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倫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倫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12/18

【倫敦】華勒斯典藏館 Wallace Collection

因為找福爾摩斯的故居找不到,看到路上有個指標是指到華勒斯典藏館,於是就走去看看這座維多利亞豪宅。


2007.9.19 華勒斯典藏館

一進門本以為是個私人博物館應該是要收費,沒想到是公家的不用收費,1897年華勒斯爵士的遺孀把這座建築以及收藏都捐給國家,這座典藏館有很多法國繪畫作品,很多海上探險的帆船,以及許多戰爭的繪畫,還有不少袒胸露奶肉慾的感官作品。其它展品有素描、瓷器、鐵器與盔甲的收藏,想見當時貴族流行的收藏品。

華勒斯爵士,1818-1890年,這個家族四個世代的收藏品超多,不過很多重複的東西,可能是我不會鑑賞,看的多到有點想吐出來的感覺。這裡著名的畫有哈爾斯的《微笑騎士》、林布蘭的《提托斯像》、提香及普桑等人的作品。

http://www.wallacecollection.org/

在館中有個餐廳生意很好,在此地最熟悉的畫作我認得出來的只有威尼斯的背景,與去年去的威尼斯照片相去不遠。

2007/12/17

【倫敦】霍爾曼‧漢特(William Holman Hunt)的世界之光

這是在聖保羅大教堂某個小禮拜堂的藝術品,我並不是信奉基督教,聽到導覽內的音樂配上這幅畫的光線,加上大教堂的肅穆的環境,竟讓我莫名感動!


1853年/世界之光/霍爾曼‧漢特/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霍爾曼‧漢特,1827-1910年,是英國拉斐爾前派的代表畫家之一,英國貴族所崇敬的畫家多是外國人,而不是當地的畫家,所以著名的肖像畫大多是義大利、德國、荷蘭、西班牙請來的外來和尚。1848年漢特、米雷、羅塞蒂組織了拉斐爾前派,表明了對文藝復興拉斐爾唯美的繪畫的尊敬。

漢特在繪畫的上的技巧樸實,並不會特別華麗,在宗教道德上的考慮很多,可以充分反映出英國人拘謹的心態。

這幅《世界之光》描述耶穌在滿月明亮的月光下,企圖敲開那扇封閉很久的心門,這個門甚至爬滿的雜草,耶穌手上拿著真理的油燈,眼神透露真摯的情感,穿著草鞋、帶著草皇冠,這個門沒有門把,只能從裡面打開,與聖經中的啟示錄相符。

耶穌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示錄3章19-21節)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5.html

2007/12/13

【倫敦】《福爾摩斯》博物館

從貝克街的地鐵站出來,就可以感受到福爾摩斯的魅力,有個銅像就在地鐵站出口,瘦高的身材穿著披風,右手拿著菸斗。


2007.9.19 福爾摩斯博物館

位於貝克街221b號的福爾摩斯博物館其實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與場景,作者柯南‧道爾是個醫生,所以小說中的記述靈魂人物華生醫生被當成是作者自我的隱射,小說中的福爾摩斯透過觀察與演繹法來破案。作者從就讀的愛丁堡大學中一個善於觀察的老師身上獲得靈感,創造了福爾摩斯這一個人物。

最近去找一些小說改拍的電影,我還是最喜歡1985年史帝芬史匹柏監製的《出神入化》英文是年輕時的福爾摩斯,一些較早期拍攝的黑白電影往往經過改編,又加上二次大戰德國納粹的故事背景,看了就有些不真實的感覺,而《四個簽名》這部電影也拍得不錯。

進入福爾摩斯博物館有維多利亞時期的女僕裝扮服務生幫你開門,或是販賣小紀念品,進入門口還有穿著英國傳統警察裝高挺帥氣的警衛幫你撕票,一到了二樓就是福爾摩斯的房間,華生說:「因為福爾摩斯老是喜歡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拉小提琴,把未回覆的信,用一把拆信刀釘在木製壁爐的上方,而且不時的在室內練習槍法」,在這裡有個老頭子介紹這裡的一切,我就好像走入了電影的場景一般。

再上一層樓是華生醫生的臥房,比較沒有甚麼特別,幾個房間有陳列這些小說的古老版本等等。到了四樓就開始有蠟像,看起來有點恐怖,還有《四個簽名》及其它電影的場景,閣樓還有探頭下來的竊賊等等,是為了讓參觀的人進入小說的世界吧!

