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9

《伍迪艾倫》總覽



伍迪艾倫的電影進度


【台北】楊進順教授故居



今天上午在青田七六導覽完,去了旅人書房一趟,並且到了附近的咖啡館門口遇到了附近老教授的兒子,自從老教授過世,他很快的把房子清理乾淨後交還給台大,每天就在咖啡館門口看這他以前住家的變化。

之前也已經跟他聊過他的父親,今天跟他聊了很久,大致上都在講青田街的改變,還有這些老教授處世態度,當時還有一些日本教授留在台大教書,這些日本教授非常紳士,出門一定要穿戴整齊,戴頂帽子,無論是否下雨都要帶一支雨傘出門,居住在此的很多台籍教授,因此教授的太太們互相串門子都是用日語交談,而日本的居住文化,包含他接觸過的將軍,都深受影響。

透過他的說明,讓我更了解了這些老房子的珍貴,聽他說洋式的客廳,屋頂還特別要做裝飾,還沒有修復前我還沒有觀察出來,修復後仔細端看,這屋子的門廊還真是創新,非常適合台灣的氣候。

照片是 1957年中研院的航照圖,位於今日泰順街 26巷,原來是一個大水塘,不少小朋友夏日在那邊玩水被溺斃,他說這邊有幾戶人家還有竹筏,我好奇的打開航照圖,真的跟威尼斯的岸邊一樣,好像還有碼頭的樣子,其實這水塘的規模,從 1945年的航照圖與 1957年的比較,已經縮小了一些,後來全部填平蓋房子。

我看到門口有資源回收的老人家,以前這樣有院子的教授,往往會讓一些空間給老人家存放回收品,在這些住家收回後,還有建商、市政府在整理違建的空間,弱勢族群的生計馬上受到擠壓。我了解一個都市要有乾淨的市容,但是是否有足夠的包容力,我沒有答案?

除了老房子的消失,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情感,似乎也不存在了!

2017/10/08

《別讓我走》與《絕地再生》



因為石黑一雄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朋友推薦了這部去年改拍的同名日劇,然後就想到了同樣是 2005 年的科幻電影,日劇著重在複製人小時候到成年的心理成長,越看越覺得悲哀,但,即使拿掉複製人這個觀點,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過著沒人權的生活,劇中的每個階段的小世界,看似合理而單純,但其實與現實社會一樣,都有著複雜的人際關係。

最近拍第二集的《銀翼殺手2049》,幾年前的《月球》、《遺落戰境》等科幻電影都是討論複製人,但《別讓我走》不用科幻手法,只是用敘述方式將人帶入這樣的情境,剛開始覺得不是很合理的社會情境,但比對目前社會只要事不關己,大家就不會想要去碰觸。

一部好的小說,經常把社會現狀解構到非常單純,然後重新建構放回我們社會的很多層次都可以套用,例如這些複製人明知到成年就要捐獻器官而死,他們在死前對好友坦白道歉,也有很多人從小到大極度的討厭家庭,一直過著惡性循環鬼打牆的人生,這些複製人明明不到二十歲,心裡卻過著好像將死的老年人生。

我試圖不用科幻的角度來看這部日劇,其實是非常悲傷的片,這悲傷在於不管是不是複製人,我們對於階級族群,其實都逐漸走向這樣的世界。

2017/10/06

【台北】淺烘焙,Jack & Nana 咖啡館



第二次踏入了Jack & Nana 的咖啡館,在臨沂街的巷弄內,難得有陽光綠蔭

小小的咖啡館內座位不算多,吧檯外還有椅子,外帶咖啡的客人不少,巷子旁還有戶外區,才過中秋不久,氣候宜人的許多吸菸客,選擇在外逍遙。

我想眼尖的客人來此最大的疑問,就是怎麼那麼多磨豆機與手沖壺,原來不同的豆子,用不同的磨豆機,對於挑味道的客人,應該是最好的方法了,不然每次磨豆後清潔,也很費力。

十月份的台北街頭,尤其是搭捷運的人,清一色是觀光客,沒想到來咖啡館的客人,也不少是觀光客,並非是按書索驥而來,也不是拿著甚麼DM 而來,就只是朋友間的打卡資訊,就知道有這家咖啡館,幾乎全部是淺烘焙的咖啡豆,吧檯上的咖啡器具,加上窗外平常不過的台北巷弄街景,沒想到魅力十足的吸引那麼多人來此,而且,沒有擾人聊天的聲音。

剛好找了苦命女來聊天,她說她剛開始第一份工作,就遇到了惡魔老闆,要求十分嚴格,換了工作後還被 layoff,新工作是一年約聘制,一年後她選擇不續約想找更好的工作,沒想到待業了一年,多數人會騎驢找馬,但有一天,有人打電話來說要不要做秘書,完全跟她之前的工作大不相同,苦命女就一路隨著命運的安排,變成了好命女了。

非常佩服這樣的人,各行各業都不容易,台北是包容的城市,想要在此生存並不難,難得是活得快樂又自在,這位朋友不斷的充實自己,排滿的行程,我也是十分佩服。— 在 Jack & NaNa COFFEE STORE 。


