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台北】水瓶子咖啡會 No.02 @青田七六


很感謝今天上午準時九點來喝咖啡的朋友,有鑑於第一次去裝熱水的手忙腳亂,這次帶了一個快煮壺,結果沒想到快煮壺的防燒機制,讓熱水熱不起來,於是,比第一次還要手忙腳亂。

短短不到一小時就咖啡會友,一期一會,因為都是使用玻璃的咖啡器具,本來要多講玻璃變成建築材料的一段小插曲,結果我忘了講,就補充在下面。

一個英國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率領花園園丁試驗以玻璃與鋼鐵建造巨大溫室的可能性,在 1851年的倫敦萬國博覽會水晶宮嶄露頭角,於是在後來的百年,玻璃逐漸成為建築中標準的材質,日本在昭和時代的牛奶燈,或是彩繪玻璃、大片的玻璃,成為今日骨董商的珍貴名品,也在日劇中經常看到名貴、有錢的象徵。

意外的,讓大家喝到低溫萃取南投國姓咖啡,是不是都是小時候龍眼的滋味呢?

PS. 下次咖啡會直接帶水滴咖啡去就好了,迅速消暑。— 與Steven Wu 、 Pei Han Panm、Emilie Tsai 、江巧文、亞蘋、 Janet Chen、李彥廣、 Camille Chen和黃文珍在青田七六

【台北】Coffee Sind



每次經過這家咖啡館,吧檯前都坐滿了人,剛好今天只有一個客人,於是就很大方的坐了下來。

老闆熟練的技術,還有對於咖啡味覺的描述十分恰當,能夠在坐下來的同時,就能夠遞上白開水,又能夠同時介紹目前店內有的咖啡豆,很快的進入了拍照模式,我喜歡拍攝沖咖啡時候專注的樣子。

今日來的時候,剛好有新產品手搖磨豆機,把玩了一下,然後看著小瑜連續出了幾杯不同的咖啡,有內用、外帶, Elaine 手沖冰鎮,沖的速度更為緩慢。短時間近距離很快的就接觸到不同咖啡的製作法,非常科學的化學實驗,卻是人生過程中有趣的調味。

位於忠孝新生五號出口,人來人往的捷運站口,幾年前剛好朋友想要開咖啡館,帶她在附近繞,結果聯絡了一下剛好附近的房子都租出去了,沒想到 Coffee Sind 利用這個只有吧檯的小小空間,創造了這麼美好的咖啡體驗,也給想要開店的人有所體會,好的產品不怕沒有客人。

吧檯的鬥魚缸,以及上面的綠意,還有眾多的扭蛋公仔,上杯旁的多肉植物,只有四個座位,卻有無限的可能。

2019/06/17

《臺博物語》x《他者與臺灣》



把自己抽離出來,觀察台灣在日本時代前後的改變。雖說這是學者不帶感情的一種分析,若臺灣是一個人,這是很殘酷的過往歷史,但透過這樣的抽絲剝繭,我們才可能繼續往前走,不然,歷史還是一樣會重演。

2019/06/15

《迪化街傳奇》x《街屋視野》



我很喜歡看不同時代對於同一個地區的詮釋方式,若在查照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者劉捷所寫的《大稻埕點畫》,不只是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樣貌,到了現代,整個大稻埕長形的街屋,對於商業經營的詮釋與認知方式,都大不相同啊!

這是多元文化的一種必然現象,只是我們缺少了強而有力的詮釋!

《迪化街傳奇》以經濟商業角度切入,加上了大企業家族的發跡方法,分析在大稻埕經營成功的人,我覺得也只有記者能夠有這樣長期的採訪記錄與報導,現在的媒體記者好像都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街屋視野》以建築樣式的調查,輔以傳統家族興建的原由,並加上後續的經營者使用的改進論述街屋的演進,我相信調查起來非常辛苦,其實很難分類與歸類。

個人覺得分章節的方式,還有建築樣式的分類分法太過細緻,造成統計上樣本數統計的結果好像不具有太大意義。不過,至少能夠分析出迪化街幾段街區的發展歷史與當時建築的熱潮,我們好像很少用這個角度去分析台灣各地的老街,值得讚賞的研究方法。

現在要能夠要求媒體做專題採訪報導進一步分析,已經是奢望,或許老記者退休後可以來做這個苦工?我突發奇想若有老里長、仲介公司老員工、老廟祝願意來做在地紀錄,用不同角度切入,或許也是一個方法。

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在地出版品,累積我們文化的厚度。

台北畫刊 617(2019年6月) 推薦閱讀《台北慢步》#女文青


《台北慢步》雖然已經出版快一年了,還是感恩!— 和連俞涵。

2019/06/12

【台北】日出咖啡 Amis與書存,果然名不虛傳



剛好前面有客人點了咖啡,於是剛好觀摩了幾種不同手沖的方法,Amis的動作很快,簡直目不暇接,而且還一邊講解。

除了金澤式點滴的燜蒸外,還有第一次磨超細粉讓100度水浸泡,或是在第二段與第三段做了些配合快速水流攪拌,沖完咖啡後加水的調整,能夠這樣玩口感而能收放自如,原來 Amis 已經玩了十五年。

調酒與咖啡,嗅覺與味覺,加上了故事與展演,面對不同的客人還要有不同的互動模式,Amis 頭腦清楚邏輯超強而且反應快,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溫情。


台北文創誠品二樓的日出印象 CAFE SOLE 吧檯

每次去松菸,都會來這家咖啡館坐一下,沒想到這裡小小的吧檯生意比舊廠房的主店生意要好得多。

雖說咖啡館就是以咖啡為主,但這樣的吧檯,手沖咖啡其實已經變成了一場表演!

