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專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專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01/22

《Taipei Walker》老街 Walker 特別號No.60,2016.02



這期 Taipei Walker 是老街專輯,沒想到打開第一頁就是我的照片,還有資深記者很洗鍊的文字。

大稻埕的推薦店家地圖

https://www.google.com/maps/d/u/0/viewer?mid=z-yTNa2Vs90E.kwODQGOdWk_o

當雜誌社找我的時候,我還有點猶豫是否應該把機會讓給大稻埕在地人,但是想到都上過了食尚玩家,他的對手雜誌也應該上吧!

在 7-11 已經上架,過年的時候可以去全台的老街走走。

2015/03/19

《食尚玩家》2015年3月19日No.314

這期食尚玩家,除了找六個人介紹六條路線,還看到郵輪大叔的英語教學,本來找我的時候我有點訝異,因為,我除了書店、咖啡館、茶館外,很難推薦其他的景點,沒想到雜誌編輯還同意了,真感恩!





大叔哲學是?我想我真的邁入大叔時代,這期食尚玩家雜誌中每一個大叔我都認識。 — 與施昇輝。

2014/08/21

《BODY》184期,2014年8月號

真害羞,以前寫兩性文的時代,夢想要幫男性、女性雜誌寫稿,可是投稿都沒人理。現在,居然會出現我的專訪,真是太驚奇了!很高興跟劉真同刊演出啊!可惜不是同一篇文章。哪一天可以跟陳綺貞同刊,也就很高興了。






2014/07/25

《自由時報生活版》獨立書店

阿母!我又上報了,還好不是社會版!

全版
http://week.ltn.com.tw/Newbigpaper.html?P=1&Y=2014&M=07&D=25





記者其實很用心,利用我新書分享會的時間採訪,聽了我兩個小時的囉哩吧說後其實應該可以寫稿了,但是還是多花了好多時間採訪確認,還是假日時間,真用心。

跟台北記者一天要趕好幾場不同,地方記者可以花比較多時間在採訪上,這或許是地方記者的優點,但缺點是採訪時間很不固定,要跑的區域與路線很廣,各有利弊吧!

2013/11/08

《7-Watch》散步地圖

這期 7-Watch 有我推薦的散步地圖,用『名人』這個字眼我一直有點感冒,因為我真的沒有多有名,衷心的也不希望自己是名人。



不過我推薦的幾個地方,跟整本雜誌推薦的地方有很大不同,我看人家推薦的大部分是小吃,特別一點的是圖書館。我這裡就要很驕傲的說,我推薦雖然是小地方,但都很值得去待一個下午。

馬廷英教授故居,青田七六
小丸子的客廳,?甚麼藝文空間
台灣工藝與換場生活,河邊生活
上海1920s風格,秘氏咖啡
何大哥,總書記二手書店



2013/06/23

【台北】很多生菜的日楞 Ryou Caf'e,還有《星島日報》的報導

到這家咖啡館,我就被門口的綠色植物吸引,我也喜歡裡面的環境,一部分需要脫鞋坐在地上,通常來這家咖啡館的清一色是女性,經常有金髮美女,平日有人來此看書、划手機、用筆電工作,假日比較多來聊天的客人。



為了支持台灣生產的咖啡豆,每次來都點台灣產地黑咖啡,很喜歡陶杯、擺盤,很有溫度。雖然台灣的咖啡豆層次沒有國外產地那麼豐富,但最近品嘗一直感覺有在進步。這家從上午八點半就開始營業的咖啡館,讓我在上午有工作的地方,也可以輕量的吃以生菜為主食的早午餐。觀察周邊的人點的多是茶品,還有一些拿鐵,像我這樣喝黑咖啡,又多吃草食性的人,好像是異類。

隔壁的一對夫妻帶一個媽媽前來,三個人來這個空間也算特殊,因為周邊都是年輕人聊天,我這個大叔拿著筆電出來寫作打字,也是異類。尤其手中又拿著紅色的書,楊佳嫻的瑪德蓮,大方的翻閱著,假日是休息聊天的日子嗎?好像不是看書日,這時候店員來提醒我,假日消費時間限定三個小時!

