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1

《台北散步》

希望,台北是個適合散步的地方。



【台北】吳興街記趣

小時候搬到吳興街、莊敬路一帶,對吳興街的印象特別深刻,念三興國小的學生有兩個地區,一是基隆路以西通化街、臨江街、文昌街這一帶,另一區就是基隆路以東吳興街、莊敬路。


1974年的航照圖,紅線為吳興街,街上還蠻多公車的,當時莊敬路頭還沒有開通

清晨,天還未亮,夏日清晨霧氣迷濛,會聽到叮噹叮噹的聲音,我們特別喜歡吃這種醃製的醬菜,拿著碗盤下樓,聽著聲音漸近,然後才看到婦人推著木製的車子,好像把廚房的餐櫃推在街上,我跟姊姊挑選喜歡吃的小菜,我喜歡紅色又甜又酸的瓜子,也喜歡土黃色的麵筋。不只一次在夢中聽到叮噹醬菜車的聲音,想要拿著盤子出去,清醒後卻只是兒時的記憶與味道。

有時候一早,媽媽會要我騎著腳踏車去買饅頭,等著第一籠饅頭、銀絲卷出爐。那家饅頭店,在三興市場(今市圖三興分館)旁,看著一個年輕的女人,在那邊賣饅頭,看到她頭髮白了,也不知道那家店何時消失了!

說到吳興街的頭,以前是一個菜市場,在消失的僑聲戲院旁邊,走過了基隆路口,吳興街有不少老行業存在,有很多是小學同學家人開的,大約在吳興街59號附近,有幾家鐘錶眼鏡行,小時候都很羨慕這些同學,可以有戴不完的手錶,手錶壞了拿到他家,他爸爸就可以讓手錶其死回生,尤其那時候手錶還都是上發條的,可以戴著放大鏡用小工具修錶,手又要非常穩定,真是太佩服了。

在吳興街與莊敬路的巷子內,有幾家傳統的理髮店,也是小學同學的母親在經營,經常去捧場剪頭髮。看到一些阿公級的老人家在理髮店刮鬍子半躺著變成當成一種享受,聞到厚重髮油的味道,對面四四南村拆除掉的眷村房舍,變成了我聞到這種味道的獨特印象。

繼續往下走吳興街84號有家老藥房,記得小時候有次感冒很嚴重,到了對面的馬醫師診所還沒有開始,於是到了藥房,那個老闆看到我快不行了,於是給我通腸,在藥房上個廁所休息一下,我居然是跑著回家的。

馬醫師診所是我們感冒的時候最常去拜訪的醫師,他總是用著湖南腔說著一樣的話:刺激性的飲料、冷的、辣椒、咖啡不要吃喝等等,雖然我們都會背了,可是還是照吃不誤。年紀稍長若感冒不是很嚴重,就會到對面的中藥店給中醫師把脈,然後拿藥回家吃。後來,中藥店、國術店一家家關起來,這些小學同學都不知道搬到哪裡去了?

記得馬醫師診所附近有個修皮鞋、打鑰匙的小攤子,是個啞巴老闆所開,小時候的皮鞋修了又補,就在那邊。聽說那也是小學同學他父親,但是因為可能他認為父親的工作比較低下,所以一直不承認,尤其是談到遺傳這一件事情,他非常敏感,印象中他還一直問老師有關啞巴、耳聾會不會遺傳這件事情。雖然那個修皮鞋的大叔已經不再那邊了,可是每次經過吳興街,總想起我那個小學同學的背影,也是我少數可以說出名字的同學。

我們這一輩的人在成長的過程,剛好也是台灣經濟最好的時刻,兒時的記憶在大學畢業後,突然變成一場空白,例如:小學時候巷口一碗五元的陽春麵,本來是攤子的彰化肉圓,因為老闆很努力,租了店面又買了房子,大學畢業當兵回來,整個消失無蹤。騎著腳踏車賣山東饅頭的伯伯,還有推著豆花車的大叔,賣叭ㄅㄨ的大伯,兩個鐵棍輪流敲的麻糬攤子,這些在巷弄周邊的攤車完全都消失了。

在放學途中,或許我們會躲著流浪漢,突然某一天,你會想著那個流浪漢怎會消失在街頭!