仔細想想這句話,或許套用到各行各業也都可以適用,所有的器具、燈光,還有吧檯手的一舉一動,還有挑選咖啡與客人的互動,這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除了咖啡的味覺,還有咖啡的產地、製程、烘焙等過程的熟悉,沖煮咖啡時候的敏感度,不但物理化學要強,歷史地理也都要用上,英文也要一級棒。研究更透徹的人,聖經中提到的咖啡,或是可蘭經的咖啡,甚至是戰爭中的咖啡,拿破崙與咖啡,甚麼事情都可以跟咖啡豆扯上關係,端看你用甚麼角度切入。

最近經常在不同咖啡館的不同場合遇到咖啡人,厲害吧檯手可以到處去支援,讓我想起了台灣傳統婚喪喜慶的總鋪師,帶著一把刀就可以行走江湖,那麼咖啡吧檯手也只要帶著自己習慣的手沖壺與濾杯,就可以走遍各大小咖啡館囉?

第一次看到動作那麼優雅的吧檯手書存,聊了一下,他決定用這個咖啡比賽得獎使用的濾杯,傾斜手沖壺,我想可能他這樣比較好控制流速,坐在霸台前討論了很多咖啡比賽使用的器具與手法。

非常特別的,書存適時旋轉時由外往內沖水的方法,可以讓口感更為明亮,真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

他說:一般來講吧檯手還是要使用公司規定的濾杯與沖法,除非跟客人比較熟,想要嘗試不同的味感,才會把自己的法寶搬出來使用。

從選豆、磨豆,用噴氣方式把咖啡銀皮吹走,讓客人聞香、搖一搖溫熱後再聞,控制水溫,放入濾杯手沖、冰鎮,然後出杯,這時手還不能休息,清潔磨豆機,整理器材,幫客人補白開水,這一系列的過程,其實真的非常不容易,要是我來做,可能手忙腳亂,還要記住哪位客人點了甚麼咖啡,厲害的吧檯手,甚至還要知道客人的喜好,或者是上次點了甚麼豆。

大量的需要與客人的互動,一直學習補充新知,所產出的一杯咖啡,這樣的職業,只能說非常酷!

2019/06/11

《亡命之途 Paradise Next》



節奏快的時候很快,慢的時候很慢,豐川悅司太冷靜,而妻夫木聰太躁動,謝欣穎太過浪漫而不切實際。

中間有太多的矛盾與不合理,導演把張力拉的太大,懸疑放得太多,很可惜最後收尾似乎預算不夠,把車子燒掉,妻夫與屍體坐小船出海就結束了。

希望有機會把後半段能夠重拍,把層次提升。

平白無故死了一個年輕女孩,就只是因為老闆娘的一句話,還是很無辜的跟兩位亡命之徒的愛人長得很像而已?

黃仲崑與兒子黃遠表演的很到位,但還是死在無敵殺手下,使用原住民的音樂只代表人類原始的愛恨情仇嗎?還是代表天堂?

花蓮是日本時代最早的移民村,南島語族從台東出發出海,這個亡命之途走的天堂路線,也太詭譎了吧?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x《漫畫台灣年史》



國島水馬的諷刺漫畫,通常就單格,以誇張或扭曲的手法,有時以動物擬人化,乍看之下莞爾一笑,但是實際思考起來,還真的非常貼切。

這兩本書本來對台灣人來說應該是耳熟能詳的歷史,可能我們缺乏對日本時代的認識,需要很多文字解讀才能了解。

法國大革命後,興起的這樣的諷刺畫,莫內曾經是箇中高手,所以通常是站在反官方的立場,也讓後來的媒體大多站在永遠的反對黨立場,可是近年網路媒體興盛,這樣的手法不只是反官方,而是同溫層的大鳴大放,應是值得研究的主題!

2019/06/10

《世界廣場之旅》另一種廣場論



當我以為一座偉大的城市,一定要有許多讓人民聚會的大廣場,但看完了這本書,就完全改觀。

就人類存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廣場,厲害的廣場應該是跟隨時代演進改變的。

除了我們認為四四方方平坦的廣場外,階梯也可以是廣場、道路也可以是廣場,海上河上也可以形成廣場、寺廟的參道、禮拜大殿、商店街、地下街,也都是"廣場"的概念。

該書的"尾道"那一篇,讓我豁然開朗,原來這樣的山城也有廣場啊!難怪在尾道的繞境活動,最後一關是要衝上坡度很斜的參道,進入寺廟結束。


2019/06/09

【台北】不只是圖書館,給各地蚊子館的再生啟發



到了地方鄉鎮,尤其是車站旁,一定都會有倉庫,這幾年的再生多半是委外經營咖啡館,不然就是委由在地文史工作室的志工來管理這些展覽室。

咖啡館不一定經營的下去,文史工作室也經常得靠熱情說唱俱佳才能維持,當展覽館的也需要有些經費才能經常更新,不然每次去都是同一檔展覽,設備也經常故障。或許能夠把這種閒置空間讓官方的圖書館來管理,也算是一個解決辦法吧?

松菸的這個圖書室,不但燈光打得好,挑高很適合閱覽工作,看出去窗外許多南洋植物,綠意盎然,即使是假日來,人數也不算太多,算是一方秘境。

許多設計、攝影、藝術相關大部頭的書籍,平常也買不起,就算買了家裡也不太容易放得下,在此花一天八十元,好好的翻閱,十分划算。

不只是圖書館,只是有一些人在沙發上睡著了,還有在座位上化妝的行為,不只是不太好,這是我今天大叔碎念病發作,下次周間平日再來體驗看看。