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3

【台北】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台灣醫學史的起點,訪謝豐舟教授

*好安靜,適合唸書!臺大醫學院人文館

坐了一個早上,只有幾個人進來,在這邊拿電腦出來工作,有冷氣,旁邊又有咖啡館,不時有學生路過,大廳有幾任醫學院院長的雕像,這樣環境加持下,讀書很有效果,當然,也很有壓力。



拿校友證無法有折扣。剛剛謝豐舟教授帶了一些東山咖啡來請阿姨沖,談了一陣子後,他還帶我進台大醫學院裡面他的辦公室,簡直又進去了迷宮,我整個覺得在打暗黑破壞神的感覺!原來星期一休館,難怪沒有人進來參觀,可是,大廳是開放的,坐在這邊欣賞外面的人車,坐在權力中心的前面,有股監督視察的 fu。

中午,有些學生或是醫院工作人員會近來裡面吃便當,咖啡館阿姨與這些人和樂融融,好像一家人。

*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台灣醫學史的起點,訪謝豐舟教授



1957年,當時謝豐舟國小五年級,自幼在台南長大,第一次到台北大稻埕來,猶如進了另一個世界,尤其是到保安街84號探視阿嬤李如玉,看到大腹便便,自幼出生豪門,李春生的孫女。他說:好像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謝豐舟回憶兒時從台南坐火車到台北,需要花七個多小時的時間,到大稻埕保安街時,周邊有居住一些福州人,有一些戲曲吟唱的表演,看的大開眼界,而且在這條街上有好多的醫院、藥局、眼科診所,大稻埕有各式各樣的店家,印象都非常新奇。

阿嬤從小到大就生長在富貴人家,即使後來家道中落,經常為了愛面子,親友婚喪喜慶都還是要包紅包,平常買菜並不是到菜市場去,而是菜商拿很多菜進到家裡讓她挑,喜歡吃的東西還是不計代價,可以說完全不知米價。她生了很多兒女,但小孩從小到大都是奶媽帶大。

謝豐舟的阿公謝唐山(1882-1942年)來自卑南族的一個少年,在台東鄉下成績很好,受到老師的鼓勵到台北學醫,時值總督府在台設立醫學校,日本統治台灣亟欲現代化的過程中,衛生、教育、建設這幾大議題,讓一個卑南族頭目的孫子拋開一切,跟上大時代的潮流。

(未完)

2015/07/11

《双河灣》灣生,與老房子重逢

双河灣,這期有我寫的足立元彥訪青田七六,一直想說會有紙本雜誌,原來,今年已經改成只有電子版而已。請大家捧場試試看電子書的雜誌吧!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25100002924





原稿:

灣生與老屋重逢(文/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在這棟即將邁入第八十五年的日式老屋,來了一個八十八歲的老先生,很難得老先生足立元彥身體硬朗侃侃而談,而這棟屋子的設計建造者,便是元彥先生的父親,足立仁教授。同時,元彥先生的太太、兒子、孫子都來了,在屋內喝著甘蔗汁,原本不瞭解自己祖父在做甚麼研究的後代,在這棟彷彿有靈魂的老房子內,頓時了解了那個時代。

*足立仁設計的和洋建築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正式成立,這些已經在台灣住了好幾年的教授,感覺台灣是可以久居之地,於是在此地購地建屋,由當時的帝大總長(校長)幣原坦先生當保證人,跟銀行貸款,如今的位置地址,是青田街的五、七、九、十一巷,大約在1931年完工的住家,每一棟都充滿了主人的個人風格,不但在庭院會種植南洋的樹種,還有各種水果樹,隨著四季時序,不同季節開花飄香的植物,窗前的觀音粽竹,看透了來來往往的人們。

如今,青田街七巷六號這一棟老房子,由足立仁教授所設計具有洋式風格的木屋,內部有以功能區分的房間使用,前院有花台,可以在花台上聞著花香,後院有一大間類似溫室養花的陽光室,這樣混然天成的洋和混和風格,至今來看都沒有退流行。

而這間陽光室根據足立元彥的描述,當年的屋頂已經是用可以透光的玻璃材質,陽光室外有個大水池,是因為他身體不好,而蓋了這座游泳池給他運動健身,他因此還得了學校的獎牌。元彥先生來訪的那天,青田七六的服務人員用很好奇的態度透過翻譯想要驗證真的是否為游泳健將,只見到足立太太比著游泳的手勢還豎起大拇指,看到大家都笑了。

