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哥窟(寺)‧1112-1202年
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接手的國王位置,他的父親已經死去約60幾年,中間這幾年王位替換頻繁,跟鄰國有兩次重要的戰役,只到這個國王統一了整個吳哥王朝,並把版圖擴大北到中國邊界,南到中國海。
這個國王不但一即位就開始建設吳哥窟,從1112年開始(還沒即位)建設了90年,吳哥窟位於大吳哥城的南邊,也稱作小吳哥城,整個護城河裡面就是吳哥窟(寺),光是長提走道就190公尺。法國人奧穆在1860年在吳哥發現了這個偉大的建築,昆蟲學家精確地畫下了吳哥窟宏偉的圖畫帶回法國,開啟了法國考古的熱潮。
吳哥窟敬奉的是毗濕奴神,他有八隻手,手上拿著鐵盤(象徵太陽)、金槌(知識)、海螺(宇宙)、蓮花(豐饒),目前這個神像還保存著,但法器都不見了,神像的臉就是依照蘇利耶跋摩二世國王的臉所製作。

乳海翻騰的壁畫
在吳哥窟的東南方壁畫,是講述乳海翻騰的史詩,可以看到毗濕奴神坐在烏龜上,善惡兩邊諸神為了爭奪長生不老的仙水,左邊88位惡神與右邊92位善神,拉動五頭巨蛇(眼鏡蛇的樣子)來攪動。第一次攪動,烏龜轉動產生高熱,攪動乳海都沸騰了,此時姿態美妙的仙女出現跳舞;好色的阿修羅看到美女,一個個目眩神迷,而後有個魔王偷喝了聖水甘露,被日、月兩神發現,跟毗濕奴告密,於是毗濕奴用鐵盤把魔王的頭砍下來丟到天空去,因為魔王很恨日月神告密,所以經常去咬日神或月神,也就是後來經常會發生日蝕跟月蝕的原因。乳海內有很多魚因為受不了高熱而死去,還有備受尊崇的鱷魚,長期的攪動,這條巨蛇受不了,最後爆裂成為一條有毒的大河,這個神話彷彿是印度教的創世紀故事。
光是吳哥窟的壁畫我想就可以看好幾天,四周都雕刻滿了神話故事,不但有印度教開天闢地的故事,還有國王四處征戰的英雄事蹟,還有與占婆人交戰的場景,也有天堂與地獄的想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