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1

《日本建築的覺醒》



從奧林匹克運動會切入討論,原本 1940 年要在東京舉辦,因為太平洋戰爭而停辦,戰敗的日本如何重新建立建築的樣式,當年的宣傳文宣,富士山、神社鳥居、唐博風屋頂、尖塔等成為一種風格。

日本如何在戰敗後快速文化復興,如何在 1964 年的奧運會撿拾起現代建築的榮光,而大阪博覽會那個時代,丹下健三如何用"屋頂"來創造日本風格。

我覺得這本書應該加個"戰後",其實日本的建築從明治維新後就開始有自己的覺醒,只是為何隻字不提"戰前",其實也有不少佳作,而且不少建築師設計了眾多的案子,而且這些建築影響了台灣、韓國、滿州甚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為何完全不見論述呢?

2019/05/31

1945.5.31【台北】大轟炸七十四年,疏開拆除的「瑞光」寫真館



1931年,彭瑞麟剛從日本內地留學回台,在亞細亞旅社的二樓(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三號)開設了「アポロ寫場」,後來寫真館搬遷到附近一二樓有店面的街屋。

アポロ(Apollo)為太陽神的意思,是彭瑞麟的老師石川欽一郎幫他取的名字,希望這家寫真館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光發亮。攝影是完全依賴「光」的工作,取這樣的名字十分有意義。

後來美、日戰爭期間,不得使用英文譯名,改名為「亞圃廬」,是 Apollo 的音譯,也有紀念父親香圃與老師欽一盧的意義,可是後來又被迫改名,彭瑞麟就使用他的名字「瑞」,取名為瑞光寫真館。

1945年5月,瑞光寫真館的店址被劃為防火空地,彭瑞麟遷回新竹二重埔老家躲避空襲,店面拆除後大部分攝影作品被毀,專業攝影事業,只維持了14年。

彭瑞麟在開設寫真館,不斷的專研使用新技術,收費也較城中的寫真館高,所以被顧客批評,而當年經濟不景氣,在大稻埕本島人區開設商店不容易,他還在報紙寫稿,開設寫真研究所教授學生,這些學生在戰後紛紛開設照相館填補日人返回後的空缺。

戰爭因素,彭瑞麟的寫真館屢屢被迫改名,這樣窮困的環境也很難繼續經營。他除了有攝影專業,也會繪畫,持有醫師執照,加入日本東洋醫道會,並開設彭瑞麟中醫診所。1946年被國民政府以莫須有罪名強制拘留過,還好被朋友救出來。

2019/05/30

【台北】行天宮社會大學:青田七六導覽



因為擔任這一期行天宮社會大學古文明慢步的課程規劃,所以特別開了一次青田七六的導覽,讓有空的朋友來訪,我發現會去參加行天宮社會大學的課程的人,多少在各地都有擔任志工,或是導覽老師的工作。

每次去各地博物館、展覽館看到志工微笑對每一個人,而且還要不斷自學增長知識,才能面對參觀者各式各樣的問題,這樣的精神實在佩服。

今天講了一些磯永吉的蓬萊米研究,回朔到森鷗外隨北白川宮來台的事蹟,征露丸與日本米是日本陸軍對付俄羅斯的武器,但許多阿兵哥營養不良得熱病而死。而後有募資想要用台中六十五號米來釀酒,光是這一段就講了很久。越來越發現這些教授從大學畢業,來到台灣開發,伴隨著戰爭結束,與後來留在台灣繼續研究,每一個教授與灣生的際遇大不相同,我們應該如何說明這些真實的故事,其實,答案都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只是我們以往都沒有去挖掘出來而已。— 在青田七六。

【台北】青田七六小書房



最上面那排幾乎都是李火增攝影集,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容易來看書,也換了不少以圖鑑、照片、漫畫為主的書,手機普及雖然閱讀的時間變長了,圖片式的瀏覽方式也已經是大眾的習慣了。

