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2

【倫敦】西敏大教堂

從英國的小鎮回到倫敦,看著還有3,4小時的時間,於是忍痛花錢把行李寄放在火車站,由於也懶得買地鐵票,所以只能在火車站附近逛。


2007.9.23 西敏大教堂

西敏大教堂四周都是高聳的現代建築,只有高聳的紅磚鐘樓很吸引人,這裡是羅馬天主教會在英國的總部,1902年落成的大教堂當初的設計就不採用歌德式建築,設計師1894年在義大利旅遊期間參考了威尼斯及西恩那的中古建築,採用拜占庭式的風格,裡面還有不少馬賽克式的繪畫作品。

教堂旁的鐘樓跟威尼斯的某些鐘樓類似,而圓頂則是模仿君士坦丁堡的聖索非亞教堂,據說鐘樓頂端的十字架就是耶穌當年受難時的十字架,圓頂內的一些大理石則來自君士坦丁堡,內有《聖母與聖嬰》雕像與《十字架的歷程(Stations of the Cross)》值得一看。目前這個教堂還在漫長的建設中,所以有募款的活動。

在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或巴黎都很習慣去教堂逛逛,有時會有幾幅知名的畫作或雕像,可是在倫敦好像沒有這樣好康的事情,會大方的免費讓你進去的都是要募款,而知名的教堂就是要收費,西敏大教堂倒是比較像威尼斯的教堂。

2008/02/11

《倫敦》總覽(TOP 5)

有人去過倫敦一次後再也不想去,有人天生就討厭英美,但是我確意外地對倫敦這個大城市有獨特的好感,我想我應該還會再去幾次吧!


View Larger Map

個人認為去倫敦不可能五天十天就走過重要的景點,要走深度的旅行當然要挑自己喜歡的主題,以下五個主題是我的興趣整理出來的景點,僅供大家參考。





2008/02/10

美少女法官推薦的《瞧這些英國佬》

這本書是美少女法官介紹的,她曾經去倫敦留學念法律,回國後當上最年輕的法官,擁有速讀與過目不忘的超能力,邏輯清楚,精通多國語言,通常那麼厚的純文字書本我是看不完的,過年期間終於被我努力啃完。要研究英國人的個性,這本非正式的田野調查就要努力『毒』完。



有很多事情在當地旅遊會覺得理所當然,又說不出哪裡奇怪,倫敦那麼擁擠的城市,幾乎每戶都有個庭院,而且庭院還有前後之分,從 Google Maps 上來看,真得所言不假。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公園為什麼要用圍牆圍起來,圍起來就算了,牆還高的看不清楚內部,原來這是某家人的後院。

P.151 自己的前院,自己不準享用
......所有小塊庭園,包括前院和後院,都會築上圍牆或籬笆。前院圍牆不高,才能讓每個人都看到院子裡;後院的圍牆要高,讓人無法看到裡面。前院的整理、設計、照料,可能比後園用心。這不是因為英格蘭人享用前院的時間較多,恰恰相反。除了除草、澆水、照料,讓它們保持『好看門面』外,英格蘭人絕對不會待在前院。......

英國人的拘謹、謙恭、少與人交流,被很多人視為是虛情假意,階級意識普遍存在而會不自主的表現在外,毒舌、炫耀、抱怨也會出現在很不明顯的小地方,從居家的裝潢、飾品的擺設等。根據作者的實驗,他發現英國人跟日本人有很大的類似性,是否是海島型的國家才有這樣的反應?

公、私領域分明,在酒館也是如此,但有許許多多的例外情況,若是明白了英國人的習性,當然也就見怪不怪了。最好笑的排隊規則與拐彎抹角規則(P.180)是我覺得最好笑的一篇,不過有時想想我不也是這樣子的個性嗎?難道我前輩子是英國人!(希望不是)

英國人在甚麼場合就要穿甚麼樣的服裝,只要穿錯就會很尷尬,所以事前總要想的周到,這點在我偷偷在美少女法官身上做的田野調查十分契合。

2008/02/09

【花蓮】馬太鞍濕地

每每到了一個生態區,就會覺得台灣的自然生態真是多樣化,台灣東部因為二次造山運動,在平地上看到突然拔地而起的高山,一出海就是深達3000公尺的海,這樣的地形造就了世界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與生態。


2008.2.7

一踏入馬太鞍溼地,可以聽到很多昆蟲的叫聲,因為下著雨,滴滴答答的水聲打在沼澤的湖水上,草上黏著福壽螺的粉紅卵,冷風吹過就花草好像跟人們招手。雖然四處是遊客的小孩在喊叫著,但是可以感覺千萬隻的動物的眼睛在看著我們,人類在這裡變成了少數族群。