當年可以游泳的大水池,也可做防火消防用途,更可做溫度調節,夏日微風吹拂,池水在陣風引發的漣漪,或有樹葉飄落,大樹叢的鳥鳴聲持起彼落,陽光篩灑落入池子的波波銀光,反射映入屋內的是七彩的顏色,這樣的環境宛如置身人間仙境,在緣側(長廊)或坐或臥,這就是人與空間在大自然互相共生的方式。

游泳累了,拿出在水池裡的西瓜,夏日的午後,是最銷魂的享受。而這個水池到戰後馬廷英教授居住的年代,因為民生經濟拮据,要維護水池乾淨,花費不貲,馬教授就拿來當成蓮花、荷花池使用。

台灣有些年輕人,壓根不知道1895-1945年間,日本曾經治理過台灣,蓋了不少具有歐洲建築特色的房子,甚至很多日本的年輕人也不知道。當年在台灣,很多現代建築的材料與技巧,或是音樂、繪畫等藝術表現,都要來的比日本本土還要先進。

1945年終戰後,身為長子的足立元彥已經是十八歲的青年,因為父親人在東京,急急忙忙地收拾包袱行李,很多珍貴的日常用品都沒有帶走,就到日本去了,不知道何時能夠再回來見到這棟房子?

元彥先生這幾年偶有來台看看這棟房子,這次帶了也是在昭和町附近出生的夫人,還有子孫等人。我有時會想像一下,若我在國外還有一棟父親設計監造的家,回去這個異鄉的故鄉,撫觸到兒時的記憶,那會是怎樣的幸福感呢?

青田七六的飲品甘蔗汁,又是怎樣的故事?足立仁教授在台灣主要負責一個細菌微生物講座,研究有機肥,可以讓甘蔗田不休息,提升甘蔗的產量,同時也提升蔗糖的甜度。台灣人對於那個時代的甘蔗田回憶很多,有五分車運甘蔗的小鐵軌,年輕男女在甘蔗田幽會,偷摘甘蔗想要吃,品種不同卻硬的咬不下去,也有諺語『第一憨,種甘蔗去會社磅』等等。但在元彥先生的記憶,是他父親永遠在認真的研究,而這個成果,在眾多台灣人心中,是甘蔗田旁青春既苦澀又甘甜的記憶。

*馬場惟二的兒子來訪

2011年,一個台灣朋友在日本做生意認識一個日本朋友,聊天後得知他父親的出生地就在台北的昭和町。當時協助聯絡到馬場先生的家去看看,可惜只能進入庭院,目前的主人不在台灣,也無法開門讓他進去。

在台灣出生的馬場先生,來訪時年紀約莫八十歲,在庭院駐足良久,沉默不語,這跟很多來訪的老人家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人見到自己的出生地,回憶湧上心頭,會很興奮的一直說話,眼神天真的回到小時候的樣貌,而這位馬場先生,我想或許是近鄉情怯吧!

但我進一步詢問馬場先生有關昭和町的種種,兒時是否大樹成蔭,或者房子的顏色之類的問題。他的回答總是忘記了,印象中只有學長(足立元彥)家裡有座很大的游泳池。而他的父親馬場惟二教授總是很忙,大半在新竹忙碌。

後來我們又到了台大、南昌街,他說整個不復記憶。我推算他離開台灣時,已經是十五歲左右的青少年,為何記憶如此空白呢?而且為何到年紀那麼大,才回來台灣看看自己的家呢?我心中一直有個問號。最後在離別前,他才跟我說很抱歉,因為當年他與他父親是被強迫滯留台灣,周遭熟悉的朋友一個個回日本,對於台灣的印象是很恐怖的。

原來,馬場教授的研究非常具有經濟價值,當年在新竹六燃為生質燃料工廠,戰爭時生產燃料,以馬場惟二姓氏命名的馬場菌為重要的觸媒,從蔗糖再提煉出生質燃料,太平洋戰爭時發揮了極大的戰力,也因為如此,終戰後被台灣政府強迫留下來把研究成果交出來。