吳興街過了 154號之後,是街頭的傳統市場,有段時間三興市場蓋好後,這些攤販被趕入市場內,可是人們依舊在吳興街上買賣,這些市場變成陰暗的角落,最後落得拆除重建的命運。這個市場每到假日上午人來人往,現場殺雞、庖魚鱗、切豬肉人聲鼎沸,地上的汙水走在那邊我經常害怕滑倒,路過裁縫、衣飾店看著可怕無臉的塑膠模特兒,小時候跟媽媽去菜市場變成一種苦差事,現在去菜市場,看著五花八門現成的料理,反而覺得很新鮮。

吳興街有個賣蘿蔔絲餅的小攤,背後有個『蜂蜜蜂王乳』的招牌,那一攤總是排滿了人,小學老師有時會叫我上學時幫他買過去,我因此也特別受到他的疼愛,不時的可以出公差,或者畫海報,或者去整理圖書室,不用上課的特別優待。

在吳興街街頭市場,也經常看到傳教的人,要搶拉進去教堂做禮拜,好像是屬於同一個教會的宣恩幼稚園,不知道是否還存在?

小學生總是喜歡到文具店去逛,印象中的百科書店附近有幾家文具店,來這裡的女店員很有生意頭腦,因為老闆年紀大了,她就把店頂下來變成女老闆,來這裡上班的男店員與女老闆一起經營,後來搬到莊敬路325巷17號的明明文具店。印象中沒見過女老闆有懷孕過,但是文具店裡一堆小孩,據說那些都是她親戚的小孩,來台北念書就住在這裡,平常就幫忙店裡的工作,如今這些小孩應該也都長大獨立了。

吳興街再往下走,經過台北醫學院,學校門口有些冰果室,清冰讓我回味無窮,照相館、書店、小吃攤,這邊自成一圈的夜市,讓吳興街底的住民,晚上有吃宵夜的地方,以前吳興街底與莊敬路底的山腳下,住著很多人口,可是出入口只有吳興街、莊敬路這兩條小馬路,每到了上下班時間,公車塞滿了人,22路、37路公車,應該伴著台北市居民不少的時光,山上的挹翠山莊著許多有錢的大明星,當年也是夏日少數有游泳池開放的地方。

吳興國小旁的吳興大廈,今日莊敬路與松仁路交叉口,以前也有一些書店、文具店聚集,1980年代,旁邊有些電動玩具店,小時候還跑去打大金剛時因為警察來檢查,店家讓我們從後門跑走,至今回想真是有趣的經驗。

假日,一群小朋友騎著腳踏車到山邊的水圳玩水,或者到空地抓蚱蜢、控番薯、種菜除草,這樣的童年永遠不可能回來。

2013/05/04

【台北】潮州街(錦町)散步

今日在潮州街散步,從羅斯福路一路向東走,車子不是太多,馬路還算寬廣,四周有公寓、公家機關、廟宇、青苔、塗鴉,也還有一些日本時期遺留下來的木造房舍、紅磚黑瓦屋,剩下不多的大樹。這樣多樣的建築,可以看出時代的軌跡。


1930年台北市地圖


1945年美軍空照圖


約2010年的衛星空照圖,箭頭所指為潮州街

記得小時候約莫1986年,到高中同學家去玩,印象中就是潮州街的頌主堂附近,剛蓋好的公寓大廈,讓我們非常羨慕這位同學的居住環境,四周還有不少木造建築,還可以在空地打籃球,往東看直接看的到拇指山的那根拇指的山頭。據說當年國慶閱兵,大批的戰車、軍車,都是以潮州街為緩衝,開往總統府給展示壯盛的軍容。

今日走在潮州街,難得感受一點點的樹蔭,若時光倒流,回到剛蓋日式木造建築的那個時候,這一個地方規劃為錦町,詳細的範圍在今日杭州南路以東,永康街以西(嚴格說起來是永康街稍微西邊一點那條水圳道),金華街以南與和平東路一段以北這塊區域。這個區域在日本時代,曾經為日本在總督府上班的公務人員的宿舍區,目前還留存最多的日式房舍在錦安公園旁的金山南路二段203巷,還有杭州南路2段61巷33號、35號、37號、39號、43號、49號、51號、67號已經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還有金華街132號,昔日為林務局局長的宿舍。