參觀完了這個博物館,以及上午的狄更斯故居,好像再花時間讀這些文學作品,不過有點懶得看那麼多字,想要收集些 DVD 來看看就好。

dai + Ray 森林裡的熊夫婦:[倫敦] Day 3 福爾摩斯博物館
http://blog.pixnet.net/harpsicello/post/10315840

2007/12/12

【倫敦】城市博物館述說歷史的城牆

歷史悠久的城市都有防禦性的城牆,甚至在清朝末年的帝國殖民時代,城牆的意義已經消失,台北城牆還是被建立了起來。


2007.9.19 倫敦城市博物館外的舊城牆遺跡

這個博物館很像台北市政府內的探索館的感覺,整個規劃就是很像,不知道倫敦人來這裡逛,會不會有老倫敦的回憶,我在探索館是有點老台北的回憶,很久沒有回去看看,不知道會不會改變了很多?

【台北】市政府內的台北探索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7/blog-post_16.html

倫敦城的重要歷史有,43年羅馬人入侵;1066年法國北部諾曼人征服英倫;1240年國會議堂;1534年與羅馬教廷分裂的宗教改革;1666年倫敦大火延燒五日以上;1863年地鐵啟用;1940年德國閃電入侵;1992年都市再造計畫。

在這座博物館有史前倫敦的模型,也有古時候受到拜占庭藝術的影響,家庭的地板有馬賽克的裝飾,也有維多利亞時代貴族富足的景象,也有一般民眾的家庭生活表徵,對於1666年倫敦的大火,也有看到相關的模型與介紹,算是讓人很快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

我在這裡的精品店買了不少小鐵盒,鐵盒上印有各年代圖騰,一個一英鎊,從1890年代一直到1950年代的倫敦重要時代都有令人深刻的改變。在台南安平古堡前看到被保存的舊城牆,再看看台北北門附近也有舊城牆遺跡,每次經過看到工程進行,都不知道會不會保存?每個年代每座城市對城牆的意義都有不同的解讀!

2007/12/11

【倫敦】狄更斯紀念館

喜歡英國文學的人一定不會錯過這小巧的博物館,就是狄更斯在此居住過兩年的房子。


2007.9.19 狄更斯故居

1837年狄更斯因為第一個孩子出生,所以搬到這個地方,在此創作了《孤雛淚》(Oliver Twist)這個作品,1839年搬到更大的房子,後來在 1851年又搬回這附近布魯斯貝利(Bloomsbury)區,這間屋子是1924年被狄更斯的後代買回,然後作為博物館型態開放。

按門鈴不久門就自動開了,可能人手不夠,所以要自己走到裡面去買票,來此參觀的多是老人,女性阿嬤居多,一樓賣票的櫃檯旁邊有賣很多明信片跟狄更斯小說的插畫,也有賣各個博物館都有販賣的懷舊印刷商品,有舊報紙、小照片等,旁邊還有狄更斯家族的族譜年表圖,幾乎每個人都有附上照片,我看看旁邊賣票的優雅女士,長得跟狄更斯畫像有點神似。

各樓層都有狄更斯使用的古物,地下室還有一個小型的圖書館,旁邊還有一個小監獄,似乎是說明他舅舅入獄的那段歷史,最高樓層有一些改編成歌劇或是電影的劇照,最讓我有興趣的是三樓有個房間是狄更斯的妻妹瑪麗所住,房間內還有她美麗的照片。

1837年,狄更斯夫婦和瑪麗一起去戲院看戲,回來後瑪麗還有說有笑,可是她在房間更衣後忽然不省人事。隔日就死在狄更斯懷裡,大概是死於心臟病。在《塊肉餘生錄》這部小說,狄更斯似乎就是敘述他一生的點點滴滴,不但反映了他年少困苦的生活經驗,也寫出了他對於愛情的追求,不過我個人覺得她小說描述的剛好跟他現實生活有點不同。