他如此一說,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過得那麼美好,這樣的記憶的確讓人失落,而戰爭的種種,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傷害,遠比我們想像中還來的嚴重。

*磯永吉,在台繼續教台灣學生

終戰後並不是所有的日本教授都回日本去,也有大半輩子都在台灣,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也很願意把研究成果教授台灣學生。台灣政府在磯永吉博士退休回日本後,每年還贈送一千二百公斤的米直到他過世為止,而磯永吉博士也回饋台灣學生獎學金。

以上這幾個教授,處境大不相同,戰爭結束後,他們的子女離開出生地的台灣這個故鄉,到日本去適應一個異鄉生活,多年後再回這個家,雖已白髮蒼蒼,敘說的是一種難以理解的台灣鄉愁。

P.S.
特別感謝第二任的屋主馬廷英教授特別珍惜保存了這棟建築,大兒子馬國光老師更是每周在青田七六導覽,很多人為了老樹、老屋的保存努力,我們都要十分感恩的。

圖說:(照片提供全為青田七六)
足立元彥與第二任屋主馬廷英教授的大兒子馬國光在青田七六見面
足立家族來訪足立仁教授設計建造的屋子
蔗之醇,青田七六內的創意飲品,都可以帶出不同的故事
青田七六後院陽光室,大部分人以為是現代設計,但其實是足立仁教授當年的設計
小朋友在陽光室的校外教學,體會自然生態環境。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蓬萊米誕生之地,磯永吉紀念室。

閱讀推薦:

《到美麗島》沖繩、臺灣 我的家族物語

從沖繩回台北來找外祖父、祖母的足跡,意外的在台北的南風原醫院還在,作者進入屋中看著儲藏室,想像著少女時期的外祖母在屋中的日子,外祖母曾說與後母相處並不融洽,有時自己躲在儲藏室引起父親的注意,躲久了會在裏頭睡著,原來外祖母的少女時代是苦澀的。而沖繩在台灣、日本的中間,沖繩人歷史地位的尷尬我們也難以理解。

《南風如歌》一位日本阿嬤的台灣鄉愁

作者1935年在台灣出生,她述說著童年美好的記憶,在田野間玩耍,跟玩伴互啃甘蔗,與蟋蟀對話等。也描述了1945年前後的台北生活,用票卷到菊元百貨換取食物,比起其他的灣生,該作者的生活條件相對其他灣生優渥,但也歷經了一無所有的困頓。年老後這幾年也多次來台灣,人生經歷來來去去,在她眼中又是另一種了無牽掛的體會。

水瓶子簡介:

水瓶子是男人類水瓶星座,喜歡在無盡地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

迷上了無目的的城市散步,到世界各大城市留下足跡,走過一座橋想像這條河流的身世,想更了解背後的故事。喜歡逛美術館,對一張畫作背後的故事有濃厚求知的慾望,有更甚於八卦雜誌的感知能力。 沉溺於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享受各個咖啡館的獨特印象與美好時光。

著有《台北閱讀空間》、《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紅線)》、《我的書店時光》、《台北咖啡時光》《台北小散步》、《台北咖啡印象》、《在城市的彼端,我站著》等。旅行與藝術寫作、導覽講座,城市觀點與論述。目前擔任青田七六文化長職務,參與台北市各類的導覽活動。

【台北】文學故居的導覽,灣生推薦書目

今天的導覽走了幾個地方,由於很害怕颱風會下雨,所以選擇待在室內比較久一點



1. 青田七六,談亮軒老師的作品《壞孩子》、《青田街七巷六號》
2. 梁實秋故居,用五分鐘講完雅舍的來源與梁實秋的文風(學谷阿莫),然後幫大家複習人間四月天的人物。走出去外面講了梁實秋與韓菁清相識的經過與後來梁實秋的一些改變。
3. 野草居食屋,本來是要留久一點,可是用餐客人到了,我只好很快的描述以前的緣側在哪裡,以前的景象用講述的還原一下,我想真的有點困難。也提了一下新店支線經過哪裡!
4. 紀州庵,好死不死有一個布袋戲活動,所以有點鑼鼓喧天的感覺,不然要大家體驗在緣側坐下來的,然後在朗誦王文興老師的《家變》,應該會更有感覺。