看上面的地圖,並非那麼四四方方的道路,在潮州街59號那個十字路口,還有一些叉路,翻找 1930 年代台北市的道路規劃,還有類似法國 45度角的規劃方式,但是後來不知道為何沒有落實執行。

從羅斯福路那頭開始的潮州街五號,以前是林洋港官邸,房舍已經被拆除,目前是停車場,在 1990年第一次台灣人可以直選總統的年代,林洋港先生準備要投入總統的選舉,後來被勸退,在潮州街口一堆記者在此等待,從台灣解嚴、報禁解除不過才短短兩三年,一片自由民主的聲浪在此有了新的想像。從以前極權時代坦克車所走的路,到大家可以選出自己的總統,我想潮州街應該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觀察指標。

如今,走在潮州街的巷弄還可以看到一些大樹,伴隨著木造房舍的庭院,想要讓台北市成為一個綠蔭盎然的都市已經不太可能,可是我們還有機會保留多一點老房子。

日治時期的日本人成宮嘉造,寫過日本憲法概論的書,曾經居住在錦町。

戰後的許壽裳教授,也曾經住在錦町59號,然後搬到昭和町475號(今青田街6號),也都是在潮州街筆直的道路。

很多台大、師大的學生,當年也都在這邊租屋,或者是公務人員的子弟就住在這裡,林務局還在潮州街目前還有辦公室。物換星移,潮州街現在有一些骨董賣店、藝術展覽,還有一些賣茶葉的店,最近有了咖啡館、文創店,都在這條小小的街上。這樣的街道密度不是很高,車子也不算太多,下次有時間,也來個小散步,會讓你有更多的發現。

暗角咖啡,潮州街41號
金華麵店,潮州街56號(從金華街遷移過來)
明月堂,金山南路二段143號
島民工作室,潮州街95號
河邊生活,潮州街126號
宜和餅店,潮州街149號
昭和町文物市集,潮州街,永康街口
台灣油杉社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

2013/04/30

【德黑蘭】歷史與神話故事@地毯博物館

本來以為地毯博物館會有很多介紹地毯的製作方式,或是會賣地毯,沒想到從一進門的公共藝術品,兩層樓的博物館,一到裡面看到的地毯上面了全是歷史、宗教、神話故事,還有花草、四季、星座的圖騰等,還有一些已經被燒毀的建築樣貌,都被保留在地毯上。


我最喜歡這張世界名人的臉孔,不知道你認識幾個人?(點照片進入相簿內,還有更多的地毯可以欣賞)

地毯編織的技術從二千五百年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有紀錄,不過地毯很難被保存到那麼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中央一張四百五十年前的地毯,被貢在地上給大家欣賞,色彩鮮艷的好像新的一樣。

伊朗的地毯編織是單結方式,很耗費時間,土耳其地毯則是雙結。染料從天然植物、礦物中提練,多年色彩依然艷麗。伊朗人把地毯當成傳家之寶,除了歷史、宗教故事之外,變成了一種藝術品。

1977年成立的地毯博物館本來館藏很少,後來 1979 年巴勒維政府下台,聽說從皇宮接收不少地毯,才有今日的規模。

2013/04/29

【德黑蘭】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前@國家博物館

從遠古的猿人、動物的骨駭都有些在伊朗挖出來的展覽,到人類文明的陶土、石器、鐵器等展覽品,展現出伊朗這塊土地在此孕育古文明的痕跡,每個時代都有。


上面這是德黑蘭的相簿,裡面有部分照片是國立博物館,我把年代、材質、文物大小標示在照片的說明內

參觀這個博物館有讓我驚嚇到,從一進去開始看到標示牌,大部分都是五千年前的文物,想像五千年前的人的工藝技術會有那麼細緻。小到比小指頭還要小的鐵器、玻璃、圓柱印章,雕刻著動物的型態,栩栩如生。大到比人還要大的陶土、石器雕刻的表現,也都很細緻。