塊肉餘生錄的小說插畫

我在一樓的後院小小花園坐了一陣子,望著藍天,然後回想狄更斯的一些小說情節,在維多利亞時期,他是一個追尋中產階級救贖與幸福的小說家。

2007/12/10

【倫敦】畢卡索的變形@泰德當代美術館

這是畢卡索步入變型時期的初期作品,三個人一起跳著舞,但是所有人並不是在同一個平面,所用的色調與配色也不相同,不過看習慣畢卡索這類的作品,看到這樣的畫作應該很習慣才對。


1925年/三名舞者/畢卡索/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

畢卡索,1881-1973年,活得很久,創作能力強,也是少數畫家在世能夠名利雙收的藝術家,畢卡索在藝術創作上有很多次的轉變,一般人分為藍色時期、玫瑰色時期、立體派、超現實主義、變形時期、田園抒情時期等,其中立體派又有幾個時期,不過我覺得這幾個時期並非那麼壁壘分明的,只不過是在眾多畢卡索的作品中依照時間特色分類出來,有很多畫作經常是混合不同時期的風格。

畢卡索的作品其實有他獨特的風格,很好辨認是因為他的人物、背景已經固定,不是一個女人,就是兩個人跳舞,不然就是三個人和諧的在做同一件事情,至於像《格爾尼卡》這種比較多人的戰爭型作品是比較少的。

畢卡索不只是繪畫作品,還有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類型,1895-1957這段時期的平均創作速度是2.5天就一件,實在是多產的藝術家。

【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6.html
《格爾尼卡》【羅馬】蒙特奇托里歐大廈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4/blog-post_09.html
【巴黎】畢卡索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09754790396940603.html

2007/12/07

【倫敦】二手藝術書店內又遇見自殺的人梵谷

因為有人想要跳河,所以我找了一家酒吧靠窗的位置,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寫明信片,另外算是湊熱鬧看看那個在千禧橋想要跳河的男子。


2007.9.18 泰德現代美術館旁的二手藝術書店

從酒吧喝完難喝的熱巧克力出來,體力恢復了,那名男子也被警察帶回警局,結束了一場鬧劇。突然看到一家書店的指示牌,剛剛在美術館最大的藝術書店甚麼書也不想買,一進這家書店,看到眾多的二手書,標示著1英鎊、2英鎊或是5英鎊,書況不是很好,有很多年代久遠,大概翻了一下覺得看不太懂,原來大部分不是英文,有荷蘭文或是法文,本來想要放棄走出來,可是這家書店的地板不好,人走在上面一直吱吱叫,很不好意思走來走去,於是我慢慢地在亂翻一些書。

沒想到被我挖到一本梵谷的畫冊,放在1英鎊區,這本書的第一版是1968年發行,但這本書裡面的顏色像是10年不到的印刷技術,我想應該是再版的,裡面有眾多梵谷在死前一年的作品,這些作品充滿了黃綠橘的田間色彩,讓我意外地是這些我們常看到的風景畫裡還有聖母與耶穌的宗教題材,這些畫更顯出梵谷在自殺前所感受的痛苦,還有梵谷這一輩子種種不順遂的集合。此外,還有更多的人物素描,雖然只是幾筆線條帶過,有他早年在礦坑作畫的人物,也有辛勤地農夫、做飯的婦人等等。


2007.9.18 梵谷畫冊的封面是梵谷的書簡

在書店逛了夠久,好像沒有別人來逛書店,只有我與帥氣的店員在同一個空間,我拿這本書去結帳,沒想到是2英鎊,原來是書擺錯位置了,雖然有點不爽,不過想想也蠻便宜的。今天遇上兩個自殺的人,心情其實是有點低落的。

【倫敦】梵谷的座椅@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4.html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7/12/06

【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

泰德當代美術館是舊的發電廠改建,高高的煙囪矗立在千禧橋頭對應著聖保羅大教堂,這裡的整個感覺就像是巴黎的龐畢度中心或是紐約的現代美術館,我想台北的當代藝術館的展出物也有學習這些博物館的樣子。


2007.9.18 泰德當代美術館

一進入美術館,就有倫敦最大的藝術書店,不過我逛了逛怎麼勾不起我買書的慾望,可能是剛剛看了聖保羅大教堂頭腦還沒有清除掉,或者是這裡都是英文書看不下去,要不然真的是標價太高?或者是爬上教堂圓頂太累所致?