今天在途中講了一點灣生,建議了幾本書,如下

《南風如歌》

作者1935年在台灣出生,她述說著童年美好的記憶,在田野間玩耍,跟玩伴互啃甘蔗,與蟋蟀對話等。也描述了1945年前後的台北生活,用票卷到菊元百貨換取食物,比起其他的灣生,該作者的生活條件相對其他灣生優渥,但也歷經了一無所有的困頓。年老後這幾年也多次來台灣,人生經歷來來去去,在她眼中又是另一種了無牽掛的體會。

《到美麗島》

從沖繩回台北來找外祖父、祖母的足跡,意外的在台北的南風原醫院還在,作者進入屋中看著儲藏室,想像著少女時期的外祖母在屋中的日子,外祖母曾說與後母相處並不融洽,有時自己躲在儲藏室引起父親的注意,躲久了會在裏頭睡著,原來外祖母的少女時代是苦澀的。而沖繩在台灣、日本的中間,沖繩人歷史地位的尷尬我們也難以理解。

這兩本書都是從小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稱為灣生,1945年之後引揚回日本,然後再回來台灣找尋自己長輩或者自己的家鄉的真實故事。

【台北】真書軒,真的是美術館

在大安森林公園旁,又是捷運站出口,與高級的豪宅共構,一樓有水池,走上了二樓像是美術館一般,進入真書軒,我還沒看菜單前,一度還覺得是不是很貴,可能要厚著臉皮說我看看就走。



看了菜單,其實還好,從220元起跳!

有這樣的大木桌可以工作,面對著大安森林公園,很多很多的市民在公園內運動休閒,我在真書軒的落地窗內掛起了耳機聽了陳綺貞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好像我與這個空間的關係。

颱風剛走的午後,天空清楚的可以看到新店的山,樹木仍然搖曳著,店裏面很多巨大的書籍,一落專門是建築的書籍,很多原文書,大部頭的書,服務人員還很好心的提醒我喜歡看的書都可以拿到座位慢慢閱讀。

我點了一盤生菜,料好多,吃的好累,精緻的擺盤、餐具,看了捨不得吃下肚子。— 在真書軒 The Jen Library

【台北】詹氏建築書局

在青田街晃蕩這幾年,一直看到九樓的書店都沒有上去,今天導覽結束就走上去,在舒適的環境下看到喜歡的書,於是當場就買下去了,念建築的學生,或是要考試的人,應該是必來的。而建築理論雖然專業,可是跟我們的生活習習相關,也可以找到相關的書籍。



一口氣又買了三本《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地經營1895-1922》、《觀看,書寫》、《京都美學散步手帖》,我買的書,到底甚麼時候可以消化完呢?

2015/07/09

【台北】新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

訪館長李莎莉,北投文物館,是台灣第二棟私人博物館,1984年在此成立的台灣民藝文物之家,2008年,整修後重新開放時而且規定客人進來一定要套上館方提供的特殊襪子,底下有防滑裝置,可以避免小孩跑來跑去,又可以預防滑倒,真是貼心。



館長因為在做原住民研究,機緣巧合之下成為第三任館長,後來在整修期間有到故宮等其他單位服務,後來再回來擔任館長,可以看到這一路走來,除了她非常擅長的原住民研究之外,也對日本建築文化非常專精,在文物館內細數生活日常的器物,博物館的展覽,在歷經多年的累積,除了文物收藏很多之外,還結識了很多藝術家,館長非常博學多聞,很有結構的描述了原民到日本時代這邊的轉變,讓我受益很多。

京都有京燒・清水燒,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土,大家一定知道鶯歌有燒陶瓷品,但是北投燒可是精品,燒出來的陶瓷呈現較白的細膩質感,文物館的一些磁磚就是北投燒,因應溫泉浴池所需防滑或蒸氣冷卻滴水,兼具美感,令人驚嘆。

我突然發想,用北投的小椪柑烤熱,然後用北投燒飲酒,一邊浸溫泉,是否為另類的北投「燒」呢?