除了陳列智人的骨骸、牙齒外,還有一個一千七百年前被鹽化的屍體,血液是B型,頭髮、頭顱、腳骨、皮鞋(?)都還在,真是驚人。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東西在這裡並不多,我想可能都在波斯波利斯的博物館比較多,但也看出有些巴比倫、亞述的風格。居魯士圓柱的複製品放在博物館門口,這是伊朗人普遍認為自己的民族所開始的時代。


象牙雕刻頭像,約一萬二千年前,小拇指頭大小



喬高桑比爾,門口的守護牛,三千多年前,陶土,高度約一百五十公分

2013/04/28

《大漠風流》伊朗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歷史的諷刺@伯朗咖啡

去過伊朗後,對於居魯士大帝開創波斯大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歷史有想要瘋狂的了解,於是不斷地找尋相關的資料,對於大流士二世怎樣奪取政權,怎樣離間各個貴族間的感情,如何鞏固政權,拓展波斯帝國的版圖,這一連串謎團的解開,比福爾摩斯辦案還要精采。



傳說中,居魯士二世的外祖父曾經夢到外孫奪權,於是把女兒叫回王宮,外孫出生後命人遺棄,這個故事跟羅馬羅慕斯的故事雷同。而居魯士二世稍長,便在外祖父那邊學習騎馬技術,後來奪取外祖父的米底亞的政權後,成了米底亞與波斯王國的國王。居魯士採用離間政策買通了巴比倫的貴族,攻入巴比倫後發布人權憲章,也就是現存在大英博物館的居魯士圓柱,解放了尤太人,這也是尤太人為何尊敬居魯士大帝的原因。(不過一些學者並不認同)

居魯士於西元前529年去世,傳說居魯士出征中亞游牧部落馬薩革泰人,殺死首領後;首領的母親托米麗絲拒絕投降,領軍為子報仇,波斯軍隊死傷慘重,居魯士受重傷死亡。來來居魯士二世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報仇,並殺死托米麗絲女王,將居魯士遺體安葬於帕薩爾加德。

後來岡比西斯二世繼續擴大帝國版圖,出兵埃及期間,被宮廷內的大臣高墨達反叛,岡比西斯二世趕回來死於土耳其地區,高墨達被正義的大流士一世殺死,因此大流士一世繼承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權利。這一段歷史在貝希斯敦銘文解讀出來後,許多歷史學者與考古學者努力研究辯證之下,認為大流士一世當年並不是合法取得政權,可能是一個政變,大臣高墨達可能背了這個黑鍋。


貝希斯敦銘文

這個證據就在於貝希斯敦銘文內大流士一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名不經傳,他可能編造了一個雙王制度的歷史,若是合法的取得政權,也不需要大費周章的寫了那麼多文字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而且還把階梯全打掉,並免別人去破壞銘文。另,居魯士在帕薩爾加達建了神廟,為何大流士一世又在波斯波利斯蓋一個更大的神廟,在制度上更加中央集權,這一切都證明了大流士是一個奪權者,害怕其他貴族反叛,而採取了更多防禦的政策。


以斯帖墓

大流士一世娶了居魯士大帝的女兒阿托莎,生了兒子薛西斯一世。他娶了尤太人以斯帖,舊約聖經中有段以斯帖記,描述薛西斯的皇后以斯帖越權告知宰相哈曼要屠殺巴比倫的尤太人(不是居魯士已經解放了尤太人?),薛西斯於是把哈曼抓起來,以斯帖拯救了尤太人,於是那一天就被定義為普珥節。

薛西斯一世在馬拉松戰役戰敗,於是集結大軍打溫泉關戰役斯巴達人大敗,爾後希臘軍隊集結打敗了波斯的海軍。這幾場波希戰爭下來,希臘、波斯各說各話,都說自己打了勝仗。

後來阿契美尼德王朝到了大流士三世,被亞歷山大大軍打敗,亞歷山大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兒,並且要求各將領與當地女子結婚,於是在蘇薩舉辦了集團結婚。傳說亞歷山大還去拜見居魯士大帝墓,派了軍人進去查看,墓內金碧輝煌,金銀珠寶還在。但亞歷山大卻放火燒了波斯波利斯,這一點非常另人不解,既然已經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兒,又贏得了人心。傳聞中是亞歷山大的希臘妻子在亞歷山大喝醉酒慶祝的時候挑起波希戰爭的過往,於是亞歷山大才命令屬下燒了這座城市。或許,還有其他的原因是我們還不知道的?這就等待學者的研究了。