於是我開始逛博物館,逛了逛有些噁心的放映室放著披頭四時代一群男女裸體在街上做愛的紀錄片,不知道是怎樣,對整個展場的東西都沒有興趣,不是一堆看不懂的抽象畫,就是很不協調的擺設,有些展覽室還限制人數,唯一看進去的就畢卡索的畫,不知道是不是我領悟力太差?

當代美術館的精華作品有杜象的《噴泉》、普普藝術的《瑪麗蓮夢露連環畫》、波納爾的《入浴》、畢卡索的《三名舞者》等等,二樓還有一些應用電腦操作來學習藝術的小遊戲。


2007.9.18 千禧橋上的觀光客都不見了?

在四樓的戶外咖啡座可以眺望泰晤士河與千禧橋,因為有人想跳河警察封橋,應該是在這後現代美術館讓人驚嘆的景象了。

【巴黎】龐畢度中心旁水池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113531313169745.html
【紐約】現代美術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233826011925088.html
【台北】當代藝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9/blog-post_11.html

2007/12/05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教堂的原址在羅馬時代是月神戴安娜的所在,幾經波折建好後又毀,原本在11-13世紀是哥德式高塔結構,在1666年大火後重建變成圓頂式,在倫敦是比較少見的建築。


圓頂眺望整個倫敦、非常高聳的兩層圓頂、教堂外的現代公共藝術品
雕像、鍍金雕像、巴洛克式的列柱
雕像、鍍金十字架、教堂內俄國藝術家的繪畫

原本高聳的歌德式尖塔式建築在中世紀時代是歐洲最高的一座教堂,教堂的地下室有當時的模型,可以想見當時的壯觀景象。高聳的教堂在1561年坍塌,四周有修道院、鐘塔等建築,在宗教革命後這邊就荒廢了,於 1634 年英王查理一世下令重建。

1666年倫敦發生大火,雷恩修復的設計圖經過許多波折,他的理想是建一個大圓頂的教堂,可是當時英國貴族習慣了歌德式的高塔式建築,所以被否決掉他的設計,他經過妥協後保證是正統的英式建築才獲准這項設計,只是後來他還是利用他設計師的權限,把圓頂蓋來出來。

雷恩是個天文學家,在設計圓頂的時候非常巧妙的計算,可以在圓頂的一端講敲敲話,對面的人就可以聽到清楚的聲音,應該是利用音波的頻率與折射的原理,我在圓頂下看到許多的情人玩的樂此不彼。

這個圓頂更為巧妙的是有兩層,從外面看不太出來,因為若是一個圓頂的設計,在教堂內部看到太高聳的頂會覺得圓頂很小,所以設計兩層,內部看圓頂上的畫作很大,而從外面看起來這個圓頂是非常高聳的。跟佛羅倫斯的兩層圓頂設計情況不同,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設計成兩層是為了支撐巨大的頂。

聖保羅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轟炸,圓頂被炸破了一個大洞,圓頂奇蹟式的沒有倒榻下來,可見當時設計的精良。除了圓頂及回聲廊,其他重要的特色還有西面立面及兩座塔樓、唱詩班的席位、大英帝國勳爵的小教堂、高台祭壇、管風琴等等,地下室還有些名人的墳墓,一直到如今,聖保羅教堂內所掛的油畫還非常的後現代,採用曾經在勞改營的俄國畫家 Sergei Chepik 所畫的聖經的故事,才用的手法是地獄式的陰暗配色,聽了語音導覽器的說明,讓我呆在畫前感動得起了雞皮疙瘩。

SERGEI CHEPIK:Saint Paul's Cathedral Page
http://www.chepik.com/st_paul/saint_paul.html

聖保羅大教堂至今仍是民間募款修建,仍不斷地注入新時代的藝術元素,伊莉莎白二世 50歲的生日以及戴安娜王妃的婚禮都是在此舉行,可見這座教堂的重要性。雖然語音導覽頗貴,但是我參觀了兩個小時,爬上最高層的圓頂,然後一步步依照導覽器的解說及配樂,有重要人物的談話,還有唱詩班的錄音,就好像站在幾個歷史的場景下,令人動容!