可是,台灣的圖片紙本出版好像沒有進步,我覺得這部分可以與手機或 pad 上的電子書可以做一個結合,我們應該投入這部分的內容製作,相關的作者與編輯人才,無論在各種平台,都是可以應用的。— 與Stin Kao 、 Yoshitaka Watanabe、凌宗魁、王佐榮、鄭培哲和 Prince Wang在青田七六


20190615 青田七六的屋頂與小書房的書

2019/05/29

【台北】轉咖啡,最後兩天



趕在最後兩天去喝小美的咖啡,在孵珈琲洋行或是在 Coffee Space 咖啡。空間 都遇到過小美,台北咖啡圈說大不大,說小也很小,彼此都有些連結。

小美說:人們會投錢去扭蛋,就不太會計較扭蛋的內容物,而我們到咖啡館點一杯咖啡,為什麼要單憑既定的印象來點一杯咖啡呢?把點咖啡用扭蛋的形式呈現,扭出甚麼咖啡豆,就喝甚麼咖啡!

我聽到這裡,真想要拍手叫好,旅行不也是一樣嗎?我們到底是為了要旅行而旅行,還是要真正的去體會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喝一杯咖啡,隨機扭出一顆扭蛋,打開後沖煮一杯咖啡,不同的沖煮模式,或者愛樂壓、手沖或其他製作咖啡的模式,有種日本茶道一期一會活在當下的感覺,咖啡產地、器物、製作方式等等,大到開業與人生,都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討論。

原本在圓山捷運附近有店面的轉咖啡,這半年是以工作室的型態,總是穿著白色上衣的小美,我期待下回的轉身,又會帶給我們甚麼樣的驚奇呢?— 在 Gacha Gacha | 轉咖啡。

行天宮社會大學:古文明慢步:猶太教



短短一個半小時的課程,我很喜歡 蔡業聖 (Johnny Chai)
老師介紹從亞伯拉罕、摩西、所羅門王、大衛王、以斯帖、但以理等聖人,這些聖人在中東旅行的時候一再的被提起,到底是宗教、神話,還是真實歷史?

每次聽這些宗教的歷史故事,就覺得好有系統與架構,為何道教、佛教、印度教就沒那麼有系統呢?是因為一神教與多神教之不同嗎?

2019/05/28

【台北】王大閎咖啡書軒



下雨天到了花博園區,台北市立美術館旁邊的王大閎咖啡書軒,開幕那麼久才來,買書送飲料,當然要好好使用,買了一本《永恆的建築師人。王大閎》徐明松編著。

除了建築的基本工具書與現代建築的選書外,還有一些電影、攝影、社科相關類型,感覺是比較人文類型。建築師雖然是理工科,但我相信需要具備強烈人文精神的建築師,才是好的建築師。

現代建築長方形四四方方的咖啡館內,備有一 VR 眼鏡,完成了王大閎的遺願,休士頓的登月紀念碑,光從照片還看不出這個紀念碑厲害之處,要走到紀念碑內,看到月光映射在紀念碑內,仰望天空,登月計畫雖然實現,但我們不該忘記人類的渺小,永遠要謙卑的感謝地球、月球與宇宙。

紀念碑內還有一小塊很像伊斯蘭的金屬縷空六角型圖騰,用來區隔碑內外空間,不知道是王大閎的原始構想,還是陶亞倫的想像?

我大學念台大地質系,也是王大閎的作品,在台灣眾多的作品很遺憾不少已經拆除掉了,而他建國南路的家也已經拆除,如今復原一部份在這裡,也算是一點點的紀念。

飛機聲不絕於耳,我抬頭卻看不到飛機在哪裡?只看到天花板鏡子中的自己。大雨的午後一直是只有我一個客人,用咖啡館型態營運,推廣建築相關知識,不是那麼容易收支平衡,我盯著筆電反射的月光,想想建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