波希兩國多年未解的心結,在馬其頓人亞歷山大攻入波斯後,結束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聖世。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病死後,帝國分裂成三個帝國,塞琉古帝國繼續統治著波斯地區(伊朗)。



關鍵字: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大帝、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亞歷山大、但以理書、以斯帖記、波希戰爭、蘇薩、帕薩爾加達、波斯波利斯、貝希斯敦銘文

對於大的連鎖咖啡館,總覺得非常商業化的經營模式,所以不常進去消費。感謝伯朗咖啡在此舉辦了各式各樣的講座,可以讓我在此分享我對伊朗這個國家的歷史。

2013/04/26

【設拉子】詩人的城市

設拉子有兩個名詩人的墓,薩迪(Saadi)與哈菲茲(Hafez),或許出產玫瑰花與葡萄酒的地方,也特別容易出產詩人吧?



薩迪(Saadi)(1184-1283?/1292年),兒年喪父,很年輕時就到巴比倫去念書,由於蒙古人入侵戰亂,所以到處旅行遊歷了中東地區,當年大馬士革發生飢荒有被他記錄下來,到過麥加朝聖,也去了耶路撒冷,也到了今日的埃及、土耳其、亞塞拜然、印度、中亞等地區旅行。他目睹蒙古人攻入巴比倫(1258年),也被十字軍抓去當奴隸七年挖戰壕,後來回到他的故鄉設拉子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薩迪的重要作品《薔薇園》,還有留下眾多的詩句被大家引用:

事業常成於堅忍,毀於急躁。

旅行有好多益處:新鮮滿懷;見聞大開;觀賞新都市的歡悅;與陌生朋友的相遇;能學到各種高雅的舉止。

你不要把那人當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運時表示好感。只有那樣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難。

世人本是來自同一身子,是從一本創造出來的,若有肢體命途堪苛,其他肢體不能有安息,誰對他人的痛苦漠不關心,就不配得稱為人。(被刻在聯合國大門的入口)



薩迪墓園兩旁種著橘子樹,地下室可以喝茶,我們並沒有時間去參觀。不過出來的時候遇到夜鶯的歌唱,還有小鳥抽籤,抽出來的籤請當地導遊幫我們翻譯,其實還蠻有趣的。


哈菲茲(Hafex),1325/26-1389/1390年,生於伊斯法罕,後遷居設拉子,在波斯的傳統音樂中,可以聽到他的作品被吟唱,他的詩主要是描述愛情與美酒,還有對設拉子風景的讚嘆,除了在波斯文學上有重要的貢獻,還啟發了德國的詩人哥德。

哥德《東西詩集》:

誰要真正理解詩歌,應當去詩國那裡徜徉;誰要真正理解詩人,應當前去詩人之邦。

這個詩人之邦就是波斯,也就是今日的伊朗。從祆教的經典《阿維斯陀》以來,就是伊朗最早的詩文集,保留了大量的神話故事與讚歌。

2013/04/25

【設拉子】瓦基爾(Vakil)市集與餐廳內吟唱

伊朗的設拉子位於札格羅斯山脈的南邊,是一個農業區的盆地,海拔 1486公尺,有河流流過市區,市區內有玫瑰花園,市郊有葡萄酒,人口大約 130萬人,在塞琉古王朝、安息王朝的時代,此地就是戰略重地,直到西元二世紀的薩珊王朝有文獻的記載,西元六世紀阿拉伯入侵,1220年成吉思汗佔領此地,設拉子國王把自己女兒送給蒙古人,因此保存沒有被破壞,而成為周邊最繁榮的城市。



1722年,薩法威沙王在伊斯法罕被阿富汗人處死,1724年攻入設拉子,連年的戰亂,一直到 1750年,設拉子成為桑德王朝的首都,建立了卡利姆汗城堡、市集、清真寺。