曾經約了記者背景的小魚來此聊天,這邊不是很好找,在幾個岔路中間,小魚很快就找到了,還嘰哩呱啦講了一個下午。因為中午前開的咖啡館不多,我特地約了星島日報的記者來此訪談,他很羨慕台北有這麼多樣的咖啡館,帶他到附近走走,寫出一篇報導。我覺得中國、香港來的記者書寫的角度跟台灣的記者有很大的差異性。

大家對多吃素,多吃綠色蔬果這件事情,來這家咖啡館,應該有更多的認識。隔壁的大叔,講著吃素的好處,還有減少碳足跡,對地球環境的保護,這樣的觀念正被大家接受。

《星島日報》台北美好時光--咖啡達人帶路←我自己要承認我並不是咖啡達人,勉強可以稱上是咖啡館達人吧?!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sup/0517mo02.html

2012/03/19

《好吃》第八期,2012年春季號,咖啡上癮




很感謝同是一月二十四日生的洪小妤的採訪,我自己都寫不出自己的心情。在 La Belle Coffee 完成的採訪,我想她一定很後悔找我。

2012/02/04

《Taipei Walker》漫遊台北時光旅行

真不好意思,我居然是名人了!這期我負責推薦書店,真感謝雜誌社給我這個機會。推薦了青康藏書店、舊香居、永楽座,採訪的記者真用心,短短的文字稿花了三次去訪談了三位老闆,還有我這個不太會介紹的推薦者。









大家要快點去買這期雜誌,專欄作得不錯!最近一定要找時間去同安街、牯嶺街那一帶散步。

2011/02/11

圓環文化導覽的另類觀光,老台北新價值。重溫過去文化足跡的水瓶子

原文網址:http://www.newstory.info/2011/01/圓環文化另類觀光-老台北新價值.html(感謝品璇的採訪報導)

雖然貼個人專訪有點厚臉皮,但是也讓大家瞭解一下圓環文化工作室辦導覽的經過,感謝大家的參與,還有義工們的協助。

【記者江品璇/台北報導】在網路寫作的經驗超過十年的水瓶子,「持續」是他為何得以長久創作的秘訣,更是一直以來堅守的原則。水瓶子從小在台北長大,因為關心老台北的歷史逐漸被大家遺忘,所以成立圓環工作室,舉辦文化導覽活動,帶領大家在台北「觀光」,讓大家重新體會老台北的美麗。

從一九九九年接觸網路寫作,到現在已邁入第十一個年頭,從最早期的電子報,專門談論自己工作上的專業經驗,兩年之後改寫小說札記,還因此集結成書《在城市的彼端.我站著》。二○○四年部落格開始流行,水瓶子轉往經營部落格,文章主題也從談論社會現象改成分享旅遊經驗。

網路寫作超過十年的水瓶子認為,經營部落格最重要的事就是「持續」二字。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每週至少寫五篇文章,文章大約五百到八百字左右,最少會有一張照片,「讓寫作變成一種習慣。」水瓶子每年會訂定一個新目標來激勵自己達成,例如去年的目標是完成一百篇介紹咖啡館與五十篇德國博物館的文章。為了有效達成目標,他會先想多少天要寫完一篇文章,事先做好計畫表,於二○○九年還寫了一個程式,放在部落格邊欄,好提醒自己再過幾天就要完成一篇文章。

水瓶子的網路收入來源有旅行團邀約、接外稿、幫客戶做部落格行銷以及舉辦文化活動等。二○○六年時成立圓環文化工作室,一個完全從網路出發的小型文化工作室,幾乎所有作業都透過部落格,並定期舉辦活動。

圓環工作室成立的原因是因為水瓶子看到同是部落客的工頭堅在網路上發的一篇支持聯署的短文〈舉手之勞,一項連署:要求北市府停止拆除古蹟〉,關於呼籲政府停止拆除台北市大龍峒文化古蹟的一個連署活動。水瓶子除了去查詢許多相關資料,也實際參與政府辦的施工說明會,和當地的文史工作室討論。在這過程中,水瓶子覺得自己應該要成立一個工作室,記錄過去的生活文化,「這件工作不做,當所有的老建築被改造之後,過了兩代,我們甚至不知道阿公、阿嬤是如何過生活的。」