去年在宜蘭的雙連埤,聽到眾多的青蛙叫聲,在這裡又有不同的感覺,但同樣的感覺是享受到了"生命力"。這裡溝圳內塊狀竹草區,是最原始最環保的「漁業養殖區」,記得多年前看過一部日本小品電影,是某個鄉村的孩童發起養殖螢火蟲的運動,成功的拒絕了官僚體系要將所有河川水泥化的過程,看到了河流中的水草,不但是水生動植物生產的重要場所,也是生態平衡非常重要的環境,有了這些水草還有淨化河水的功效呢!

【宜蘭】雙連埤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6/blog-post_18.html

唯一的遺憾是濕地的上方有高壓電線經過,少了點自然的野趣,不過這也是文明的基本所需吧!

2008/02/08

【花蓮】摩里沙卡(林田山林場)

這幾天陰雨綿綿,到了花蓮去逛逛,沒想到天氣一樣,到了林田山走走,跟金瓜石一樣是個霧濛濛的氣候。


2008.2.7

林田山原名摩里沙卡,是台灣遺留下來日治時期最完整的伐木基地,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開發了很多產業,九份金瓜石的金礦、平溪的煤礦、花蓮豐田的石棉、林田山的林場等等,每一個生產區都自成為一個小鎮,小火車運送物品,電影院與康樂中心的規畫,日式宿舍與官方的建築,林田山的保留算是相當完整,這裡最重要生產的是檜木。

林田山林區在1972年發生過大火,燒了一個多月。荒廢的社區於1996年開始重建,中山堂是仿原日式建築樣式,目前裡面有些展覽,提供演講或放影片用途,需要脫鞋進入的展示館展示當年的生活情況。2001年上方的康樂新村祝融,30多幢檜木房舍燒毀,整個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老房子付之一炬,走到康樂新村舊址時,只有空蕩焦黑的地基。

由於下著雨,鮮少有遊客走到這邊,看到一家人在日式房舍門口過年團圓,小朋友坐在台階上玩掌上型電玩,父母在屋外烤玉米要賣給遊客,就好像看宮崎駿卡通的感覺,不得不佩服舊的日式建築的生活機能。

2008/02/05

【倫敦】柯芬園

1974年以前的柯芬園是個蔬菜水果的批發市集,也是倫敦的第一個廣場,如今成為觀光客穿梭在此喝咖啡用餐,街頭藝人在此表演的場所。


2007.9.21 柯芬園露天咖啡座旁唱歌劇的藝人,CD要價10英鎊

在柯芬園的 Piazza 廣場上有許多表演的街頭藝人,悠揚的樂聲、歌聲傳來,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旁邊有皇家歌劇院、劇院博物館、交通博物館、聖保羅教堂等等。不過我時間太短,好像都用趕的經過這些地方,交通博物館在整修中,現在應該已經開放。

我在附近一個攤子看到一個攝影師所拍的照片,利用後製作把倫敦的雙層巴士的紅色挑出來,其餘的背景就用黑白處理或是調成鉛筆素描的模式,看了好久真的很佩服他的功力,自己也模仿製作了幾張照片。





在這一區可以看到四周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鋼鐵式的屋頂蓋是鐵路火車站的模式,倫敦這種巨型的建築非常多,或許是天候不佳才會有這樣的設計?

2008/02/04

【倫敦】馬奈的酒館@柯陶學院美術館

柯陶學院美術館應該算是我在倫敦最後一個博物館行程,像趕場一樣,倫敦的博物館好像用瀏覽的方式也看不完。


1881-1882/佛麗‧貝傑爾酒館/馬奈/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馬奈的創作題材包羅萬象,有靜物、生活、風景、肖像、宗教、社會寫實等等,也有許多大膽的突破,看似單純的風景畫,樹下卻坐著上流社會的裸女。上面這幅畫後邊畫出一個大鏡子,右方的男酒客與服務生在交談的樣子,但是看了畫中的服務生卻呆滯的望著欣賞畫作的人,而我們不就是右邊的那名酒客嗎?