【台北】真書軒, re-open



這幾年開始有 re-open 的概念,我的感覺是要重新定位,永續經營真的非常不容易,有人為了市場環境求生存,改變了初衷,乾脆斷尾求生的所在多有,但真書軒的 re-open,我感覺更接近了店名的初衷。

最近的 re-open,選書偏向生活風格類型,沒有之前的高不可攀,一些建築小品,看到李清志老師《靈魂的場所》,我想這邊因為書櫃上的書逐步的更新,又問了最近負責 re-open 的李惠貞小姐,看起來好像只是進了一些新書,但是數數這邊的書櫃數量,其實是難得真的不是填滿,而是一種選擇,就是選書能力。我買了米果的新書《從前從前‧我記得》,很多的機緣,其實不是短短幾年累積的,一家書店、咖啡館的永續經營,靠的都是人與人的連結。

我很喜歡窗外對面的綠意,大安森林公園,眼前車水馬龍的主幹道,公車上坐滿了人,人來人往無論跑步者、上班族、觀光客,還是老人家,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一覽無遺,或許大家遺忘了五十年前的大安森林公園,由一個個煤球工廠變為弱勢族群的違建戶,到國際學舍、經常舉辦回頭書展的體育館,這邊大馬路上還有一些舊書字畫店林立,那麼真書軒在此,還真的有點關聯性呢!

進入這個空間的一樓入口,一般人如我穿著隨意夾腳拖,可能不太敢踏入,無論搭電梯或是走樓梯,好像高不可攀,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優點或是缺點,自動阻隔了某些人進入這個地方。

二十年前的雅痞風,至今的生活風格,置身於挑高的大理石建材內,有點像是當年在敦化南路第一家的誠品,

這樣的轉變不是一蹴可幾,一個空間的應用,真的需要大家的支持。— 在真書軒 The Jen Library 。

2005年,伍迪艾倫《愛情決勝點》



看了眾多伍迪艾倫的電影,總以為應該又是千篇一律的碎念,沒想到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愛情出軌片,一個倫敦上流社會的富豪家庭,哥哥的女朋友與妹妹的男朋友兩人暗通款曲的故事。

可是沒想到甚麼徵兆都沒有,男主角居然拿獵槍去殺人,演變為福爾摩斯警察辦案,本來以為壞人終究法網恢恢,但是這個掉漆的警探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壞人一輩子要受到良心的譴責,一輩子在豪門內過著他不想要的生活方式無法逃離。

聽起來非常不公平,這或許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踩在天平中擺盪的人生,無論好與壞,都靠命運來決定,這個人沒有一個自己的想法,殺了他外遇的對象,還有肚子中的小孩,但他的人生就注定要照顧一個他不愛的家人,比佣人還不自由。

以倫敦為背景的三部曲,雖說是網球術語的 Match Point 賭運氣,我的解讀是無論運氣多好或是多壞,其實,人的個性決定了人生,搞不好這個被抓去關的男主角下場會好一點也說不定。

男主角設定為一個歌劇的愛好者,與外界的人際關係非常疏離,甚至可以說是孤獨的人,酷愛甚麼夫斯基的《罪與罰》,或許太過迷幻於這樣的故事,男主角想像自己就是《罪與罰》的法律系大學生,離群索居有憂鬱症,殺死當鋪的老太婆,並失手殺死他的妹妹,匆匆的取走珠寶,但是最後把他愛的妹妹殺死,其實並沒有罪,而且也沒有罰的。

電影剛開場採用義大利男高音恩里科·卡羅素的現場錄音,在槍殺那一幕用了莎士比亞歌劇《奧賽羅》,談及種族、愛情、嫉妒與背叛等,這齣片其實也有諷刺倫敦上流社會對於婚姻對象的純種。還有《馬克白》、《茶花女》歌劇當作配樂,真的要花時間來對照,伍迪艾倫真的很會吊書袋。

2017/10/04

《自畫像》或是《血畫像》



第一個看到片名,就想到梵谷在自殺的最後那段日子,一直畫自畫像,鏡中、畫中自己堅定的眼神,到底要告訴我們甚麼?

這部想要反映台灣社會中眾多的現象,其實非常貪心!

除了以性別認同是宣傳的重點之外,獲得權力後的民意代表,貪得無厭的甚麼都想要,父親侵害女兒,居然還要母親來和解,失去才華的藝術家要如何翻身?但丁的神曲中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都編入了劇情。

而佛教中無性別的觀世音菩薩,用來解釋亦男亦女,暗指台灣目前的處境,到底想要甚麼都不知道!

【土耳其】迪亞巴克爾,不在西方建築史脈絡內怎麼找資料?



