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神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神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6/26

第十天【島根】出雲大社與周邊,跟台灣神社有關嗎?

出雲大社周邊 #10

1. 出雲大社
2. 出雲大社神樂殿
3. 北島國造館出雲教,雖然是大中午裡面的天神社瀑布很舒服,大殿的圓圈圈也很有美感
4. 真名井的清水
5. 山神社
6. 八大荒神社
7. 出雲阿国 終焉地の碑,歌舞伎創始人,出雲阿国塔
8. 出雲手斧神社
9. 奉納山公園

去出雲大社,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從鳥居進入後的大殿兩側的側門走出去,發現了另一個北島國造館的出雲教,而另一個神樂殿的拜殿居然比出雲大社的拜殿還要大,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是佛教與神道教分離與政治與分派的結果,這一結果台灣神社成立也有所影響。

就請AI做個研究報告,答案請點入我的網頁 https://trip.writers.idv.tw/p/blog-page_26.html

舊大社車站 vs 出雲大社前車站(舊大社車站照片來源是維基百科)

舊大社車站是1912年啟用,站體是1924年興建,1990年隨著大社線廢線,但曾經是旅客拜訪出雲大社主要的進出點,如今車站建築在重修,是國家重要文化財。

在台灣這樣的車站多半就隨著廢線移除,即使後來改為捷運,還是沒有人想要留下來,例如:新北投車站等,但日本人還是會花錢維修,而且還是在原地。

而出雲大社前車站,1930年興建,有很多Art Deco 風格。

2023/10/08

《轉角風情》

看建築設計的藍晒圖,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無法知道建築蓋出來的規模與現實感。但這本書使用電腦作圖,好似在2D的紙本上復刻蓋出原來的建築一般。

潘興華建築師用本身專業企圖讓大家知道這塊土地上曾經存在多元文化的建築。

在AI繪圖科技與電腦技術的推陳出新,虛擬與真實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這種依照真實比例的視角,因為我們不是生長在那個時代,看書的時候反而覺得如此不真實呢!或許我們不配有如此具有美感的建築,只能徒留在書中或老照片中欣賞。

期待這本書能夠讓大家理解對於空間、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甚至是未來對於舊建築再生的方式能有更多的想像,要購買的話,請洽作者 潘興華 建築師

2020/07/15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 《公園地景百年流轉》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公園地景百年流轉》

對於這種一生懸命的研究者,要致上最高敬意!

晚上來找一個交集,公園裡面的神社,有誰能先舉例嗎?

會有神社裡面的公園呢?

https://www.facebook.com/tripwriter/posts/10221928020017208

廣告:

在今日台北植物園境內,我們或許稱為南海學園,建國中學得校門口對面,有建功神社,在金子展也先生的書中台北市的日本神社(非寺廟)有台灣神宮、護國神社、建功神社、稻荷神社、大安稻荷社、北投社、久須乃木社、南木社、松尾神社、山砲兵營內神社、芝山巖祠、清瀧神社、圓山水神社。

我想建功神社、芝山巖祠應該都算在公園內吧!而劍潭山上的台灣神宮不知道算不算呢?這些神社或許都不存在了,但所在地大部分還都算是公共空間。 廣告一下,有興趣可以來參加這個活動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http://travelers.tw/trip/4527

2020/07/13

【台北】建功神社在哪裡?

建功神社在哪裡?

城南百年時光-幽幽草徑,漫步城市森林說歷史半日+晚餐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現在還存在的神社,大部分主建物都拆除重建,台灣難得保存的神社應該是桃園神社,而建功神社漢和洋風格由井手薰設計,其實目前還在,這一趟的城南活動,不但可讓我們重新認識植物園,也可以多少了解日式庭園在公園內發揮了甚麼樣的精神?

建功神社的軸線,往南來到了南菜園與紀州庵,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請大家報名這個活動,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塊土地

http://travelers.tw/trip/4527

2018/09/25

【東京】明治神宫


寶物殿,來源:google maps

明治神宮於1920年(大正9年)11月1日啟用,在明治天皇前,日本天皇大都是幕府將軍傀儡,明治維新後改革,生產力大增,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躋身到國際列強之中,甲午、日俄戰爭後,取得台灣、朝鮮、庫頁島南部和旅順等地。


走入寶物殿,隱身在樹林之中,不同角度會到不同的寶物殿


明治神宮的寶物殿,整修的狀況說明


寶物殿的鬼瓦與西洋建築語彙的整合


不知道這輩子有沒有機會進去寶物殿呢?


這個水泥椅子,是仿照木頭做的


明治神宮,來源:google maps


好像是混血新娘,後面是她的小孩嗎?



下雨天有不同風貌


用竹欄遮醜


菊之御紋


宮燈,菊之御紋



參拜前洗淨身心的水

2018/09/23

【東京】夜晚的乃木神社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過世,1912年9月13日,乃木希典與乃木靜子殉死。原本叫作幽靈坂的地方,乃木葬禮時更名為乃木坂。1919年,乃木神社成立。

乃木希典(1849年12月25日-1912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長府藩下層武士家庭,就是今日的山口縣,1896-1898年任台灣第三任總督,當年母親乃木壽子堅持要與兒子到台灣,沒想到染病過世,曾經埋骨在台北三橋町墓園,也就是今日的林森公園那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