撫觸文物館的木頭,能夠這樣的對待一棟房子一個地方,我想房子也感到十分的幸福吧?— 在北投文物館


***

*年表

1896年,平田源吾在北投經營臺灣第一間民營的溫泉旅館天狗庵
1916年,新北投鐵路支線通車
1921年,吉田家族開始經營佳山溫泉旅館
1935年,增建別館(今陶然居)
1939年,增建二樓新館
1949年,外交部使用,改名「佳山宿舍」和「佳山招待所」
1963年,林進來家族標得做為別墅與拍片地
1984年,張純明成立台灣民藝文物之家,張木養擔任第一任館長
1995年,李莎莉擔任第三任館長
2002年,北投文物館修繕
2008年,北投文物館重新開放

*題目

北投文物館,佳山旅館,館長李莎莉與原住民研究的情緣

時光回溯到1921年,佳山溫泉旅館開始營業,由來自日本的吉田家族經營,當年新北投車站已經開通三年,從台北車站坐火車到新北投,然後緩步到達這個隱匿的溫泉旅館,閒適怡情浸磺泉看庭院山水,如今看館內的「遊八福佳山之圖」,或能了解當年景象一二。

*人間秘境,身心靈全方位療癒

旅館位於山崖邊,入口在高處,路過時完全看不到裡面,非常具有隱密性,利用地形與樹木的遮蔽,營造出人間秘境的氛圍,進入旅館跨入了玄關,才能一窺溫泉旅館的真面目,但裡面住著甚麼樣的客人,門窗緊閉時,其實誰也不知道,而每一間房間外,都有絕佳的山景。

進入玄關後,從目前是一個小庭園的造景往上看,可以看到太子樓型態的屋頂,原來已經是一個大湯屋,「遊八福佳山之圖」畫了一些神仙在此泡湯,神情自若非常舒服的表情,穿著著印有「佳山」二字的浴衣,近百年前的圖畫,完全是置入性行銷的運作模式。

1939年,佳山旅館刊登的廣告:「山崖上的大宴會廳、尾牙年終公司宴請、觀光局指定觀景最佳、四邊閑靜、宴會廳可容納100人、臺北市內一通電話到府服務」,若在冬天到此旅館浸溫泉,常年溫度大約四十度的水,不用特別加熱,從大磺嘴引流過來的天然溫泉,觸摸皮膚滑嫩的舒適感,濃厚的硫磺味,在戶外的浴池尤其享受,欣賞庭院造景,宛如天堂。穿上浴衣輕鬆的到二樓的大廣間享用美食,欣賞藝妓的表演,以三味線、能樂的演出,應該算是身心靈全方位療癒之處。

當時一般人的薪水,大概二十日圓左右,佳山旅館六疊榻榻米的私人房間,一泊二食就要六圓,甚至還有汽車接送服務,從台北火車站直接載送到佳山旅館需要二圓,但免去了火車要轉車,還要步行上來的舟車勞頓,提供各式貼心的服務。

*在地北投燒與建材的結合

1935-39年間,佳山旅館陸續增建了別館(今陶然居),與主館有走廊連結,另外又增建二層樓的新館,溶入了洋式建築元素,許多房室提供家庭式的風呂。大型的凸窗可眺望山谷全景,挑高的房間因應台灣較熱的天候,還有氣窗的設置。

不只如此,利用北投的土製成的北投燒,燒出來的磁磚與地磚,還十分有創意應用在防滑、大浴池的牆磚造型特殊,還可讓水蒸氣緩緩滴下來的用途,除了洋和混搭的形式,屋子內的每個細節,融入了北投在地特色。

*從軍官招待所,到古月莊

傳聞二次大戰期間曾被軍方佔用為「日本軍官俱樂部」只要是高級的旅館,就會有神風特攻隊來消費,少年一出征可能就是送死。這與後來美軍再打越戰的時候,把台灣當成美國大兵的度假中心,很多大兵放假被運送到台北,然後到北投尋歡,不同時代,在這邊上演相似的劇碼,但結局大不相同。

終戰後,吉田家族將旅館用舊台幣賣給了「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1949年,撥給外交部當成「佳山宿舍」和「佳山招待所」提供官員度假之用。

1965年,林進來家族標得這塊外交部的宿舍與招待所,當成私人別墅。在北投成為好萊塢時期的拍片地,當年拍攝很多的武俠劇,當年姚鳳盤導演所執導的『古月莊』很有名,很多電影工作人員就用『古月莊』稱呼此地。

