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2

【吳哥】變身塔‧961年


2006.1.26 變身塔‧961年

上午先到了雕工精細的斑蒂絲蕾寺(967年),然後到了變身塔來參觀,雖然年代相近,可是這邊除了保持原來的建築結構外,守護者的浮雕,還有裝飾門眉的雕刻,留下來的並不多。

我刻意的去找是否有剩下來的雕刻能夠與斑蒂絲蕾寺比美,果然還是可以看到同樣的雕飾。之前介紹的東美蓬寺(953年)、這個變身塔(961年)以及東北方的斑蒂絲蕾寺(967年),這三座寺廟都是羅仁德拉跋摩二世(944-968在位)所建立,雖然與東美蓬寺的規劃類似,但是作用可不相同,東美蓬寺應該是在水庫中央,而變身塔是人死後火化的地方。柬埔寨還有些火化後要後輩飲用清潔屍體的聖水習俗,認為可以得到福報。


穿警察制服兜售警徽的人

大中午的來到此地,除了兜售手鍊、桌布(或稱圍巾)、明信片、盜版書籍等兒童之外,還看到穿警察制服兜售警徽的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警察?另外爬到了最頂層,有一個青年指著小吳哥城內吳哥窟(寺)的位置,從這裡依稀還看得到三座聳高的尖塔,往北看也可以看到距離不遠的東美蓬寺。那青年用流利的英文跟我們講他要出國唸書,希望能夠拜拜那座沒有頭的神像,也捐些錢給他完成心願。我並沒有拜拜,因為不知道那是什麼神,也沒有給他錢,但希望他早日完成願望。


變身塔的大小規模跟東美蓬寺類似

相對於東美蓬寺的水,變身塔這裡代表著火,就好像從出身到死亡火化的過程,是種輪迴吧!

2007/02/10

【高雄】美濃客家文物館


2006.2.4 美濃客家文物館

客家文物館是由廢棄的菸場改建仿菸樓設計新建的,採客家夥房和美濃菸樓意象造型,曾入選2000年國際遠東建築獎。雖然名為客家文物館,或許我觀察的重點是菸業,所以其他的客家文物反而沒有那麼注意。

美濃從日治昭和年後以菸葉的種植為主要的產業,這裡佔了全台四分之一的產量,在美濃地區有一千多座的大阪式菸樓。而在封閉的地理環境跟客家文化的歷史情結中,族群意識與菸葉生產是否有很強的關連性呢?

文物館內的製菸過程的圖片:台灣‧高雄‧旗美‧農民市集

台灣早期有五大菸區依規模順序為台中、屏東、嘉義、花蓮、宜蘭,宜蘭在1962年取消菸區,而後來屏東地區的生產量超越了台中。所以在美濃地區算是台灣菸業最發達的地區,公賣局在此地設立了很多倉儲原料的倉庫與工廠,沿襲日治時期買菸場的規模。屏東地區的種植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治40年(1907)引進葉卷種,昭和6年(1931)才開始引進黃色種菸草,比花蓮菸區晚了20年。

傳統菸樓的形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在天窗設計。美濃的傳統菸樓都是屬於大阪式,傳統菸樓有三種樣式:大阪式,凸出的天窗為特色,天窗的氣密度低,空氣從開口縫隙竄入,保溫效果不佳。也因此這種天窗擁有較佳的排濕性,適合建造於較潮濕的菸葉產地。廣島式的不是塔樓式的設計,天窗是直接開設在斜面的屋頂上,為四角型。其與大阪式不同處,則在提高了保溫作用,但卻也造成了排濕困難。折衷式即針對廣島式的排濕困難加以改進。1923年在日本廣島發展出來的,又稱新廣島式,設計更為繁複。

美濃豐華
http://meinong.kccc.gov.tw/

本以為美濃只有紙傘,但是看過這裡的風景、藍染衫、有機農作物、菸廠、夥房、板條等,擴張的規模與家族意識,美濃地區真是有特殊的歷史過往。

2007/02/08

【吳哥】東美蓬寺‧953年


東美蓬寺‧953年(點入可以看更多照片)