目前大約每個月會舉辦一次文化導覽活動,主要以大台北地區為主,通常都辦在周六下午,人數則限制在二十五人上下。有別於一般觀光活動,圓環的文化導覽都是以某一個主題深入探訪,以步行為主,讓大家了解過往的生活文化。

最新一次的文化導覽是到三峽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是李梅樹的兒子,帶領大家參觀李梅樹的畫作和他使用過的畫具等,特別的是李梅樹大多是以家人為模特兒作畫,就連李景光也曾多次入畫,聽他講小時後的故事,再對照畫作,會有別於一般到美術館看畫的感覺。李景光館長也帶大家去參觀由李梅樹設計的清水祖師廟,一一介紹裡面每個雕刻背後的故事。


圓環文化導覽的另類觀光,老台北新價值。江品璇/製作

工作室成立之後,也發生過不少有趣的事情。在圓環工作室的部落格上,其中有一個網友長期都有來留言,不過始終不知道對方的身分,直到參加活動時,水瓶子才發現原來那個網友是他的高中同學。甚至還有在圓環當義工的部落客,到集合現場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親弟弟也報名參加了,早上出門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原來兩人是要去同一個活動。

2010/09/06

《TO'GO雜誌》印度瓦拉納西‧菩提伽耶

今天收到這本九月號的雜誌,才想起幾個月前接到該雜誌社的記者說要採訪,印度之旅,於是找天中午跟他聊聊,就產生了這篇文章。嚴格來說,這篇文應該不算是專訪,是記者收集整理印度古城之旅,與我去的一點點經驗分享而已。

From 台灣‧台北

依照慣例,三個月後再把該文內容貼上來

我還一直說跟他說,我可以接外稿,只要發給我,我馬上就可以生文字照片出來。沒想到現在雜誌社經費那麼緊縮,不過相對來說,記者寫出來的品質比發外稿較好控制吧!而且他也整理的真的不錯。

2010/03/30

《中央社》魅力迷人 水瓶子挖寶戀古城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30日電)「台北這個城市,愈挖掘就會愈喜歡,會發現很多過往迷人的景象。」擁擠和忙亂或許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在水瓶子眼中,卻像黑暗中含光的寶盒,掀開浮華,就能接近迷人的底蘊。旅遊達人系列報導(4)

原文連結:http://www.cna.com.tw/ShowNews/WebNews_Detail.aspx?Type=FirstNews&ID=201003300007

From 水瓶子的城市手札

身為軟體公司主管的水瓶子,閒暇時喜歡旅行,並以以「城市」為題書寫心得。他不僅在「水瓶子的城市旅行TRIP WRITER」部落格中,仔細紀錄各國的城市旅行的足跡,更訂下50歲前要走訪世界百大城市,完成專題報導的願望。

從2004年的巴黎自助行開始,水瓶子走過全球20餘個城市,體會不同的異國風情。但外國的城市,缺乏生活其中的經驗和文化的親近,語言隔閡也阻絕了融入當地文化的機會,水瓶子最難忘且鍾情的,還是從小伴他成長的台北。

隨著時代進步和文化變遷,台北城市景觀不斷改變,不僅帶給水瓶子懷舊的鄉愁,也引領他重新認識自己家鄉。

「我從小都在那邊吃蚵仔煎,印象很深刻,可是就突然不見了。」水瓶子小時候在圓環附近的學校就學,當時小吃攤雲集,熱鬧非凡,生活其中,他對圓環有著濃厚的回憶和感情;無奈的是,圓環經歷2次大火的摧殘和改建後,難再回復往日繁華。