*文物館創辦人張純明意外的遇見

1983年,張純明在附近跑步,看到屋頂的黑瓦,走下來意外的發現這幾棟日式建築,於是跟屋主洽談承租,1984年,以「台灣民藝文物之家」經營此地,應該算是台灣第二個的私人博物館(第一為鹿港辜家),1987年,改名為「北投文物館」。2002年,又花了五年多的時間整修,2008年,重新開放,規定客人進來一定要套上館方特製的特殊襪子,底下有防滑裝置,避免小孩跑來跑去,又可預防老人家滑倒。

1995年,李莎莉來此做原住民研究,來此拍照整理文物,準備要出版《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被創辦人邀請,成為第三任館長,可以看到這一路走來,除了她非常擅長的原住民研究之外,也對日本建築文化非常專精。

*李莎莉的人生機緣

李莎莉除了擔任第三任館長,曾被網羅到故宮博物院工作,又到民間企業擔任總經理,後回任文物館第五任館長,我非常好奇她所學為何?還有面對工作的種種機緣。射手座的她一副傻大姊的模樣,很多事情有想法就提出來討論,並且努力去執行,可能是這樣的工作狂熱,在公務部門往往會得罪別人,但未嘗不也造了今日的她,也可以有更多的歷練。

談到對原住民文化的投入,李莎莉的眼神總是透露出一股天真,唸台大人類系期間,受到陳奇祿教授的影響,在人類系標本室擁有大量原住民服裝,每次上課老師都很熱心的到標本室借出衣服,在課堂上細心解說示範。系上有卑南族同學,非常會唱歌、講笑話,只要有那個同學在場,所有人都非常歡樂,這也是她第一個認識的原住民,充滿了好奇心,也開始修習原住民語言。

各處做田野調查,與原住民一起生活,接觸到各式慶典的衣服,於是就開始做相關的研究,這一頭栽入就是三十載,我想應該很多人會問她是否是原住民?她非常風趣的回答:「我是台灣原住民第十七族,睡眠不足!」

經常看到館長身穿紅色衣服,但配戴綠色的雨傘、水壺,總總配件多是鮮艷的顏色,這點與她的夫婿謝世忠有關。在台大就學期間,謝世忠學長,總是殷勤地接送學妹,從十三歲就互相認識的青梅竹馬,在大學期間熱戀,婚後共同做了許多田野調查,兩位人類學者著作等身,謝世忠酷愛綠色,所以李莎莉只要看到綠色的飾品就會買來使用。

李莎莉在文物館內細數生活日常的器物,博物館的眾多展覽,歷經多年的累積,除了文物收藏很多之外,還結識了很多藝術家,館長非常博學多聞,很有結構的描述了原民生活文化,回顧她無悔的從事這樣的工作,種種的機緣,還可以一直不斷的研究,實在幸福,而這個幸福感,在我看來,也是因為多方接觸學習的心態,才如此怡然自得。

*庭院的枯山水

總以為到日本的庭院才看的到枯山水,到文物館也可以看到,進門的「水庭葉」以多種台灣原生植物,營造出銀行家陳逢源(1893-1982)所寫的詩《晚秋天狗庵作》,表現「秋在風林落葉間」的意境。

我喜歡旁邊的「澄心亭」,其中有三顆石頭磨成光滑的面互相輝映,是從洪以南(1871-1927)的詩《北投雜詠》中「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描述溫泉洗滌的不只是只有身體,還有心靈的領悟。

北投雜詠/洪以南

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 
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 
松濤應一醉,風詠邁前賢。

看了庭院在朗誦一次詩,台灣從小較不重視心靈教育,文學詩詞也在背誦中少有體驗,更少有美學的認識,這一切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從日常生活去體會。

*北投未來

福祿文化基金會在長期投入社會公益的情況下,還能持續不斷的舉辦眾多的展覽,花了五年多時間投入大筆資金修繕,當年文物館曾是老師帶學生去參訪的博物館,一家私人博物館能夠做到這樣,實在難得可貴。

京都有京燒、清水燒,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土,大家一定知道鶯歌有燒陶瓷品,但是北投燒可是精品,燒出來的陶瓷呈現較白的細膩質感,文物館的一些磁磚就是北投燒,因應溫泉浴池所需防滑、蒸氣冷卻用途,兼具美感,令人驚嘆。