走在柯陶學院美術館的附近到處可以看到年輕的學生,可能周邊有不少學校。這個學院是紡織企業家柯陶在 1931年創立,展示他收藏的印象派畫作,雖然這博物館不大,但是樓層多,展出的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畫作都是名家,有波提且利、貝里尼、魯本斯、梵谷、高更、塞尚、雷諾瓦及馬奈等人作品,雖然可以拍照,可是光線不怎樣明亮,不是很好拍下來,可以在一樓的精品店買到印刷的複製品、明信片或撲克牌,都是很好的收藏方式,撲克牌我當然不會錯過。

馬奈雖是被歸類在印象派,但是卻堅決不參加印象派的展覽,或許藝術家都有某些奇怪的堅持與想法吧?

2008/02/03

【倫敦】Portobello 古董街

從 1837 年至今, Portobello 街一直有市集,如今整條街在假日禁止車輛進入,路上全是賣舊貨的攤子。


2007.9.21 義大利麵店,內有懷舊車當招牌

星期五早上過去攤子正在準備,有賣古董舊書、英文字母的印刷字版、留聲機、古董相機、藝術畫、古董裝飾品、老地圖,一個攤子走過一個,每件東西都很喜歡,但是一問價格我就死了心。



走著走著居然走到昨日來過的旅行主題書店→【倫敦】新娘百分百 Notting Hill 旅遊書店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notting-hill.html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陽光灑在石頭路上的小巷風情,色彩繽紛的門窗、花朵,多樣的懷舊風,就是 Portobello 古董街。

2008/02/02

【倫敦】歌劇《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呆在倫敦的最後一天晚上,去看了歌劇真善美,回旅館後複習劇情又睡不著。


2007.9.20 上演快40年的歌劇仍然客滿

《真善美》的是真實故事改編,女主角瑪麗亞生於阿爾卑斯山,在修道院當修女,1926年到爵士家當看護,後來與爵士結婚。在日前出版的黃金版紀念 DVD 說真實故事的女主角還在片中故意出現,當了路人甲,她對這部片的期許很深,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買來看看。

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爵士失去所有財產,於是和瑪莉亞七個孩子組成樂團,於1936年薩爾斯堡音樂節贏得首獎。1938年德國與奧地利合併,爵士拒絕納粹徵召,他們穿越阿爾卑斯山到義大利,展開全歐洲的巡迴表演。


目前歌劇女主角


電影版女主角,最近有出紀念版DVD

歌劇版《真善美》於1959年正式上演,女主角由瑪麗亞本人主演,上演後造成轟動,1963年《真善美》下檔,電影上檔,後來英國、澳洲等地重新改編上演,倫敦是在1981年上映。

真善美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F%B3%E4%B9%90%E4%B9%8B%E5%A3%B0&variant=zh-hant

德國納粹與奧地利後統一掠奪歐洲各國,希特勒把威尼斯的寶物搶走後就把威尼斯讓給了奧地利,所以現在大運河邊還有一些奧地利貴族的豪宅呢!歌劇院的座椅真小,看了三個小時出場時才發現腿都快廢了。

2008/02/01

【台北】陳奇祿原住民圖誌展@台灣博物館

這是去年(2007.5.18-10.14)在台灣博物館的特展,買了門票就送一套明信片,有陳奇祿先生去做原住民田野調查所繪的器物素描。



這些原住民的器物與藝術品,跟我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看到大洋洲的原住民圖騰有說不出的類似,陳奇祿先生在他的書《澄懷觀道》描述:
我田野工作地區的排灣群諸族又恰是台灣土著中最具藝術才能的族群,他們的木雕和織繡深深吸引我的注意,使我暫時放下其他文化面的探討,而專心於藝術才能的研究。

陳奇祿是台大人類學系的教授,一輩子嚴謹的研究態度,當時因為攝影不發達,為了做原住民的田野調查都要用素描的方式來記錄,以前念書的時候做田野記錄還特別要選修素描,而陳奇祿這樣的紀錄反而成為一種藝術品。後來陳奇祿先生也擔任了文建會主委,對台灣的廟宇古蹟保存不遺餘力,文人出身的陳奇祿或許不懂地官場文化,因為當時行政院長換了之後,怎樣下台的都不知道。

我對人類學的了解不多,不過從眾多的研究中可以知道台灣玉在南島語系的海洋島國都有發現,語言與藝術創作的相似,早在歐洲的航海帝國之前,這些島民就是彼此有溝通的。

【倫敦】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大英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27.html
花蓮的《台灣玉》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blog-post_4898.html
悠揚詩篇的每一個心情都是詩
http://blog.yam.com/lili85

這幾張明信片是悠揚詩篇去參觀博物館後留下來寄給我的,我希望再分享給有緣人,對於這片土地,學習陳奇祿先生的精神,希望留下更多的記錄給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