2007/12/04

【倫敦】《梵谷傳》內座椅@國家美術館

梵谷無疑是一個旅行者,從荷蘭一直往南經過亞耳、安特衛普、巴黎等最後在普羅旺斯作畫,一輩子沒有成名,瘋狂的創作,雖然只活了47歲,最後10年的創作就有800多幅。


1888年/梵谷的座椅/梵谷1853-1890/倫敦國家美術館

梵谷的從事過很多職業,有傳教士、銷售畫作的店員、老師、牧師等,一輩子好像不是很順遂,靠著他弟弟迪奧的支助,目前梵谷的故事都是藉由與迪奧的書信往返得知。梵谷是舉槍自殺的,而他並不是馬上就死去,他弟弟隔日趕到他住的地方,因槍傷痛苦而緩慢地死亡的。

梵谷的畫作充滿了黃色的快樂熱情氣息,但這件在亞耳的創作則充滿了些悲傷,他在此與高更鬧翻,有人用這菸斗來說明梵谷的生命將如煙霧散盡。



最近看了《梵谷傳》這部電影的DVD,是紀錄片的模式,沿著梵谷旅行經過的足跡,拍下當地的美景,配上音樂加上他的繪畫作品,雖然梵谷活的不久,卻留下了一個人眼中世界的真實記錄。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7/11/29

【倫敦】《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到達倫敦的第三天,安排的行程最少,可是也是最累的一天,晚上很高興去歌劇院拿了票,看音樂劇《悲慘世界》。


2007.9.17

為了看這齣音樂劇,我把 DVD 複製到電腦,想要抽空複習一下劇情,沒想到在飛機上昏睡,到此兩天也沒時間看,躺下去就呼呼大睡。只好硬著頭皮去看歌劇,前面的劇情還好,可是到了尚萬強年老的時候,革命軍打來打去,我就完全聽不懂,也不知道大家跑來跑去砲聲隆隆在做甚麼?一下變成革命軍的堡壘,一下又變成酒店的場景,這舞台道具的創意倒是蠻吸引我的。

悲慘世界改編自雨果的小說,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講述主角尚萬強因為肚子餓偷麵包坐牢20年,假釋出獄後對人性仍然抱持強烈的懷疑,偷了神父的銀器後逃走,但這個神父不但不記仇,凡而還幫他圓謊免於入獄,尚萬強深受感動後改變對人性本惡的想法,利用獄友教導的專長發了大財,同時也救濟貧困弱勢族群。

後來尚萬強當上了市長,但是來上任的警察局長卻是當年尚萬強在獄中的典獄長,由於典獄長一生抓強盜小偷,無法接受這個市長,兩人恩怨就此展開。而這時有個貴族之後的年輕人加入了革命,警察局長當臥底進入革命軍被發現後,尚萬強還不計前嫌的放了他......。

總之,這齣戲不但描述了法國革命前後社會的扭曲、階級的不信任、親情的矛盾以及政府民間的對立等等,我最先是看了 1998年出版的音樂劇 DVD 版本,劇中的音樂震撼了我,後來看了 1958 年的電影版本,共四個小時的電影巨細靡遺的把該部小說演了出來,最近看了2000年大鼻子(Gérard Depardieu)演的版本,每部各有特色,我最喜歡的是 1958年的版本。

看完這部音樂劇,我回到旅店居然睡不著,一直哼著這些音樂,後來把電腦中的歌劇版本又看了一次。據說好萊塢將會推出電影版,而剛剛搜尋了 youtube 發現居然也有卡通版的悲慘世界。

2007/11/28

【倫敦】西敏寺

今天的行程只安排大英博物館及西敏寺,到達西敏寺已經下午三點,內部只開放到四點鐘,我幾乎是用衝的來這裡參觀。


2007.9.17 西敏寺上的小鬼

從外看西敏寺只能說非常繁複,繞了一圈,有歌德式的飛扶壁、尖塔、還有超長的中殿,也有華麗的巴洛克式,當然也有幾乎看不出來是文藝復興式的羅馬半圓式的拱門。從側面看跟從正面看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在外面看有很多修補的痕跡。一進去就都是金碧輝煌,到處都是皇室的陵墓,同時這裡也是英皇加冕的地方。