迪亞巴克爾的驛站,改成的咖啡館,到處都是抽水煙的人們

這種黑白相間,加上突厥人所建的塞爾柱帝國時期流行的神龕,好像是喀斯特地形,在高加索地區特別多,在黑色玄武岩在地的石材,搭配白色石頭,好像英國紅磚與石頭的交接使用,形成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有別於歐陸的特別建築風格,後來是日本建築師辰野金吾的風格,台灣也不少這樣的樣式。

但,每次拿出中東建築的照片,比對建築史,根本對照不出來是甚麼樣式,然後再比對歷史、民族遷徙等,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甚至是建築的年代,一整個錯亂。

行文自此,已經覺得讀書何用?光看一座驛站改的小咖啡館,就完全不知道脈絡了!遑論咖啡的發現、水煙的傳播,又,庫德族人在迪亞巴克爾是大宗,這裡還是庫德族的民主聖地啊!那麼在伊拉克的自治區公投,這邊的角度是支持還是嗤之以鼻呢?

【祕魯】【智利】行天宮社大分享:印加帝國與復活節島



這次用人類的遷徙來談這兩個地方,而且這兩個地方,跟台灣都有關係。

我感覺這個主題串得不是很好,需要再加油!

20171004《國語日報》城市美學19:【伊斯法罕】一半的世界;伊瑪目廣場,一輩子生活在天堂



伊斯法罕在西元前七百年左右就已經存在,後來被居魯士二世的阿契美尼德帝國統治,歷經了希臘時期、薩珊王朝、阿拉伯帝國、塞爾柱帝國,在1387年時被蒙古帝國帖木兒攻佔,而伊斯法罕最輝煌的年代,應該是薩非王朝統治期間1502-1736年,由阿拔斯一世在1598年遷都到此。

從空中鳥瞰伊斯法罕這個綠洲,四周是光禿禿的沙漠,棋盤式的道路規劃,還有幾座長方形的綠色花園,扎格羅斯山脈旁的查揚德河自西向東流,河面上有許多古橋,橋上圓弧拱狀的造型在河面倒影十分美麗。從河引水有從南往北的運河,水道貫穿伊瑪目廣場,廣場西邊還有壯觀的林蔭公園,許多公部門機關、博物館坐落其中。沿著河川往東沿岸也是綠地,在沙漠中顯得十分亮眼。

漫步在伊瑪目廣場,可以清楚的看到南邊正中央的伊瑪目清真寺(也稱藍色清真寺),約莫45度角的傾斜朝向麥加的方向,或許是這樣的角度,在這個長方形的廣場內可以看到大大小小不同的圓頂。這個長510公尺、寬160公尺的巨大廣場,中央是噴水池,傳統波斯花園的規劃,也是聖經中亞當、夏娃所居住的伊甸園,下午陽光斜照,會有道道彩虹產生,彷彿置身天堂。

廣場的四周是商店街,每個店員都講著流利的英文,觀光客在此不自覺得跟這些熱情的人交談。販賣的東西有地毯、細密畫、陶瓷器、多色印畫、手工敲打刻出的碗盤,還有西洋棋、西洋跳棋等工藝品。在商店街內閒逛,會聽到敲敲打打的聲音,現場製作的工藝品,是一種製作過程的展示表演,我想也是一種噱頭。

阿拔斯一世為了建設伊斯法罕,當年從世界各地請了石匠、木匠,幾百名中國陶瓷師傅,這樣的文化交流,造就了波斯在繪畫、紡織、插圖等藝術高峰,也讓伊斯法罕在絲路中途,增添更多商業貿易的價值。

大中午雖然陽光刺眼,可是照在藍色清真寺的大門,與天空的藍幾乎成為一體,進入挑高的清真寺建築,欣賞千變萬化的圖案。我發現這樣高聳的建築內,其實弧度並不是固定的,而貼在這些牆壁的磁磚,又要怎樣精密的測量,才能貼上去呢?原來地上有一個大木模,使用手工將這些藍、綠的磁磚排好用石膏固定後,再吊上去貼在牆上。

當年沒有麥克風,伊斯蘭的祭司阿訇(念轟)在大廳的中央,念誦可蘭經,整個寺內都可以很清楚的聽到,所以整座建築像一個精密計算好的回聲筒。

廣場的另一側是羅特非拉清真寺,沒有宣禮塔,也沒有大廳,進入時還要經過幾個轉彎,才能進入祈禱廳,圓頂在不同時間的光影下,可以看出好像是孔雀開屏的樣子,只要進去的時間剛好,喜歡攝影的人會很喜歡這樣高對比的色彩。

到了黃昏時刻,走在廣場四周的巴扎市集內,太陽光斜照在穆斯林婦女身上,黑色緊密著包著頭巾的修長影子,融在一片金黃色的石頭地板,太陽還沒有下山,東邊的月亮已經升起在清真寺的圓頂上方。突然夕陽雲彩出現,整個廣場四周華燈初起,噴水聲泛著幾絲的涼意,在燈光的照射下又有不同的氣息,馬蹄聲仍輕輕地從遠方傳過來,這座廣場幾百年來就這樣日復一日的過著。

阿拔斯一世設計這個廣場,讓人民在此滿足所有的需求,包含一天的食衣住行,一輩子都生活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