我突然發想,用北投的小椪柑烤熱,然後用北投燒飲酒,一邊浸溫泉,是否為另類的北投「燒」呢?撫觸文物館的木頭,看到許多遊客穿著浴衣、和服來訪,或者參與文物館的茶道、抓周等活動,原本是一家高級溫泉旅館、料理亭,歷經了私人別墅、拍片地,最後又成為對外開放的文物展覽館,讓大家體會舊有的生活方式,並注入新的元素,從文物到商品化的文創品,北投文物館其實一直走在潮流的前面。

2015/07/08

《午餐的敦子》(日語:ランチのアッコちゃん)/2015

一個看似冷漠的大企業,約聘員工三智子在這企業叢林中過著隱世的生活,為了省錢自己帶便當,意外的與主管敦子交換午餐,敦子的信念是:人的一切表現,都與吃下去食物有關!吃的營養健康,人生的就是彩色的,你的生活與工作就可以成功。



從第一段交換午餐,開著餐車去體驗不同人不同地點的工作,然後最後一段三智子勝任正式員工後到了宣傳部,該劇教導了一個新進員工如何很快爬到主要位置的方法,很值得我們效法。

台灣人很多哈日族,若能從飲食文化切入,應該是最快的捷徑,只是不要流於口感,應該從食材的取得,加上為何會有這樣的料理方式,能夠保持新鮮、快速飲食,又能吃的健康。

敦子跳脫了一輩子在大企業的工作思維,把在公司學到的種種體驗,應用在餐飲經營上,一種淡淡的幸福,另一種深夜食堂的概念。

【台北】行動咖啡館奇想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N000566776?loc=005_3_001

現在逛網路有不少這類的產品,希望可以有人發明裡面有電池,可以用 usb 線進行充電的動作,然後咖啡豆、冷水加入,就可以出一杯咖啡的隨身機器。我想用滴漏式的應該不難達成這樣的目標,除了是隨身咖啡店員之外,平時還可以當成隨身電源。

另外再加上可用手機調整咖啡粉粗細、控溫、滴漏的時間,真的就是萬能行動咖啡館了

2015/07/07

【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日本工業設計巨匠柳宗理回顧展

柳宗理的工藝生活用品設計的很精緻實用,但是對於陳列品的沿革、設計理念、使用模式,我這種非設計科班出身的,難免會有一些猜測與疑問,但現場的值班人員似乎就只是值班,只能跟我們說這張椅子要一萬多元。



若是有更多生活上的使用照片,或是使用範例,甚至可以給一般人觸摸試用,而不是只有一些請勿觸摸的告示,這些又不是百年以上的藝術品,也不是單一物件,都是大量生產下的生活用品,放置的跟博物館一樣,其實讓大家更不容易親近。

照片中這兩樣玩具,是我小學、國中最重要的兩樣電子玩具,右邊的小教授二號雖然當時家裡是買盜版的 APPLE ][,但是這個玩具,的確很努力的把賈伯斯的理念實踐了,把電腦變成家電用品,而且是筆記本的大小喔!

2015/07/06

【新北市】九崁二八,隨遇而安的生活,隨處皆美的藝術擺設

此時左邊是山河一角,右邊有閩南老厝,前面一根很舊的電線木桿,三層樓高,電燈、擴音喇叭、電線、隘子、變電箱都在這跟電線桿,鐵皮屋、黑瓦、磚房、水泥房,水塔、各式各樣,各種年代的建築物件,在我視角內都能看見。



燜熱的無後,颱風快來前的寧靜,我想這一角絕對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美景,隔壁阿嬤的談天聲,母親牽著小朋友放學路過的重建街,這絕對是自古以來生活的要道,如今多了些韓國人、日本人的聲音,揹著相機來取景,任誰也想不到,這樣稀鬆平常的城市角落,都會有值得依戀的故事。

聽到九哥在樓下跟鄰居的對話,自在的跟年輕人的互動,有點混亂的街景,在蟬鳴聲中顯得柔和了許多,整個人融入其中,專心的感受一點點的風吹草動,一回神過來,竟也汗流浹背。

一個盛夏的黃昏,聽到小學生學習英文的叫聲,這樣的小巷街道,應該是小朋友一起打躲避球、跳房子、殺刀的喧鬧聲,但這些是我的童年,如今已不復見,單純的日子已經逝去了嗎?但蟬聲依舊每年迴盪!— 在九崁28 - 淡水重建街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