要真正看得懂西敏寺應該要非常熟知英國皇室的歷史,還有宗教的歷史。最早是10世紀時聖本篤會修士來此興建,後來一直不斷地增建變成今日的模樣。這些皇室的陵墓出入口都很小,大家都要擠進去看,我是看不出甚麼感覺,伊麗莎白一世與蘇格蘭的血腥瑪麗一世也葬在此地。此外在西敏寺的一角還有詩人之隅,可以找到莎士比亞、狄更斯等人的紀念碑。

在此逛了一個小時,最後很多區域都開始關門,感覺有點陰森,有不少中學生穿著制服,頭髮梳的很整齊,坐在各個角落畫畫,我偷看了幾個人畫的素描,畫的還真不錯。西敏寺的時間,就好像靜止在自己的歷史空間。

【巴黎】聖母院的小妖怪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5/blog-post_11.html
【巴黎】聖母院的嘎咕鬼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7/blog-post_28.html


2007.9.17 西敏寺的地鐵站

2007/11/27

【倫敦】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大英博物館

對我來說,太平洋上的許多小島,是個神祕的地方,一大片的海洋島嶼,一大片的澳洲大陸,這裡的文化似乎是被歐洲人的航海探險才產生的?


復活節島的大型石雕像(西元前1000年到17世紀都有)

但是真實的故事是這遼闊的海域原本都有人居,他們利用航海的技術,早就可以交流貨物與資訊,也造就了他們的強大的語言能力。據說當時歐洲人從大溪地帶到復活節島的隨行翻譯可以跟島上的人溝通,證明這片汪洋大海的語言是相通的。

17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軍發現位於南太平洋中的這個小島,在航海圖上記下了這個該島的位置,發現這裡時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所以記錄為「復活節島」。177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再次找到該島,一直到1914年才開始進行相關的考古與研究。

歐洲的航海時代,除了把基督教傳到世界各地外,比較負面的是帶來了疾病,同時也把當地的文化也毀滅了,這些太平洋島嶼上的少數民族因此人口減少。

《經典》2001年08月號 第37期:【南島新世界】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37/content.htm

2007/11/26

【倫敦】秀拉的安涅爾浴場@國家美術館

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是依照年代來規劃展場內容,從人物呆版的歌德式繪畫、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巴洛克一直到印象畫派大師作品都有收藏。


1884年/安涅爾浴場/秀拉/倫敦國家美術館

夏天的熱浪,這些人們泡在塞納河裡,有的人慵懶地躺在河畔的草地,遠處的工廠排放廢氣,雖然整個氣氛是悠閒浪漫的,光線也是明亮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一股陰鬱的氣質。

秀拉用的技法是點畫,這幅畫在每個人的周圍都會用白色的點來說明光線,河上的倒影,拉長的影像,若是在畫下來回的走動,會發現這個畫作是立體的。印象派我一貫的都是瞇著眼睛故意對焦不再畫作上,這對河上的倒影特別有效用,不過看久了頭會暈。

秀拉(1859-1891),成名的非常早,也非常早逝,如今留下來的畫作不多,但是每幅巨畫要完成前都畫了很多草稿,做了很多事前的規畫才完成的。

2007/11/22

【倫敦】南亞印度@大英博物館

今年去了吳哥窟與北印度,所以對印度這一區的文化特別有興趣,不過整個看下來,印度神話比希臘神話更難懂,翻譯成英文讀音更難了解,看下來還是一頭霧水。


約西元1000年/哈里哈拉的雕像,是毗濕奴(Vishnu)與濕婆神(Shiva)的合體

【吳哥】保護神毗濕奴 Mahavisnu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mahavisnu.html
【吳哥】濕婆大神的毀滅之舞 Siva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siva.html
【吳哥】濕婆大神修行娶妻與凱拉薩山的修煉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blog-post_27.html

印度在西元前8000年前就有人居,但一直到西元前3000年才發展出多樣的城市文明,發源地是印度河流域,目前還有一些印章上面的文字還沒有被解密。西元前1900年印度河文明衰弱,往西北印推進,有些部落使用的是印歐的語言。西元前500年,比較東方的恆河文化崛起,釋迦牟尼從瓦拉那西地區崛起,成為佛教世界的發源地。

印度的三個主神是毗濕奴、濕婆神跟梵天,這個雕像是兩神的合體,那就是非常無敵,經常看到日本卡通有合體的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緣自於印度?