有感於台北市容的快速變遷,水瓶子著手紀錄圓環在地老店舖,希望留下隻字片語,供後人了解「以前的時代是什麼樣子」。

水瓶子發現,大稻埕、圓環每到假日總有很多導覽活動,參加的人卻多為外國旅客。「自己的地方,台北人卻都不認識」,因此他成立「圓環文化工作室」,不定期舉辦大台北古蹟和文化區的導覽,讓更多人看到台北多變的容顏和迷人的姿態。

台北往昔的古城風華,在現代化催促下漸漸褪去,但對水瓶子來說,城市的變遷自有脈絡可尋,城市之旅的趣味深藏其中。

水瓶子說,儘管圓環有很多東西都已消失不見,但在地的攤販和街市的文化卻沒有消失,只是轉換到附近的寧夏夜市或是延平北路夜市,延續百年傳承的好滋味和深厚的在地情。

「如果了解城市的面貌,就會對這些變遷釋懷一些,然後也會喜愛這個城市。當然會覺得哪裡很醜,但是因為有那些過往的面貌存在,所以看起來是美麗的。」水瓶子說。

為了達成50歲前,走過世界百大城市、寫出全球3000個以上景點,並對10個城市作出不同面向考察的願望,喜歡走逛台灣城市、各地古蹟的水瓶子,在國外旅遊時,更將求知慾發揮得淋漓盡致。

甫從中東四國(以色列、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及巴勒斯坦回國的水瓶子,在旅程中不僅眼看世界文化遺產及古蹟,更認真聽導覽、不斷抄寫、收集資料,準備回國後能將素材寫成文章,以饗讀者。

「我希望我寫的東西是正確的,也是讀者需要的。」喜歡書寫的水瓶子,部落格的創作是他不斷旅行的重要驅動力。

「我的旅行方式是很操的,有時候一天去好幾個博物館,博物館的每個角落都要逛到,喜歡的東西更是一看再看,每次頭腦都快要爆炸。」水瓶子說。

談到如何進行城市旅行,了解它的發展和文化?水瓶子建議,市面販售的城市文化、古蹟的旅遊書是很好的入門書,可以依循書中指南,來趟深度的城市之旅;或是參加旅行團和私人導覽,跟著在地人的腳步,汲取在地文化;也可以參加城市系列講座,從半學術的課程中,認識城市的多元面貌。

「走過越多地方,越覺得要謙卑的面對所有人。透過書寫,讓我看到了台灣的各種面貌,與未來的可能。」談起未來,水瓶子不忘情旅遊,可能轉做旅遊相關的工作;或是從事在地文化的文創產業,宣揚台灣的美好,讓更多人領略城市旅行的迷人魅力。

2009/12/11

《Town&City創意城鄉誌》100人風格台灣大發現

最近好像很流行甚麼100人之類的雜誌特刊,公司老闆也上了經理人月刊的100人,很高興我上了創意城鄉誌的100人。


博客來購買,或到7-11也有。

當然,我沒那麼有名打在封面上,能夠跟這些名人在同一本雜誌裡面,算是沾了點光采。照例,三個月後再掃描內頁上來,很感謝撰文的方嵐萱小姐,文句很美麗。

42號老夫子姐姐→老夫子 旅行夜談Blog
48號海豚飛→海豚飛看世界
55號咖啡因→咖啡因|影
72號工頭堅→旅行者[BlogWorker]工頭堅部落
86號查理王→查理王看世界
89號蛙大→frogfree.com - Photograph . Design . Adventure
96號林定元→達爾文居。天空凝望

以上這些熟識的部落客都有在書內出現,除了達爾文是得獎的之外,大家都用網路筆名還蠻有趣的。

2007/03/02

《能力雜誌》尋找旅行中的生命和感動,渴望去看世界的赤子之心


夢想在紅磚瓦屋開間書店

以下這篇文章是2月份能力雜誌的編輯來跟我聊天後寫的一篇,當晚我們吃著燒肉,不過短短地兩個小時,當我看她寫的文章覺得寫的真的太好了,不敢相信那是我的人生,也從沒想過我的旅行會那麼有啟發性,今天就偷懶一次發文,把該篇文章全文轉貼,也請大家有空看看能力雜誌,之前曾經有到中國生產力中心上過課,一些教育訓練的課程真的不錯!