從羅蕾寺(893年)遷往未來吳哥城中心附近的60年後,羅仁德拉跋摩二世蓋了這座東美蓬寺,同樣也是建在水庫上,這裡主祭濕婆神。

羅仁德拉跋摩二世(944-968在位),蓋了這座寺廟主要是祭拜祖先,比巴孔寺(881年)規模還要大,但是格局類似,有五座高塔,中間的塔最高,象徵著神仙居住的須彌山。東美蓬寺第一層平台四邊有大象守護,每層的路口有石獅雕像,用照片比對這些石獅子與巴孔寺的造型,我還真的比對不出有什麼不同,唯一的比較不同的是這裡的假門華麗,好像最近才放上去的,而觀察了很久,的確是千年前雕刻的石頭。

門梁上的浮雕非常的細緻,刻痕也很深,這是我覺得跟在此年代之前的寺廟不同的地方,年代稍後的斑蒂絲蕾寺(967年)堪稱雕工之最,或許東美蓬寺已經看到了這個開端。



東美蓬寺裡面有個老人在賣紀念品,抽著菸坐在塔邊假門旁,雖然大中午氣溫很高,但是只要在高塔陰影下,微風吹來,老人會拿起二胡來演唱。

2007/02/06

【高雄】旗美市集與小農生活


2006/2/4 美濃兩代米小農生產的好吃蕃薯

星期日凌晨四點,開車跑到了美濃的農民市集,到達時才九點,看到一大片花田,湖光山色配上四合院夥房,好像到了北海道,但又好像回到了兒時的農村生活。

旗美農民市集開始於2006年2月19日。當天,二十多個農民拿掉頭巾,脫掉泥鞋,盛裝出席這場屬於農人的盛會,自信地解說種作知識,分享收穫的喜悅。過了一年,這個市集是第三次舉辦,搭配著多樣的活動,有小朋友的花田繪畫比賽、拼圖、藍染服裝秀、體驗坐馬車等表演,以及我認為最重要的農民自產有機農產品的產銷活動。


當日精采照片集

當場品嚐了玉米及烤蕃薯,實在非常好吃,在燦爛的南台灣烈日下,看著有機米以及農民自行醃製的白蘿菠、高麗菜,我們的朋友張正揚,目前在社區大學服務,台大機械系畢業的他跟我同年,頭帶極具鄉村色彩的小瓜帽,選擇了回到鄉村務農的生活,農村產銷結構的崩解,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台灣已經沒有農民生存的空間,問題不在我們種不出好吃的東西,而是怕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掉。

後來到了他家,看到他一家的生活,兩個小孩在屋內屋外光著腳丫跑來跑去,我反倒羨慕了起來。他跟我們講著猴王來此偷蕃薯的故事,證明了人與動物的界線發生了變化。醫生鄰居從城市遷居來此務農的過程,還有從台北到美濃做菸樓研究三年後的阿蘭妹,決定嫁作農婦,學習客家話,成功的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在城市長大的小孩,很難想像土地與人的關係,只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覺得生產這種日常所需要食物,需要更多的關心與關照,我相信現在的農產品應該販賣的不單只是食品,而是是一種觀念,或是一種文化,很高興他們做到了這些,我看到了網友來訪購買黑豆,熱心熱情的招呼,不用包裝的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美濃地區作物一年三收,二收是稻米,一收是玉米黑豆等雜糧類,種植雜糧是讓地力恢復生機的方式。我從一進門一直吃東西吃到要離開,無論是他家自行醃製的產品,或者香蕉、蕃薯等東西,真的是健康有機又有風味的食品,不但學習到也回憶到如何過農村生活,真是一趟豐富的農村文化旅程。

兩代米生產筆記部落格如下,可以用貨運購買他們的產品,我強力推薦可以連皮一起吃的有機蕃薯。
http://www.wretch.cc/blog/ricenotes

2007/02/05

【台北】林家花園


2007.2.3 林中光樂團演唱(點入看相簿)