聽說設拉子的美女特別多,因為大家都包著頭巾,也無從判別。不過據說是因為這個區域自古以來被希臘、阿拉伯、蒙古、土耳其、阿富汗的佔領與同化,各種民族混種產生了美女。也因此在市集內看到特別多女性多采多姿的服飾。除了服飾外,寶玉、手飾、銀銅器、茶葉、香料等應有盡有,設拉子的地毯種類也很多樣,我看到不少以藝術畫作為背景的手工地毯,其實很想買回來。

1779年,卡利姆汗過世,宮廷鬥爭又開始,桑德王朝的國王最後在 1794年在巴姆被殺而覆亡。留下了這個城堡、清真寺與大市集,想要回復阿契美尼德波斯大帝國的榮光,終究是一場夢。

2013/04/24

《伊朗》波斯帝國與《亞果出任務》

伊朗這塊區域,是歐亞板塊、阿拉伯板塊與印度板塊交互擠壓的區域,有些人認為有一塊伊朗板塊,有些人認為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伊朗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居住,三千年前有一些邦國,稱為的埃蘭時期,而伊朗自己認為自己的歷史是從西元前55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始。在我們熟知的波斯、安息,都是指這個地方,還有金庸小說的拜火教,閩南的嗩吶,新疆的坎兒井,都是伊朗傳到東方的。



《亞果出任務》這部電影是最近一部描寫伊朗的電影,去伊朗回來後看印象特別深刻,電影剛開始或許有介紹伊朗的歷史,但是看到後來會覺得伊朗這個國家的人民簡直是暴民,而且無法溝通。事實上到過伊朗的人,會覺得每個人都非常的熱情好客,那種熱情不是因為要跟你做生意的表面功夫,而是發自於內心的交往,顯示自己是一個大國家的優雅態度。



《亞果出任務》是1979年11月美國卡特總統任內,美國大使館遭伊朗激進分子佔領,加拿大外交人員協助美國外交人員逃離伊朗的真實故事改編。當時巴勒維政府(王朝)下台,國王到美國接受政治庇護,何梅尼上台恢復宗教、政治合一的制度。1980年兩伊戰爭開始,美國介入這些國家內政,或者是支助鄰近國家的戰爭,短短幾年間,就可以看到一些因果,我們比較少接觸到的國際關係的新聞,總會有一些刻板印象,覺得美國是正義的使者。

不過,《亞果出任務》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當年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許多的演員服裝造型,或者故事取材,帶入了一些中東的神祕色彩的元素,會有這樣的發想,還有許多電影中的戲中戲,強調伊斯蘭世界的愛與和平,批評卡特總統的政策,約翰韋恩剛過世等台詞,各式各樣的諷刺與反諷,這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電影。

1722 年開始歐洲各國在全世界採取佔領殖民,中東地區也不得安寧,快三百年期間,美國帝國主義一直在世界各地資源豐富的地區介入,也是維護美國人民的利益沒錯。可是,一件事情經常是一體兩面,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是破壞了別人的利益,美國好像在下一場棋,全世界各國都是他的棋子。

下面是伊朗各王朝的歷史,當中國還在孔子的春秋諸國時代,各小國的領地只有在中國東北一小塊的區域,而當年的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就已經是跨了歐亞非的大帝國了。去伊朗短短地幾天感受到的是這段歷史的多采多姿,越讀越覺得自生的渺小。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0年)
希臘化時期(前330年-前141年/前129年)
帕提亞王朝(安息)(前247年-224年)
薩珊王朝(224年-651年)
伊斯蘭哈里發時期(633年-1258年)
哈里發、塞爾柱、花刺子模
蒙古人的佔領(1220年-14世紀)(伊兒汗、帖木兒)
薩非王朝(1501年-1736年)(薩非(伊斯法罕)、桑德(色拉子)、卡加(德黑蘭))
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14年-1935年)


2013/04/22

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目前是歐盟的總部,1816到1866年間,法蘭克福是德意志邦聯的首都。當年有歐洲最大的機場當作轉運站,也有各式各樣的展覽,是金融中心,雖然如此法蘭克福仍有值得去的魅力。最大的魅力,我想就是博物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