中國生產力中心能力雜誌
http://cpc.tw/Magazine
「當其他人數著奉獻青春換來的鈔票、股票和頭銜時,
我數的卻是飛行里程、趣味和不虛此生的滿足感。」
繁忙的工作,無礙水瓶子環遊世界夢想的實現,
其實無論是什麼樣條件或背景的人,都可以輕易成為旅行者,
只要心裡那個渴望去看世界的赤子一直住你在身體裡。

◎文/陳盈如

在巴黎聖母院附近,找家露天Cafe,享用卡布其諾的泡沫咖啡早餐後,第一站逕往羅浮宮,看鎮宮三寶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米洛島維納斯雕像」、「庫斯度的馬利之馬」;然後穿過杜樂麗花園到協和廣場,再沿著香榭麗舍大道走到凱旋門,午餐便附近餐廳解決。

午后,循著「M」標誌直接鑽入地下車站找一號線,從羅浮宮往凱旋門,沿著Kleber街走,到達夏佑宮廣場,而後,找一家露天cafe坐著遠眺艾菲爾鐵塔。 這是屬於水瓶子個人獨特的自助旅行方式。
令人不禁聯想起陳文茜曾在《旅行像首詩》這篇文章提到的一句話:「選擇擷取一段人生美好的段落,到一個城市選擇你想要的角落;到一個國度,想像一段沉醉的文明。」

水瓶子,認識他的人都這麼稱呼,標準水瓶座男人特質在他身上流竄,崇尚自由、充滿人道精神、樂於發掘真象,並富有改革精神。

或許是個性使然,他旅行的目的也和別人不同,別人是為了好玩有趣,或是,想要欣賞各地風光,但水瓶子透過孤獨旅行,不必開口說話,面對自己,與和自己相處,他覺得,那是另一種形態的放空。

然而為什麼是旅行?而且是自助旅行?他說:「每一次的遠行,就像重新回到新生的原始狀態,卻能夠以成年的心智,去說第一句話,交第一個朋友,第一次接受陌生人的善意,我希望經歷不同的人生,讓旅行成為生命中最珍貴的收藏品。」

另一種形態的放空

水瓶子大概是極少數在繁忙工作之餘,還能如此有毅力去實現旅行夢想的背包客,他恣意接收著異鄉的氣味、光線、觸覺、聲音,享受著自助旅行者才有的意外與驚喜,同時也樂於歷經自助旅行定會碰到的五味雜陳與高潮迭起。

現實生活中,他是一家科技軟體公司研發部的協理,現今多數公司高階主管的人生,幾乎都陷在工作中,少有自己的休閒時間,即使是假日也常需加班或應酬,就算有空出國旅行,也鍾意食衣住行樣樣得安排妥當的行程。因此會選擇自助旅行是極少數,而且這與他現實中的真實身分,顯然有所矛盾。

「在陌生的環境中,總會碰到不同狀況,會脫離過去的慣性和生活模式。」水瓶子說,這就是他的動機和目的,不想守著原來刻板習慣,自助旅行最大的樂趣是走到哪裡,就要想辦法適應、生存,他覺得,這樣的生命才有想像力和創造力。

旅行之所以迷人,在於它的真實與虛幻性,在旅行的世界裡,親臨其境感受著不同風俗與文化價值的信念,像一首詩,更像一部電影,然而回過頭來,這些剛剛才經歷過的瞬間就變成回憶,日後在你的心中,它只化為一種想像與期待,相信這也是每一個旅者在旅行結束後都會有的類似經驗。

不只如此,水瓶子還堪稱是一位「旅行作家」,他慣於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連同火車票根、電影票、一張印著陌生語言的飲料標籤,或是地圖,在所屬的「城市旅行 TRIP WRITER」個人部落格中刊登分享。不同於一般遊記,他著眼於藝術文化,尤其偏好城市歷史、巷弄裡的風土人情,敘事、寫景、議論融於一爐,筆端常帶感情,虛實交映,觀點常出奇得有趣,而這也是他最美好的人生收藏品之一。