2007/11/21

【倫敦】羅馬帝國@大英博物館

在大英博物館的羅馬帝國古物當然不比羅馬要多,可是收集的還蠻多樣性的,充分表現羅馬帝國擴大後保留了當地文化藝術的特質。


密特拉神殺死公牛(西元二世紀)、米爾登霍爾珍寶上有希臘神話(四世紀)、不列顛的馬賽克
波特蘭寶瓶(一世紀)、銅製雕像、銀器
畫有希臘神話的陶器、尼祿焚城遺跡、銅製雕像

羅馬城,西元前753年由羅慕斯建立,據說是雙胞胎兄弟,所以羅馬也稱為雙子城,西元前509年國王被罷黜,羅馬開始了共和時代。羅馬城的建立因為周邊都是各種民族,所以一開始就是外來的文化,從神話故事、陶器、青銅器或是建築的式樣來看,幾乎全部都是來自希臘。但羅馬藝術也有自己的特色,人物的雕像重視寫實,無論是政治家、將領甚至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喜歡留下頭部的寫真。

羅馬的建築因為在帝國擴張或是在水利的取用都要求快速建造,發明了材質比較輕的混擬土建材,可以利用奴隸大量的建造大型建築物,這點跟慢工出細活的希臘世界有很大的不同。

羅馬軍隊的鐵盔甲或是盾牌上面也可以發現一些古羅馬的藝術痕跡,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遷到君士坦丁堡,讓羅馬失去的光茫,帝國建成之初終究擁有漂泊的個性。

《羅馬》再見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6/blog-post_15.html

2007/11/20

【倫敦】希臘世界@大英博物館

巴黎的羅浮宮應該是希臘雕像及陶器收藏最多的地方,而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則是以收藏物巨大取勝,好像整個宮殿都搬了過來。


留鬍子的祭司(-490年左右)、中間可能為海中女神涅內伊德碑像(-380年)、維納斯
勝利女神?、半人馬喀戎(Chiron)、希臘館部分
雅典的帕台農神廟前的騎馬隊伍、希臘的陶器、太陽神阿波羅

希臘世界在青銅器時代一直到羅馬帝國前的這段時間,希臘文明覆蓋了地中海的大片土地。西元前4000年,愛琴海的基克拉群島上發現大理石的小雕像,還有彩色的陶器。西元前700年左右,腓尼基人用字母文字帶到希臘,人體藝術在陶器上表現出希臘神話。西元前480年雅典的民主城邦制度讓希臘大陸免於落入波斯人手中。而後到了西元前338年馬其頓帝國統一了希臘,而亞歷山大大帝更擴張領土到達波斯,甚至到西印度。

我對希臘藝術的感嘆在於這些雕像,可以把一顆石頭雕出完美的人體比例,而且穿在身上的衣服皺褶還能栩栩如生,彷彿這些雕像是在動作中的景象。而希臘神話中人與神之間的愛恨情仇,在這些雕像中表現無遺。

上圖中間的一個神話故事便是半人馬的故事,赫克力士的老師喀戎,有次與一個壞人打鬥,那個壞人只要接觸到土地變能產生力量,怎樣也打不死,半人馬把那個壞人舉到半空中很久,損耗他的力量,最後制服了壞人,然後交代國王必須把他關在高塔,不能接觸到泥土,否則他又會出來作怪。

在大英博物館看到這些多樣、巨大的建築,往往會忽略每一個雕像個別的故事,回來後查了神話故事與所拍的照片很難對照起來,看樣子還是要把希臘神話熟讀才是。

【羅馬】阿波羅@梵諦岡博物館3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5/blog-post_24.html
【羅馬】特洛伊@梵諦岡博物館4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5/blog-post_26.html
【巴黎】美惠三女神@羅浮宮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8/blog-post_03.html