很早就想去林家花園走走,這星期六終於前往。每次提到林本源園邸,我還跟林家花園連結不太起來。

林本源不是一個人的姓名,而是泛指板橋林家家族的一個商號,源起林應寅於乾隆49年(1784年)攜長子林平侯新來臺。後來經營米業致富,林平侯曾任柳州知府,後辭官專心營利。死後家產分為飲、水、本、思、源五家給後代子孫,後來分得本、源兩個兄弟合併商號,於是稱為林本源,這一家族至今仍有後裔在板橋一帶居住。

在清治時期林家協助劉銘傳,一躍為「紅頂商人」,再經劉銘傳而得與在北京權傾一時的李鴻章、盛宣懷等人相識。後代林維源參觀蘇州的花園「留園」,也將板橋林家花園大事增建,磚瓦石木皆由唐山而來,為臺灣庭園的代表。日治時期,林維源在廈門鼓浪嶼興築一座花園官邸,稱為『小板橋』。1896年,傳聞日本有意放棄臺灣,時避居晉江的台灣舉人施炎乃遊說各地富豪欲籌資1000萬兩贖回臺灣,避居廈門的林維源慨然允諾承擔400萬。

星期六在花園閒逛,剛好林中光樂團的演唱表演,好聽的台灣民謠隨興的演唱,也有李天祿的掌中戲展的小展覽,很多青少年在此拍照,而我看到了日治時期與中國江南的遺跡,算是個難得的豐碩午後時光。

林本源園邸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E%97%E6%9C%AC%E6%BA%90%E5%9C%92%E9%82%B8&variant=zh-tw

2007/02/03

【吳哥】夕陽巴肯山與巴肯寺‧907年



巴肯山在吳哥王朝絕對有不同的時代意義,是一個豐沛年代的開端,而不是如今看夕陽的人潮。

真臘王朝的耶輸跋摩一世(889-910在位)由羅洛斯那一帶遷都到巴肯山,他看到了巴肯山附近有良好的水利發展,可以挖掘人工水庫,於是即位不久就在巴肯山上興建巴肯寺,而他更捨棄了印度教一教獨大的傳統,准許寺廟內有佛教的神像,有了上一個國王所遺留下來的磚瓦建築技術,巴肯寺在907年蓋好在山上後,奠定了吳哥王朝的地基。

羅洛斯遺址的三個寺廟:
普列科寺‧880年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30.html
巴孔寺‧881年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31.html
羅蕾寺‧893年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7/02/blog-post.html

巴肯山一爬上巴肯寺頂端,所有人的表情都是"哇!",並不是看到夕陽,是看到眾多的人頭,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都爬上這裡看夕陽,巴肯寺占地即使很大,也被人頭淹沒了。


點圖進入相簿可以看到全部

我們本來想搭乘大象專機下山,好不容易喬好了要搭乘的人,爬上大象空橋,領航員卻說所有的大象已經被預約走了,不能讓我們搭乘。

(衛星圖後補)

2007/02/02

【吳哥】羅蕾寺‧893年


羅蕾寺‧893年,旁邊現代寺廟上玩耍的兩個女孩

爬上這裡,有點感覺到了日月潭上的光華島的感覺,這樣的描述並不是很精準,我只是幻想這兩座土堆位於一座長1800公尺,寬800公尺的大人工水庫中間。

照片中的門樑有刻畫梵文,門柱雕飾非常華麗,但因年代久遠磚塔有坍塌之虞,用幾根木條支撐著門,磚塔上長出雜草,鳥兒也在塔上休息。

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兒子是耶輸跋摩一世(889-915在位),在這個水庫的中間建了四座磚塔,應該還有兩座尚未完成時,就急於遷都到大吳哥城,因為那邊的天然資源更為豐富。從衛星圖更可以看出當時這座叢林的人工灌溉渠道從吳哥城到羅洛斯遺址筆直的連接、人工水庫的建設也非常的壯觀,一年有四個月的雨季,然後大半年的乾旱,這些設施維持著吳哥王朝的農業收成,讓人們不虞匱乏。