對於旅行,他有股孩子般的傻氣與執著,就好比他喜歡步行,無論多熟悉的地方、到過多少次,甚至只是在住家附近,水瓶子早已養成在都市逛街的習慣,特別是清早或是深夜,看著餐廳做開市的準備,或者看著人收市,無論是那種蓄勢待發的氣氛,或是在疲憊中完成的滿足感,都彷彿成為真實人生的縮影。「有時走啊走著,我竟然覺得自己從一個現實世界的人,再度變成了一個好奇的小男孩,真有趣。」他說。

自助旅行中常有很多零碎時間花在等待上。等飛機、等遲到的公車、等待買票的隊伍,水瓶子認為,這些時間反而能夠充分利用,所以趁旅行時帶本書去,就有完整時間可以專心讀平常想讀卻沒有時間讀的書,「尤其當日後回想起某一段特定的旅程,這本書的內容也會自然而然交織在回憶中,旅行世界的深度和廣度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幾倍。」這也是水瓶子特有的旅行習慣。

赤子之心看世界

攤開水瓶子的旅遊手札,有幾個令其印象深刻的地方。

巴黎是其一,聽他說,這座既典型、又是由塞納河畔所孕育出來的中世紀城市,身處此地除了可體會到這個城市的繁華,更可以感受處處充滿藝術文化氣息,美術館、公園綠地和文化中心,以及無數的文化瑰寶。

而浪漫的法國味,終究在漫步於香榭麗舍大道後,才真正感受到,而在街道兩邊各式裝潢高級優雅的商家,則為資本主義下的富裕景況做了最佳見證。矗立在大道盡頭的凱旋門上,浮現拿破崙戰後凱旋歸來真實景況;羅浮宮則是藝術品的寶庫,其中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以及為女性和諧美代言的作品「維納斯雕像」就收藏其中。

川流不息的人潮,水瓶子兀自遙望那個舉世聞名的巴黎鐵塔,他並沒有攀登頂峰,而是站在一個據說是觀賞角度最佳的地方。儘管週遭盡是車馬雜沓與吵吵嚷嚷,「我依舊心滿意足,感覺一切都如此垂手可得,有時候,就是要有點傻氣與堅持,才可以搆得著夢想。」言談中,他心中的小男孩又不由自主地跑了出來,頑皮得很。

除此之外,他還發現一個不為人知的小驚喜。「你知道嗎?是入夜後的香榭麗舍大道。」他說,尤其半夜以後最令人著迷,因為觀光客都已散盡,人車稀疏,朦朧的瓦斯燈,配合著大葉梧桐,將整條步行街裝點簡直煞是浪漫至極。

紐約城也是水瓶子駐足過的地方。

不可否認這城市有它的全球性的指標意義存在,不論東、西方的人事物都在這裡消融,然後產生一股新生的力量,這股力量實際上來說,就是忙碌又忙碌。在城裡另一端的大都會博物館,每每造訪必定人潮洶湧,接踵擦肩,觀賞知識和歷史的同時也似乎看到生命的流動。

「然而經歷911事件後,我所看到的是,紐約變了,那個古典的、藝術的、文化的紐約已被摧毀殆盡,剩下僥倖生存的殘餘片瓦也正快速撤退;新興而代之的是奢華、高度競爭、物質化的紐約。」911前後世界經濟的變化,比想像中得來得還快,水瓶子感慨地說。

羅馬則是水瓶子較為偏愛的一個城市。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這句話講的可真對。」他說,光是羅馬帝國時代的古蹟就看不完,若再加上梵蒂岡的天主教藝術寶藏,肯定走上一星期還無法逛完。