2007/11/19

【倫敦】魯本斯@國家美術館

一抬頭看到這幅魯本斯巨作,就好像看到電影《綠巨人》的情節,英雄最後還是逃不了美女這一關。


1609年/參孫與達麗拉/魯本斯/國家美術館

這是舊約聖經中的故事,達麗拉接受了參孫的敵人非利士人的賄絡,趁著參孫做愛結束後累得睡在達麗拉的的身上之際,請理髮師把他身上的神秘力量來源剪掉,就是他頭髮上的七重金鎖。這幅畫的達麗拉後面那個老鴇就是年老的達麗拉,同樣的臉龐卻有不同的表情,年輕的達麗拉似乎有同情的眼神,而年老的達麗拉貪婪的眼神,手上拿著蠟燭急切的要理髮師剪掉參孫的頭髮,右邊門外的士兵打算活捉參孫,然後參孫抓到地牢雙眼被挖掉。

巴洛克時期的繪畫講究的是光影的效果,這幅畫光的來源有三個。至於達麗拉的肉感,還有參孫的肌肉,大部分是模仿米開朗基羅的雕刻作品。而牆上有維納斯與邱比特的雕像,暗喻情與慾的事件化身。參孫的身軀幾乎占滿了整個畫作,無論是棉被或是衣服,充滿了濃厚的巴洛克華麗的繪畫技法。

這幅畫是魯本斯去義大利8年後回安特衛普的作品。

【佛羅倫斯】魯本斯的酒神@烏菲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1/blog-post_10.html

2007/11/15

【倫敦】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亞述、拜占庭與波斯帝國@大英博物館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就是現在的中東地區,包含了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約旦、以色列、黎巴嫩與土耳其等地,有半月形肥沃土地,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在此交錯,也稱為兩河文明。


巨型人面獅身帶翼(-865年)、另一邊的獅子、亞述王宮浮雕
烏爾之旗(-2600年)盒子、彩色的浮雕、人面獅身帶翼另一角度
鳥頭人身浮雕、圓柱形印章、灌木叢中的公羊(-2600年)

【巴黎】羅浮宮的美索不達米亞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22.html

西元前7000年前,在兩河流域就有農業聚落的遺跡,而到了西元前3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開始了全球的首批的城市,開始有社會階層與工業分工的組織,當然統治的權利還是利用神話與宗教,西元前2000年,北方的亞述帝國與南方的巴比倫帝國開始爭奪土地,一直到了西元前1000年,波斯帝國統一了這塊區域,但是一直無法往西的希臘發展,到了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帝國並到達了亞洲印度地區。

美索不達米亞區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發祥地,採用象形符號及楔形文字,早在西元前3000年前就已經格式化成標準的文字,採用泥板當成紙,用蘆桿當成筆,而楔形文字的解讀一直到19世紀末才完全被解開。

目前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保存這些泥板最多的地方,如今都還在解讀這些紀錄,最有名的應該算是西元前700年前在巴比倫記錄著大洪水的故事,應該也就是聖經中流傳的故事。

2007/11/14

【倫敦】埃及木乃伊@大英博物館

西元前6000年,尼羅河的居民開始發展農業,群居後有製陶及鍊銅。西元前3600年彩繪陶器並用泥土製作神祇。


甲蟲、第19王朝法老美西斯二世、埃及文字
嚇人的木乃伊與拍照人群、木乃伊群、最早的墳墓
色彩鮮豔的長壁畫、貓狗木乃伊、魚木乃伊

埃及的宗教是膜拜制度,建立在農業經濟上,埃及人對動物的崇拜很深切,所以有各類動物的木乃伊,而這些神祇雕像也都有動物的影子。埃及人的國王稱作法老,是以神格化的統治方式來統治人民,法老是太陽神的兒子跟鷹神的人類化身,死後稱作奧西里斯(Osiris),就是冥界之王的意思。


西元前1250年/亡靈書/埃及王室抄寫員/倫敦大英博物館

這個亡靈書是草壓紙,是第19王朝王室抄寫員所畫,主要是提供死者在冥界的保護咒語。很多小朋友趴在木乃伊旁畫下作業,最熱門的就是上面第二行右邊那張有露出骨頭的墳墓。

相關:【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埃及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20914959444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