拍一樣角度的照片,會感慨天際線雖然長高了,但是十分不協調。

2018/06/06

【台北】昔日鳳梨王葉金塗豪宅,今日飯店、星巴克


照片
12
34

照片1:1955年,來源
https://get.google.com/albumarchive/104204347980012673710/album/AF1QipN8Go6kw2hRrWKpStG6catfauv9ACcpHa6nDKY6

照片2:1957年,中研院台北市歷史百年地圖,框起來的地方北邊是葉金塗宅,南邊是今日的新啟順蔘藥行,目前那個兩開間還在。

照片3:google 街景圖

照片4:今日的葉金塗宅

網路搜尋:1955 美國大兵,大部分都出現不好的新聞,但是這位美國軍人來台灣出任務期間,拍了不少照片,背後這些建築物,留下來的少之又少。

拍攝的地點,應該是大約在今日重慶北路二段107號,與民生西路交叉口往北拍,遠方的葉金塗宅的圓頂拍攝非常清楚,左邊的那棟建築今天還在,是新啟順蔘藥行。

路上都是人力車的時代,左方路邊停了很多美國車,甚至是從航照圖來看,也看得很清楚,原來是租車公司,那麼誰會來租車呢?就是美國來的觀光客囉?!

2018/06/05

【台北】養氣@回留



最近剛好有同學在研究養氣,所以在觀察自己的身體的情況下,嘗試了些許,大自然萬物真是奇妙。

從茶葉入門,然後接觸這些事物,從國中認識的同學,就有徵兆可循,雖然我們都從事過IT工作,最後還是回歸自己的興趣。

有人說人生是跑馬燈,我卻覺得是像一個螺旋梯,回留取得名字真好,很喜歡目前的素食餐。

PS. 近日的回留,台灣當地的客人多了,觀光客少了,聽到客人討論到青田街老屋,台北的特色,真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2018/06/04

【台北】一一書店 labo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我都挑星期四想來逛書店,剛好都是休息日,於是今天特地來看書。

一進門的大桌子,具有香港特色,並且與電影相關,一一書店名字取自楊德昌的電影名字,不過第一次來訪,不太好意思跟店長攀談,兩隻活潑可愛的貓四處奔跑,我坐在後面的書桌閱讀,看出去小庭院,陽光灑下來充滿了綠意,翻閱了許多港版的書店、農業、歷史建築再生的書籍,雖然字數很多,但香港的書比台灣的書還要口語化,一下子就閱讀完,雖感覺又了解了一些香港人的無奈,或許下次去香港就住在改造的青年旅館(美荷樓)!

坐在書桌看了太多本書,買了一本序言書室十年的紀錄,雖然不便宜,銅鑼灣書店事件後序言書室停止紀錄客人的資料,因為我曾去坐在裡面看了很久的書,這一本書的內容,親切的像是老朋友的日記。

書店外這幾條很長很窄的巷子,是我念中學的時候下課經常路過的巷子,記得有個同學休學一年,他跟我說他生病非常痛苦,曾經去闖平交道撞火車,這樣的風景,如今已經少有學生路過,這樣恬靜的午後讀著香港時光,一種時空交錯的魔幻感。

一一,1980年代解嚴後的台灣社會,在這裡短暫的讓我回到那個時空。

2018/06/03

1934.6.3【南投】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84年


照片:維基百科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84年,這個水力發電廠的計畫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關東大地震而延宕,也促成了集集鐵路支線。

台灣大學林鐘雄教授:「如果沒有日月潭水力,臺灣沒有現在」

《華麗島民話集》與《華麗島顯風錄》



這是西川滿的作品集,雖然在福島出生,但三歲就來台灣,人生三十幾年都在台灣度過,過世後將兩萬餘冊藏書捐贈給真理大學。

西川滿與楊逵對寫實主義,看法是對立的。

不過,西川滿的創作沒有因為戰爭結束而終止,對於從年少到青年時光在台灣生活,一種華麗的輝煌的描述,在別人眼中是殖民者的優越想像,但我覺得或許對於歷史、在地的認識,才是重要的。

2018/06/01

2018.06《TaipeiWalker》No.254,水瓶子城市漫步20:重慶南路一段 NOTCH 咖啡館,原來是島津製作所、峰圃茶莊




台灣於日本時代有眾多的都市改正計畫,筆直的道路,兩側二、三樓高的街屋非常有特色,不但騎樓連貫,建築立面也有當代風格,經常會有連續重複的立面樣式。

位於今日重慶南路一段,開封街與漢口街中間這三棟街屋(圖示黃框區域),現存的老建築只剩一個開間,其他的建築不是拆除改建,就是重新拉皮。圖示紅線的區域為小巷道,日本時代規劃為『樂天地』商店街區。

1931年,島津製作所來台北開設支店,招牌上有島津家紋,原以為是薩摩藩島津家所開設的企業,沒想到創辦人與島津家並沒有血緣關係,而是在十六世紀末薩摩領主島津義弘從京都返鄉,路上受到井上惣兵衛的幫忙,島津義弘賞賜其後代可使用島津姓氏與家紋,這說明了日本企業在明治維新後從傳統藩主領地分封的概念而來,也跳脫了血緣傳承,或許這是日本企業可長可久的原因之一。

1946年,員林人張氏兄弟在樂天地內開設『美觀食堂』,覺得西門町那一頭人潮熱鬧,以攤車型態在西門圓環的鐵路旁營業,並改名美觀園,後來才搬到峨嵋街現址。

1947年2月28日,前一日在大稻埕天馬茶館前查緝私菸引發傷亡事件,引發更多人來公賣局前抗議,聚集的人群與焚燒事件應該是目前網路流傳最多的照片,觀察這些老照片,清楚的看到這三棟街屋的身影。

這三棟黃框內的街屋,在日本時代有辰馬商會、龜甲萬醬油、古倫美亞唱片銷售部、大石蓄音器、島津製作所、台灣物產、太陽號書店等這些日本企業至今依然都還存在。戰後,原本在大稻埕江山樓食堂的峰圃茶莊,搬到重慶南路一段35號,漢口街、重慶南路交叉口,由王雲五的商務印書館進駐。

如今,重慶南路書街沒落,商務印書館已經變身為旅館。峰圃茶莊搬離35號,目前是 NOTCH 咖啡館,2012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文化部網站說明:


立面裝飾材料以磚及水泥為主,柱子尚有精美的石雕紋路,窗楣線與窗台線中間有以洗石子為主要材料的橫帶型水泥裝飾為特色,設計為一樓店鋪裝置招牌使用,另一特色為開口成長條形窗,刻有精美線腳,木製窗框。

不同棟建築卻是相同的立面,今日的建築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美學,每棟建築都想要成為最漂亮的地標,以使用最多的樓面積為設計方向,而忽略了與周遭環境的對話,我期待未來重蓋大樓的時候,把立面重做回來。永續經營的企業與長久使用的建築,是我們認同並建設這塊土地最重要的基石。

圖說:
1945 年美軍航照圖(來源:中研院)
1937年島津製作所台北支店(來源:島津製作所官網)與今日NOTCH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