古羅馬廣場,是遊人必到的景點之一。這個古代羅馬的商業、政治和宗教中心,隨著羅馬帝國的興起衰亡,水瓶子說,走進古羅馬廣場,望著散落四周的殘垣和廊柱,想像往日繁榮風貌,有太多英雄故事在這裡發生過,來自四面八方的觀光人潮嗡嗡地讚嘆聲此起彼落,雖然語言各自不同,「但他們眼中透露出的是同樣嘖嘖稱奇的驚嘆。」他說,「歷史、文化、藝術其實提供了人生百態的省思以及對於人間的關懷。」這是水瓶子對羅馬的詮釋。

除此之外,他也建議卡比托山博物館、聖彼得廣場、萬神殿、西班牙廣場、梵蒂岡博物館,都可列為羅馬必選,想到此地一遊的人是不容錯過的。

如果時間允許,特雷維噴泉也是非去不可的景點,該地就是眾所周知的許願池,傳說在此許願會帶給人幸福,是教皇克里門七世(Pope Clemens XII)命Nicola Solvi設計建造,30年才完工(約1732年)。許願池中間有一海神,駕馱著馬車,兩旁有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每一雕像神態都不一樣,栩栩如生,噴泉的主體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間、海礁石之間湧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後又匯集於一處。

傳說只要背對著幸福噴泉,往左肩將硬幣投入噴泉內,許下的願望就會實現,但第一枚硬幣許下的願望必須是重回羅馬,第二枚硬幣許下的願望才會靈驗。「我也丟了硬幣,但只丟了一枚,卻許了好多願望,看來不能太貪心,還好沒有忘記要許『重回羅馬』這個願望。」水瓶子打趣地說。

永無止境的旅程

作為一個真正的旅行者,除了要會看地圖、旅遊指南以外,還要不時伸出觸角去體驗世界不同角落的歷史、地理、人文風俗、語言,甚至延伸至文學、音樂等其他種種。

的確,對水瓶子而言,藉由每一趟旅行,了解生命的來去,這樣的體悟比什麼經驗都來的深刻。也因為體驗得多了,更激起他對於原生地──台北的不捨與那份濃得化不開的情感,還有一份嚴肅的省思。

他是這麼說的。

世界各國,無不用力保存古蹟,或者利用競圖改造,讓古蹟更顯出它的光輝,如同巴黎、羅馬、威尼斯、波士頓等城市,當地政府極力保留舊的建築,然後在旁邊設計一樣大的新式建築,加入舊有的元素,讓整體看起來共容得非常和諧。

「歷史文化及古蹟代表了一個國家能夠永續生存的動力。我希望我的台北記憶未來不要只能在照片上尋回那段的回憶,而是能夠真實的去當地體驗。」他邊說著,那股標準水瓶座富有改革精神的個性因子似乎又竄起,「愈了解愈多,萌生了我想自己要成立文化工作室(目前定名為圓環文化工作室)的想法,這個想法也不是要做多麼偉大的事業,只是想要記錄過去的生活,了解我們現在的文化,這件工作若不做,當所有的老建築被改造之後,過了兩代,我們甚至不知道阿公、阿嬤是如何過生活的。」

水瓶子做的很多事情,在一般人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他總是沒有去過一般人認定的「安定」生活,反而選擇一個平淡、但卻隨時要自我挑戰的生活境界。 「文化工作室的任務,現階段以透過實際上的導覽活動,進而用文字照片與多媒體的型態保存記錄些過往,然而未來的種種,也只有待這些建立較完整,才可能繼續往前進了,但是我想我會持續不停把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做下去。」他真誠地說。

下一步,水瓶子給自己定下一些目標:要在50歲前走過百大城市;寫出三千個景點以上,並且找出有興趣的百個主題;做出對十個城市不同面向的觀察;以及文化工作室使命的延續。

就如同製造旅行的記憶,水瓶子祈使旅程可以無止境地繼續,沒有結束的一天,直到不得不離開世界的那一天為止。

2006/07/15

《工商時報》納寰宇於部落格的水瓶子

◎2006/7/14 工商時報D2



◎2006/6/30 中央廣播電台的亞洲華人文化圈的專訪
◎2006/6/10 中廣流行網美麗翹家人的訪問
(以上兩段錄音都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聽自己的聲音在廣播節目上真是不習慣,好像小孩子在講話,又慢又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