上圖取自陶亞倫VR擬真呈現王大閎登月紀念碑設計圖

【台北】錢小姐預約的青田七六導覽,多福窗的小劇場



發現今天來聽導覽的小姐都很有氣質,也很融入,於是我講了許多我內心小劇場的小故事:圓山貝塚的由來、多福窗的由來、茶道與榻榻米、1905年後的台灣、滿州的關係、1930年代日本教授的生活等等。

我講到一半發現日本傳統文化不能隨便亂講,每一個人都多少有點研究,看起來裡面有大師級人物,還是點到為止即可。

不過,這個點到為止居然超時十五分鐘,下次真的不要太多話。

PS. 為何一貼照片,臉書自動幫我 tag 好多人上去,可是沒有一個正確的,是因為美女都長得很像嗎?— 在青田七六。

2019/05/27

【台北】饕選咖啡



原本沒有預期會碰到老友,只聽朋友說內湖有家只憑自己味覺喜好所點的咖啡,於是就跑來了,開車導航到附近時還心生懷疑:此地真得有咖啡館嗎?

一進門運氣很好的遇到老闆,這不是科學實驗室的胡元正嗎?

幾年前去參觀在東園街的烘豆工廠,最驚豔的是有一台可電腦控制的虹吸式沖煮咖啡的先進玩具,最基本的控溫控時間之外,還可以控制翻攪的時間次數。但令我最佩服的是咖啡豆的冷凍儲藏模式,烘焙完可以有效延長儲存的新鮮度。

但若是要用家用的冰箱如法炮製,延長保存期限,我勸大家還是不要,冷凍庫各式肉品味道可能會先被咖啡豆吸入,買了豆子就趕快沖煮喝完!

另外生豆的保存方法,也是非常講究的,我想這就是專業,把每一個細節都儘量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更好。

進入饕選咖啡的重點,點喜歡喝的咖啡前,服務生會先送上四個小杯的咖啡,是當天沖煮的,依序喝了嘗試之後,再選出一杯最想要品嘗的咖啡,然後服務人員就會開始沖煮。這時候這杯咖啡產地是哪裡?烘焙度多少?如何製作出來的,客人是完全不知道的。

只隨著自己的味覺、感覺來選咖啡,沒有必要被咖啡產地與咖啡豆品種,製作處理方式的傳統認知所綁死,一杯咖啡一期一會的當下,自然找到適合的品嘗人。

等服務人員沖煮好點選的咖啡,附上一個產地小卡,這時候謎底揭曉,有點像是盲測,無論自己來,或是朋友討論,都可以拋開手機一陣子,品嘗咖啡帶來的趣味。

至於這四杯當天沖煮的咖啡與當場沖煮的咖啡,會不會有差異?當然還是有些細微的變因,就是時間,咖啡放涼的時間,就會發酵,我個人是蠻喜歡這樣細緻的變化。

最厲害的來了,我看著老闆跑來跑去,原來是一個快速烘焙的小機器,雖然一次最多只能烘焙50g,但是跟胡元正聊天的期間十分鐘內,已經烘好了,然後服務人員沖煮後上桌,從生豆到一杯咖啡,大概十五分鐘的時間,顛覆我對烘焙師的想像。

那麼以後的咖啡吧檯手,要學習的事情就更多了,也是件好事!

這台小玩具,使用 iPad 或手機就可以控制設定的烘焙曲線,作為後來大型烘焙機的數據。咖啡烘焙是很科學的事情,從熱力學原理,這一切只要控制好各個階段的輸入與輸出點,咖啡也不是甚麼神祕的事情?

不過,咖啡的味道為何讓人感覺那麼浪漫呢?— 與胡元正在饕選咖啡烘焙

【台北】圓拱、階梯、天井、青鳥,藝所書店



在新大樓內的建築書店,因為剛好到了內湖拜訪咖啡館,想來朝聖一番,建築相關的選書頗具特色,於是我買了五十嵐太郎的《日本建築的覺醒》,這幾年突然非常崇拜謝宗哲老師,真希望他能夠多出版些自己的看法。

許多美女來此拍照,逛了一圈,希望這樣的書店真正能夠永續經營,而不只是建商賣完房子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