旅途中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個景點,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古蹟,現代的廟宇坐落在羅蕾寺的四周,老少和尚四處遊走、樹下的後現代土地公廟加上有法國風的窗戶,歷史的重疊在此重現。

2007/01/31

【吳哥】巴孔寺‧881年


巴孔寺‧881年

巴孔寺遠看就像一座山,是吳哥王朝建築樣式的山形的開端,假門、石獅、石象、戰士、仙女等,各種元素都已經存在。

由東面進去寺廟,美麗的護城河畔入目的是青綠色的草坪,這頭牛以吳哥牛的體型來看,應該算是肥碩的,走過不到100公尺的路,跟著當地的小孩抱著嬰兒,後面又跟著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嬰孩,顯然這已經是吳哥景點的常態景象,他們跟著觀光客要糖果、草帽,也同時販賣著明信片紀念品等等。

巴孔寺有五層,首先看到的是七頭蛇神的雕像,第一層就是蛇神,再來是火化屍體的塔與長方形建築的藏經閣建築,第二層屬於鳥神,第三層惡神羅剎,第四層是惡鬼阿克沙,最後一層就是眾神的居所,這些都是印度神話的角色,似乎要多了解還要閱讀更多印度的神話故事。

這個遺蹟主體多用磚造,不像後來的建築主體是用紅砂岩及火山岩塊堆砌起來,但是保存也還不錯。因陀羅跋摩一世(877-886在位)所建。


小女孩抱著嬰孩很高興的跟觀光客要到草帽


護城牆900*700公尺,上圖內白線標示的長度為100公尺

2007/01/29

【吳哥】普列科寺‧880年


普列科寺‧880年

我決定依照這些遺跡所建的時間來記錄這段旅程,普列科寺在羅洛斯遺址群,吳哥城東南約15公里處。

普列科寺很小,只有六座塔除了前三座,後面的幾乎快倒塌,中間那座塔還搭著鷹架,顯然是經費不夠沒有持續,看了告示牌是德國負責維修。

這座寺廟的門柱兩側還有梵文,整整齊齊的書寫在灰泥上。用磚堆砌起來的高塔,牆壁用灰泥塗上,然後再把雕刻嵌在牆上,年代久遠,很多東西都已經剝落,守護的戰士,瑰麗的浮雕,門下的雕飾非常細緻。而寺前三頭聖牛則是代表濕婆神的坐騎。

這座寺廟是因陀羅跋摩一世(877-886在位)祭祀祖先所建,雖然沒有非常壯麗,但隱約可以看見吳哥王朝盛世的開端。

2007/01/28

【吳哥】千年一瞬


2006.1.26 吳哥窟

去了柬埔寨的吳哥,匆匆地看過了歷經千年的遺蹟,按下了千次快門,千分之一秒的瞬間捕捉到的影像有限,而我這五天不過是歷史的一瞬間,要留下什麼?都覺得不足為人道。

謝謝同團的大姐及木馬的學妹公司團,邱小妹在第一天就問我為什麼叫做水瓶子,然後就問出了我的生日,原來她生日是1月25日,害的領隊不得不在當地買了昂貴的蛋糕,在停電的晚餐後為我們唱生日快樂歌。

卓學妹在第一天就說,這應該是個不吉利的開始,不但出發前木馬受傷,當地的導遊第一天就腸胃炎,看完了洞里薩湖當地人們的生活,心底非常的沉重,雖然晚餐沒有電,想著當地艱困的生活環境,大家沒有抱怨。我以為一切不順利唱完生日快樂歌後就此結束。沒想到第三天,我肚子開始翻攪,乳海翻騰的神話故事在我肚子裡面上演,據說最好吃的一餐泰國餐我因而錯過。

不過,整體來說,還算順利的旅程,買了一堆明信片,照了一堆照片,也用GPS紀錄下來的軌跡,知道了不少柬埔寨當地的神話故事,買了本寺廟壁雕的故事解說,接下來的日子,又有得忙了。

了解太少柬埔寨的歷史,赤色高棉統治的恐怖歲月或許可以遺忘,而微笑高棉的國王神像,帶給了當地人民永恆的心靈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